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袁宝华文集第三卷:文选
27671000000052

第52章 职工教育要更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1986年2月19日)

198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这是党中央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回顾五年来职工教育的实践,对进一步认识职工教育在四化建设中的地位,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探索职工教育改革的方向,进一步搞好职工队伍建设,是很有意义的。

“六五”期间,我国职工教育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好形势,进入了全员培训的新阶段。培训规模之大,学习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都是过去少有的。

1.有计划地轮训企业领导干部,组织其学习党的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经济改革理论和企业管理基础知识。全国工交、财贸系统共轮训干部470多万人,其中经济主管部门和县属以上企业领导干部80多万人,还有8万多名企业厂长(经理)参加了国家统考。培训促进了企业领导班子的建设,为企业“转轨变型”、加强管理、实行改革,做了必要的思想准备,创造了一定的前提条件。

2.开展了青壮年职工的文化、技术补课和青工的系统政治教育。全国进行“双补”的青壮年职工约3000万人。补课使一批青年提高了政治、文化、技术水平,加强了企业劳动纪律、生产秩序,有助于职工精神面貌的变化。

3.结合企业整顿,举办企业管理、班组管理和各种专业管理短训班,培训基层管理干部、专业人员和生产骨干。仅1983—1985年三年间,就培训2200万人次。通过培训,企业各项基础管理得到加强,对建立和健全经济责任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起了积极作用。

4.组织科技人员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和现代化管理知识,每年培训近百万人。培训使科技人员扩展了知识,提高了吸收、消化、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取得了一批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的成果。

5.适应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需要,培养短线、缺门人才。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抓紧对外经贸、翻译、法律、金融等人才的培养,并在干部中进行外资利用、经营决策、新技术引进等知识的学习。

6.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和管理专门人才。五年来,各类职工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为企事业单位输送了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人才不足的矛盾。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职工培训,没有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是不能顺利实现“六五”计划的。

回顾五年来的职工教育,使我们深化了一个认识:职工教育既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经济工作的一部分。与普通教育相比,它同经济建设联系更为直接。搞经济建设非抓职工教育不可,职工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

从现在起到1990年,是为我国90年代经济振兴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不仅需要造就大批既懂生产又会经营、勇于开拓、善于决策的企业家,造就成千上万熟悉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化管理知识,能够卓有成效地从事技术开发和生产开发的技术、经济管理干部,而且要极大地提高整个职工队伍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技术业务水平。

“六五”期间的职工教育,与当时经济调整、企业整顿的要求相适应,大量搞的是补课性、普及性教育,带有还欠账、补基础性质。现在经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职工教育就要在原有基础上前进一步,逐步把主要精力转到中级,以至高级的专业、技术培训上来,使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一个大的提高。为此要抓好以下培训工作。

1.加强全体职工,特别是青壮年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除安排系统的政治轮训,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外,还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文化、技术、业务培训中去,做到教书育人。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也要进一步加强。

2.继续普及包括文化、技术、业务在内的各种基础教育。青壮年职工“双补”合格后,要根据不同情况,继续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为进一步提高打好扎实的基础。我国城镇今后每年仍将有数百万人就业,要严格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把基础培训切实搞好。

3.开展中、高级培训。企业厂长、“三总师”(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和党委书记的现代化管理知识培训,科技人员和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45岁以下干部的高中、中专教育,工人中级技术教育和高级工培训,都应作为“七五”期间的主要工作来抓。

4.抓紧后备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办好各种类型的职工大、中专学校,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设想到1990年初步形成一支在数量上能够基本满足需要,质量上能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专业配套、门类齐全的管理干部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形成一支以中级技术工人为主体,技术等级结构比较合理,具有较高政治、文化、技术素质的工人队伍。要实现这个目标,经济部门和所有企业都要为之而奋斗。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职工教育,为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我国现行职工教育体制存在不少弊端。归结起来,就是职工教育同经济建设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脱节,智力投资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影响企业办学和职工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改革职工教育,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职工教育新体制,必须贯彻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实行定向培养,走岗位、职务培训的道路。职工教育的对象是已经就了业、定了向的成年人,学习是为了提高适应能力,满足生产、工作的需要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与青少年学校教育不同,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实行岗位、职务培训,就能最大限度地把职工教育同企业生产结合起来,把学习同职工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从而极大地调动企业办学、职工求学的积极性,加快职工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使有限的投资获得最佳的效益。

当然,岗位、职务培训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必要的学历教育仍然是职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岗位合格的职工也还有继续提高的任务。但是,从职工队伍的现状看,大量的则是在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基础上的专业、技术教育。岗位、职务培训成为职工教育的基本方向或基本制度,是毋庸置疑的。

实行定向培养和岗位、职务培训,必须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并从政策、制度、管理上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工教育体系。

1.应改革教育思想。要转变那种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和传统的人才观。只要有真才实学,不论是否取得学历,都是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要按照岗位、职务的实际需要,确定培训目标和内容、要求。职工教育必须注重质量,忽视质量的现象要坚决纠正。但评估质量应以教学计划和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为尺度。

2.制定鼓励职工参加岗位、职务培训的政策。要结合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逐步实行岗位、职务证书制度和相应的考核、使用办法,严格要求,科学管理,引导职工努力成为精通本行业务、忠于职守的优秀工作者。

3.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多渠道、多形式办学。一切有利于多出、出好人才的办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都应鼓励。职工教育要逐步做到正规化,但主要不在形式,而在于是否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做到任务明确、要求具体、制度严格、进度合理,并有显著成效。

4.给企业灵活安排培训任务、合理使用办学力量的自主权。领导就是服务。主管部门和职工教育管理部门应把主要精力放到指导、服务上来,研究方针政策,总结交流经验,帮助企业解决师资培训、教材编写、协作代培等实际问题。

5.加快职工教育立法。职工培训应作为企业的一项基本任务,通过法令、条例固定下来。职工培训还应纳入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保证贯彻落实。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更加突出了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掌握新知,造就人才,正在成为时代的普遍要求。职工教育的任务是繁重的,也是可以实现的。只要搞好改革,扎实工作,把全国几十万个企业和亿万职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开创职工教育的新局面,为四化建设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