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如何成为小摄影家(快乐学习丛书)
27514600000002

第2章 摄影基础(2)

现今,许多相机都可以以数字方式显示光圈值,并能像快门速度那样实现1/3挡的增减。例如,你可能会发现这些f值:4、4.5、5、5.6、6.3、7.1、8、9、10、和11。只要记住改变一挡一定有一挡的增量变化,而无论这一挡是从哪开始的。从f/4到f/5.6是一挡,就和从f/11到f8也是一挡一样。同样,从f/5(比f/5.6低1/3挡)到f/7.1(比f/8底1/3挡)或从f/6.3到f/4.5也都是一挡。虽然数值上他们不是线形的,当同样适用减半和加倍的概念。还需要提及的是,有很少的一些相机可以进行1/2挡的增减设置,而有一些(例如NikonF100)可以用程序控制的方式设置所有的挡位:1/2挡或1/3挡。再提醒一下,一定要仔细看看你的相机说明书。

在现代的镜头里,只有比较少的一些还保留有真正手动的光圈环。Nikon的镜头一直都有这个功能(包括所有的大画幅相机的镜头)。虽然光圈环一般在转到每一挡的位置时都有明显的停顿的手感,但还是可以把光圈环转到任意一个位置。光圈环停顿的感觉只是方便计算光圈转动了几挡,并没有其他的含义。大多数大画幅相机的镜头有指针或刻度来标示光圈值。

有两个术语一直用来分别表示光圈的变化。“开大”表示使光圈更大,使镜头有更大的通光孔径。这意味着准许更多的光线通过镜头照射到底片上。另一个术语“收缩”实现相反的过程,使光圈更小,减少通过镜头到达底片的光线数量。所以可以这样说:从f/8开大光圈到f/4,或从f/8收缩光圈到f/16。

快门速度和光圈大小一起配合可以控制有多少光线可以到达底片上,而且这两个因素必须要同时考虑。它们都是以挡位的方式工作的,而且是相互关联的,我们称之为“互易关系”。一旦可以确定正确的曝光需要的光线总量,快门速度和光圈大小中的任一个发生了改变,都可以很快的根据互易关系确定另一个应该设置的值。在照射在底片的光线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一挡快门速度的改变等同于相反方向上一挡光圈大小的变化。也就是说把快门和光圈中的一个减半,而把另一个加倍,通过镜头照射到底片的光线总量(也就是曝光量)是一样的。

互易关系是个很重要的概念,所以你必须理解它。你可以这样理解,把快门速度加倍并且把通过光圈的光线量减半,完全等同于把快门速度减半同时开大光圈让加倍的光线进入镜头。我们来做两个比喻,例如你想倒一升水,你可以把水龙头开的很大,在一瞬间就倒满一升,也可以把水龙头开的很小,让水一滴一滴的流出来,这样会需要很长时间。但这两种方法没有任何区别,最终你都能得到一升水。这就是互易关系。再打个比方,你需要挣20块钱。你可以找一份每小时能挣4块钱的钟点工,干5个小时;或者找个每小时挣5块钱的工作,干4个小时。或者其他什么的,每小时2元的工作干10小时,或每小时10元的工作干2小时。你可以任意选择,但最后你得到的都是20块钱。

用摄影的术语来表达,就是可以用慢速快门加小光圈或者用快速快门加大光圈,两种方法得到的曝光量是一样的。但是(注意,这点很重要)两种方法在底片上成像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成像效果不同的原因我会在后面关于景深和移动物体控制的章节里介绍。从这一点开始,作为一个摄影师,你应该开始学习怎样判断你的照片的效果是不是和你希望的效果一致。

在实际操作中,互易关系意味着,一旦通过对场景测光(后面会讲到如何进行测光)而得到一个特定的曝光量后,你可以很自如的选择一个快门和光圈组合,而得到正确的曝光。假设对某个场景的合适的曝光值是1/15秒和f/11。你可以把快门速度增加到1/8秒(改变一挡,快门时间加倍)并且把光圈缩小到f/16(同样改变一挡,光线减半)。因为1/15秒和f/11,与1/8秒和f/16是完全等同的曝光。同样的,还可以使用1/4秒和f/22、1/30秒和f/8、1/2秒和f/32、和1/60秒和f/5.6。所有这些组合都可以让相同总量的光线照射到底片上,而得到正确的曝光。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选择使用我们需要的光圈大小或快门速度,并且做出符合互易关系的调整。

实际上,这个互易关系在相机上实现起来比我们在这讨论来的更容易。在你改变光圈或快门的设置时,记录下改变的挡数,同样改变相同挡数的另一个设置就可以了。只要确保一个是增大,另一个是减小,就可以保证得到相同的曝光量。例如,假设1/250秒和f/4是正确的曝光值。那么增加4挡快门到1/15秒(增加快门时间)同时需要缩小4挡光圈到f/16(缩小孔径),这样就可以得到相同的曝光量。如果你的相机的快门和光圈有相同的增量,例如1/2挡或1/3挡,那你只要数快门转盘和光圈环转了几个挡位就可以了。

(3)底片速度(感光度)

实际上快门速度和光圈的选择很大程度上要看你拍摄时使用的底片类型。底片对光线的敏感程度用“底片速度”来表示,或者称为ISO值。低ISO值的底片被称为“慢速”底片,因为在底片上成像时需要比较多的光线来完成底片上的化学反应;相反,高ISO值的底片称为“快速”底片,因为它们需要比较少的光线就能完成同样的事。我们通常把ISO值小于100的底片归类为慢速底片,ISO值为100-200的称为中速底片,那些ISO值大于等于400的称为高速底片。后面我会有专门的一节更详细的讨论底片,但有一点现在就要说明,那就是,随着底片速度的增加,底片的成像质量会下降。

我先前曾提到过,底片的速度也是使用“挡”位的方式表示,同样也就使用增倍和减半的概念,就想快门和光圈一样。再强调一次,你对“挡”的概念理解的越透彻,你对曝光的深入理解就会越容易。底片速度的表示是个线形的序列,每一个ISO数值都表示一挡,每挡之间都是增倍或减半的关系。例如,从ISO50到ISO100相差一挡,到ISO200是第二挡,再到ISO400相差三挡。通过简单的增倍或减半很容易计算出这些数值。再例如,ISO1600和ISO25之间相差几挡?是的,也许你看出来了,我试图通过逆向的计算来迷惑你,但如果你对这种计算很明白了,就不会被迷惑而算出正确的结果。所以,从1600开始,我们可以算出800、400、200、100、50、25,一共6个挡。

对ISO值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对你在恰当的时候选择恰当的底片是很有帮助的。如果你已经知道使用某种速度的底片进行正确曝光时需要的曝光量,那你很容易的就能换算出使用另一种速度的底片在进行相同曝光时的曝光量,前提是你知道这两种底片的速度关系。其实很简单,只是对挡位的增减就可以了。例如,如果是用柯达E100S(ISO100)底片时正确的曝光参数是1/15秒和f/8,那如果使用富士Provia400(ISO400)底片时正确的曝光参数应该是多少呢?计算ISO值的不同:从100开始,加倍得到200,再加倍是400,所以ISO值增加了两挡。因此把E100S的曝光参数改变两挡就是富士底片的正确曝光参数了。我们把曝光参数改为:1/60秒和f/8。当然你可以改成任何等价的曝光值,例如1/60秒f/8等同于1/125秒f/5.6或1/250秒f/4或1/500秒f/2.8,或者换一个方向,1/30秒f/11或1/15秒f/16或1/8秒f/22。

标准的底片速度挡位也是以1/3挡为增量的。

不是所有的速度都有相应的底片,不过需要记住的是ISO值增倍或减半就意味着相差一挡。ISO200比ISO800慢两挡,但比ISO50快两挡。从上面的序列中,可以得出柯达的Kodakchrome64(ISO64)比Porvia100F(ISO100)慢2/3挡。

有些相机不能在机身上显示所有的ISO数值,因为没有地方标记那么多的数字。所以在这些相机上的1/3挡增量都用圆点表示,类似下面这样:

25..50..100..200..400..800

再补充说明一下,在有的相机上,快门速度或光圈f值也是以这种圆点的方式来标识的,因为它们可能没有很大的转盘,没有足够的地方来标记这些数字。

一挡增量表示增倍或减半的概念是摄影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应该学习用这种挡位的概念去思考曝光问题。我的摄影师的工作,以及这本书的论述,都是基于对挡位的概念的理解来完成的。如果你对这些概念不是很适应,请耐心的重读这一节。对曝光基本理论以及挡位概念的理解,注定将对你的摄影工作和你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摄影师的愿望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节景深和快门速度

所有的野外摄影都会有一些需要折中的情况发生。你在拍摄时使用的光圈和快门组合必须依据很多的实际条件来决定:你正在拍摄的是静止的风景还是奔跑的动物?被摄对象有没有因为风吹而晃动?你用的镜头有多长的焦距或放大倍率是多少?你希望你的照片最终成像有多锐利或者有多柔和?没有一个合适的答案可以同时解决上面所有的问题,必须根据你对照片最终的期望而选择合适的步骤进行拍摄。

最先应该做出的决定是,你该选择什么样的快门和光圈组合。你是需要拍摄运动的瞬间(使用快速快门和大光圈)还是要需要使用大景深拍摄(通过使用小光圈和慢速开门实现)?“景深”是指在照片中焦点附近成像清晰的一个区域。

理论上,任何被摄物体只有一个平面是处在最佳的焦点位置:镜头焦点所在的那个平面。但事实上,在这个焦点平面前后两边一定范围里仍可以得到清晰锐利的成像。当超出这个相对锐利的范围时,不论在焦点平面的哪一边,成像的锐利程度都会下降。

这个成像锐利的区域,也就是“景深”的实际大小由四个因素来决定:

1.拍摄时的实际光圈大小

2.使用的镜头的焦距长短

3.被摄物体的大小

4.相机与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来看看这四个因素是如何影响景深的。对于所有镜头,当收缩光圈时,景深就会增大。相反,当开大光圈时,景深会减小。在同一个镜头上,相对于f/2、f/2.8和f/4,把光圈设置为f/16、f/22和f/32可以达到最大的景深。光圈的孔径越小,景深越大;光圈孔径越大,景深越小。

如果你在同一个地点重复拍摄同一个物体,无论在哪个给定的光圈f值时,当镜头的焦距增加,景深都会减小,反之亦然。举个例子,如果你把一个28mm的广角镜头换成200mm的中焦镜头,即使在中焦镜头上使用与广角镜头相同的f值,仍然会得到比广角镜头小得多的景深。在更换镜头同时,在照片里被摄物体的大小也会改变。因为没有改变拍摄位置,所以照片的透视效果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因为使用了更长焦距的镜头,在取景器里可以看到更大的被摄物体。现在通过取景器,你会看到比使用广角镜头时更少的景物,但此时你失去了原有的景深。简单地说就是,为了获取放大倍率,而损失了景深。

上面的说明也解释了第3点。对于任何确定的镜头和确定的光圈f值,当缩短从镜头到被摄物体的距离时,景深也同时减小。当你离被摄物体越来越近时,通过镜头会看到更小的景物。我们假设你正在拍摄山坡上的树和花丛。可以用任何镜头来拍摄,假设我们用一个35-70mm的变焦镜头的70mm端和f/16拍摄,这时的景深大概有几百码。现在我们移动位置,离的更近一些,以便仍然用70mm和f/16拍摄一棵单独的树。现在景深就要用英尺来衡量了(1码=3英尺=0.9144米)。让我们再移近一些,以便用70mm和f/16来拍摄那棵树上的一个枝杈,此时的景深要用英寸来计算。继续靠近,当我们用相同的焦距和光圈拍摄树下的一朵鲜花时,此时的景深就要用几分之一英寸来度量了。再一次说明,我们为了获得更大的图像而损失了景深。

但是,如果保持被摄物体的图像大小不变,不论使用什么镜头,只要光圈大小相同,都会得到相同的景深。也许你曾经听说过一种说法,广角镜头有比较大的景深,望远镜头有比较小的景深。这种说法不是完全准确。当拍摄位置不变时,广角镜头可以比望远镜头拍摄更宽的视角,而望远镜头只能拍摄其中的一部分。这就是第二点中所说的。但是当被摄物体的画面保持不变时,在相同的f值下,所有的镜头都产生相同的景深。用50mm镜头拍摄一张照片,然后后退4倍于镜头到被摄物体的距离,这时你可以使用200mm的镜头拍摄到相同画面的被摄物体(此时焦距是50mm的4倍)。如果两个镜头的光圈设置的一样,那这两张照片的景深就是一样的。如果再向后退一倍的距离,使用400mm的镜头和相同的光圈值,同样可以拍出相同景深的照片。如果站在用50mm镜头拍摄照片的位置,向前走近一半的距离,使用25mm的镜头和相同的光圈,景深仍然不变。这些照片看起来会有很大的不同,因为由于镜头的视角不同,而导致背景的幅面不同,而且透视效果也不同,但所有照片中的景深是一样的。

现在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你是需要大的景深还是需要高速的快门速度?在许多情况下,曝光参数的设置必须在你希望的成像结果和拍摄环境的影响之间做出折中。也许你喜欢使用f/22拍摄风景,但结果是你必须使用比较慢的快门,从而使被风吹动的草丛变得模糊。或者,你喜欢使用至少1/500秒的快门拍摄鸟的瞬间动作,但结果是因为景深很小的原因而导致只有鸟的头在焦点范围内。折中,再折中……但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后再作出决定。一般来说,在拍摄风景时,需要先选定合适的光圈以获得合适的景深,然后再确定相应的快门速度。因此风光摄影可以被认为是光圈优先的情形。对于拍摄动物,需要先选择需要的快门速度,然后确定光圈大小。因此动物摄影需要使用快门优先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