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趣味营销学
27516100000035

第35章 文化差异与品牌当地化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的学士。

有一天,他去拜访王安石,在王安石的书房里发现了一首咏菊的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想道:“这不是胡言乱语吗?‘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敢与秋露鏖战,是能耐寒的。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大错特错?”于是他诗兴大发,不能自持,便提笔做墨,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对于苏东坡这种自以为是的作风很不满意,便把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重九天气,连日大风。一天,风息后,苏东坡邀请了他的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叶,满地铺金,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来,不禁十分羞愧。

正如菊花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花期一样,每个地区也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风格。这些风格,直接影响着市场特征,决定着消费者的口味。

营销者要想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在世界各地畅通无阻,就必须了解各地的人文风俗和文化景观。特别对于国内的营销者,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一时间,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企业经营国际化,对中国的企业好像变成了现实。如何真正地走出国门,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家电行业最早迈出了品牌国际化的门槛,中国的服装也行销世界各地。有趣的是,一些无意现在就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也开展了国际化:有的把公司和品牌名称改成国际化的洋名,如美的的“Midea”,西湖(彩电)的“Soyea”(数源)等;有的借国际认证的方式,宣称企业实现了国际化,因其达到了国际性的质量标准要求,如通过欧盟的CE认证,美国的FDA认证等;还有的通过请一些老外担任企业的管理顾问、营销顾问、设计顾问、工艺专家等,宣称公司国际化了。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经营的时髦用语,那么,我们离真正国际化还有多远?

与之相对比,跨国公司出于竞争的需要开始品牌本土化,让国内的品牌问题研究专家们大开眼界。

2002年春节的时候,可口可乐在包装上印有国人熟悉的阿福,麦当劳身着唐装的吉祥物“小猫”,马爹利在“人人更显面子”的礼盒套装广告中用的是四张颜色不同的京剧脸谱,还有世界级大饭店中一直排在第二位的喜来登在苏州的连锁店,中秋、国庆两节期间的广告,用的是一位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形象。

这些跨国品牌极力用中国文化符号,试图勾起深藏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情结。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伊莱克斯集团总裁麦克·特莱斯科在做中国市场调查时说,开拓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我们都相当重视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习惯、消费方式等文化差异。只有尊重这些差异,充分了解、发现消费者对我们产品的认识,我们才可能赢得他们的信赖与尊崇。

可见,国际产品本土化,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如果说这对于尚未走出国门的大多数企业来说,还只是纸上谈兵,我们可以用“品牌地方化”来印证。毕竟,要想在中国的大市场上全面开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与当地的文化隔离,就很容易会水土不服。

我们开启中国市场一角,仅从上海市场来证明,国内企业如何利用文化差异,以本土化包装自己。

细心的消费者可以发现,海尔冰箱在上海卖得就跟北京不一样,北京市场的海尔冰箱宽大、粗犷,上海市场的则瘦窄、秀气,这是海尔研发部门根据市场调研信息专门改进设计的。原来上海家庭住房普遍比北京窄小,消费者不喜欢冰箱的占地面积过大,上海人更欣赏外观比较小巧的冰箱,于是海尔就为上海市场设计了一种瘦窄型的冰箱,叫作“小王子”,推出后在上海非常畅销。

力波啤酒也是受上海市场欢迎的本土品牌之一。但是它的成功并不顺利。1996年三得利登陆上海后,力波因为营销手段落后、口味不佳,在三得利的进攻中阵地屡屡失陷,还曾因攻击三得利水源质量,被三得利告上法庭,既丢了官司,更丢了市场。

2001年开始,力波啤酒开始了自己的抗争历程,力波创作的广告歌曲《喜欢上海的理由》很快风靡上海,在广告歌的推动下,力波的销量迅速回升。

2002年6月亚洲太平洋酿酒公司接手力波,成功推出超爽啤酒、改变产品瓶体;力波还利用韩日世界杯的机会,和众多饭店联盟,推广看足球、喝力波的营销活动。世界杯之后,力波继续和餐馆终端联盟,推出“好吃千百种,好喝有一种”的广告攻势,引导消费者改变消费行为。

当一个企业用相同的品牌名称和图案标志,进入一个对本企业来说全新的国家,开展品牌营销,就是品牌国际化。文化对品牌国际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中国这样一个与欧美等国家文化有很大的文化差距的国家,在品牌国际化时要全方位地研究文化对品牌国际化的影响。品牌国际化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也是一种文化行为。

无论是我们中国的文化还是外国的文化,在我们国内企业未走出国门进行品牌国际化运作前是很难感觉到的。我们认为是自然的和理所当然的事,在品牌国际化时就很可能是错误的。在品牌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品牌已经成为该国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外来品牌要有所突破很难。如在美国,可口可乐、GE、AT&T等,在德国,奔驰、宝马、西门子等,已经伴随他们国家的人民生活上百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了他们的习惯,他们相信这些品牌,对他们有很深的感情。

而要改变这些消费习惯,当地化(本土化)是克服文化差距最有效的方法。营销者巧妙利用本土意识,连续不断地发动创新的推广方式,必将在改变消费者消费行为、提升销量、增加品牌美誉度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没有特别的(品牌)产品特色,中国品牌国际化的成功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