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轮椅总统——罗斯福
27670600000026

第26章 二战风云(6)

1943年6月,按照卡萨布兰卡会议上通过的地中海作战方案,盟军在地中海开辟新战场,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地中海战区盟军总司令,英国的亚历山大元帅任进攻西西里岛的总指挥。突尼斯战役后,巴顿晋升为中将,担任美第7集团军司令。7月9日,巴顿率领美第7集团军联合蒙哥马利领导的英第8集团军发起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巴顿不仅率领美第7集团军攻取了西西里岛首府巴勒莫市,还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拿下了军事重地墨西拿城。意大利军队在人数和装备上都处明显下风,遇到盟军部队稍做抵抗后就四散逃亡,因此盟军只用了2天就在西西里岛成功登陆。德国闻讯赶来增援,也被逼回意大利本土。

1943年7月25日,由于军事失利和国内反法西斯运动高涨,墨索里尼被意大利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下令免除总理职务,几天后被监禁在蓬扎岛。意大利军队总参谋长彼得罗·巴多利奥接替墨索里尼,任政府首脑。9月3日,意大利投降,这标志着轴心国集团的解体。

美国自1941年12月8日对日宣战后,就展开了规模浩大的重整军备运动。国会通过了《兵役法修正法案》,废止了其中关于禁止派兵赴西半球以外的规定,并且将入伍者的服役期限延长到战争结束后半年。按照该法案规定,20岁至44岁的男子都要进行兵役登记,45岁至65岁的男子要进行后勤服务登记。截止到战争结束,共有3100万人在征兵局登记。经过严格的体格和智力检查后,有1000万人被征召入伍。美国陆海空各兵种迅速扩大发展,陆军人数由战前的500万扩展到1000万人;海军由不足50万人扩展到460万人,拥有的各类舰只由几千艘增加到91000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陆军航空队服役人数由30万扩展到230万,作战飞机由1500架增加到70000架。

由于美国不仅要供应自己的军需,还要充当“民主国家的兵工厂”,所以军火装备和后勤物资的需求量激增,整个国民经济步入战时生产轨道。不管是大型工业企业,还是小企业和小作坊,所有能用的工厂都转向生产军需用品。汽车工业开始制造飞机、坦克和吉普车,化工企业生产炸药,其他轻工业能够生产武器的就生产武器,不能够生产武器的就生产其他军需品。以争取战争胜利为目标,整个国家都飞速运转起来。

美国人民发现,战争并没有给大家带来灾难,而是带来了新的繁荣。《纽约时代》周刊这样写道:“美国突然富起来了,好像全国各地一下子都富起来。”通过大规模征兵和大规模生产,自1929年经济危机以来一直无法解决的失业现象几乎完全消失。另外,工人参军留下的空额还吸收了大量家庭妇女和退休工人,就业人数由战前的4500万人增加到6600万人。农场主们在罗斯福的号召下放手生产,再加上农业科技也迅猛发展,农产品总产量比战前增加了十几倍。人们的平均收入比战前增长了一倍,许多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状况明显好转。同欧洲各国人民的困苦潦倒相比,美国人简直就如同上了天堂。

罗斯福知道,在战争最艰苦的日子里,维护国内安定团结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政敌们都偃旗息鼓,但罗斯福却没有趁机向民众灌输自己的政策理念,而是暂停那些容易引起分歧的国内政治活动。记者们发现,罗斯福并不像其他国家领导人那样,因战争的到来而疲惫不堪,因事务的繁忙而焦头烂额。不管什么时候看到他,他都显得从容不迫,精力充沛,满怀信心。在美国人因战争而恐惧的时候,罗斯福能够唤起大家的信心和勇气,能够起到战时统帅的作用。

1942年1月6日,在递交国会的国情咨文中,罗斯福制定了军工产品生产指标,具体内容如下:1942年要生产飞机6万架,坦克4.5万辆,大炮2万门,船舶600万吨位;1943年要生产飞机12.5万架,坦克7.5万辆,大炮3.5万门,船舶1000万吨位。他在咨文中提出:“现在的战争方式和过去不同,是现代化的战争,这需要我们用更多的劳动和生产来确保前线的物资供应。因此,只好一再削减民用生产,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完全取消。”

罗斯福为了便于统管战时经济,成立了一系列临时机构,用来掌握国防生产和民用经济的具体情况。他先后成立了战时生产局、经济稳定局和战时动员局等。通过这些机构,政府对全国经济实行了全面控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机构有很多都是重复设置,办事的效率也不如罗斯福想象中的高效。罗斯福没有否认这点,他在1943年初的国情咨文中坦率地承认:“第一次处理这样重要的事物,总需要实验和摸索的过程,也难免会犯错误。我们从错误中总结经验,那就是调整战时经济的管制机构,简化相关行政手续。”

尽管联邦政府制定了很高的军工生产指标,但是很多私人垄断资本家拒绝出资扩大军工生产规模,他们没有忘记在“一战”中许多企业因盲目出资扩建导致破产的事例。他们中还有一部分人,虽然从破产的边缘勉强支撑过来,但还是心有余悸。联邦政府没有办法,只好承担大部分军工生产设施建设。1940年到1945年之间,联邦政府在各个生产领域共投入资金462亿美元,占这几年总投资额的23%。到战争结束时,在整个国民财富中,国有资产所占的比例上升了5个百分点。联邦政府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筹集所需要的投资资金,例如:扩大征税的范围和方式,增加国内税收;控制通货膨胀,让民众有多余的钱来购买政府公债等。尽管联邦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但由于战争费用支出庞大,还是入不敷出。短短几年之间,政府赤字增长了5倍。

随着战时经济的全面开展,其副产物战时通货膨胀也接踵而来。在战争初期,人们大量购买生活必需品,很多商品供不应求。在供需状况的刺激下,商品价格不断上扬,已经严重影响了低收入家庭的日常生活,也影响到了联邦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如何处理物价上扬,已经是战时经济体制中的紧要问题。1941年2月1日,罗斯福向国会递交了《控制物价紧急法案》,该法案规定物价管理署有权限定物价和房租,还规定违章者要受到相应处罚。

1942年10月,在得到国会授权后,罗斯福加大了处理通货膨胀的力度,下令相关职能部门对影响到国民生活的农产品评估价格,日常用品的价格、房租、工资等也都要进行严格限定。经济稳定局就是这时成立的,负责监督这些管制事项。联邦政府主要想通过调节经济杠杆的形式来稳定物价,但并没有明显的效果。

1943年4月,罗斯福为了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将能够影响到国民生活费用的所有商品都限定了最高价格。虽然联邦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措施,但人们的购买情况还是没有好转。由于生活上的困难和不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买不到东西。这主要是由几方面原因造成的,如民用生产规模缩减、原料供应线因战争被破坏和联邦政府的大规模政府采购等。在“炉边谈话”中,罗斯福向民众解释了物资紧缺的理由,并且呼吁民众要用坚贞的爱国心理解政府的行为。他还呼吁大家要省吃俭用,用余下来的钱购买战时公债。

罗斯福知道,如果不遏制住通货膨胀,就会动摇整个战时体制,影响到关系战局胜利的生产计划。因此,当限定最高价格的办法不起作用时,他开始下令对一些紧缺商品定量配给,同时严厉惩治黑市交易和囤积居奇等行为。轮胎、汽油、咖啡、黄油等成为第一批定量供应产品,随后没多久,95%的食品都实行了定量配给。

1943年6月的白宫记者招待会后,罗斯福喝两杯咖啡的消息登上了各大报纸。一时之间,社会上还兴起了一股“罗斯福咖啡”热,大家都学着他们的总统,把咖啡煮了再煮。

战争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经济和生活,还为企业界提供了飞跃发展的契机。就在美国宣战当日,可口可乐公司总裁伍德瑞夫立刻在报纸上打出自己的宣传声明:“不管美国士兵走到哪里,也不管本公司要花多少成本,可口可乐公司都以五美分每杯的价格,在当地供应可口可乐。”

通过伍德瑞夫多方走动,可口可乐成为美国军方的军需品,但是却没有办法享受船运优先权。伍德瑞夫放弃了直接出口瓶装可口可乐的想法,而是仿照美国军中常使用脱水食物的方式,输出可口可乐浓缩液,然后在美军驻区设立装瓶厂。在整个“二战”期间,可口可乐公司共派遣了248名代表,以“技术观察员”的身份随同美国部队到国外。从非洲到欧洲,这些技术观察员一直随军辗转,在各地共建立了64家装瓶厂,销售了100亿瓶可口可乐。不管是高级军官,还是普通士兵,都对这些技术观察员礼貌有加,感谢他们在战火中送来家乡的饮料。

当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时候,可口可乐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美军中许多高级将领都是可口可乐的忠实追随者。

1943年6月29日,马歇尔收到艾森豪威尔从北非发来的急电,内容是:“在其他军用必需品到达前,本军先行要求可口可乐300万瓶,以及每月可以生产600万瓶可口可乐的装瓶、清洗封盖设备。”

马歇尔明白艾森豪威尔是想赶在地中海战役开始前,让在北非待命的美国士兵能够喝上可口可乐,鼓舞大家的士气。因此,他命令相关部门立即按照艾森豪威尔的要求准备。

美国军中另一位著名将领巴顿将军,不管转战到哪里,都让技术观察员随军搬迁装瓶厂。他把可口可乐当成军中必需品,还曾经开玩笑地说:“如果我们把可口可乐送上战场,不用枪炮打那些家伙,他们也会乖乖地投降。”

当“二战”结束时,凭借留在世界各地的生产设备,可口可乐公司迅速建立起全球性的生产网络,把“可口可乐”这个美国名牌变成了世界名牌。

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成发展契机的,还包括美国的军火巨头杜邦公司。在美国正式宣战前的几个月,杜邦公司的尼龙丝袜畅销全国,受到全美女性的追捧。美国宣战后,在联邦政府要求下,所有企业都转向军工生产,杜邦公司也不例外。尼龙丝袜停产,尼龙被用来制成降落伞和绳索等军需品。失望的女人们在腿上画纹路,冒充丝袜。当时美国针对成年女性展开过“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的调查,结果,2/3的女人选择尼龙丝袜,1/3的女人选择男人。

在发明尼龙后不久,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员又发明了合成橡胶。合成橡胶被大量用于生产越野车轮胎,出现在“二战”中的各个主战场上,极大地提高了陆军野战部队的战斗力。很多人都说,杜邦公司的这两项发明,一项征服了全世界男人的心,另一项征服了“沙漠之狐”隆美尔。

罗斯福1942年6月批准了秘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协助政府完成这项计划的就是杜邦公司。其实早在计划正式开始前,杜邦公司就开始为核研究的材料生产提供服务。

1943年,杜邦公司正式和联邦政府签订了一份全面协助“曼哈顿计划”的秘密合同,内容为:杜邦公司负责整个计划中所需工程的设计、建造和运转,除收取成本费用外,再收取1美元利润;杜邦公司在整个计划中开发出的新技术,全都归陆军部所有。在这份正式合同签署之前,罗斯福已经以总统的身份签署了一份与众不同的协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杜邦公司被国会中的孤立派指责为“发战争财的军火贩子”,公众形象严重受损。皮埃尔·杜邦为了重新树立杜邦公司在美国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决定不考虑利润和专利,全力以赴协助联邦政府完成核计划。他考虑到核原料的特殊性,知道如果发生意外,杜邦公司将会遭到极其严重的损失。因此,他要求美国政府答应承担其中的风险和损失。按照皮埃尔的要求,“曼哈顿计划”的相关负责人致函给罗斯福总统,说明了此项研究工作的危害性,并列举在什么情况下联邦政府应担负什么责任。罗斯福认真阅读完信件后,在上面签了自己姓名的第一个字母,表示予以核准。虽然皮埃尔声明不收取利润,但“曼哈顿计划”的负责人考虑到法律上的理由,还是决定象征性地支付1美元酬金给杜邦公司。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杜邦公司不仅捐出2座工厂,还为联邦政府投建了1家合成橡胶厂和3家化学品军用供给厂。

美国充足的军火供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1940年至1945年的5年里,美国在军火生产方面的总支出为1860亿美元。“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制造了29.7万架飞机,8.6万辆坦克,6.5万艘登陆艇,还有大量的枪支、炮弹等。这些军火物资中,有26%按照租借法案提供给其他同盟国国家,其中提供给英国和苏联的占4/5。

在战争的影响下,美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巨大变革。直到战后,美国人才逐渐体会到它的全面性和深远意义。

八、三巨头会议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形势扭转,经过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两次决战后,苏联军队歼灭了大量德军,掌握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的倒台,宣告了轴心国的破裂。太平洋战场上,在美国海空军的强大攻势下,日本已经处于被动局面。形势的转折,让同盟国家在考虑下步作战计划的同时,也考虑到战后利益分配问题。罗斯福希望能够举行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同斯大林当面磋商这些重要的问题。斯大林同意举行首脑会议,但是坚持在自己提出的伊朗首都德黑兰召开会议。这次会议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行了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重要的国际会议之一。

1943年11月下旬,在前往德黑兰之前,罗斯福先到了开罗,参加了美、英、中三国首脑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制定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经过4天的协商讨论后,签署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简称为《开罗宣言》。宣言中声明:三国没有扩张领土的野心,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剥夺日本自“一战”开始后在太平洋地区夺得或占领的所有岛屿,其中攫取的中国领土,满洲(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其他被日本侵占的土地,也务必将日本驱逐出境;考虑到朝鲜人民所受的压迫,决定在适当时期使朝鲜自由独立;为了达到以上各项目标,将坚持长期作战,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罗斯福认为关系到远东问题,应得到斯大林的同意和认可,所以宣言暂时延后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