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慧的盛宴:中国人的人生境界
27604500000016

第16章 第七辑(1)

孙子之意谋

用智谋成就智者

智者是智谋之父。

智者大于智谋。

绝大多数智者功成被杀,不懂得用自己的智谋保护自己,这不是真正的智者。

孙子当然是真正的智者,他有天才,更懂得用自己的天才完美自身,而不是葬送自身。懂得用智谋保护自己,而不是牺牲自己。

如商鞅者,才能不在孙子之下,为何竟不得善终?因为商鞅太极端,不懂有收有放。

孙子懂得有收有放,仅此一点,他就成了“兵圣”。孙子告诉我们要以柔克刚,正是大圣人老子“柔弱胜刚强”之意。孙子得老子精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孙子兵法·计篇》)。智者有道,同时有技术掌控局面,主要就是同化、弱化与智化。“同化”即孙子此处说的“同意”,指上下意志相同。“弱化”指削弱手下与对方。“智化”指激活己方的智慧。不用武装来武装,而是用智慧来武装。

孙子从大海悟出用兵之道

以弱胜强,以不设防防守。

强国如大海。

有波涛一样凶猛的三军将士,有呼啸万里咤叱风云的元帅将军。

大海本身是一个君王,它的国土面积仅次于天空。

鱼虾海族是它的百姓,珍珠珊瑚是它的产出,整个大海焕发勃勃生机。

焕发勃勃生机,势必要四处侵略!

弱国如海岸。

没有高山,没有屏障,没有丛林,只有一片低地,大海随时可以入侵它,占有它。

随着大海的占领,海岸线退去,原来远在后方的高山丛林露出来了,有效地挡住了大海的进攻。

高山如盾牌,丛林如蓑衣,更有一条条江河如排水管道将海水泄到湖里去,渊里去。

慢慢地大海咆哮不起来了,最后竟然被陆地吃掉了。大量的海水变成湖水、形成更大的湖,大海一百次进攻,一百次无效,终于在一百零一次退去了,大陆胜利了,它用新的海岸欢迎大海再次主动前来献礼,而新的海岸依然不设防。

孙子悟出兵法应“以守为攻”“以静制动”“以不设防取得不放过。”最主要的是,用兵不要当大海,要当海岸。不要当强国,要当弱者,这样才长久。

孙子不效忠于秦国,而效忠于吴国,也是此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兵法·计篇》)。将者必是智者,总是从“人无我有”的地方下力。孙子说智、信、仁、勇、严这“将者丑德”中以智为上,意思是智力是博弈的关键,而勇仅退居第四位。上将可以不会武功,甚至不会骑马,但他绝对能谋能实战。

做事之始威信很重要

威信使事情正确。

孙子见吴王时,吴王阖庐说你的兵法十三篇我都读过了,可以试一试。

孙武说好。

吴王又说能用妇女试吗?

孙武说可以。

于是吴王选了一百八十名宫女由他的两个爱妃分别带队,孙武给她们讲解规则然后又三令五申。随后孙武传令向右转,宫女们大笑起来,却没人听他的。孙武又向她们讲解了一遍,然后又一次发令,宫女们还是大笑,不听将令,于是孙武把两个领队的王妃绑起来要杀掉。

这时吴王听到了赶紧派人来阻止,要孙武刀下留人。孙武讲我已经奉命做了将领,那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于是杀了吴王的两个爱妃,又另派了两个做领队,再次击鼓为号,这次宫女们就没人再敢吭声了,严格按着命令行事。“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孙子兵法·计篇》)。管理者只用听话的人。再是天才,不听话毫无用处,甚至还会败事。宁肯要听话的庸才,不肯用不听话的天才。

退让是最大进步

退让的人背后有依靠,前面有天空。

孙子成名后不久就对诸侯之间的攻伐战争失去了兴趣,他见吴王日渐骄横听不进忠言,就激流勇退,称病返乡,回到老家,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再也没有出山,而他所著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易经》上讲:“功成,名遂,身退”,大凡有智之士,必然不会死缠烂打,做事差不多就行了,他会退。进了九步,他会退一步。进了五步,他也会退五步。甚至有时他进了一步,会退九步。

这一切都为了保全自己。保全自己不容易呀!长江那么厉害,也被大海吃掉了。看来我们只能做大海,以保守换自由,而不因进步而换自由。

大海是保守的,从不与江河争地盘,江河却从来也比不过它。

江河每日进步,到最后葬送了自己。

大海保守自己,于是做大!“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孙子兵法·计篇》)。诡道是辩证地使用正道。正人君子也有邪乎的手段,否则无以应对邪乎的局面。欲说还休,是口才的境界。欲进还退,是将才的高招。

凡事不可完美

《易经》最后一卦是“未济”,意思是“没有完成”,表示这个世界还有缺陷,有待完成,这样才会找到感觉,做事才现实,才能在“半济”时取得成功。

又比如花道,含苞欲放比盛开时好。花一开就会走向衰败,只有含苞欲放才是最高的花道。因为它又美,又长久,又包含未开、半开、全开三种境界。看一朵含苞欲放的花完全可以欣赏它全开的丰姿。

《孙子兵法》揭示的“兵道”与“花道”相同,那就是做事要队“未济”而击之,以“已胜”为未胜,让自己处于等待状态,而不是满足状态。月圆则亏,花开则败,不如欣赏月牙下含苞欲放的花朵。我们为人处事千万不可太盛,千万不可太满,千万不可太完美,要处于上升状态,不要处于全盛状态。

《孙子兵法》全书精华合于老子的“无为”思想,指出做事要从“没有”的地方取胜。

同时,《孙子兵法》全书精华合于《易经》的“未济”思相。指出做事不可做满,要处于“未完成状态”才能完成既定事业与应对突发事件。

孙子必胜道以一个字概括,那就是“守”。善守者善攻,首先是做好了自己,然后才能成功。

《孙子兵法》使谢安赢得了淝水之战。

谢安指挥东晋军队以9万敌90万,打败了前秦大军,赢得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一场战争。

谢安制胜的两大法宝:一是罕见的定力,完全不畏强敌。前线在打仗,他在家里下棋玩。二是罕见的智慧。“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兵法·谋攻篇》)。孙子讲谋事应懂“避之”之道,谢安如果先不避一下苻坚的风头,必不能赢。凡事争锋,胜而不长。凡事求完美,是为自杀。凡事谦让,敌人不能灭我。

一股绳胜一团麻

孙子说:“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在一个团队中总有勇敢者与怯弱者,如果任勇敢者目无纪律一味争先,或让弱者想跑就跑,那么这个团队容易散伙、败掉。只有约束了这两种极端行为,团队才能团结作战。

扭成一股绳,力量才会大。

我们做事往往面临的问题就是大伙心不齐,自己给自己添乱,根本发挥不出优势,一阵拉拉扯扯后人手跑的跑,升的升,留下大多数人不知所措的呆在原地。“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孙子兵法·形篇》)。有时又不可墨守成规,当败局已定,强攻能创生机。当胜局已定,保守反而被翻盘。孙子说“攻则有余”,指在进攻过程可以人为制造诸多机会,本来不够使力的反而力量有余、有了着落。这时合力而上,至关重要。

理智看待冒进

对付冒进者的手段一般有三种:

一是让他冒进,看谁冒进先整谁。有的人注定要冒那么一下他才高兴,你让他不冒进他很难受,说不定还要给团队添乱。管理者如果实在不能制止,就不妨让他跳出来,这样就会把问题摆在明处,较好解决。当然,不能任由他冒进,准确说是在他“冒而未进”的时候收拾他。

二是化冒进为计划内进攻。不管怎么说,除了极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外,冒进者往往也是为大家,他的冒进具有献身精神与先锋精神。这时我们就应该理解这种冒进,不能凭空打击。冒进者往往能把发展计划提前一步走,如果引导得好,可以变坏事为好事。我们要变冒进为正常进攻,约束冒进者在纪律内大胆进攻对方,这样就不会打乱计划,反而可能提前实现任务。这种办法的难点在于约束冒进者(要理解也要管理),在于化冒进为正常进攻(及时调整进攻策略)。

三是大家冒进。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肯定了冒进的做法,风险较大,但如果把握机会,也可以趁人多势众形成强烈进攻,占主动、占先机,胜算也极大。

比如一群狮子一齐冒进,冒险攻击一头暴躁的野牛。

无数次实战表明,单打独斗狮子是打不过野牛的,野生尘锐的长角与灵活的弹腿可以让狮子根本无法得手往往死得很难看。但一群狮子就不同了,它们一起进攻,有的咬尾巴,有的缠住头部厮咬,有的跳上牛头抱住牛角,有的爬上牛背抓牛颈,有的抱住牛腿直啃。野牛怒火冲天,往往能把较弱的狮子踩成肉饼或用角截死,但野牛也毕竟不敌群狮进攻,不多久一只庞然大物就这么被掀翻了。群狮斗野牛的案例说明“大家冒进”是有用的,是可以吃到肉的。

这种做法可以为决心要当激进者的人,或决心要带领苦无出路的团队杀出条生路的人选用。“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孙子兵法·形篇》)。孙子讲的“动于九天上”的“动”指暴动,造九天的反,不只是讲在天上飘来晃去就可以了。“动于九天之上”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是革命性的颠覆,非此不足以为“善攻”。真正的善攻是一劳永逸的,斗狠,也有取巧。

风险即机遇

风险首先是一种警示,同时它也是一种预言与机遇。“风险即机遇”,这是因为风险中包括一个变异因子,我把它叫做“事态轴链”。只要我们深入风险内部,就会发现里面非常安全,就像龙卷风的内部比边缘安全一样。抓牢这个“事态轴链”,就可以改变局势。

我们向风险进发,我们深入风险的内部,抓到了事态发展的核心,当然会既安全又顺利,把事办成。

敢与风险斗,风险就会变小。

《孙子兵法》讲的“进发”,即包括通过与风险斗争,从而抑制住风险,使之变小乃至消失。

怕风险,风险会更大。

不怕风险,风险会变小变无。

世上一切事物都是欺软怕硬的。小时候人们怕黑,渐渐长大也就敢在黑夜中走路了。因为原本没有真正的黑,月光、星光、夜光、灯光与路面的白影都可以为我们指路,光线无所不在,微弱的光线只要适应就会越来越亮,何况我们手中还有手电或蜡烛。

连黑暗都欺软怕硬,何况其他!

有什么可以难倒我们呢?“贫穷”也是欺软怕硬的,只要敢与贫穷斗争,任何人都可以致富。

“落后”也是欺软怕硬的,只要敢与落后斗争,任何人都可以成功。“胜已败者。”(《孙子兵法·形篇》)。孙子讲的“已败者”不是指客观上正在败落的人,而是指所有的对手。高手视对手为手下败将,那么打起来就好打。劝手之前,你就用一股霸气将他罩住,并且不停地告诉他:你已经输了。让他晕,让他恼,让他乱,我便有为。

一直踢才会进球

孙子说:“劲者先,疲者后。”

“劲者”指强劲有力者,“疲者”指疲弱不堪者。这二者对比强烈,孰先孰后自可看见。为什么《孙子兵法》要在这个简单道理上大做文章?这是为了重点说明我们做事一定要保持强劲动力的重要性。越到后面要打起精神,敢与对手比消耗,看谁更能熬。我们做事情一定要让自己兴奋起来,热情洋溢才能做出意思与成效。否则一上场就懒洋洋的必败无疑。

在赛场上有两种人可能会获得冠军:

一是开始就很有劲,不断加力,其体能足以坚持到最后。他不断为自己加速,整体上则相当均匀,有点匀速运动的味道,以平稳发挥而制胜。

二是开始并不出众,甚至落后,但他渐渐唤醒体内潜能,当某一点思维“砰”地一下刺激了他,就会能量暴涨,骤然加速,如流星般直射前方,几乎以不可能的速度创造奇迹。

这两种人都很厉害,难分高下。笔者比较欣赏第二种人,因为能从他们身上看到激情,看到生命的活力!

《孙子兵法》认识到动力的重大作用,指出:是否有持续的强劲动力是我们做事成功的关键。很多人做事做到一半就有坚持了。这样是不行的。

你要一直踢,一直踢才会进球。“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孙子兵法·形篇》)。孙子讲的“修道”指谋事者进行做人与做事的双修,缺一不可。人的一生不停做事,事永远做不完,做人却有阶段,因此有作为者都反重点放在做人上。把人做好了,做事就不在话下。孙子讲的“保法”,指做事的法则不废,就事事可为。所谓法则,其实就是做人的意志。你一直做,事情就成了,就这么简单。

流星意志

天上群星闪烁,突然一颗流星划破天际。流星闪过,它的生命也就终止了,但它以动人的身姿俯视群星,它是胜利者,它是王者,因为它最快最亮。

《孙子兵法》揭示的“驱力之道”的第一条原理就是:积聚全部能量,放手作最亮丽的一搏,为此哪怕去死。这条原理适合在最后阶段冲刺时使用,当然并不是号召人们真的去死,而是说要唤醒每人心中的“流星意志”。

“流星意志”就是聚集全部力量放手一搏。“胜者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孙子兵法·形篇》)。孙子指出:胜者往往以势取胜,就像放出洪水,自然可以淹没一切。前提是有洪水。洪水何谓哉,就是造势已久,你身后有群众,群众手中有武器,而你,是这些武器的主人。

十一

普遍困难就是普遍真空

孙子说:“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迂”就是迂回,“以迂为直”就是用迂回的方法走最短路线。“以患为利”就是以灾难为优势,以困境为出路。

利用普遍困难带来的普遍真空迅速出击,就可以“以患为利”。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竞争中难就难在用迂回的方法走最短路线,同时化灾难为优势,以困境为出路。

世上之事都是相辅相成的,好可以是坏,坏可以是好,凡事我们多转一个弯,就会换一种角度看问题。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必须说透。

《老子》说:“贵大患若身。”

《孟子》说:“生于忧患。”

《孙子兵法》说:“以患为利。”

三者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人最宝贵的是忧患,是困难造就了人。“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孙子兵法·势篇》)。孙子这种“斗众如斗寡”的办法学问很深。也子指出具体干法是“形名”。“形名”的意思是分形之后,再冠以每个肢体不同的名,这样对于敌人来说,这陷入了辨识与进攻的泥潭。这种办法有作伪之意,往往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患难中的急中生智。

十二

借敌之势破敌

孙子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因敌而制胜”,意思就是因循敌势而获取成功,这其中带有配合敌人、与敌人“合作”的意思。当然,这种配合与合作是指借敌势而破敌,不是指投敌。

借敌之势来破敌。

《孙子兵法》在说了“水因地而制流”后,马上说“兵因敌而制胜”,将自然生长规律发展为博弈规律。

所谓“兵因敌而制胜”,就是利用敌势来破敌。

比如《三国演义》中曹操百万大军汹涌南下,诸葛亮巧借曹操之势引发赤壁之战,挑动孙权与曹操大战,刘备一方则于中取便,最终战胜了曹操,并顺势夺取了孙权的一大块地盘,成为最大赢家,这就是“因敌而制胜”,也就是“借敌破敌”。“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孙子兵法·势篇》)。月亮借日光而明,上将借敌势而成。敌势越猛,造成的空间越大。

《孙子兵法》说:“水因地而制流”,意思是水善于利用地形来控制自己的流动,不争高、不争流,所以能流得远、流得大。

我们舀一瓢水泼在户外的斜地上,就会发现水是有生命的,它像一条蛇,像一个幽灵,像一只聪明的小动物,知道避开不好走的地方,一路绕来绕去,分叉、分流,最终汇合成一股泉水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