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趣味营销学
27516100000024

第24章 为自己做嫁衣

有一位贫困潦倒的年轻画家,在走投无路之时,接受了一份特殊的工作:为一位知名画家代笔。

知名画家已经很老了,而且重病缠身,他感到自己已经没有多少新鲜的创意了,看到年轻画家的画风跟他有些相像,且非常清新,便想出了这个主意。

这个计策获得了很大成功。人们纷纷赞扬知名画家老当益壮,艺术之树常青,赞美他的艺术风格得到“拓展和延伸”,这些由年轻画家代笔的画作,一时间价格飞涨,供不应求。知名画家赚得盆满钵满,当然,也没忘了给“幕后英雄”一份应得的酬劳。

但是,知名画家毕竟年事已高,一天在下台阶的时候,不小心跌了一跤,摔在地上,就再也没有起来。

知名画家去世了。这下子,年轻画家失去了“靠山”,他只能以自己的名义推销画作了。然而,年轻画家没想到的是,自己极受欢迎的画风却并不被人们认可。人们认为,年轻画家不过是模仿了知名画家,而没有自己的风格,这样的作品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用自己做的嫁衣装点了别人的辉煌,在现代的市场上也有类似的问题。没有过硬的品牌,生产的东西再好,也好比为他人做嫁衣,自己只能得到很少的报酬。

在目前的市场中,同质化竞争日益突出,品牌认同的程度因此成为市场成败得失的关键。买东西认牌子,早已成为消费者的一种习惯。没有品牌的商品,生命是短暂的,而成功的品牌却是无坚不摧的利器。

在市场上,号称可乐的饮料很多,却没有哪一种能够与可口可乐抗衡,这是因为可口可乐拥有强势品牌;在运动鞋领域,品牌也是琳琅满目,但没有一种能够与耐克平分秋色,也是因为耐克拥有强势品牌的缘故。在中国内地,有一家服装公司先前生产的衬衣自己销售,但销路很差,20元一件都少有人问津,后来,该公司替某国际知名品牌加工衬衣,还是那裁剪师傅裁剪,还是那些工人制作,还是那些检查人员抽验,但由于贴上世界名牌的商标,每件衬衣卖几百元上千元还供不应求。可悲的是,这家公司为这个知名品牌赚取了几十倍上百倍的利润,自己却只能从每件衬衣上获取3.2美元,因为公司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

这种情形在中国的市场上比比皆是。更有一些目光短浅的营销者,为了眼前的利益,将自己已经创出的品牌毁于一旦。

中国日化信息中心副总编罗希权曾经说:“将知名的中国品牌买过去弃之不用,以达到消灭竞争对手的目的,是外资公司的惯常做法。”这样的做法已经得到了事实的验证:1996年,“活力28”集团公司与德国美洁时合资,“活力28”从此被束之高阁数年之久;原来有相当市场占有率的北京熊猫、天津加酶等知名洗衣粉品牌也被外资公司以同样的手段扼杀。

让人欣慰的是,也有一些聪明的营销者,从做代工或代理起家,最终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在这其中,营销者必须有深入的思考,走一段很长的探索之路。

营销者需要思考,中国的企业和外国大型公司相比,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但最大的差距就是缺乏对市场规律的深刻了解,以至无法根据这一点来确定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无法制定相应的管理模式,无法形成相应的企业文化和激励方式。外国企业长期在市场中运作,耳濡目染,已经本能地掌握了这种规律,而中国则仍然缺乏市场经济的基本环境。

对此,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郭为曾经说:“我们对市场的认识、对销售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现在在很多人的头脑里仍然认为市场和销售就是买卖。我觉得通过‘贸、工、技’的方式,中国企业应该补上市场这一课,这是从历史条件出发来说的。”

什么叫“贸、工、技”?联想认为,国有高科技企业目前同世界先进企业的差距主要是对市场和销售的规律性掌握不够。在此情况下,企业发展应从学习经销入手,确立市场优势,形成规模效应;再进入生产领域,掌握大工业生产的规律,在生产过程中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最后进入高科技研发阶段,逐步逼近世界先进水平。

眼下不少营销者具有相当的技术和可靠的产品,却为了一时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品牌,靠做代工来发展,或者把品牌借给别人。从表面上看,似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空间,究其实质,是迈不开自己的步子,白白丧失了一部创造利润的机器。

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重要,拥有市场的唯一办法是拥有品牌,而造就一种品牌的是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