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72个细节教出有教养的孩子
27672300000002

第2章 培养彬彬有礼的小绅士,有教养的孩子不粗鲁(1)

绅士风度,是指一个人具有较高的修养,包括考究的着装,文雅的举止,骨子里渗透着刚毅、坚韧、含蓄、深沉、宽宏等人格之美。身为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如此出类拔萃,气度不凡。因为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喜爱和尊敬,更容易有着和谐而圆融的人际关系,也更容易走出更美的人生之路。

细节1:举止得体是小绅士的起码标准

奔奔今年12岁,他聪明活泼,成绩优异,是老师和家长眼里的好少年。而更让师长们欣慰的,是奔奔一直以来所体现出来的绅士般的风度。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或者其他公共场所,奔奔从来不乱发脾气,不大吼大叫,而是遇到事情不惊慌,对待任何人都彬彬有礼。人们都说,看其行为举止简直就是个小大人。

因此,奔奔也成为众多家长用来管教孩子的“榜样”。

奔奔之所以如此“绅士”,主要得益于父母对他的培养和教育。奔奔虽然是独生子,但在家里从没有“小皇帝”一般的待遇,而是和家人一样,吃东西平均分,家务活一起做。做律师的爸爸和做文字编辑的妈妈除了给儿子讲一些文明礼仪方面的故事,更会以身作则,为儿子做出最好的表率。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全部品德的基础就是礼仪修养,那些不良的举止,和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不但对孩子自身发展不利,而且也会严重危害孩子的品性。”

然而,看看现实生活,“野孩子”成了父母、老师乃至整个社会都感受到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位在某外企做中层管理者的母亲这样说道:“现在好多孩子都因为过于娇惯,而导致他们非常淘气,动作粗暴、富有攻击性。我们家的孩子平时还算乖巧懂事,可是赶上他情绪不好,稍微有点小事就会乱发脾气,大声叫嚷,还摔东西,真是让人头疼。”

还有一位叫“愁煞人的妈妈”在育儿论坛里诉苦:“我家孩子,天天莽莽撞撞,不是磕这儿,就是碰那儿。”

跟帖的一位爸爸深有同感,他说:“我们希望孩子能有得体的举止,可他总是张牙舞爪的,真没办法!”

由此可见,让孩子有一个优雅得体的举止,是很多父母关注的,而这,也应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事实也可以充分证明,凡事彬彬有礼、待人谦和、衣着大方得体、谈吐高雅不俗的人,他们通常有着更圆融的人际关系,更容易得到周围人们的喜爱和尊重。这些人也会因此更容易取得人生和事业的成功。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那些言行举止得体的人,往往非常谦虚谨慎,从不装腔作势,更不会夸夸其谈、招摇过市,他们总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证实自己的内在品质,不愠不火。”可以说,绅士风度就好比促成人际交往的“粘合剂”和“润滑油”,它能用自己特有的力量,使人们的交往更加顺利融洽。

既然如此,父母们还等什么呢?为了我们孩子更好地融入集体,更好地适应社会,拥有更美好的人生和未来,那么从现在开始,就为把他培养成一个小绅士而努力吧!

1.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要想培养举止得体的小绅士,父母自然要为孩子塑造一个较为绅士的生长环境。凡事有着粗暴、浮躁的性情,对他人不礼貌,对孩子的教育不放在心上的家长,是无论如何也培养不出绅士来的。因此,父母不但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还要从思想到行动,都把培养孩子真正地当回事,严格要求孩子。这样,才能实现培养出小绅士的愿望。

父母们可以英国家庭和学校的做法作为模板进行仿效。英国的家庭和学校一般会有如下一些规定:

早晨起床后,父母和孩子要相互问好;孩子出门上学前,妈妈会帮助孩子整理一下衣服,检查一下纽扣,然后拥抱并亲吻,最后再说一句“Haveaniceday!”以此告别。到晚上临睡前,父母和孩子还要互道晚安——“Haveagoodnight!”

在学校里,学生们也会受到严格的管理。比如,在餐厅用餐时,必须穿戴整齐,不得大声喧哗或者把刀叉弄得乱响;吃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餐盘里不要有剩饭;如果有必要吃东西和说话交替进行,那么只能往嘴里放很少的食物;如果没有吃完,刀和叉需要放成“八”字形状,搁在餐盘上;如果已经用餐完毕,就要把刀叉平行放在餐盘上……

这些,对中国的父母也可以起到借鉴作用。我们要想培养出一个“英国绅士”,也应严格要求孩子,平时在和孩子说话时尽量多用:“请”、“谢谢”、“对不起”、“好吗”等礼貌用语。长此以往,孩子自然也跟着学会并运用了。

2.引导孩子学会觉察他人的需求

绅士往往善解人意,并体贴关照,因此受到欢迎和爱戴。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也应该注重这一点,让孩子及时觉察别人的需求,这样才能读懂对方的心思,并做出对方需要的动作,说出对方想听到的话。否则,即使孩子做了很多自以为“有用”的事,却不是对方所需要的,那只能说是徒劳的努力,不但没有正面作用,反而还会给人带来或大或小的烦恼。

当然,这种觉察别人需求的能力并非天生具备的,这需要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积极地培养和训练。比如,当孩子伙伴不开心的时候,鼓励孩子去安慰对方;当自己被别人介绍给第三者的时候,要主动和对方握手;当坐公交车或者地铁上,看到老人和抱小孩的阿姨时,要主动让座;当看到爸爸妈妈拎着东西时,要主动上前帮忙。

3.父母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孩子的榜样

孩子身上总会有父母的影子。因此,要想让孩子成为举止得体的小绅士,父母得先做出表率。在生活中,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比如怎样穿着打扮,怎样同其他人谈话,如何议论别人,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所有这些,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

因此,父母要为孩子的行为举止做出“典范”,并及早规避自己行为举止上的错误,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良好的行为举止对自身的重要性。

古语有言:“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养成良好言行举止的习惯,那么就很容易形成坏习惯,从而成为不得他人喜欢,也融融处处碰钉子的人。到那时,父母再想让孩子改变就难了。因此,作为父母,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绅士风度,让他具有优雅得体的举止,从而为他的人生铺就一条金光闪耀的平坦大道。

细节2:正确的审美观从仪表开始

刘强和林刚是同一所名牌大学毕业的好朋友,毕业后,他们希望两个人还能够在同一家公司上班,于是就同去一家公司应聘。

经过该公司人事经理对他们的测试,刘强和林刚都很符合这家公司的招聘条件,他们都很优秀。

可是,人事经理不由得犯了难:“公司只能招聘一个人,现在两个人都这么优秀,到底该留谁呢?可不可以都留下呢?”出于爱才之心,人事经理向总监提交了一份请示报告。

总监很高兴,心想这么优秀的人才,丢掉其中任何一个都非常可惜。因此,总监决定先见见这刘强和林刚再做决定。谁知,见面之后,总监却改变了主意,立即点名只留下了林刚。

刘强落选了,他非常不服气。“我到底哪里不符合要求呢?”他问总监。

总监不紧不慢地说:“年轻人,不管是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你都是很优秀的。但是,有一点你比林刚差了些,因为他比你更注重自己的仪表。你看他,从上到下,每一个细节都打扮得很合适,这让我觉得他对于这份工作很重视。其实,任何一份工作都需要细心,如果对自己满不在乎的话,那么谁又能放心将重要的工作交给他来做呢?”。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像一间房子。如果说内在的知识和修养是房子里的布局和陈设,那么,我们外在的仪表就是房子的玻璃窗。干净明亮的窗户能够让人一眼看清房间里的雍容典雅,让人顿感心情舒畅;而污浊不堪的窗户就可能将房子的美好完全遮蔽,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故事中刘强正是败在了外表这扇“玻璃窗”上。

当然,我们提倡注重仪表美,并非是让家长把孩子打扮得油头粉面,也不是要家长给孩子买最贵最华丽的衣服,而是希望家长能够培养孩子注重卫生、学会正确的着装等。也就是说,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帮助孩子养成整洁和得体的好习惯。

生活中,常有一些家长抱怨孩子不懂事,非名牌衣服不穿。其实,做父母的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孩子从小到大,自己又何曾给过他审美观的培养和教育呢?

应该说,一个人审美品味的高低,是最能反映其个人气质的。因此,如何培养孩子具备较高层次的审美意识,以让孩子在富有个性的审美中建立自尊与自信,是渴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气质良好的父母必须要掌握的。

对此,昭昭的妈妈做得很不错,她是这样培养女儿昭昭的审美观的:

对于孩子的穿戴选择,我从不给予硬性的规定,告诉她哪些可以穿或者哪些不可以穿。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为了防止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认为妈妈在限制她追求美。我心里很清楚,即使父母也没有限制孩子追求美的权利。

有一次,我在一个因为拆迁而即将关闭的市场,花50元买了3斤毛线头,准备给孩子织毛衣。

买回家后,我把毛线一一接上并缠好,织出来两件花花绿绿的毛衣。我利用毛线颜色不一的特点,设计出两个富有儿童情趣的款式和图案。昭昭穿上后,开心极了。而且这两件衣服也深得周围小朋友们的喜欢,她们纷纷围着昭昭的毛衣看,摸摸上面的小兔子,揪揪小鹿的犄角,羡慕得很。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甚至有时候过年,昭昭都不让我给她买新衣服,而是和我一起设计、探讨怎样用家里一些布头或者现有的毛线做衣服。每当看到我们精心设计并亲手加工的衣服新鲜出炉的时候,昭昭都会激动不已。她还说,这些衣服是她永远的宝贝,无论到什么时候,她都不会丢弃它们。

可以看出,昭昭和妈妈都是爱美的人,但她们没有像很多孩子那样追求名牌,而是在妈妈的正确引导下,从一点一滴的心思和一针一线的劳动中感受到了美的真实含义。

1.给孩子正确的审美引导

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反映到其气质上来,往往气质高雅的人,他的审美能力也高。这样的人知道在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首饰。

对于幼小的孩子而言,他们最初对于美的追求可以是从模仿一些成年人开始,穿看起来流行时尚的衣服,笨拙地学着别人化妆。这样可能会因为盲目追求美而出现一些低级错误。父母若是发现了,不要讽刺和打击孩子,否则会导致孩子自卑,并抹杀其对美的追求,阻碍孩子正确审美观的形成。

周末的早上,可可的妈妈喊可可吃早餐。可可冲着自己房间的门喊了一声:“妈妈,再等会儿,我要给你惊喜哦。”

过了一会,妈妈见可可还没出来,就走到她房间门口说:“干什么呢?早餐都凉了。”

可可把门打开,没想到让站在门口的妈妈差点晕过去:可可的嘴唇涂得红红的,眉毛画得又粗又黑,头发也弄得像个鸡窝似的。妈妈不禁摇起头来:“天哪,妈妈还以为我们家出现什么怪物了呢,你可真是瞎胡闹,才这么大,就弄得跟个妖精似的,难看极了,快洗掉!”

听了妈妈的话,可可差点哭出来,嘟嘟着嘴,赶紧跑到卫生间洗脸去了。

大约一个月之后,可可的班主任孙老师打电话给可可妈妈说:“元旦联欢会上,可可要表演节目,可她就是不肯化妆,说化妆就是妖精。请你们做做工作,好吗?”

此时,可可妈妈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犯下了一个大错误。

由此可见,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将直接迎向他对于美的追求。诚然,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穿衣打扮,拥有不俗的气质,可是这些都离不开父母的正确引导。

2.让孩子尽情施展创造美丽的才能

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毛绒玩具,父母可以让孩子为玩具穿衣服,换衣服,并且告诉他:“孩子,你试一下,怎么给娃娃穿衣服才最美丽呢?”这时候孩子就会很乐意地为玩具换衣服。此外,父母可以让孩子动手给娃娃制作衣服及小装饰,比如给孩子一块漂亮的布,让他给娃娃穿上一条花裙子,或者让孩子往娃娃的头上戴一下,看怎么弄会更美丽。这些都是让孩子施展创造美丽才能的表现,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会打扮自己了,也变得更加漂亮可爱了。

3.带孩子走出攀比的误区

孩子的自我意识会让他们产生希望成为别人注目的焦点的愿望。因此,他们会努力让自己漂亮帅气,当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时,往往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自己也想拥有的心理。

之所以如此,其实不一定是孩子真的感觉别人的东西好,而是他的攀比心理在作怪,在他们看来,别人之所以比自己漂亮帅气,是因为他穿的衣服是名牌,戴的手表是名牌。在这种心理指导下,他就会要求父母给自己也买名牌服饰,并认为自己穿上也会形象不俗。

所以,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攀比心理,父母一定要及时帮助纠正,把孩子引导到正确的审美取向上来。

在如今这个充满物质诱惑的社会中,作为父母,有必要帮助孩子找到属于他自身的个性之美,始终让孩子拥有一份自尊自信。这样,你的孩子就不会盲目追求不属于自己的美,而更能体会到创造美的过程比享受美更令他陶醉和欣喜。

细节3:彬彬有礼是绅士的标签

江洋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可是让父母头疼的是,这个孩子不太懂礼貌。比如,他如果饿了,会冲着家里人大声喊:“我饿了,我要吃面包。”

多数时候,奶奶都会马上给江洋去拿吃的。

妈妈觉得这样下去,儿子会越来越没礼貌,于是她就告诉奶奶和其他家人,以后江洋再没有礼貌地叫嚷,就装作没听见。

一次,江洋又故伎重演,冲着妈妈要水喝,但是妈妈装着没听到。

他见妈妈不理,就跑过来说:“妈妈,你没听到我要喝水吗?”

妈妈说:“听见了,但是我并不知道你在喊谁呀。”

江洋笑着说:“妈妈,我渴了,想喝水。”

“这样说还不对。”妈妈说。

“为什么还不对呀?”儿子不解地问。

妈妈说:“你应该要说:‘妈妈,我想喝水,请您帮我拿,好吗?’”

听了妈妈的话,江洋重复了一遍,他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喝水,请您帮我拿,好吗?”

然后,妈妈才去给江洋接水。等江洋喝完,把被子一撂,打算出去玩时,被妈妈一把拽住说:“还没完呢!”

江洋瞪着大眼说:“完了啊,我喝完了!”

妈妈说:“你是不是忘了说声谢谢呀?”

“噢,还要说声谢谢?”江洋歪着头,冲妈妈坏笑着说道。

“当然啦。你让别人帮你忙,怎么能不表示一下感谢呢?”

经过妈妈多次训练,江洋逐渐成为了一个很懂礼貌的孩子。

在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给对方一些这样的评语:“这个人有素养,有风度,让人钦佩”;“这个人谈吐不俗,有教养”;“这人真差劲,连基本的礼貌都不懂”;“这人很庸俗,说话不着边际”……

这些都是我们在和一个人打交道后,自然而然产生的心理反应。毋庸置疑,那些素质高、有教养的人,通常有着良好的文明礼仪。我们对这样的人会尊重,会欢迎。而那些缺乏教养,不懂文明礼仪的人,则会被我们嗤之以鼻,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