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孔子做人绝学
27485100000011

第11章 对人好真的很快乐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论语·里仁》)

与人相处的艺术其实很简单,只要你真心待人,别人就会对你真心。这种简单的道理,是衡量人际关系最通俗的标准,这说明人们对“坏”的憎恶。

智者为人的心境

“约”,约定,指有所约束。这句是说:不讲仁义的人没法一起过日子,没法一起快乐生活。讲仁义的人对人好,安心生活;聪明人会因对人好而获利。

孔子这段话讲了两个重要意思:

一是对人好可以快乐地生活。

二是对人好有利可图。

简言之,对人好既让人获利,又让人快乐。天底下竟然有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这样的好事条件是自己要舍得。人越舍得就会收获越多,越快乐。

这一点孔子是向老子学的。

老子说:“将欲夺之,必先予之。”意思是说,要想获得,就要先给予。

孔子说:“智者利仁。”也就是说要想别人对我好,我先对别人好,这样就会有利。

古希腊智者阿里斯提卜也同孔子一样,主张快乐是最大的善。阿里斯提卜年轻时曾师从苏格拉底,后来离开苏格拉底师从狄奥尼修。有一次狄奥尼修问他:

“你为什么离开了苏格拉底到我这里来?”

阿里斯提卜回答道:“将我所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以得到我没有的东西。”

阿里斯提卜的意思是他已把自己的东西给了苏格拉底,又到狄奥尼修这里来要东西。

他要什么?

不是知识。

是快乐。

知识可以别人给,但快乐只能自己有。因此,阿里斯提卜的意思实际上是在说:

我为了寻找更大的快乐,所以来到您这里。

并非狄奥尼修会给予阿里斯提卜快乐,而是阿里斯提卜从狄奥尼修这里获得快乐。主体是阿里斯提卜。

古希腊的智者们认为,人最大的智慧是快乐,而不是知识。这在东西方皆然。老子主张快乐(清静无为),孔子主张快乐(仁者安仁),庄子主张快乐(逍遥游),孟子主张快乐(养浩然之气)。老庄孔孟都主张快乐,虽然形式不一样,途径也不一样,但都是主张人生为快乐。

看来东西方的智者们认识完全一样,而快乐的重要一条原则就是给予。

与阿里斯提卜一起师从于苏格拉底的柏拉图后来也离开了苏格拉底,别人问他为什么?柏拉图留下了这句传世名言:

“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

在这里,柏拉图讲的“真理”不是知识,而是快乐。

柏拉图把快乐上升到了真理的境界。

快乐即真理。

当老师已不能给我快乐时,可以离开老师另寻快乐。

当年我在北大从恩师王博先生处受教,老师在上面讲《老子》,我在底下梦周公。虽然一句也没听进去,但好在老子与周公都是周朝人,差得也不远。老师爱我,不以为忤。我一觉醒来,差不多就下课了,又该去食堂吃饭了,心中十分感激老师。如果在我睡觉时他叫我起来勒令听讲,我必不能强行领会老子的妙处。

为了快乐,我们可以不要知识。

为了真理,我们必须快乐。

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反过来也就是说仁者可以久处约,可以长处乐。

“长处乐”就是长处乐地,长居乐土。乐土之上自然是乐人,他们无可无不可,说不的时候“不不不”,说好的时候“好好好”,哪有什么多余的想法?

孔子说“仁者安仁”,一个“安”字表明了仁者的快乐是安乐的,安宁的,安详的。正如上一章所讲:

仁者是从容的。

《战国策》里讲了个故事:

从前,有一群姑娘经常晚上在一起做针线活,点灯的油钱大家出。有一个穷人家的姑娘出不起油钱,又想抓紧时间多干活,也就混在一起。有人打算让她离开,穷姑娘说:

“我因为出不起油钱,所以总是先到这里打扫房间,这样对大家不是有好处吗?我在这里分享光明,油灯不因为多照了我一个而变暗,大家并没有损失呀?为什么一定要我走呢?”

姑娘们一听,觉得有道理,就把她留下了。

这个简单的故事说明:当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一方面要各自出力,一方面要与人方便,这样才会大家好;反之则无趣。

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曾问希腊智者西塞罗:“值得信任的新交比旧友更可亲吗?”

西塞罗说:“这个问题不值得回答。因为友谊决不像其他东西那样会有过时的时候。”

正是如此,友谊永不过时,因此旧雨新知都是缘。我们给予的,迟早会收获更多。我们收获的,将会撒下更多的快乐种子。让我在此引用《圣经》上的一句名言来结束本章吧: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新约·马太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