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趣味营销学
27516100000038

第38章 “无为而治”与口碑营销

汉初时,有一位曹丘先生很擅长辞令,能言善辩,和当地的太守窦长君有交情。以信守诺言而闻名的季布当时正在朝中担任将军,听说这件事以后,就写了一封信给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是舌辩之士,人格并不值得尊重,希望您不要和他交往。”

后来,曹丘先生准备到长安去,就请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为难地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还是不要去见他了吧?”可是曹丘先生一笑,说:“正是因为如此,我才一定要去见他。”窦长君没有办法,只好写了一封介绍信。来到长安以后,曹丘先派人把信封介绍信送给季布。季布接了信以后,勃然大怒,准备见到曹丘以后好好地羞辱他一顿。

曹丘先生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可是您想过没有,您是怎么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的呢?”

季布表示不知道,曹丘先生说:“您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名声,正是因为您我都是楚人。我向天下人宣扬您的美名,难道我对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

季布心里顿时高兴起来,请曹丘进来,留他住了几个月,把他作为贵客招待。

在古代,还没有今天的报纸、杂志、电视、因特网等媒体,人们之间的信息传播主要是通过人际传播渠道来完成的。季布之所以有很高的声誉,就是曹丘通过自己的言论“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开来的。

中国有句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意思就是说只要东西做得好,就不怕没有顾客上门。“酒香不怕巷子深”,乍一听似乎显得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在这样一个传媒发达的年代,企业正愁着没地方宣传自己,谁还会“躲在深闺”让人不知呢?殊不知,人们却往往忽略了隐藏在这句话之后的一种极具“杀伤力”的营销方式——口碑营销。

不要忽略消费者口口相传的作用,可以看一个来自海尔的真实故事:福州一位用户给青岛总部打电话希望,能在半个月内派人到他家维修电冰箱,不料第二天维修人员就到了他家,用户简直不敢相信,一问才知道他们是乘飞机过来的。这位用户感动得在维修单上写下这样一句真挚的话:“我要告诉所有的人,我买的是海尔冰箱。”坐飞机去维修电冰箱,海尔似乎有点儿“傻”,然而正是凭借这种一切服务于顾客的“傻”,海尔在中国消费者之中赢得了极好的口碑。

当然,多数的口碑传播是自发形成的,也有一些企业有意识地运用口头信息的传播来达到自己的营销目的。富士公司便是运用这种策略的高手。

目前在国内的胶卷市场上流行一种“说法”,说是“室内摄影用柯达,室外摄影用富士”,据悉这一“说法”从上海迅速蔓延到全国,富士胶卷也因此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室外摄影用”的心理定势。

另一个例子便是“亨利·文哈德的储备”——一种在美国西北地区销路极好的啤酒,它最先被推荐到一些经过选择的酒吧,公司首先向这些酒吧的营业人员详细介绍了该产品的特殊制造工艺,之后营业人员又向顾客介绍了该产品的独特之处。最后,公司等到顾客对该啤酒的需求上升到一定程度时才将它推向市场。

从上面的例子可见,所谓“无为而治”,其实是把功夫下到了“有为”上,营销者要想利用口碑营销策略,就要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做到家,看似“无为”,实则“有为”。

拉扎斯菲尔德的“多极传播理论”告诉我们:受众彼此间的影响往往大于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的一项调查也证明,现代人们对媒体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媒体的权威性已经产生了严重的怀疑。试想,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消费者唯恐躲之不及,谁还会去相信企业“一厢情愿”式的自吹自擂呢?

口碑营销则不同,它利用的是人际传播渠道,相对于大众传媒,人际传播不仅可信性强,而且富有活力,便于记忆,因而对消费者影响较大。更难得的是,口碑营销还利用了人类传播信息的天性,传播成本几乎为零。

但要注意的是,人际传播的信息可以是正面信息,也可以是负面信息,而且往往负面信息要比正面信息对消费者的影响更大。因而企业利用人际渠道所传播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因为善于传播信息的消费者通常有着丰富的产品知识,他们极易发现那些虚假的信息。而这些虚假信息一旦被发现,由此导致的负面信息传播可能给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

在扎扎实实地抓好“酒香”的同时,于“不动声色”中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口碑,也是企业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