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蚂蚁的引种
一、人工引种
人工饲养引种,可向已经饲养成功的养殖户或养殖场(基地)购买种蚂蚁。在引种时应慎重选择品种,要严格挑选符合中药材标准的种类,如广西产的鼎突多刺蚁(也称为拟黑多刺蚁、大黑蚁、黑蚂蚁、被胎蚁等),长白山产的红蚂蚁、黑蚂蚁,双齿多刺蚁,巨头多刺蚁,黄凉蚁等。因为蚂蚁以一个“家庭”为一个群体,所以要整窝引种,并要选择活泼健壮,四肢齐全,体型饱满,体表光滑而有光泽的群体,健全的体躯不但成活率高,抗病虫能力强,且繁殖力也旺盛。引种时最好引用当地的优良品种,因其适合当地环境和自然条件,容易饲养成功,也免去长途携带或寄运之劳。
减少因途中处理不当造成的伤亡。
二、野外采集
(一)采集环境及时间
任何一种昆虫都有着各自既定的生活环境,脱离开适宜生存的环境条件,或环境骤然发生变化,便会造成大量死亡以至灭绝。蚂蚁的生活环境,也是经过长期的演化、遗传和适应才固定下来的。应根据蚂蚁的生活习性去采集。蚂蚁喜生活在阴暗、潮湿、腐殖质较丰富的疏松土质中。在野外喜栖息在枯枝落叶、树枝、树根及石块下较疏松的土中、树洞内。在自然环境中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寻找蚁窝:
(1)石块下的土壤中。普通大小的石块下常有蚂蚁定居,尤其是那些一半埋在地下的石块。蚂蚁很少定居在巨石或很小的石块下。
(2)木段下,树枝、树杈、树叶上。
(3)腐木内、腐叶层中。
(4)有间隙的树皮内或伐桩中。
(5)植物洞穴内,如空的树干、树枝、虫瘿。
(6)土壤中,分两种情况,一种有蚁丘(或蚁冢),另一种无蚁丘,只有少量土粒堆成火山口形状。
自然界的蚂蚁,在我国南方大部地区,每年4月上中旬,气温升高到10℃以上时,开始出土活动;到11月上中旬,气温降到10℃以下时,入土冬眠。北方地区,每年5~6月份开始出土活动,9~10月份陆续入土冬眠。所以在自然界采集蚂蚁,应按照它的栖息场所和出土活动期间进行采集。具体时间,在北方,6~9月份是采集蚂蚁的有利时机。
南方夏季炎热,蚂蚁分散活动和栖居,而在冬季,蚂蚁一般集中在巢穴里。在树上建窝的蚂蚁极易采集。春、秋在桐树和栓皮栎等树上建窝的蚂蚁也较容易采集。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采集蚂蚁。7~9月份由于蚂蚁活动和栖居比较分散,不易大量采集。一般以4~5月份和9~11月份采集蚂蚁较为适宜。
(二)采集方法和使用工具
采集蚂蚁的方法和工具多种多样,应做到随机应变,自行选择和创新。
在树上建窝的蚂蚁,可用塑料袋或尼龙袋,将发现的蚂蚁窝直接取下或连树杈带窝一起割下,迅速装进准备好的袋中,送进养殖室或养殖场所。
在地下筑窝的蚂蚁,可以用食物引诱、蚂蚁诱集器、捅蚂蚁洞等方法采集蚂蚁。
(1)食物引诱:这是一种节省人力及时间采集种蚂蚁的方法,是根据蚂蚁生活习性、觅食习性特点,进行诱捕的方法。按照蚂蚁的活动季节、生活环境、活动时间和觅食习性,设置诱捕器,如大口瓦罐、罐头瓶或广口瓶等内部光滑的器皿,将炒过的米糠、麦麸、豆饼等香料作为诱饵,放在上述容器内,将容器埋在蚂蚁经常出没活动的地方,容器口应与地面平齐,然后再用稻草、麦秸或干草遮盖,蚂蚁外出觅食嗅到香味爬进取食而落入罐内,因罐内壁光滑而无法逃脱,等蚁后也进入时,可倒入其他容器内送往养殖室中,诱捕器可继续使用。
(2)诱集器:取一截竹筒,把一端的节打通,另一端的节保留,在竹筒里倒入一些糕饼碎屑、蜂蜜、食糖溶液或其他蚂蚁喜欢的食物,便成了一个蚂蚁诱集器。采集蚂蚁时,将蚂蚁诱集器放在蚂蚁窝附近或蚂蚁经常活动的地方,当蚂蚁诱集器里面的蚂蚁较多时,集中到光滑的器皿内,待诱到蚁后时一块送往养殖室。此种方法简单,但比较费时,要求人守在诱集器边。
(3)捅蚂蚁洞:用几块塑料布铺在蚂蚁洞周围,用棍子捅蚂蚁洞,蚂蚁就像炸了营似的,争先恐后向外跑,爬到塑料布上时迅速集中起来,抓到蚁后时一块送往养殖室。
(4)扒蚂蚁窝:夏、秋两季,在草根、树墩或阴坡有蚂蚁窝的地方,扒开蚂蚁窝,采集蚂蚁,如发现蚁卵时,不要用手去抓,以免蚁卵破裂流出黏性物质,应用勺子轻轻取出,一块送往养殖室。
三、选优去劣
无论是引进优良品种饲养或是在野外采集作为种源,都有个选优去劣的问题,尤其在饲养过程中,就越显得重要。
人工饲养蚂蚁,实际目的就是进行蚂蚁生产,希望能获得高产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人工饲养蚂蚁,要想获得高产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优良的品种是关键,是内因。品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蚂蚁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关系到后代。因为在饲养几百上千窝蚂蚁中,它们的健康、发育状况不会完全一样,群体大小(每窝)也不会一致,所以每年都应进行选优去劣的工作。这项工作最好每年5月份进行,选择每窝群体大、数量大、个体健壮、活泼、体型大、色泽鲜艳而具光泽的作为优种单独分格饲养。这样挑选出的优种生活适应性较强、生长快、产卵率高,将来它们所繁殖的后代也不差。
四、采集和引种应注意的问题
(一)做好采集和引种记录野外采集蚂蚁时,要随身携带记录本,凡是采集时看到的有关现象,都要详细记录下来。例如采集地点、海拔高度、土壤结构、周围环境,一定范围的数量、气候情况、日期、时间,都要尽量记录下来。采回来的蚂蚁如作为种虫饲养,便可参照记录为其创造适宜的生活条件,并掌握野外的发生数量和世代规律,以便总结经验,提高认识,由外行转变为采集蚂蚁的专家。
(二)消毒处理
无论引进的是人工饲养的种源,还是自野外采来作为饲养的种蚂蚁,都要进行消毒处理,以免污染饲养器具、窝土及原有的种源,造成前功尽弃全群覆没。
处理方法有:
1隔离饲养
将新引进或初自野外采来的种源,放入单独的饲养器具中,经过1周的观察,如无死亡或厌食、打蔫、体态变暗失去光泽、触角弯曲等现象,排出粪便成颗粒状,确认无病态现象,便可入池放养。
2药物处理
最常用的方法是用1%~2%的福尔马林溶液喷洒在种体上,5小时后再喷洒一遍清水。如发现有螨类或线虫寄生,则应淘汰,绝不惋惜,免留后患。
(第二节)蚂蚁的繁殖
在蚂蚁的养殖过程中,掌握好繁殖技术这一重要环节,是决定饲养蚂蚁事业成败与发展的关键。蚂蚁的繁殖主要是以分窝为基础。目前普遍认为,当一窝蚂蚁达到一定数量时,蚁后就提前繁殖出雄性蚂蚁和雌性蚂蚁,时机成熟后雌性蚂蚁飞出窝巢交配后建立自己的窝巢开始繁殖后代成为一个新的家族。蚂蚁属完全变态的昆虫(完全变态就是由卵到成虫要经过幼虫期和蛹期这样一个变化过程)。
一、繁殖过程
繁殖的过程一般分为交配、产卵、分窝三个部分。
1交配
蚂蚁的交配一般在黄昏、夜间或黎明时进行,很少在白天进行交配。交配前首先要选择天气晴朗的日子,带翅膀的年轻雌性蚂蚁从蚁巢飞向200米以上的高空,也有少数无需飞到空中交配。雌性蚂蚁在前,许多带翅膀的雄性蚂蚁紧跟在雌性蚂蚁之后,只有一个体色、力量俱佳的雄性蚂蚁有幸和雌性蚂蚁交配。雄性蚂蚁在空中和雌性蚂蚁交配中输出精子之后就筋疲力尽,无精打采地渐渐落地而死,为蚂蚁的繁衍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成为有其名而无其实的“蚁王”,所以在蚂蚁窝内“蚁王”是不存在的,雄性蚂蚁的成“王”之日,也是它的末日之时。雌性蚂蚁受精后寻找一个适宜的地方脱去翅膀,产第一批受精卵,一只雌性蚂蚁可携带32亿个精细胞,所以雌性蚂蚁1次交配后终身受孕,直到它死去之前,产的卵都是受精卵。雌性蚂蚁只有交配后,产出第一批卵,并把这些卵孵化成工蚁和少数几个兵蚁后,组成了新的家庭,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蚁后”。
2产卵
雌性蚂蚁经交配后约8~21天开始产卵。每次产卵50~100粒,第一批产卵约200~300粒。第一批的卵需要雌性蚂蚁利用自己体内的食物和剩余的气力来喂养幼虫、照料蚁蛹、抚育幼蚁,幼蚁经数次蜕皮后成为成蚁,从卵到小工蚁大约经过14天,小工蚁就开始进行衔泥作窝等职能,以后就会任劳任怨地反哺蚁后和接替抚育幼蚁的任务。
3分窝
分窝是蚂蚁繁殖的关键环节,蚂蚁属营群居生活的昆虫,一般以一窝为一个家庭。一窝(一个家庭)中有蚁后(原雌性蚂蚁,交配后有繁殖能力的雌蚁),一般有一个或数10个;工蚁(专筑巢、觅食、育幼等),数量为窝中最多;兵蚁(专保卫群体安全等),其数量不多。一窝蚂蚁最多可容纳几万只,可产蚂蚁干1千克,一般也有几千只。
它们到了一定程度自行重建一个“新家”,也就是重建一个新窝。新窝的建成就特别的独立,窝与窝之间的蚂蚁从不交往,即使蚁后出自某一窝中,重建新窝之后,原来窝内蚂蚁的来访,也属不速之客,不是跑得快,就会被活活的咬死。
兵蚁把守窝口,每个进出的蚂蚁都必须是自己窝内,它们大多是通过气味来相互识别的,每个窝都有各自的气味,气味不相同是绝对不允许进入的。一窝蚂蚁一般每年可分出30~200窝。
二、发育过程
从卵到小工蚁要经过14天,通过幼虫、蛹等两个环节。
卵为白色或淡黄色,细长形,大小为05毫米,形如米粒状。
幼蚁为乳白色,前端较细,常做弯曲状,易被人们误认为是“蚁卵”。
蛹是最后一龄,幼蚁体缩短,不食不动,被称为前蛹,前蛹蜕皮后即为蛹。蛹初为乳白色,后渐变为黄褐色。常堆放在一起,也被误认为“蚁卵”。
蚂蚁的寿命比较长,个别蚂蚁的寿命长得惊人,有的工蚁可活7年,蚁后寿命可长达20年。但一只离群的蚂蚁只能活几天。这是由于蚁群内部明确分工和各负其责、相互依存的群体结构所致。这是其繁荣的基本因素。
三、分窝期要加强管理
雌性蚂蚁交配后,要产出第一批卵,并且要养育它们成工蚁才能接替雌性蚂蚁的工作,而成为“蚁后”,此间交配后的雌性蚂蚁要大量消耗体内贮存的能量,所以在分窝期要加强蚂蚁的饲养管理,尤其是雌性蚂蚁多的窝更要注意增加喂食量,同时要注意增加蛋白质饲料,以便贮存大量的能量,为分窝后建立自己的家庭做好准备。
组成新的家庭后,决不能放松管理,要使新蚁后充分发挥其产卵的性能,以加速新分窝群体的发展壮大。
新分窝的群势一般都比较弱,刚发育成的第一批工蚁的哺育幼虫、觅食和防卫性能等都比较差,驾驭自然灾害能力比较脆弱,所以要加强人工管护。当气温较低时,要加强保温;在天气较热时,要采取遮阴等降温措施;食物饲料要注意合理搭配。使它们能安全渡过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