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还对中国企业家的浮躁与“四大天王”的冷静、稳健作风进行了对比分析,“香港‘四大天王’都是做地产的,这些人和我们内地的企业家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就是内地企业家没有经历过大萧条,而他们都经历过。我们的企业家只有个人辛苦的奋斗历程,缺乏大萧条的洗礼,因此非常的激进,非常的浮躁。”
把企业做大做强,是每一个企业的追求,这是无可非议的。问题是这个“一味地”。一味地就是浮躁。
那么,什么是“一味地”呢?
1.好大喜功,相信企业越大越好
(1)好大
我们有好大喜功的传统。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虽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却都是历史上好大喜功的代表人物。还有清代的代表人物康熙乾隆之流,也是其中的佼佼者。结果,他们都把国力给搞上去了。那些时代,中华大帝国在世界上确实是超级大国。
他们把事情做大了,就来“功”了。这个功劳簿自然是得到千古流芳的赞誉。什么“一代天骄”,什么“汉唐盛世”,什么“康乾盛世”,等等。
可是,当历史进入近现代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出问题了。好大喜功者不绝,但好大喜功却无功而返者众多。
到了清乾隆时代后期,虽然他们的自我感觉依然良好,但正是在那时候,世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当我们还在为觐见使节行不行跪拜礼而反复磋商之时,西方已经进入了蒸汽机时代。也正是从那时起,我们与世界逐渐脱轨了,盛世渐渐衰落了。到了清朝后期,好大喜功的乾隆爷的后辈们,想大也大不起来、想硬也硬不起来了,到了只“好大”而“无功”的慈禧手上,便只剩下“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了。于是我们便只有拿“我祖上也曾阔过”的阿Q精神来安慰自己。
记得我去莫斯科大学访问的时候,惊奇地看到整个大学只有一栋楼房。你说这栋房子有多大。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学习苏联“老大哥”,其中学习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大”,就是追求这个要世界第一,那个要世界第一,包括军事、经济、科技、政治全要世界第一。结果呢,最后没有成就世界第一,却成就了一种自负,苏联“老大哥”也在自以为是中解体了。
1972年,中日建交,我们开始学日本,以松下、丰田、三洋、夏普为榜样,学习如何把企业做大,还狂热地看日本的高仓健、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结果学了8年,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企业没有做大,世界能源危机来了,日本企业又蔫了。
1979年中美建交,中国又开始学习美国。我们心目中的伟大公司都可以在美国找到范本。可以说对美国公司的仰视和模仿,成了过去30年中国企业界的主旋律。更有一大批“海归”和国有企业为实现世界一流的梦想,使得中国企业家常常不问现实中的真问题,只要是美国一流大公司采用过的流程或制度,它们就大力引进。13亿中国人学美国,那可是了不得的事。中国经济保持30年的高速增长,全世界看中国发生什么,中国在学习美国,全球都学习美国。结果美国被捧得自以为是,最后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金融危机。
遥想当年,秦二世突发奇想要给偌大的城墙涂上绿漆。群臣明知劳民伤财却不敢进言。这时有一个叫“旃”的俳优对秦二世说:“这很好啊!就是陛下不说,我也要请求的,漆城墙虽说会劳民伤财,但毕竟是好事,漆了城,敌人来了爬不上来,就是爬上来了,也会被漆粘住。只是应该先盖能容下城墙的荫室。”(古代的漆必须在荫室里荫干)于是秦二世便作罢了此事(见《史记·滑稽列传》)。
还好,秦二世还没有糊涂到要给城墙盖荫室的地步,但是我们有些现代人的好大做法那是毫不含糊。我再举几个例子:几吨重的巨砚被做好了,可就是没做能放得了它的案子,只能先放在地上,放在地上也不能用,怎么呢?没有配套设施;几千米的长卷写好了、画好了,可目前能展出它的展览馆还没盖好,也就只能先卷着了;几吨重的舞台装置布景道具除了人民大会堂的舞台能放,别的剧场一律放不了,演出再棒管什么用……
(2)喜功
不要说只有西方人懂心理学,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深谙此道了。不然,他为什么会把“好大”与“喜功”这两个词连接在一起?因为“喜功”而“好大”,可见“喜功”就是好大的心理基础。
凡是好大者并不是完全出于个人爱好——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在于“喜功。”好大者必喜功也,这“功”大抵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曰名,一曰利,所谓功名、功利者是也。
记得有一次,我出差从西安回北京,在登机口忽然有人拍我的肩膀,我一看是冯仑,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又恰好在飞机上我们坐在一起。闲聊中,我问,你也是身价数十亿的大老板了,为什么还这样把自己弄得很是辛苦啊?他不假思索地借用美国资本家的话说,“让政治成为经济的奴婢。”“你看我现在去下面投资,省长都会出面接待呢。”
显然,这就是一种企业做大之后的“心理奖赏”。
可是,我顺手翻阅了几部成语词典,“好大喜功”这个词不知从何时开始,成为了贬义词:“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
2.天真的“十进制梦想”
他们天真地相信,大公司是成功的,而成功的公司一定会变大。我也曾信誓旦旦,给我一万,我就能赚到十万;有了十万,就一定能够赚到100万;有了100万,就一定能够发展到1000万;有了1000万,我就一定能够发展到1个亿……这就是我的企业发展的“十进制梦想”。
可不是嘛。我还是我,既然我有能力完成第一个“十进制”,我为什么不可以完成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十进制”呢?关于我的这个“十进制梦想”,后来我和一些企业家一交流,好家伙!很普遍啊。
然而,这只是一种形而上的推论。而推论并不可靠。有的人的确“十进制”了,但包括我在内的多数人,都无法实现“十进制”的梦想。
这是因为,虽然你还是你,但是每一个“十进制”是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所需的能力、资源配置等都不一样。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念小学、初中,并不代表我们就一定可以念完大学、硕士或者博士。我们能在农村上学成绩优秀,并不代表可以在大城市的学校里取得好成绩。
亚细亚就是这样。你能够做好郑州市场,不代表你可以全面铺开迅速地做好全国市场。还有顺驰,你在天津能够做到NO。1,但不能够代表可以“赶超万科,做全国第一”。还有德隆,你可以做到每年90个亿,但不代表你就可以把目标一下子设定为“三五年内实现年产值900亿”……
你看,这么多原本十分成功的企业突然倒下,多可惜!
他们不该天真地相信,大公司是成功的,而成功的公司一定会变大。这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