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明天醒来,还有青春
2747000000003

第3章 根本没有外面的世界(1)

1.

很有趣的一个现象,十岁的时候看二十岁,从心底里厌弃:怎么那么老!二十几岁的时候看中年人,也不免打从内心发出尖酸刻薄的鄙夷:活到那时候也就麻木了吧!

在“亲爱的嘉倩”倾诉邮箱里,经常收到这样的来信:

A写信给我:我该怎么办?在大学里,我读书的确很好,家境也可以。我很乖,一直是个循规蹈矩的女孩,可是接下去呢?一份工作做几十年,结婚,生孩子,转眼一辈子。就这样了吗?

B写信给我:我该怎么办?刚刚大学毕业,没什么人生目标,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从不喜欢的专业毕业,接下去做一份不喜欢的工作。我长得也一般,被爸妈逼着去相亲,交往两年,然后结婚,有个孩子,过上和爸妈一样的生活。就这样了吗?

C写信给我:我该怎么办?和男友在一起很多年了,也在办公室里做同一份工作做了几年。我很想放弃一切去周游世界,现在的生活012让我透不过气,因为接下去的轨迹我闭着眼都知道——结婚,生孩子,退休,照顾孙子、孙女。就这样了吗?

D写信给我:我该怎么办?我来自农村,为了让我读大学,家里欠下一笔钱。终于毕业了,我很想出国,像同龄人一样,看看世界。

可是爸妈需要我,我不得不回家乡找一份工作,用青春换取生存,然后按照传统,早早结婚,生娃子。活着,就这样了吗?

我看了看爸妈,不知道他们怎么突然就一下子长那么大的,似乎自从我出生开始,他们就从未年轻过。莫非,他们出生的时候,就被设定了某个功能,叫“注定平凡”?

2.

不然,我们是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呢?“轰轰烈烈的、丰盛的、有故事可说的”。是吗?于是十七岁的时候,我决心要离家看看世界,因为总觉得外面的世界无比精彩,别人在过着我们所不知道的人生。

在澳门。早晨走路上学的时候,常看见小小的公交车里挤满了穿制服的当地孩子,和公交车并排的是一辆辆家长接送孩子的机动车,一张张被风吹得压抑而扭曲的年轻脸庞,还有背后沉重的书包。我在课余时间赚点儿小钱,给一个当地女孩补课,她就如同大陆的高考生一样,面对着升学的压力,脸上发了一颗颗巨大的痘痘,背英文的时候如同和尚念经。

在荷兰。身边很多的中国留学生不愿意出门,在家里吃中国泡面,交中国朋友,上中国网站,连小组功课的组员都是中国人;打工是看世界的方式,我在旅行公司给一个香港女人做助手,她逃离了拥挤的香港,但是在荷兰仍然过着港式生活——交香港朋友,讲广东话,喝早茶,下午收工前吃一只菠萝包,周末打广东麻将。

在爱尔兰。在一群欧洲国籍的交换生里,作为唯一一个亚洲人,我看见的也常常是一个个按照国籍扎堆的小团体:芬兰团,荷兰团,爱尔兰团,西班牙团……我和西班牙人最熟悉,他们虽然热情友好,但大多时候也只和自己国家的人凑成一堆。我认识的很多西班牙交换生在爱尔兰一整年,总是凑在他们自己人的派对里,英文都没有进步,甚至开口都艰难。

在巴塞罗那。同公司的英国人,虽然会说点儿西班牙语,但一下班,如果有聚会有嘉年华,还是经常和在巴塞罗那的英国人一起参加。

他们最常去的是英国酒吧,庆祝的是英国节日,讲着伦敦发生的事情,吃饭也不因为西班牙独特的时间表而受影响。

在上海。爸妈仍然过着简简单单的生活,早上六点起床上班,晚上六点回家做饭,十点睡觉。我认识了一群在这里留学、工作的外国人,他们当中有的人在这里待了两年,仍只会说“你好”和“谢谢”,甚至一个中国朋友也没有,大多时候是和同是外国人的室友聚在一起。

上班下班,买VPN爬墙刷Facebook,饿了吃麦当劳或者必胜客,半夜去迪斯科派对。

我发现全世界的人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忙忙碌碌,差别不大,“人生因为那就是所谓的“生活”。三毛曾在《万水千山走遍》里说:

又有多少场华丽在等着,不多的,不多的,即使旅行,也大半平凡岁月罢了。”

3.

到底,有没有外面的世界呢?

这个问题如果问象牙塔里的孩子们,他们一定是用力点头,眼神里充满了期许。

再把这个问题扔给国内那些渴望出去的人,得到的也一定是更猛烈的点头。

从小我们就听一首歌,叫作“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光是听到“精彩”,就觉得激动;至于“无奈”,在现实生活里早已尝尽了各种无奈,只要那未知世界的精彩盖过了无奈的风头就好。

可事实呢?我永远记得第一次离开家,抵达澳门时的情景。一个人回到了住处,关上门,世界突然安静了,也落寞了。我意识到,到哪里生活都是一样的。房子里面的生活大同小异,室内的摆设装饰让我恍惚以为还在上海。打开电脑,浏览的网页还是以前经常看的,打开QQ、MSN,旧日高中同学也都在线,他们的那些状态也都和我出发前一模一样。一切还在原地,只不过是我去了另一个地方而已。

多少留学生,在某个时刻对留学生活充满了失望,甚至盼望着立刻回家?

即使离家千万里,许多人过日子也不过是留在屋里玩电脑,和以前的日子相差无几。还记得2005年,加拿大某大学三周内连续发生两起中国留学生自杀事件。他们都是顶尖博士生,但平日都缺少朋友,与人交谈时总显得很忧郁,电脑和网络就是生活的全部。

在荷兰时,我认识的几个中国留学生,除了上课,其他时间都是在打工,或者是宅在宿舍里打游戏、上网,过着封闭的生活。等待中016国时间,想念中国朋友,半夜起来,看他们上线了,和他们聊天。外国人觉得好笑的东西,自己就是笑不出来。

可是如果只是为了这些,为什么要选择出国留学?如果来到国外就是为了生活在中国人的圈子里,用中国人的方式生活和思考,每天使用中文,甚至还学会了中国各地方言,吃着中国菜,窝在房间里上中国网站,这样即使最后拿到了文凭,那也只是一个证明而已,并不代表真的在国外生活过。

“平时的交友圈子还是中国人,吃饭就去中国城,不太愿意和外国人接触。”那么,即使走出去,其实也和留下来没有什么差别。

4.

一个大学毕业生说,我想要出国,想要受伤害、去经历,觉得那才是人生,可是父母不允许,年龄也摆在眼前,现在上班了,遇到了一群混日子的人,更想要逃走。

一个男孩说,没有出国前读你的文章,觉得很精彩,期待着;现在自己出国两个月了,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自己最清楚。

一个优秀中学出来的人,选错了大学,到了国外惊讶地发现,身边的国内人都是一些读不进大学、被父母重金砸出来的。这群人每天都在伦敦市中心唱歌、混夜店,日子混着混着就混到了毕业。

一个平凡家庭的女孩,出来后感慨身边的人都在闲聊、逛街、买名牌、整日派对。她觉得世界不一样了,和以前的淳朴不一样,直白而言,出国就是“开眼界”了——见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富二代”世界。

一个在家里被当作佛一样供着的大城市独生子女,出来后与人共享学生公寓,对厨房的肮脏还有与极品室友的相处不和,叫苦连连。

难道,这就是我们要看的外面的世界吗?

善良的、恶毒的、有钱的、不负责任的……人心本就是相通的,世界可以被分割成一个个国家、一座座城市,但亲情、友情、爱情故事却是彼此不谋而合的。或者说,根本没有外面的世界,只要把“人心”的世界看清楚,这个世界说穿了,其实很小很小。

5.

“你这次去了多少个欧洲国家啊?一直以来我都痛恨一个问题”

那充其量变成了儿时的旅游,只有临行前的兴奋,过后什么都不记得了,顶多有几张在标志物前的照片,打印出来放在家里的橱窗里积灰。

有的人去旅行,最后收获的只是几张寄给自己的明信片和数码相机里的“到此一游”;有的人在隔壁公园走一圈,看到的却是春夏秋冬别有韵味的人生——散步的老阿姨,还有下棋的老男人,看到生命的恬淡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