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青少年快读中华传统文化书系:笑林广记
27501200000055

第55章 附录(27)

赵成眨眨眼说:“老爷,今天关秧门,谷神娘娘要下凡,我们个个饿得皮黄骨瘦,不好见娘娘,想打扮一下也没镜子,刚巧这稀汤汤照见人影,就趁便收拾一下。”

蒋老统无话可答,扭头往田里一看,火冒三丈:“赵成,你们栽了是什么秧?有东倒西歪,有的根根朝天,这怎么成?”

赵成说:“老爷,这阵晌午了,你才送来这稀汤汤早饭,我们饿了,这秧苗更饿昏了,头重脚轻,哪能不跌得东倒西歪脚朝天?”

一物变三物

三个秀才暗地相约,想要出艾玉的丑,便对艾玉说:“我们来说一句七字诗,要说出一物变三物,说不出来就给钱。”

艾玉说:“好,你们先说吧!”

第一个秀才说:“谷子出糠糠出米。”

第二个秀才说:“棉花纺线线织布。”

第三个秀才说:“木柴烧炭炭成灰。”

三人说完,都盯着艾玉,艾玉笑笑,指着三个秀才说:

“我爹生我我生你!”

三个姑爷拜年

从前有个地主,他的三个女儿都出嫁了。过年时,三个姑爷都来给岳父拜年。

吃饭时,只端上了三块肉。他们的岳父说:“谁做一首诗,谁就吃一块肉。”大姑爷抢先说:“拜年我开头,先作诗一首。二八一十六,我先夹块肉。”说完夹起一块肉放进嘴里。

二姑爷接着说:“作诗不用夸,说来是一家。二九一十八,两块一起夹。”把剩下的两块肉都放进嘴里。三姑爷非常生气,于是也作了一首:“二位姐夫真没样儿,你们吃肉我喝汤儿。”端起碗,把剩下的肉汤儿喝了个干净。

鸟语

阿凡提夸耀自己说:“我懂得鸟语。”

这话让皇帝听到了。皇帝就带着阿凡提去打猎。走着走着,碰到了一座塌毁了的破土墙。皇帝在土墙下听到一只猫头鹰在“咕咕”的叫,就问阿凡提:

“你听它在说什么呢?”

“它这样说呢,”阿凡提回答,“如果皇帝还是这样往下压榨,不久他的国家就要跟我的老窝一样了。”

三、恢谐部

左马右卢

据《玉剑尊闻》载,明代名臣李东阳生性诙谐,对无耻之徒常予以嘲讽。焦芸面黑而长,听说李东阳会相面,便登门求为其看相。李东阳装模作样地看了半天,然后一本正经地对他说:“你的面相不错,左边很像马尚书,右边又像卢侍郎,将来一定能够高中。”焦芒听了非常高兴,过了好久才明白是被李东阳戏弄了:左“马”右“卢”是个“驴”

(繁体为驢,右半边为卢的繁体)字,说他长了一张驴脸。

焦芒后攀附奸宦刘谨,竟然登阁拜相。

五、更头场

明朝万历年间,科考多有弊端,有财势的人常花重金买题,得以考中举人。优人演出之机,对此予以讥讽。如有扮作专门卖公鸡的,高叫:“我有一只鸡,卖价一千两。”人们问此鸡为何这么贵?回答说:“它会五更啼啊!”“更”旧读音同“经”,谐《五经》题。又有扮作卖猪肉的,说他的猪比象还大,光猪头、猪肠、猪蹄就要价一千两。以头、肠、蹄谐音“头场题”,即初场的考试题。考官及行贿而得中者听了,皆面红耳赤。

倾国倾城

钱谦益为明万历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清兵南下,他与妻柳如是戎服佩刀,效清师装束,率先恭迎,为人所不齿。

时有一老者,用手中之杖叩击帽,口诵《西厢记》句云:“我是个多愁多病身,打你这倾国倾城貌。”(《汉书·孝武李夫人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后用“倾国倾城”形容绝色女子。)老者引此语,以“帽”谐“貌”,意指钱谦益投降变节,亡国亡城,语含讥讽,见者都暗自发笑。

读的书多

张凤翼,字伯起,明嘉靖举人,好填词,曾作《红拂记》等传奇,有声于时,他曾刻印过《文选纂注》一书。有位文人惊其名不符实而问:

“既然书名为《文选》,内中怎么又有诗歌?”张凤翼说:“这是昭明太子萧统编的,与我无关。”那位文人又问:“昭明太子在哪里?”张凤翼生气地说:“已经死了。”文人叹道:“既然死了,就不追究了。”张凤翼笑着说:“即使不死,也难以追究,因为他读的书多。”讥讽对方读书甚少,连《文选》的体例也不懂。

并无苏轼

嘉靖年间,丹阳姜宝以翰林身份出任四川督学。他路经湖北时,众官员在黄鹤楼上设宴款待。有个名叫汪道昆的大咧咧地说:“四川人苏轼,文章不通,如此秀才,应列为劣等。”在座者听了都十分惊愕,姜宝不好当众说破,含糊答应。过了几天,人们为姜宝饯行,汪道昆老话重提。姜宝笑着说:“我已查过,秀才中并无苏轼其人,想必是害怕了,不敢来应考。”姜宝此话引起哄堂大笑,众人皆讥讽汪道昆不学无术,汪却不以为耻。

六、千兵散

朱永是明代皇族,封保国公。

他曾私自役使二千士兵为自己修建府宅。阿丑对此极为不满,在一次宴会上,扮作儒生模样,摇头晃脑地吟诗道:“六千兵散楚歌声。”用西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夜闻四面楚歌事。另一伶人当即反驳说:“应是八千兵散。”指项羽所带江东子弟八千。阿丑坚持说是六千,两人争执不已。后阿丑告之:“那二千士兵在保国公家盖房哩!”宪宗密遣太监调查核实,保国公即撤工。

公道难行

明宪宗成化末年,政纪松驰,官场腐败,阿丑有意讽谏。

这日,他在殿前扮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委以重任的官员,去各处精心挑选所用之人。阿丑先找到一人,问其姓名,告之曰:“公论。”阿丑笑曰:“不好办,‘公论’如今无用!”

接着又找来第二人,问其姓名,答曰:“公道。”阿丑又笑道:

“也不好办,如今‘公道难行’。”找到最后一人时,说其姓名为“胡涂”,阿丑高兴地点头:“好,好!

如今‘糊涂’尽去得!”宪宗微哂而已。

信奉真武

真武,即玄武,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后为道教所信奉。

其像披发、黑衣、仗剑、踏龟蛇,从者执黑旗。南宋末年,权臣贾似道有一次设宴招待客人。厨师端上烹制好的鳖,座中有位客人不吃,说:“这鳖多像真武大帝所踏之龟,我信奉真武大帝,所以我不吃。”饭后,仆人送来甘蔗。又有一位客人说:“吃不得!”贾似道忙问何故。这位客人说:“我也信奉真武大帝,这甘蔗多像真武庙前的旗杆,所以吃不得。”满座大笑。

钱眼内坐

张俊,字伯英,南宋清河郡王,助秦桧作伪证陷害岳飞,最善巧立名目聚敛财物。有一次宫中举行内宴,一优人作善天文者云:“世间贵官人必应星象,我皆可看出,见星而不见人。不过一时找不到用以观测仪器,只好用一文铜钱代替了。”令他窥秦桧,曰:“相星!”窥韩世忠,曰:“将星!”轮到看俊,故作惊语:“不见其星。”众觉奇怪,让他再好好看一看,优人又说:“还是看不见星,只见张王在钱眼内坐着。”殿上开怀大笑。

腹负将军

党进身居高位后,锦衣玉食,脑满肠肥。这天,他让厨师搞来许多山珍海味,使出浑身本事精心烹制,果然吃了个心满意足。

酒足饭饱后,党进拍着鼓鼓的肚子,得意地说:“肚皮啊肚皮,我可从来没有辜负和亏欠过你啊!”他身边的人听了此话,觉得十分可笑,便讥讽说:“将军确确实实没有辜负和亏欠了你的肚皮,可恨的是你的肚皮辜负和亏欠了将军!”此语嘲笑党进腹中无学,是个酒囊饭袋,时人以“腹负将军”称党进。

判它宫刑

明朝天启年间,一御史聪慧而有口才,权臣魏忠贤手下一名太监仗主子权势,意欲为难并取笑该御史,于是便逮了一只老鼠,用绳子捆绑住前去告状,声言:“此鼠咬毁我衣物,特擒来请御史判罚。”御史知太监的用心,便沉思片刻,然后判曰:“此鼠咬毁你衣物,实属有罪,若是判笞杖放逐则太轻,若是判绞刑凌迟又太重,这倒让本官有些不好办。”太监信以为真,暗自得意,不料御史却说:“想来想去,判它宫刑最好!”

酉斋之名

杨循吉是明代著名学者,其家乡有一富翁自恃有钱,趾高气扬。这日为附庸风雅,特请杨循吉为他新建住宅命名。杨循吉并不推辞,题写了“酉斋”二字,富翁见之甚喜,制匾挂了出去。

众人皆不知“酉斋”之意,有的还专门去询问杨循吉。杨循吉笑着说:“此人不许别人说他出身铁匠,我却偏要指给大伙儿看。那‘酉’字直立如打铁的铁砧,横卧似烧火的风箱。”这话很快传开,闻者皆笑。那富翁自然是颜面扫地,忙把匾摘下砸烂。

君访我访

杨循吉曾授礼部主事,因多病辞归故里结庐读书。民俗有三月初三为浴佛日之说。有客于这日来访,杨循吉以沐浴为由闭门不见。来人以为杨循吉傲慢,心里很不高兴,决计报复。民俗又称六月初六浴狗日,杨循吉于是日前往拜访那位客人,对方以为机会来了,也以沐浴为由拒不相见。于是杨循吉在他家墙上戏写道:“君昔访我我洗浴,我今访君君洗浴,君访我时三月三,我访君时六月六。”戏谑对方是狗。

贤者乐此

据《清稗类钞》载,有老年脱齿者,一日去友人家赴宴。

同席中有一人爱开玩笑,见老者吃饭时,嘴唇翕张而中央之齿掉落,便戏之曰:“天下固有无耻之徒耶?”以“耻”谐音“齿”,巧用成语“无耻之徒”。老者虽齿落吃饭较慢,但反应极为敏捷,当即笑着说:“贤者然后谐‘乐此’,不贤者,虽有音‘此’不乐‘也’。”以“乐”谐音“落”以“此”谐音“齿”,称自己“落齿”乃贤者,将“不贤者”即“无耻之徒”的戏弄送还对方。一席之人顿时笑得不能吃饭。

拍马诗情

吴扩,字子充,明代昆山人,从小就喜欢做诗,在苏州一带颇有些名气,并以布衣的身份与官宦结交。有年春节,吴扩写了一首思念朝中首辅奸臣严嵩的诗。朋友们看了之后,列他此举十分反感,有位爽直的友人当众对他说:“新年第一天,作诗思念朝中第一大官,像你这样的拍马溜须的诗情,就是做到腊月三十,恐怕也不会思念到我们这些人吧?”在场的人们听了都哈哈大笑,吴扩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怪不好意思。

蜀吴之别

薛综,字敬之,枢机敏捷,善于辞令,三国东吴孙权召为五官郎中,后官至太子少傅。有一次,他见蜀使张奉当众嘲笑东吴尚书令阚泽,对张奉的狂放无礼很是恼火,便走上前去对张奉说:“蜀者何也?有犬为独(繁写为獨),无犬为蜀,横目勾身,虫人其腹。”张奉一时无以为对,说:“那你再说说你们东吴的吴字。”薛综应声又是四句:“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下邦,天子之都。”东吴诸臣兴高采烈,张奉自讨无趣,甚感羞愧。

预借十月

某县令因预借公款而违法,被审查出后罢官回家。某府的一名将官与此县令是老相识,便挽留此县令多住几天,并设宴招待。席间,有一名歌妓为人机智灵巧,得知县令被罢官的原因之后,便利用人们要她唱曲的机会,唱起了宋代欧阳修写的《渔家傲》词:“十月小春梅蕊绽,红炉画阁新装遍。”当时才是农历八月。县令问:“现在唱十月未免太早了吧?”歌妓一笑,说:“这是‘预借’的!”县令这才知道是讥讽自己,顿时十分羞愧。

新莽之门

王运是清末著名学者,与袁世凯的父亲多有交往。

袁世凯希望他以自己的影响,带头劝进,并每日派亲信侍奉。这天路过“新华门”时,王运故意问:“怎么这道门改为‘新莽门’了?”东汉末年,王莽篡位,国号“新”,史称“新莽”。王运之言是说袁世恺像王莽一样,是篡位的奸雄。

陪行人不晓,解释说:“那是‘华’字,不是‘莽’字”。王运暗自一笑:“两个字很相像,咳,我老眼昏花,真是不中用了!”其实这话是暗指袁世凯的。

争如不见

南宋嘉定年间,某公升任参知政事,即宰相的副职。他虽然礼贤下士却无力提拔,渐渐地登门求访者少了起来。

某公这天问门客:“带着礼物来求见的人,我都热情接待。

不知外面的人们是如何议论的?”门客答:“自从公得到重用以来,外面‘烛影灯红’词十分流行。”某公问这是什么原因。门客举出周邦彦所写词结尾的几句说:“几回见了,见了还休,争如不见。”门客引此用以嘲参知政事无力引荐说罢,宾主相对大笑。

瞎眼小儿

金熙宗在位时,有一次雷雨大作,将宫中的石柱击倒。

熙宗十分惊怕,想通过大赦天下免灾除祸。学士张钧在起草的诏书中,用了典诰中常见的“顾兹寡昧”、“渺予小子”的套语,本是帝王表示自谦之辞。侍从对汉字似懂非懂,对熙宗说:“这是假托文字咒骂皇上,‘寡’是孤独无亲;‘昧’是不晓人事;‘渺’就是瞎眼;‘小子’则是小孩儿。”熙宗信以为真,怒杀张钧。

冯梦龙评曰:这样的皇帝,真是地道的不晓事理的瞎眼小孩儿。

自取烦恼

南宋大臣韩盬胄,因伐金兵败而求和,遭到朝野上下的指责,终日愁闷而拒不认错。

一日,也应邀观戏。上场的演员依次自报家门。第一个说他姓樊名迟,其名由孔夫子所取,是孔夫子的贤弟子。第二个说他姓樊名哙,其名由汉高祖刘邦所取,是刘邦麾下的虎将。第三个说他姓樊名恼。一人问他:“这名字是谁给起的?”回答说:“我是自己取的。”那两人说:“噢,你这是自取樊恼啊!”韩盬胄明知演员嘲弄他“自取烦恼”,只好任之。

弥远弥坚

史弥远,字同叔,南宋宁宗时历任太师右丞相、枢密使等职、后在杨皇后的支持下,权势日盛。当时士子多以钻营而得官,为人所不齿。有俳优二人,对这些低三下四的攀附权贵者很是厌恶。这日表演时,一人手执一石,用一大钻钻之,久而不入。其一人以物击另一人首说:“你不去钻‘弥远’,却去钻‘弥坚’,可知钻不入也。”《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原本赞孔子之语,“钻”

指钻研。伶人以“弥坚”引出“弥远”,“钻”指钻营。

巧训门客

宋代,枢密官蔡元度因与兄长蔡京太师发生争执,被迫暂到观音院居住。那些跟随多年、受过优厚待遇的门客,见蔡元度势单力薄,难敌其兄太师爷,不免流露出几句“叛音”。这日饭后,元度与众门客在长廊散步。走到炽盛光佛降九曜变相图前,上面群神逞威,众小妖溃散作稽首默敬状。元度指着壁画对众门客说:“这帮小鬼最不能容忍,上面的胜负还没有见分晓,他们在底下却早已合掌施礼了。”那几个准备叛离的门客顿时脸红。

左鱼右鱼

宋代李章颇幽默,有一次去邻居家做客。此家主人一向小气,上菜后,李章见主人面前的鱼比客人面前的都大,便故意问:“我和主人都是苏州人,常见人们写苏字时写法不同,那个‘鱼’(繁体苏字下面有‘鱼’)字,不知应在左,还是在右?”主人说:“古人造字不受拘束,移动交换皆是随意的。”李章等主人的话音一落,就伸手将盛大鱼的盘子端过来,说:“既是这样,就把左边的‘鱼’移到右边来吧!”众人皆笑,主人甚是尴尬。

心上却有

程颢,字伯淳,学者称他为明道先生;其弟程颐,字正叔,学者称他为伊川先生。两人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

一日,兄弟俩同去赴宴,程颐见席中有歌妓陪酒,便立即起身拂袖而去。程颢不以为然,留下来与人们痛饮,尽欢而散。第二天,程颢去看望程颐。谁知程颐一见哥哥,又想起昨日之事,顿生怒色。程颢说:“昨日虽有歌妓在,但我心上却无;今日本无歌妓在,但你心上却有!”

忌讳出外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王仲荀去拜访一位朝廷官员。守门人告给他说:“我家主人不在。”王仲苟颇迷信,生气地斥责守门人说:“凡是已经死了才说‘不在’,你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守门人听了,忙拱手谢罪,并问:“那么你看该如何说才对呢?”王仲荀说:“只须说‘出外’就可以了。”守门人现出忧惧的样子,皱着眉头说:“不行,不行!我家主人宁可死,也忌讳‘出外’二字!”旧时由京官外出任地方官为“出外”,也称“出宰”。王仲荀听了也不由地笑了起来。

伶人隐语

杨存中是南宋将领,所统军中旗帜均缀“双胜交环”图案,“胜”谐“圣”,“环”谐“还”,取徽钦二帝还宫之意。但高宗沉迷安逸,将“二圣还宫”事置于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