书城亲子家教父母与孩子: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角色
27733300000023

第23章 纪律(1)

用纪律一词代替惩罚的做法会引起抵制心理。在磨炼孩子的性格,规范他们的生活,和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同时,我们也把他们的性格、生活和教育相应地约束、限制或者禁锢了起来。教育方法应无条件地服从人的天性,它站在天性的旁边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

——夏洛特.梅森

纪律不是惩罚

“纪律在你们的教育体制中起什么作用呢?”如果我们相信,这位与我们对话的人所说的纪律并不是一个代替惩罚的华丽词藻,那么我们就应该欢迎这种关心的提问。用纪律一词代替惩罚的做法会引起抵制心理。首先,我们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制度。我们认为,在磨炼孩子的性格,规范他们的生活,和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同时,我们也把他们的性格、生活和教育相应地约束、限制或者禁锢了起来。我们的确有一种教育方法,但是方法只不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且它也像人的本性一样是不受他人意愿控制的。它可以受他人影响,并且有一定的适应性。方法本身有一套系统的规则,而具体措施的实施就以此为依据。这好比人根据自己对火的认识,自然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一样。相反,制度中包含的有关什么该做和如何去做的规则和细则是无穷的。教育方法应无条件地服从人的天性,它站在天性的旁边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

方法不是制度

制度领导着人的本性,它对本性特有的作用进行援助、补充和督促。本性是否赋予每一个小生灵(小孩或小猫)一种神奇的创造游戏的才能呢?不是的。但是制度在这个方面也发挥着它的作用,它能给孩子发明游戏,帮助他们玩耍,并且能帮助本性更好地利用他们的这种能力。就这样,制度帮助孩子们玩耍,而孩子们则乐在其中。但是,制度本身并不能发挥什么作用,因为它没有创造力。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制度既挑剔,又热心。它能给老师带来巨大的益处。

顺其自然

方法讲究的是顺其自然。你虽然也在观察老师,但是你不一定清楚他在做什么。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是有收获的是孩子,而不是老师。他们在进步,一天比一天成熟。他们将变得知书达理、客观求实、能忍辱负重、有远见卓识、有坚强的体魄、有专门的技能与知识。孩子的这些修养是在父母的呵护下结出的累累硕果。明智的父母懂得本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什么作用,而教育家又应该发挥什么作用?他们应该像妈妈一样,在工作中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那么是否就不需要什么原则了呢?我认为不是。我敢说让孩子随心所欲、自得其乐就是原则。孩子们心情愉快的时候总是表现得很好,不是吗?先不要急,亲爱的读者。想当领袖人物的孩子必须首先劳其筋骨,即所谓一分劳动一分收获。我们称之为本性的神圣作用将一直为他祝福。但是他要走的路很陡峭,而且不易找到。这条上坡路是不可能按照我们自己设计的方式,犹如闲庭信步一样就可以走完的。从教育的广义上讲,望子成龙的父母必须在思想上对自己高要求,在生活上对自己低要求。也就是说要以人类思想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和现实能够接受的最简朴的生活标准来要求自己。例如,思想原则是指导现实生活的总体思想原则之一,而不是一条随意拼凑起来的章程。它易于随时记忆和运用。如果小汤米淘气了,那就打他一顿,然后让他上床睡觉。这就是一种随时可以采用的章程,就像计算器一样,可以随身携带,随时使用。很多人认为这就是一条章程。我们并不是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惩罚孩子。我们也同样不会说永远不会体罚他们。惩罚和体罚一样,都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所以只能在孩子犯下最严重的错误时采用。另外,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只能在迫不得已的时候而为之。我们不要急于放弃这种手段。

由行为后果所导致的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自然应该受罚。按照这个建议的字面意思办事往往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永久性的伤害,有时甚至可能是严重的伤害。所以,如果孩子由于无知而犯下错误,或者由于爱冒险而摔断胳膊或者腿,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应该惩罚他们。但是,即便在必须使用惩罚的情况下,也要根据错误的性质合理惩罚。孩子如果不喝粥,那就不给他李子吃。这就属于一种惩罚,而且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便利惩罚手段。

孩子们藐视惩罚

父母们应该面对的事实是孩子们往往藐视惩罚。在接受惩罚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有机会表现出他们在故事书中经常看到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机会表现的那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勇气。孩子在受惩罚的时候往往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因为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

在接受惩罚时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

孩子在接受惩罚时的不屑一顾表现容易抵消他对错误的悔过感。桀骜不驯的小家伙虽然在接受惩罚的时候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样子,但是他并非顽固不化,不思悔过。他只是一个机会主义者。他是在充分利用遭遇到的机会来接受一次实实在在的教育。母亲的伤心和父亲的责难都是另外一回事,这些都对孩子的任性于事无补。这种结果往往导致父母放弃对孩子的严格管教。但是他们并不是出于不忍心看着孩子受罚,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想把孩子培养成人,就必须让他忍受磨难。他们之所以放弃对孩子的严格管教只是因为还找不到一种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法。

对错误的及时酌情惩戒

母亲看到幼儿淘气时,恰到好处地轻轻拍他一巴掌往往能收到行之有效的管教效果。它可以打消孩子当时的念头,使他不再想去揪姐姐的头发。但是,在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打消他的念头的时候,是否只能用巴掌拍他呢?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惩罚的目的主要不是放在打消孩子的念头上,而是帮助孩子建立一套新的思维方法。也就是让他懂得,犯什么样的错误就要相应地接受什么样的疼痛和惩罚。我们都十分清楚这一点,它是一种生活教育,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我们每个人的经历都可以证实,任何违法行为,无论是思想上的还是行动上的,都将受到相应的惩罚。有时会立即受到惩罚,有时会在以后受到惩罚。如果孩子长大后还不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么他走上社会的时候就会像一名刚应征入伍的新兵一样,没有受过任何训练就被送上了战场。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双重性的:一、惩罚的目的主要是预防;二、孩子对他要做错事的兴趣似乎总是大于他对惩罚的恐惧。

惩罚不能改造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