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72个细节教出有教养的孩子
27672300000027

第27章 塑造有自制力的好孩子,有教养的孩子不任性(3)

像文广这样的孩子在现实中还有不少,有的甚至比文广还要过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乱发脾气是孩子意志薄弱、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现。乱发脾气的孩子常常希望别人都顺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当别人不赞同自己的想法时,他们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始大发雷霆。孩子的乱发脾气,会影响他的知识获得,影响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非常不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必须“引导+疏通”,这样才能让他改变坏习惯:

1.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一旦发脾气,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生气”之上。所以,父母就要引导他转移注意力。例如,孩子是因为得不到某件东西而哭闹,那么你可抱起他到屋外走走看看,一方面安抚情绪,一方面也借外面的事物转移注意力。

2.给孩子“约法三章”

为孩子制定规则,这是规避他发脾气的重要手段。例如,父母可以规定孩子一个月只能吃两次快餐,如果超过两次,下个月就不能再吃了。甚至,父母还可以把规则写于书面,一旦他乱发脾气,那么不妨让他看看自己的承诺。孩子是好面子的,不愿做一个不诚信的人,因此自然会收敛起脾气。

3.培养孩子的容忍度

想要孩子不乱发脾气,就要培养他的挫折容忍度。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个经典的故事,父母可以灵活借鉴:

从前,有个小男孩总是乱发脾气。一天,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就用锤子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第一天,小男孩就在栅栏上钉了37颗钉子。

过了几个星期,小男孩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愤怒,每天钉在栅栏上的钉子数目不再增加。他发现,控制住自己的坏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要容易得多。后来,小男孩变得不再爱发脾气了,便这一转变告诉了父亲。父亲又建议他:“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掉一颗钉子。”过了一段时间,小男孩终于把栅栏上的钉子都拔掉了。

父亲就拉着小男孩的手来到栅栏边,对小男孩说:“你做得很好,我为你高兴。但是,你看那些钉子在栅栏上留下很多的小孔,栅栏不会再回到原来的样子。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后,你说过的话就会像这些小孔一样,会在别人的心中留下疤痕。无论以后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疤依然存在。其实,口头上对人们造成的伤害与伤害别人的肉体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乱发脾气。”

生活中,父母要告诉孩子,在发脾气前试图将自己的冷静下来,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情绪,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后果。其次,当孩子发完脾气时,让他自己静下心想一想是不是值得发怒,然后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找出烦恼的根源,以利于孩子控制情绪。

4.为孩子提供发泄渠道

孩子发脾气,归根到底是因为心里有愤怒。所以,父母可以在孩子不顺心时,带他们出去走一走,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或是找个好朋友一起聊聊天,谈谈心,以此排解内心的烦躁。

情绪,是内心世界的反光镜,清晰地反映了孩子此刻的内心波动。一个惯于发脾气的孩子,很难与他人进行有好的交流,优异的交际能力自然也成了奢望。所以,父母一定要对孩子乱发脾气的行为进行引导、疏通,让他可以用平和的态度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细节59:如何对付逃学、厌学的孩子

刘伟学习成绩处于中游水平,但他一直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直到老师来家访,父亲才知道自己的儿子也开始逃学了,父亲一下感到又惊又怒。因为每天刘伟都是按时起床,下午也是按时放学回家,表现地非常正常。

第二天,父亲就不动声色地跟踪儿子,看儿子到底干吗去了。结果发现,刘伟出了家门后就直接去网吧打游戏了。父亲看到儿子这样,抓住儿子就打了一记耳光,然后拖回家一顿训斥教育。

可是,刘伟乖乖上学了几天后,又去了网吧,暴怒的父亲找了半个城才把儿子从网吧揪出来,自然是一顿暴打。

再后来,刘伟越来越叛逆,后来直接发展到可以连着几天不回家,在网吧里度过。

父亲对他彻底失望了,白头发一天比一天多,以前那个乖巧挺好的儿子早就不见了,变成了一个天天不着家,浑身脏兮兮的叛逆小子。

其实像刘伟这样厌学、逃学的孩子非常多,几乎每个学校的每个班级里都有几个逃学的孩子,这让很多家长们头疼不已。问及孩子厌学、逃学的原因,曾经有一个五年级的男孩子“直言不讳”地说:“我最讨厌学习,我最大的意愿就是像爷爷奶奶那样退休,不用学习。”

还有一些有厌学倾向的孩子,普遍反感学习,他们说,当他们一听到“学习”、“分数”、“排名”等字眼就想回避,有的还感到“恶心”。

父母急得要命,说教不成甚至会“武力”相向,可是这些孩子们却照常该咋办就咋办,弄得父母心灰意冷,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惹急了的父母们往往会采取打骂、甚至极端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父母们这样做显然是不可取的,用打骂等方式来制止孩子逃学,很可能将孩子原本不多的求学热情扫荡得一无所存,更有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甚至引发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此以往,经常、反复的用这种极端手段“警戒”孩子,对孩子未来的身心、人格、情绪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实际上,逃学现象属于一种比较严重的儿童行为问题。无论是什么原因引发了孩子的逃学行为,都说明其本身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所以提醒各位父母万万不可只看孩子逃学的现象,而无视孩子逃学的心理原因。

如果父母无视孩子逃学原因,而是发现问题就粗暴打骂孩子,非但不能使孩子改掉逃学的缺点,反而易把孩子推向堕落的深渊。

因此,父母要想正确地教育孩子,能有的放矢地说服孩子,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应该首先平息自己心中的怒气,冷静下来,然后再积极地去对待孩子的逃学问题。

1.表扬和鼓励应多于批评与责骂

也就是说,父母要看到孩子的任何一个进步,即便是只取得了微不足道的成绩,也应给及时给予表扬,让其树立自信心。在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和小毛病,语气尽量要温和,使孩子容易接受。这样才能让他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2.主动给孩子“减压”

不要只要求孩子学习,把孩子当做学习的机器。当父母知道孩子逃学是为了贪玩或兴趣爱好,不妨拿出时间来让他们尽情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父母对孩子现在太多,连正常的玩的时间都没有,孩子不厌学才怪,就如我们大人一般,天天工作不休息,谁能受得了?因此,只要孩子的正常兴趣只要得到一定的满足,就不会再通过逃学的方式来进行了。

3.注意孩子交友的对象

我们大人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如果孩子经常跟一些爱逃学、怕学习的孩子玩,自然会受到他们的影响,一起商量着逃学后去干什么,如何向父母撒谎等。所以,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一起逃学,就应该与对方孩子的家长联系,一起共同纠正孩子们的逃学行为。

4.积极取得学校老师的配合

父母应该经常到学校去,了解孩子在校的上课情况,表现情况,积极配合老师对孩子做出合理的教育,这样,家长和学校双管齐下,才能更有效地防止孩子逃学行为。

逃学是一种较为复杂的问题行为,它的产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作为父母,对于孩子的厌学、逃学应该引起深思:我的孩子为什么会逃学?是因为学习上遇到了困难,还是因为有人教唆引诱,抑或是学校里有人欺负他?

父母在冷静地弄明白具体原因之后,再对症下药,并选择处理办法,让孩子不再逃学、厌学,而是爱上书本、爱上教室、爱上学习。

细节60:父母不能“心太软”

一位美国妈妈带着两岁多的儿子来中国探亲。孩子在亲戚家的花园里疯跑,他的妈妈则在阳台上和亲戚朋友们闲聊。别人都担心孩子出事,就一直追着他跑,后来孩子爬到树上,亲戚没办法就告诉了孩子的妈妈。

可是这位妈妈连眼皮都没抬一下,说道:“等他掉下来摔疼了,以后就不会这么干了。”

果然她的儿子从树上掉了下来,那位母亲也不理会,继续和朋友聊天。而她的儿子自己爬起来后,拍拍裤腿,又继续在花园里疯跑,只是再也不上树了。

这个孩子性格乐观开朗、勇于尝试、意志坚强,应该说和他妈妈的“狠心”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

这位妈妈还教给她的有小孩子的亲戚朋友们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比如她要求孩子整理玩具。每次买玩具回来,她都会把包装盒子保留起来,让孩子每次玩完玩具后把它放到盒子里。这样玩具就会保存得很好,等到孩子不再玩这个玩具的时候,就可以把它们放到网上拍卖。要是孩子在玩完玩具后不收拾,她就会把玩具扔掉,让孩子再也不能玩这个玩具。妈妈这样狠心的结果是,让孩子很懂得珍惜拥有的东西,还学会了爱护和保养。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这句话在告诫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心太软,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要让孩子懂得处理问题,懂得分担责任。可现今中国的现状却并非如此,很多孩子十几岁了,都没有自己洗过内衣和袜子;学校里分配的扫除任务,大多是父母代劳;很多孩子还没有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更别说是房间了……

或许家长们平时也都听说过,国外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硬心肠”的事例。而这恰恰是他们爱孩子的方式。他们很少帮忙孩子分担责任,很少帮忙孩子解决问题。他们把孩子看做野外的小草,只有经历了酷暑和严寒,才能茁壮成长。

而中国的父母把孩子看做温室里的花朵,不能经受风吹雨打。爱是阳光,严是风暴,仅仅是用爱灌溉出来的孩子,只享受过阳光和雨露,没有经过强风暴雨,永远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爱子之心,人人皆有,但父母的爱要爱得深沉,爱得高远。不能“心太软,把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要硬起心肠,藏起心中一半的爱,让孩子自己去成长。

1.父母要学会用鼓励取代“包办”

当孩子尝试自己倒果汁的时候,你是否因为已经预想到大半果汁倒在地上弄得一塌糊涂的情形而大声说:“宝宝别动,妈妈来帮你。”

你是否因为孩子尝试自己穿衣而把自己的小肚脐露在外面,对他说:“妈妈来帮你穿。”

你是否因为孩子尝试做饭,而把电饭煲烧得黑了底时对孩子说:“妈妈来做,你去看电视吧,一会就有饭吃了。”

那么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将来即使考上了清华北大也会回来安静地待在父母身边,因为他有足够的理由待在父母身边。他无法自己换洗衣服,没有办法自己一个人去食堂吃饭,无法适应没有父母照顾的集体生活……一个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是不能够自己独立生活的,学习成绩再好也没有意义。

所以,当孩子做不好事情或者遇到难题时,父母应该做的是鼓励,而不是代替。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宁愿自己受苦,不愿孩子受累,不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不让孩子动手做一点点事情。父母的“包办教育”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孩子,这样的孩子经受不住任何的困难与挫折,更别提对社会有什么贡献了。

2.坚决不让孩子和“懒惰”沾边

常言道:“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孩子们只有懂得了劳动的辛苦,才会珍惜果实的甘甜。一个好的习惯可以受用终身,孩子只有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才能获得真正的生存能力:当他独立面对生活时,才能经得住生活的打压,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切。

勤劳可以激励和促进着我们前进的脚步,但懒却也常常可以吞噬着我们的进取的热情和动力。所以,在孩子的懒惰萌芽时就及时“扼杀”吧,别像寒号鸟一样,等到后悔就来不及了。

3.严格要求,适当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