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孔子做人绝学
27485100000004

第4章 学习就是寻找快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按照成大事的法则,善于学习的人,就会增大成功的概率。自然,这也是人生最大的一种快乐。

智者为人的心境

学习是人天生的一种本事,人通过学习唤醒潜能,并在这过程中享受快乐。

“说”通“悦”,这句话的意思是,经常学习不就高兴了吗?

《论语》开篇就是一个问句,这在古今书籍文章里非常少见,在我的记忆中,只有屈原的《天问》是一开头就问,看来屈子与孔子有诸多同好。

屈原《天问》的开篇是:“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意思是上古的时候没有人,是谁把大道传来的?

屈原这个问题非常有水平。屈原在《天问》中只管提问,自己没有回答。如果屈原问我,我就会告诉他:“遂古之初,道自传之。”

道自己把道传给自己,原本就与人无关。道为什么要自己传自己?这与孔子在《论语》一开篇就说的“学而时习之”有很深关系。“学而时习之”就是经常练习、经常学习,包含“自己熟”、“自己会”的意思。而这种通过反复练习“自己熟”、“自己会”就是自知之道,也就是自然之道。

并不是谁把道传下来,而是道自己传下来,遇到自我觉悟之人,二者一结合,就会把道发扬光大。

看来孔子比屈原要高一层。孔子这句“学而时习之”已经圆满解答了屈原的疑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论语》的开篇解答了《天问》的开篇,这是一件非常巧合的趣事。说巧也不巧,这原是必然。屈原晚年热衷于探讨天道,所以有时陷入不可知的迷茫;而孔子越到晚年越人世,基本上不谈天道,专谈为人处事、穿衣吃饭的俗世道,所以孔子是个高得不得了的高人,有点像个大禅师。

孔子用人道破解天道,每发必中,这当然源于孔子已对天道有深入研究,对人道有刻骨铭心的体验。

中国历史匕最着名的和尚之一赵州和尚有段着名的公案:

有人问:“什么是道?”

赵州和尚说:“吃茶去。”

这人以为赵州和尚没听清,又说了一遍,赵州和尚还是说“吃茶去”。不但如此,无论这人问什么,赵州和尚都说“吃茶去”。

这人烦了渴了,就去找水,不知不觉茶到嘴边,一愣,猛地醒悟了赵州和尚的禅机,心里痛快得不得了,大叫一声,把茶吃了。

很多北方朋友可能不习惯“吃茶”这个说法,现在南方人还说“吃茶”,保留了古风。“吃茶”就是喝茶,而不是把茶叶渣吃了。“吃茶去”就是“喝茶去”。

赵州和尚说“吃茶去”是什么意思呢?一是让人该干嘛干嘛;二是告诉人的生活即生命,生命即大道;三是一切皆道,不分茶与非茶。

那个问道的人悟的是第一层意思,进而悟出了第二层意思,第三层可能没有悟出。

赵州和尚这段“吃茶去”的公案与孔子在此处讲“学而时习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般人以为啊呀呀不得了,孔子既然是大圣人,那么他的书一定高深得不得了,谁知打开书一看第一句话就是句大白话,不由大跌眼镜,惊呼上当,连声失望。

这种人是弱智儿童,比8个月大的婴儿还笨。孔子何曾骗人,他说“学而时习之”自有道理,不懂的人以为是杯白开水,懂的人才知道这是一杯生命之源。

孔夫子“学而时习之”的妙义如下:

“学”就是学习,“习”则是反复练习。“习”字本作“留”,从羽从白,会意字,意思是一只白羽毛的鸟儿。鸟儿与反复练习有什么关联呢?当然有!这不是一般的鸟儿,而是一只白鸟儿,白鸟儿就是雏鸟。很多鸟生下来都是白的,正如很多人生下来都是白白胖胖的一样,婴儿就是一只白鸟儿。雏鸟天生爱学习,生下来就扑腾翅膀,所以古圣人造字用“留”这只白鸟儿来表示“天生学习”、“自己学习”、“反复练习”这三层“学习”的含义,你看多自然,多奇妙。

《礼记·月令》上说:“鹰乃学习。”这个“习”也就是反复练习的意思。也许有人要问:“鹰是白鸟儿吗?”我对此无话可说,只能避而不谈,说“吃茶去”。

综上所述,“学而时习之”的“习”就是这么来的,意思从雏鸟天生爱扑腾翅膀自然引申为“天生学习”、“自己学习”、“反复练习”这三层“学习”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的妙处在于“习”,妙处在于反复练习。反复练习,鸟儿就能悟出翅膀驭风之道而飞起来。

“学而时习之”的妙处也在于“学”。“学而时习之”就是“生而时习之”。爱学习是所有动物、所有人的天生本能。学就是动,动就是学,动物一生下来就动,它不能不动,也就是不能不学。

生就是学,学就是生,这是一个无需解释的婴儿级别的问题,婴儿吃奶从来不问为什么,只管吃,只管摇头摆尾地咂嘴。

我们明白了“学而时习之”的妙义,就可以谈“不亦说乎”了。

“说”通悦,为了好懂些,下面都用“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包括以下五层意思:

一、生下来就学习真好玩。

二、让我自己学吧。

三、不断学习、不断练习、不断温习,我就什么都懂,太好了。

四、经常学习是件快乐的事。

五、听说你不高兴,找点书看,找点事做,学习一下就好了。

第五层意思是孔子本意。“学而时习之,不赤晚乎”的反题就是:未学之时,犹未悦也。还没学习时是不快乐的。孔子看到,一种不快乐的死尸般气氛弥漫在世人中问,他们为什么不快乐?

这话等于在问:“死尸为什么不快乐?”

回答是:“因为死尸没有生命。”

好了,答案找出来了,原来死尸不快乐是因为没有生命,是因为丧失了生命。那么反过来就不难得知:

有生命就有快乐。

生命就是快乐本身,原本不需要再用其他的事情把快乐带来。

好,既然生命就是快乐本身,那么为什么有人明明活着依然不快乐?这是因为生命本身是厚重的,它需要有棵嫩芽破土而出,这样才会轻松快乐。

大地太厚重,上古时候的大地死气沉沉,没有生气。后来不断有苗儿芽儿破土而出,大地才从厚重的胸口吐出一口浊气,接通天的灵气,从而自己生动起来,开心起来。

我们的生命也是这样。母亲生下我们时双方都很辛苦、很劳累、很虚弱,生产时双方都觉得痛,不觉得快,都觉得苦,不觉得乐;只有等完全生下来后,这种厚重而憋闷的感觉才会消除。母亲是大地,婴儿是嫩芽,嫩芽从大地的子宫破土而出,大地就会轻松,嫩芽才会见阳光。

所以,生命不能直接快乐,它需要学习。我们通过学习消除了生命诞生前与诞生时的痛苦,转移了对黑暗的注意力,从此注目光明,寻求温暖的阳光。

这种寻求是一种本能,它是天道。

“吃茶去”可以解渴,渴也是天道,茶解渴也是天道。天道解天道,自己解自己。自己解自己就是自己学自己,唤醒天道中的潜能。

柏拉图说:“学习就是回忆。”

柏拉图的这个观点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生而时习之)相通,都有“学习就是唤醒潜能”的意思。

我们的生命通过唤醒潜能获得快乐。

比如婴儿接触母亲的乳房,可以唤醒该婴儿重温一遍他父亲当初接触他母亲乳房时的快感。对此,弗洛伊德比我懂得多,读者可以参考弗氏着作。

我在此要说的是,我们的生命本身来得太痛苦,如精子在男女做爱时饱受挤压,一出男根又自生自灭,一个精子寻找卵子的过程万分艰辛,其难度要高于推一个残疾人上珠峰。

我们的生命本身来得太痛苦,本身是没有快感的。基督教《圣经》上讲人有“原罪”,意思除了讲人神过节外,也包括生命有“原始痛苦”的意思。道教《太平经》讲人在“承负”,意即今人承担前人一切,也包括“今人要替前人受罪”的意思。

不过这都没关系,除了人神过节不易解除以外,原始痛苦也好,前人受罪也好,都已经过去了。父母精血是红的,生下来的却是白婴儿。这就说明了自然之道喜欢清洁,能净化一切。自然之道喜欢轻松,婴儿再痛只要哭一哭就好了。

于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为生命寻找到快乐,其奥秘就在于唤醒潜能。又正如婴儿只哭一声是不够的,必须较长时间大哭一样,我们唤醒潜能也不能唤一下就了事。你哄它,它也哄你,所以要不断地“唤”,潜能才会“醒”。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就是让我们要不断唤醒潜能,这样才会轻松快乐。

如果把唤醒潜能比作招魂,我们就必须要像屈原在《大招》里讲的,既然在招魂,那么天地四方都要照顾到,这样才有用。父母亲照顾婴儿当然是全身都照顾,而不是只照顾一手一腿。同样地,我们呵护自己的心灵也要全方位的,全天候的。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时”,不是有时的意思,而是时时。这句话在说:我们要时时学习,时时呼唤潜能,这样才能获得欢乐女神的青睐,得以漫步在芬芳美丽的大森林中。

真正的学习不是知识性学习,而是精神性学习,通过唤醒潜能获得生命的愉悦。就像婴儿吃奶。婴儿吃奶是不用学的,天生就会,我们的快乐也是天生就有,只要常学习常唤醒就可以治愈人生的各种痛苦。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是他老人家为全人类,特别是为当前人类开出的一服良药,我们完全可以放心服用。婴儿从来不会怀疑母亲的乳汁。老子说:

“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独异于人”就是人不学,我偏好学;“贵食母”,就是非常看重向母亲要吃的,比喻向大道索取精神食粮。母亲的乳汁是最安全、最有营养的婴儿食品。

人类是婴儿,大道是母亲,圣贤书就是乳汁。

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讲出了人类快乐的原因就在于相信自己可以从母亲那里(指道)获得乳汁,相信母亲溢出乳汁可以获得快感,婴儿三吮母乳而得奶也可以获得快感。因此,只要“学而时习之”,必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