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40周孕产一本通
27535100000024

第24章 妊娠并发症与疾病(3)

先兆子痫时,病人血压往往超过160/100毫米汞柱,这个阶段很短,如未处理,很快进入子痫。因而先兆子痫应住院治疗,或全天休息。休息的环境要安静,避免噪声,使病人可以安心休养。经过治疗,降低血压,消除水肿,提高胎儿成活率,防止胎盘早剥。如果发生子痫,要迅速急救。先将病人放入安静暗室中,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如音响、亮光等。使病人头偏向一侧,便于口涎流出。将压舌板或筷子用纱布缠好,放在臼齿之间,防止抽搐时咬伤舌头。如有条件,迅速吸氧。

(6)妊娠期高血压的非药物防治:轻、中度妊高征妊娠期妇女如收缩压在140~15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在90~99毫米汞柱时应首先考虑非药物治疗。

这时应要求病人短期住院观察以明确诊断及除外重度妊高征的可能。具体方法包括严密监视、卧床休息等,饮食可保持正常的饮食,而不需要过度限盐,因长期低盐饮食可产生低钠血症,可在产后发生虚脱,并使食欲减退,减少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对母儿均不利。能降低妊高征特别是先兆子痫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包括补钙(2克/天),补充鱼肝油、小剂量阿司匹林等,这对早发妊高征的高危妇女尤为重要。平衡饮食,不要摄入过多热量和蛋白,但也不意味着要减重。尽管减肥对非孕妇的血压控制有帮助,但并不提倡怀孕妇女妊娠期间进行减肥,因为肥胖母亲进行饮食控制或减肥可引起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并可使新生儿体重下降,产生低体重新生儿。

当发现孕妇妊高征时,应适当减轻工作,中午保证有2小时的午睡或者在家休息。

(7)妊娠期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如果发现妊娠妇女重度妊高征,应急诊住院,并立即给予口服或静注肼屈嗪(肼苯哒嗪)、拉贝洛尔或硝苯地平(心痛定)治疗。

由于本病的病因尚未确定,故只能对症处理。一般应用的药物是硫酸镁、氯丙嗪、利舍平、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等,但要严格注意药物的毒性反应和经常检测胎盘功能,防止胎儿发生意外。药物的副作用:如利舍平可诱发孕妇产生帕金森综合征,使胎心率减慢,发生新生儿鼻塞,故仅适用于死胎、产后或血压过高及为防止孕妇发生脑血管意外、胎盘早剥等情况。

(8)终止妊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孕妇特有的疾病,终止妊娠后病情可自行好转。故适时终止妊娠对母婴均有利。在合并蛋白尿且同时存在以下情况时应考虑及时终止妊娠:视力障碍;凝血功能异常;胎儿窘迫等。对重症病例经积极治疗24~48小时后,仍不能满意控制,而胎龄已超过36周者,应及时终止妊娠。36周前终止妊娠的指征是:仪器检测和化验,提示胎盘功能减退,而经胎儿成熟度检查胎儿已成熟者,或经治疗后孕妇病情继续恶化者。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尽管是危害孕妇及胎儿健康的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但如做好孕期保健,筛出高危孕妇,认真预防,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孕妇及胎儿均可在很大程度上远离危险。

五、妊娠与肝炎

通常我们所指的肝病是指由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世界范围传播性传染病,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类型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和庚型,临床上常见的肝炎主要为前两型。

妊娠合并感染病毒性肝炎者危害更加严重。孕妇肝炎的发病率远较非孕妇为高,且往往病情较重。由于怀孕的妇女本身机体免疫力下降,同时,母体的能量需求量增加时,代谢物质也增加,那么肝脏负担也会明显加重,其肝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一旦感染肝炎病毒,受损的肝脏便难以承担妊娠的负担,从而进一步加重肝脏的损害,在急性传染期就容易发展为重症肝炎,甚至导致肝坏死、肝性脑病、产后大出血,危及母子的生命安全。孕妇患重症肝炎时,胎儿常不能存活。

因此,如果孕妇患了病毒性肝炎,就应尽早治疗和隔离。

(1)对胎儿、新生儿的影响:无论哪一类型肝炎病毒都可以传染给胎儿,只是传染的方式不同。

1)甲型肝炎:甲型肝炎病毒主要经由消化道传播,潜伏期2~6周,症状主要是消化道症状,厌油、腹胀、恶心、黄疸等。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尿胆红素阳性。甲型肝炎病毒不能通过胎盘,所以不能在宫内通过胎盘或其他途径直接传染给胎儿。因此其是否会引起胎儿畸形至今尚未定论。

2)乙型肝炎:潜伏期6周~6个月。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尿胆红素阳性。乙型肝炎病毒传染胎儿有多种途径。可以通过胎盘、产道、羊水、母体唾液、汗、泪以及乳汁而传给胎儿,妊娠晚期患病较早期患病婴儿的传染率高。据报道,孕妇合并急性乙型肝炎者,婴儿感染率达46.5%~100%;妊娠早期、中期,婴儿感染率约6%;妊娠晚期婴儿感染率可达70%。被感染后约90%以上婴儿会成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患有乙型肝炎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所生的婴儿有相当数量为宫内感染,在新生儿的脐血中可以检测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还可以经过羊水、产道感染胎儿。分娩时产道损伤出血及阴道内分泌物均含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当胎儿通过产道时,可吞咽含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阴道分泌物和血液,或者由于胎儿头皮损伤,或皮肤、黏膜小的擦伤与病毒接触后造成感染。甚至还可经唾液感染。

3)丙型肝炎:潜伏期为2~4周,主要经输血途径在成人间传染,但也可经母婴传染,使婴幼儿患病。

4)丁型肝炎:常与乙型肝炎同时存在或发生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临床上较少见。

5)戊型肝炎:为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病人在1个月内恢复,故临床意义不如乙型、丙型大。

6)己型肝炎:孕妇患己型肝炎,胎儿多数死亡。

7)庚型肝炎:即巨细胞性肝炎病毒,其流行病学尚未明确,从临床观察对胎儿似影响不大。

总之,现在认为,可以直接通过母婴垂直传播途径传染给胎儿的主要是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当肝炎病毒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时,易引起流产、早产、死胎、死产及新生儿窒息死亡,还可能发生胎儿畸形。而妊娠早期感染肝炎病毒,胎儿畸形率会增高2倍。因此,妇女患肝炎后不应怀孕。若怀孕后合并肝炎时,孕12周内以人工流产为宜。孕中、晚期病人虽不主张终止妊娠,但病情加重且治疗无效时仍应考虑终止妊娠。

(2)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我国当前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达到全国人口数量的10%左右,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约3.5亿人。因此重视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有重要意义。

据有关研究发现,患乙型肝炎的孕妇,其流产、早产、死胎、死产及新生儿死亡率均增高。目前认为传播的途径可能为:通过胎盘,分娩时接触母亲的血或羊水,产后接触,通过乳汁传播。乙型肝炎过去认为不能通过胎盘传播,实际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约半数其胎儿脐带血HBsAg亦为阳性。

据调查,患乙型肝炎的孕妇,其新生儿大概有以下几种结果:

1)早产率20%~35%,但很少在妊娠35周以前发生。

2)母亲HBsAg阳性,其新生儿50%为阳性,其中一小部分且有急性肝炎的症状,一部分则成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

3)若母亲血清中e抗原阳性,表示病人处于感染状态,新生儿多数HBsAg阳性,且可能有急性肝炎的症状。

4)假使母亲血清中有抗e抗体,则新生儿大多数不会被感染,将来也不会成为病毒携带者。

因此,为了安全起见,在患乙型肝炎期间,还是不怀孕为好。同时,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例如餐具、用具专用,用后消毒、饭前洗手等预防夫妻间的相互传染。患乙型肝炎的妇女如果已怀孕,应注意营养及饮食卫生,同时用维生素、葡萄糖、中药茵陈蒿汤、胃苓汤、逍遥散等治疗。如果乙型肝炎病人怀孕后,肝炎症状加重,在妊娠12周以前,应进行人工流产为妥。中、晚期妊娠时,一般认为不宜终止,因手术、失血、麻醉等都可加重肝脏的负担,使病情加重。但在各种治疗无效,病情继续进展时,也可考虑终止妊娠。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多始于儿童期感染,有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因此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对控制乙型肝炎流行及其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乙肝母婴传播预防方法为:携带乙肝病毒的妇女怀孕后,可从怀孕3个月起,每个月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使胎儿受到有效的保护。对于已经接近临产的孕妇,可在新生儿诞生24小时内立即注射乙肝疫苗,剂量加倍,再于出生1个月后和6个月后作加强注射,对新生儿的保护率可达86.65%。

(3)病毒性肝炎的防治:首先,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补充富含纤维素、蛋白质及含足量糖类、低脂肪的食物。其次,采用中西药以及保肝治疗,如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C,垂盆草冲剂等。一般来说,孕妇在孕早期易患病毒性肝炎,故临床应积极治疗,待病情好转后再行人工流产。如发生在孕中、晚期的,则应在保肝治疗的同时注意防止妊高征的发生,如经治疗病情仍继续加重者则必须考虑终止妊娠。孕妇一旦分娩,产后就应避免过度疲劳,并要注意适当的休息、睡眠和营养以及继续保肝治疗。如遇肝炎急性传染期,则不宜哺乳,同时新生儿应与产妇隔离,避免接触传染,并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如产妇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新生儿在接种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后则可以考虑哺乳。

肝病的治疗重在预防。首先,孕妇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应避免到公共场所接触感染人群;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不洁食物;如果孕妇要接受检查,应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抽血,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在孕期应避免摄入过量的蛋白质,以免增加肝脏负担,诱发肝脏疾病。

六、妊娠与心脏病

心脏病本身就是严重的疾病,妊娠的发生会使正常心脏的负担加重,已经有病的心脏当然更加会不堪重负了。所以迄今为止,即使医学再发达,无论是心脏病合并妊娠,或是妊娠合并心脏病,都依然是威胁母婴安全的重要病症。妊娠合并心脏病是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在我国高居孕产妇死亡原因的第二位。

因此,心脏病并发妊娠的风险很大,心脏病病人的怀孕一定要慎重。

临床上,妊娠期心脏功能的分级是评估风险的最重要的、最简便的参考指标。

心功能分级的判断:1964年纽约心脏病协会制定的Ⅳ级心功能分级标准仍在沿用中。Ⅰ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Ⅱ级:一般体力活动略受限制,休息时舒适如常,但体力活动后有疲劳、心跳、气短或心绞痛等不适。Ⅲ级:一般体力活动显著受限。休息时虽无不适,但活动量少于一般体力活动时,即有疲劳、心跳、气短或心绞痛等不适。既往有心衰史,不管现在是否有症状,均属于Ⅲ级。Ⅳ级:

心脏代偿功能失调,休息时即有心功能不全的症状或心绞痛的表现,任何轻微体力活动即可致不适或不适加重。

(1)妊娠期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①血容量增加:妊娠第6~10周血容积渐增,32~34周时可达高峰,并持续整个妊娠过程。此时,由于红细胞增加相应较少,形成妊娠期生理性贫血。

②心排血量增加:妊娠时可增加30%~50%显著增加的高峰期在孕28~32周时,特别是孕32周以后,尤其是分娩时。

分娩时心排血量,在妊娠期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随之心脏负担进一步加重。产后24小时内,由于胎儿娩出,腹压解除,心脏迅速复位,静脉回心血量增加,使心脏负荷增加,静脉充盈压、心排血量、每搏量同样增加。这些生理性改变,无疑在妊娠、分娩及产褥期加重了心脏的负担。最危险的时期是孕32周后及分娩期。

③心搏出量增加:孕早期明显,增加20%~40%,分娩后恢复正常。

④心率增快:孕14周开始,增加15%~30%。

⑤末梢血管阻力减低:孕22~26周时,平均动脉压达低谷,脉压增大。

以上在孕晚期变化更为明显,心脏功能负担加重。

(2)心脏病病人的怀孕:从妊娠、分娩及产褥期对心脏的影响来看,都极易发生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状为: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倦怠,轻微活动后即感胸闷、气急,睡眠中气短憋醒,头部须垫高,肝区胀痛,下肢水肿。早期体征有:

休息时,心率>120次/分,呼吸>24次/分,颈静脉搏动增强,肺底湿啰音,交替脉,舒张期奔马律,尿量减少及体重增加。心电图V1P波终末向量(PTF-V1)阳性(-0.03mm·s或更深)。胸部连续摄片(立位)显示两肺中上野的肺静脉纹理增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