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曾国藩,胡雪岩智慧经典全集
27618100000008

第8章 曾国藩——治家之方(2)

在曾国藩的眼里,勤劳既是兴家立业的奠基石,又是修养身心的必修课,因此,在不断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他总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不但自己努力工作,而且还要求夫人、儿媳、女儿住在总督署内,对他们从不姑息,即使连这样的“千金贵夫人和小姐”,也要绩麻纺纱,做针线活,从早晨起床一直做到三更后,只有做完自己份内的事情,才能休息。

在《水窗春呓》一书中,有这样一个笑话:一次,曾国藩新婚不久的儿子被打扰,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禁焦急地向母亲大声喝道:“妈,这纺车吱吱呀呀地响个不停,吵得我睡不着觉,请您让那不懂事的媳妇停下来,将那部纺车打碎算了!”作为公公的曾国藩听到儿子打趣的话语后,五指抚摸着胡须,脸上不露丝毫笑容,也随之高声嚷道:“太太,如果要打碎纺车的话,最好先把你的那部纺车打碎,我也是翻来覆去睡不着……”经过仆人外传,这一笑话成为曾国藩的幕僚们饭后茶余的一大笑资。然而,它却形象逼真的向人们展现出一个勤劳而又其乐融融的家庭。

“勤”字贯穿着曾国藩的一生,在当直隶总督的时候,他将积压很长时间的数万件案子,在一个月内全部处理完毕,当时被老百姓誉为美谈。而对于儿孙是否能够勤快,曾国藩并不主张他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到,而是要求其慢慢形成习惯;对于那些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的媳妇,他的要求更是如此。曾纪泽的第一个妻子郭氏出生于富贵家庭,在出嫁之前,从未干过任何家务活,然而,来到曾家以后,她和所有女眷一起劳作,干同样的家务,即使不会,也要慢慢地学,既不敢有所怠慢,也不敢丝毫含糊。

晚年的曾国藩几乎双目失明,依然手不辍书,并一再询问,嘱托子孙是否对“勤敬”二字拥有较深层次的理解,是否真正将“勤敬”付诸于行动之上,渴望他们在成就大事之后,能够成为“立言之人”。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功劳而着称,与此同时,“勤”也成为诸多家庭教育子女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此方面,曾国藩可谓勤劳之家的典范,无论是在家书中,还是在日记中;无论是在诗文中,还是在生活中,他都尤为重视在“勤”方面对子女进行教育。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能够为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与理想的回报。尽管在某些境遇下,勤劳会令人们感到苦不堪言,但本身的无穷乐趣也会使之乐在其中。只有历经勤劳,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的真正内涵;只有品味勤劳,才能使其获得丰硕的果实。

主敬可强身健体体

曾国藩曾经说过:“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闲居独处时,其所作所为依然能够谨慎。如果对人无所愧疚,心中就会无所挂虑;如果能够守着诚恳与敬慎,身体自然就能强健而充满活力;如果不断追求天理正道,每个人均会感到欢喜愉悦;如果无时无刻以勤劳自励,则能赢得神明的钦佩敬仰。其中,他深入浅出地道出了“主敬”的重要性。

关于“主敬”这一观点的提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同治十一年,曾国藩总是感到手脚木麻、反应迟钝、说话极为不顺畅。在十二日这天,曾纪泽搀扶着父亲前往花园散步,曾国藩对儿子说道:“我这辈子打了不少的仗,打仗是一件最害人、最造孽的事情,真心地希望曾家的后代再也不要出现带兵打仗的人了……”

就这样,他们一边漫不经心地走着,一边没有边际地话着家常,不知不觉中,就走进一片竹林中。猛然间,一阵大风吹过,曾国藩感到脚麻,“扑通”一声倒在儿子身上。见状,曾纪泽连忙将父亲搀扶进屋里,此时的曾国藩已经没有力气再说话了,他只是用手指了指自己已经写好的那份遗嘱。

于是,曾纪泽将遗嘱展开,用颤抖的声音念道:“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意思是说,曾国藩认为自己封侯拜相,官位较高,但在做学问方面和个人品德方面没有任何值得嘉许的地方,等到年纪大的时候,才独自悔恨悲伤,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爱惜光阴,把握时光,遵循他特别立下的四条遗嘱,以教导后世子孙,而这四条遗嘱则是“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他要求儿子曾纪泽把它挂在中堂上,每日诵读几遍,日日参照执行,并要求一代一代地相传下去,只有如此,曾家才能历代兴衰,人才辈出。

就这样,曾国藩“主敬”的家训产生了,它告诫人们,主敬则身强,只有凡事恭恭敬敬,才能强身健体。

在“主敬”这一观点中,敬,是指严肃认真。朱熹曾提倡“居敬而穷理”,曾国藩则提出“主敬则身强”。他时常感到,假如一天不敬,就会疲劳困乏;假如家庭成员身体不适,其幸福和谐将是无稽之谈。

孔门时常以“敬”字教育后人,春秋时期,各个士大夫也时常提到“敬”。程朱年代,千言万语均离不开“敬”这一宗旨。在内专一纯净,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功夫;出门打扮如见贵宾,役使百姓如承祭祀,这是敬的气象;提高个人修养,以使百姓平安,时刻忠实恭顺,以使天下和谐,这是敬的效验。曾国藩认为,只有上下统一于恭敬,天地之间才能较好地运行。庄重宁静则日强,安闲散纵则怠惰,均是自然的征兆验效。即使在年老体病的时候,一旦遇到坛庙祭祀之际,战阵危机之时,也会情不自禁地谨慎抖擞,意气焕发,由此可知,敬能够强身。倘若人不在多少,事不在大小,均能以恭敬之心坦然对待,丝毫不敢懈怠,那么,身体之强健,则是毋庸质疑的。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如果每个成员均能拥有恭敬之心,必定充满温馨之感。

5.孝顺、友爱是家庭的祥瑞

曾国藩曾这样说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对父母都没有孝心的人,何谈其他。”

“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孝在礼仪中更是必不可少。

古人对孝十分重视,百姓以孝治家,君主以孝治天下。曾国藩认为,只要做到孝顺与友爱,便能在短时间内立即收到回报。

孝悌,乃人生义大义

曾国藩一生以孝悌为先,在家庭中,他总是以身作则,并严格管教家人。在古代,长兄如父,所以,当曾国藩取得功名之后,最先考虑的就是怎样替父母教育好子侄。

曾国藩治家严谨,坚决反对其家庭成员干涉地方官员的事情。然而,毕竟它不在家人的身边,有时,他的父亲与各个兄弟也仗势欺人,尤其是他的四弟曾国潢,在乡镇颇为跋扈。

据说,在曾国藩忙于父丧之际,得知国潢杀人过多,为人所怨,便想方设法对之加以惩治。

一天,当国潢在睡午觉的时候,曾国藩向夫人索要了一把锥子,猛地刺到弟弟的大腿中,刹那间,鲜血直流。当时,国潢怒气冲冲地对着曾国藩大喊:“残暴,残暴!”曾国藩却反问道:“当我用锥子刺你一下的时候,你直喊痛,而你刺杀人家,人家就不痛了吗?”

国溃听后,无话可说。之后,他就有所收敛。与此同时,曾国藩也为父母教育了自己的兄弟,力所能及地尽了孝悌之义。

对于每个人来说,父母均是其源头与根基。倘若不孝顺父母,则无异于舍本逐末,截源断流,正如孟郊所说的那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世界上只有不孝顺的子女,却没有不伟大的父母。

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之一,同时也包括友爱兄弟。“孝悌”本身就包含着两层含义,“孝”与“悌”,即善事父母与尊敬兄长,孝与悌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结合体,是为了适应古代的家庭宗法制度而提出的如何管理家庭的思想。正是因为“孝”与“悌”的存在,才使得人们能够较好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友爱,庆能立获吉庆孝顺和友爱是家庭的祥端,在家庭的教育过程中,曾国藩也十分注重“友”字,并在家训中写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他认为,孝敬和友爱既是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的基础,又是家庭和睦祥瑞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家庭能够兴旺发达的根本。人们通常所说的因果报应,在其它事情上未必全能应验,而在“孝”与“友”方面却能应验。倘若孝悌友爱,就能立刻获得吉庆;倘若不能孝悌友爱,则会立即招致灾祸。

早年,曾国藩长期在京城任官,总是荒废休养之道,后来从事军务,时常得到各位弟弟的帮助,而他却对各位兄弟没有丝毫帮助。

在曾国藩身体不适的时候,各位弟弟将他视为手足一样照顾,并且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亲一样对待他的父母亲。在他们的影响下,曾国藩逐渐学会了友爱兄弟,他不仅以德业规劝自己的兄弟,纠正他们的过失,渴望他们能够有所成就,还主动亲近关心他们,经常替他们祈祷吉祥之事,希望他们能够富贵,就这样,曾国藩在无形中赢得了各位兄弟由衷的钦佩。

曾国藩多次告诫诸位子弟:“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对一个人而言,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其博爱的起点,而拥有一颗博爱之心不仅是人们培养良好品质与高尚情操的内在要求,还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品格前提。

“友爱”是德教之首,被奉为“人道之始,百行之原”。自古以来,遵守孝道就是中国传统家教思想的核心内容,曾国藩认为,“友”不仅仅包括友爱兄弟,还蕴含结交朋友。“择交是人生的第一要事”,“一生成败,与朋贤否有关”,他曾把朋友分为“戚友”、“挚友”、“良友”、“益友”、“损友”等不同种类,强调“引人向上是良好,做好了不求报答能成‘久友’”,“待友要宽,律己要严”,并教导子孙“对师友应有敬畏之心”、“与人为善,修好事不求报答”等。

6.愿子孙做君子不做大官

一直以来,人们对曾国藩的评价就是“古今完人”、“汉奸刽子手”。然而,在教子方面,没有一个人不承认他的成功。

曾纪泽自幼就通晓英文,诗文书画方面也颇具才华;曾纪鸿虽然不幸早死,但在古算术方面却大有一番成就。对于曾国藩而言,不仅儿子个个成才,曾家孙辈也孕育出曾广钧这样的诗人以及曾宝荪、曾约农这样的教育家和学者,而“愿子孙做君子不做大官”正是他教子育人的真实写照。

只求读书明理,财不求做官发财

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夜,曾国藩的小儿子曾纪鸿刚过九岁,曾国藩便给他写了这样一封信:“家中人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

曾国藩在一连生下四个女儿后,直至三十八岁才生下纪鸿,对于这个儿子,他自然颇为疼爱。在这封信中,曾国藩以一种极少有的委婉语气,告诫儿子习劳习苦,不要沾染管家的气息,而应保持寒素的家风。与此同时,他希望纪鸿能够把重点放在德行的修养方面,不要过多地考虑功名之事,毕竟功名不能由自己做主,而德行却可通过自己修炼而来。除此之外,还要以举止端庄、不说狂言妄语作为培养德行的基础。

千百年来,曾国藩所说的“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句话被广为传颂。尽管自己身为大官,却不愿子孙做大官,只求其读书明理,他的这种家教启示着不计其数望子成龙的家长:“龙”并非仅指“大官”,而是正人君子。

少年不可怕丑,须有君子进取之趣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