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你的企业为什么不长久
27672900000001

第1章 序言 成功其实就是最大的危机

失败的原因正在于成功。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黄炎培)

——“窑洞对”周期律

1945年,著名的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

在窑洞里,黄炎培与毛泽东谈话(人称“窑洞对”)时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的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解放初期,毛泽东还与史学大师周谷城谈起革命的曲折过程,毛泽东说他深深地体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周谷城说“成功也是失败之母”,因为“成功者易骄傲、腐败、争权夺利”。毛泽东听后沉思了一会儿说:“你讲得对!”

1998年,有一次,我向北大方正集团创始人王选教授求教企业管理之道,王选教授不假思索,在一张小宣纸上亲笔写下一行字送给我:“成功是失败之母”。

他说,“对于一个高新技术企业而言,最要警惕的是‘成功是失败之母’,因为在今天的巨大成功之中,常常隐藏着许多潜在的危机,也就是未来的‘失败之母’”。

1.企业的生命周期

企业也有生命周期,10年入门,20年入道,30年入定,40年入化。沃伦·巴菲特之所以被称为华尔街股神,那是因为他在长达40年的股市投资生涯中,保全了“从成功走向成功”的名节,漫长的成功经历使他在这一领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但是,从成功走向成功是很少见的,从成功走向死亡、短命则是普遍的。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企业的生生死死是常态。我国每年“死亡”的企业约为100万家,美国为10多万家,日本为1万多家。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只有2%的企业存活达到50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一般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0-12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42年,10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

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但在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的平均寿命约为7-8年,相当于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最近20多年来,不少公司倏忽之间就垮掉了,现在我们又看到了另一种现象:某些人刚上富豪榜就出问题,“富豪榜”成了“灾难榜”。

难道这就是黄炎培先生讲的“生命周期律”?是的。大多数企业都蹚不过“成功”这条河,纷纷淹死在香槟酒腾起的泡沫之中……

自21世纪以来,安然、世界通信、通用汽车、克莱斯勒、环球电信、联合航空、凯马特、宝丽来、安达信、施乐、雷曼兄弟、大宇、柯达……以及国内的一些名企,它们一个个相继陨落(破产)。

2.成功之后心理状态出了问题

“神要让谁灭亡,必先使他疯狂。”这是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在2500多年前对悲剧的描述。

以上说到的企业曾经是何等成功与辉煌!但是,在他们的悲剧发生之前,上帝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让他们彻底疯狂过。

对于这些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甚至影响世界经济的商业巨人的倒下,我们必然会做出诸多方面原因的探寻。在本书中,我主要谈论的是成功后的心理原因。

为什么“成功是最大的危机”“成功是失败之母”?

归根结底是创始人在成功之后心理状态出了问题。我把它归结为三大类:成功后的“自负”心理、成功后的“自大”心理以及成功后的“自满”心理:

(1)成功后的“自负”心理:成功后就疯狂了

比起“自大”“自满”,这种心态更容易滋生,而且它的后果极为严重,往往是颠覆性的。

我们来翻看10家由成功而走向失败的案卷,因为“自大”而失败的有2家,因为“自满”而失败的有1家,其他7家则是因为“自负”而失败。

成功自负型企业,遵循“成功——自负——失败”这一模式。

自负心理是一个大的心理包袱,包袱里面又装着许多不同的小的心理。不同的心理让人们跌入不同的死亡陷阱。

——“膨胀”心理,让人跌入规模扩张的陷阱。时机不成熟也要迫不及待地扩张,这叫作盲目扩张;本来只有100的扩张能力,却硬着头皮扩张到1000,这叫作过度扩张,比如八佰伴。

——“赢家通吃”心理,让人跌入多元化陷阱。“我的地盘我做主”,但别人的地盘也还想做主,盲目地或者过度地搞四面出击,跨行业经营,结果呢,闹得十面楚歌。更有甚者,有些企业在自己的地盘还做不了主的时候,就风风火火地把脚伸到别人的地盘。结果被人踩上一脚,“嗷嗷”叫的机会都没有就死去了,比如安然、春都、实达。

——“浮躁”心理,让人跌入品牌延伸的陷阱。一个企业的成功往往是品牌的很大成功。浮躁心理,总是急于把品牌当作一棵幸福树,急切地希望树上结出各种各样的果实。可是,这些果实不都是甜的,更多的只是多品牌苦果,比如杉杉。

——“虚荣”心理,让人跌入全球化陷阱。成功企业的全球化似乎是创业者的最高追求,那里承载着他们毕生的光荣与梦想,可是虚荣心理下的全球化不过是看起来很美。当疯狂地进行国际性并购之后,留下的只是一枕黄粱的虚幻,比如大宇。

——“贪欲”心理,让人跌入目标陷阱。成功,以及又一次的成功,很容易让人自以为无所不能。这时,原发的贪欲心就会显露出来。结果,就是目标不切实际的放大,再放大。像吹气球一样,一直到吹破为止,比如世界通信、德隆。

——“盲目”心理,让人跌入引资陷阱。这主要是对于中国民营企业而言的。获得成功后好大喜功,追求企业的高速成长,或者仅仅是为了挤垮同行,就想到借“他山之石”去攻玉。结果呢,这些企业搬起这块石头的时候却砸了自己的脚,比如乐百氏、神州、活力28.

——“攻击性”心理,让人跌入对手的陷阱。获得成功之后,企业家的心理开始有了自负,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还更有胆大者,不把行业老大放在眼里,对他们发起猛烈的正面进攻,结果是“鸡蛋碰石头”——碎了,比如美国的网景、中国的红高粱。

(2)成功后的“自大”心理:成功之后就目空一切

成功自大型企业,遵循“成功——自大——失败”这一模式。所谓“自大”,就是狂妄自大,自大到不把法律放在眼里。这种成功后因触及法律底线而最终搞垮企业,创业人也身陷囹圄或者被处以极刑的案例也时有发生。

成功后,他们跌入了八大“黑洞”:欺诈黑洞、集资黑洞、行贿黑洞、作假黑洞、逃税黑洞、走私黑洞、非法经营黑洞、暴力黑洞。

成功的企业家跌入这八大“黑洞”,与其犯罪心理大有关系。

——“淡漠”心理:他后认为法律就那么回事。成功企业家的光环似乎让他们明白,“法律嘛,不过如此”。所以在企业大获成功之后,就渐渐地滋生了对法律的“淡漠”心理。不学法、不懂法,不设立法律顾问或者不尊重法律顾问的意见和建议。

——“自大”心理:成功后妄自尊大,挑战法律。一些企业家不懂得法律的本质是国家机器、人民意志,具有强大的不可撼动的力量,沉醉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以为是,妄自尊大。胆敢以身试法,挑战法律,结果头破血流,身败名裂。

——“侥幸”心理:游走在法律边缘。边缘是一个很好的地方,进可攻,退可守,游刃有余。打乒乓球时“擦边球”也是一个很好的策略,既得分,别人还接不着。这就是侥幸心理。有不少企业的成功就在于钻法律的空子,但是钻的时间长了,结果就从法律的边缘跌落至违法的深渊。

——“自私”心理:排除异己,求独大的躁动。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严重的则表现为为达到个人目的,侵吞公款、诬陷他人、杀人越货。自私之心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的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由于自私心理的作祟,一些老板会把自己包装成为“双面人”。另一面是光鲜的:卓越贡献的企业家、慈善家、政协委员或者人大代表;一面则是阴暗的:黑社会老大,或者欺诈者。“双面人”本质上是“公”“私”双面。这时,又有两种心理作怪。一种以“公”护“私”,另一种以“公”来寻求对于作恶多端的“私”的自我心理平衡。

(3)成功后的“自满”心理:成功之后不思创新与进取

成功自满型企业,遵循“成功——自满——失败”这一模式。

像踢足球一样,开始是积极地进攻,进两个球之后,2:0领先,然后教练就开始采取防守策略。结果是,有的因为防守而胜了整场比赛,而有的正是因为防守而失败。所以,对于成功后的防守策略的得失,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企业来说,要看处于什么环境,什么行业了。在创立企业的过程中,创始人积极进取,永不满足。一旦成功,进取心就很容易被自满心理所替代。这个时候,他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够了,够了。好不容易得到的,别再给嘚瑟出去了。”这个声音,可能来自他的夫人,来自朋友,其实更多的是来自他自己。

这就是柳传志常说的“打赤脚的不怕穿鞋的。”人打赤脚的时候,敢闯敢干,反正“失去的只是锁链,得到的可能是整个世界”。人一旦穿了鞋,就不敢再迈大步子了。然而,残酷的是,正是这种“不敢”断送了自己的“卿卿性命”。

当然,做企业人各有志。有的人有鸿鹄之志,有的人不敢继续高攀,性格趋向保守,取得成功之后,容易自我满足。但是,对于某些行业、某些环境而言,却是由不得你——不进则退,不可以自我满足。在新兴经济领域,在市场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尤其是这样。你不想前进了,别人瞬间就超越了你。一旦超越,你的市场份额就会急剧缩小,甚至最终出局。

名噪一时的王安就是这样,其教训是深刻的。

美籍华人王安是个电脑天才,在20世纪80年代,王安电脑公司的知名度极高,王安本人的个人资产也曾达到数十亿美元。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一大批诸如比尔·盖茨这样的后起之秀,竞争日趋激烈。凭借王安的实力与知名度,要战胜后来者当然不在话下。但王安却没有深刻思考时代的变迁,将自己的经营理念做相应的调整,而是错误地认为自己创业时积累的经验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他最终被没有条条框框的后来者击败。

3.成功很可怕

鲁迅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家人生了个孩子,大家都来祝贺。有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当大官的,于是得到这家人的一番谢词。有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挣大钱的,于是又得到这家人一番谢词。又有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结果得到这家人的一番大骂。平心而论,其实只有这个被骂的人说的话才是真的。

当你正在为成功举杯的时候,我要说,朋友,别高兴得太早了,你就要破产了!

当然,我可能要挨骂。

成功有那么可怕吗?是的,成功真的可能很可怕!

有一次,美国SAYBOT公司CEO潘鹏凯博士第一次见到了数字化大师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潘鹏凯说,那次见面是在一个鸡尾酒会上,因为初来乍到,不敢问什么问题,趁着空闲时隙就跑去跟尼古拉斯说:“庞帝教授,您非常成功。”潘鹏凯这句话还没讲完,庞帝就把潘鹏凯的话弹回去了,说:“‘成功’不是一个好的词语,成功是失败之母。”潘鹏凯当时就傻掉了,本来是想拍马屁,套个近乎。庞帝后来给了潘解释:你一旦觉得自己成功,你就开始懒惰了,骄傲了,自以为是了,马上以自我为中心,膨胀起来了,然后接下来就是失败。他说“成功”不是一个好的词语,“成就”这个词还可以。这件事对潘鹏凯刺激很大,以后他对别人讲话很少用“成功”二字,而改用“成就”、“成绩”。

感到成功的可怕之后,要享受成功的果实唯有“居安思危”。

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形势稍好,尤需谨慎。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

国家尚且如此,企业更应该这样了。

“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这是比尔·盖茨的一句惊世名言。正是在这一名言的激励下,微软怀着巨大的危机感,不断积极进取,用短短20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软件企业。

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成功后更是诚惶诚恐:“每天我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只有抱有战战兢兢的谨慎心态,不断努力适应外界和内部的变化,才能塑造出‘百年老店’和世界级的企业。”

八佰伴和田一夫用惨痛的教训告诫我们说,当一个公司到达最顶峰的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

所以,当你下次为成功举杯的时候,请别忘了提醒自己要审慎地思考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