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鼓楼风情
27457600000020

第20章 章近代篇章(4)

赵声,原名毓声,Y伯先,号雄愁子!881年3月16日出生于江苏丹徒县大港镇。自幼随父蓉曾读书,聪明过人,8岁即能为文。少年时,身体魁梧有力,爱好拳术;性情豪放慷慨,见义勇为,曾破狱救人,被当地群众誉为“豪侠少年”。1”岁时就考中秀才,但他并不满足,他对前来贺喜的亲友们说:“大丈夫当为国家出力,一个小小的秀才何足挂齿。”19世纪末,正值国难当头、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之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赵声于1901年赴南京入位于三牌楼附近的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当时青年学生对学堂的封建陈规陋习极为不满,一致要求改革。赵声被推为代表,与校方交涉。他年少气盛,言词激烈,历数校方弊端,竟遭到学堂监督的非难,被迫退学。退学后的一天,田比邻水师学堂的江南陆师学堂的一位同学来请他代写作文,赵声慨然免诺,一挥而就。陆师学堂的监督俞明震批阅这篇作文时,大为惊讶,赞叹不已,事后一调査,方知是赵声所作。俞明震爱才心切,亲自接见了赵声,并破格让他到陆师学堂插班读书。

赵声到陆师学堂插班读书后,受维新思潮的影响,不断研究西方社会的各种政治学说,萌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他对同学们说我们今天刻苦求学,决不是为了官禄富贵,而是预备今后拯救袓国于茫茫巨浸中,使之重见青天白日!”1902年,他毕业于江南陆师学堂,翌年五月即赴日本考察军政。他生平最佩服孙文。在日本期间,他与黄兴、何香凝等革命志士结识,相互砥砺,探讨救国之道。同年夏天回国后,他“以革命事业自任”,在家乡宣传和发动群众参加革命。他在“天香阁”创办了“阅书报社”,把大批进步书籍报刊,如)江苏》、《国民报》、《游学译报》、《浙江潮》、《苏报》等陈列出来,供广大群众阅览。他还办了个“体育会”,用以吸引大批青年,灌输民主革命思想,授以军事、体育知识。就在这一年,他应聘到南京两江师范学堂任教。他为了发动和组织群众投身革命,在校内外广交朋友,还秘密创作了通俗易懂七字唱本《歌保国》。《歌保国》全文不到一千字。文字通畅易读,词语激越悲壮,十分感人,扣人心弦。号召人民“不为奴隶为国民”,“众志成城起义兵”,“野蛮政府共推倒”,“共和大国公交欢”。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反帝爱国热情,激励着人们起来推翻腐朽没落的反动统治。它是一篇犀利的战斗檄文,一把锋利的匕首和投枪,向着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和入侵中国的帝国主义投去。

歌词一开头,就以满腔热情歌唱伟大的袓国:“莫打鼓来莫打Z,听我唱个保国歌:中国汉人之中国,民族由来最众多。堂堂始袓是黄帝,四万万人皆苗裔。嫡亲同胞好弟兄,保此江山真壮丽。”接着,他以愤怒的笔触痛斥了清朝统治者残酷压迫人民的罪行,激发人们对清王朝的憎恨:“可怜同种自摧残”遂使满洲来入关。凶g更加元鞑子,杀人如杀草一般。痛哭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尤骇异。奸淫焚掠以为常,说来石人也堕泪。”“食我之毛践我土,忘恩负义太无情。八旗驻防防家贼,贪官个个良心黑。追比乐输还劝捐,忍气吞声说不得。”“视臣土芥民马牛,科名笼络如俘囚。诗狱史祸相接踵,名节扫地衣冠羞。”他还揭露清政府对外屈膝投降的媚外政策:“复媚洋人摊赔款”,“台湾割让又胶东”,“把吾土地媚群凶”。赵声严正指出,中国正处在“欧美环伺恣分割”之中,我们已到了“火烧眉毛”的危险地步。“失地当诛虐可杀!我今奋兴发大愿,先行革命后主宪”,“要与普天雪仇怨!不为奴隶为国民,此是尚武真精神。野蛮政府共推倒,大陆有主归华人!”他大声疾呼要推翻满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修明宪法参英美”,实行“议员公举”的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建立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赵声在说明革命对象是满清封建王朝和帝国主义的同时,指出革命成功必须依靠“大众齐心兼努力”。他满怀激情地说:“第八同心不可当,一家不及十家强,你家有事我帮助,扶起篱笆便是墙”,“百家合成一条心,千人合做一双手”。他鼓励人民大众说:“古来天下无难事,人若有心可立至。”怎样做到“有心立至”呢?他认为要提高人民的觉悟:“专精实业开学堂,热心教育当普及”,“体操勤学勇当先”,并强调要大力宣传,“第五演说无观望,说得人人都胆壮”,并逐步做到“民智渐开民气昌”。用什么手段推翻野蛮政府呢?他强调“我以竞争求和平”,“众志成城起义兵”,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求得胜利。

洋洋千言的《歌保国》,从总体上说是宣传国民,唤起民众拿起武器,推翻反动的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它代表了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追求的政治目标,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它是一篇声讨清王朝的战斗檄文,可与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相媲美。它深得革命党人和人民群众的喜爱。章士钊先生当时印了数十万份广为散发,许多报刊转登此文,直到1911年10月5日《民主报》还在刊载。湖北有个叫曹工丞的,沿着长江走了数十公里,一路散发《歌保国》。章士钊在一篇文章中说:“一时长江上下游之兵若匪,人手一纸,习其词若流。”可见其影响重大深远。

“革命贵实行耳!”赵声竭力主张革命的实践和革命的行动。1903年,沙俄妄图长期霸占我东三省,激起全国人民的义愤,掀起了大规模的拒俄群众运动。正在两江师范学堂任教的赵声,联络两江师范、水师、陆师等学堂学生500余人,爱国绅士数十人,集会于鸡鸣寺北极阁,愤怒声讨沙俄的侵略罪行。会上,赵声发表了震动全国的北极阁演说。他慷慨激昂,痛斥沙俄的侵略,号召人民起来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听众涕泪倶下,义愤填膺。赵声的革命活动引起满清统治者的恐慌,两江总督魏光焘密令要将赵声逮捕,赵声被迫离开南京,赵声先去长沙教书,后投奔北洋新军,从事军队工作。1905年冬,赵声重返南京,入南洋新军督练会所任参谋官。后又改任南洋陆军第九镇三十三标二营管带。半年后,被统制徐绍桢提升为标统。1906年春,他和倪映典、熊成基等在南京鸡鸣寺秘密加入同盟会。他把一批颇有作为的革命志士,如冷適、柏文蔚、李竟成、倪映典、林之夏等招入九镇新军任职,并在新军中重视精神教育,培养士兵们的革命思想。他在部队中设立阅书报社,把进步的书刊推荐给士兵们阅读。他亲自给战士们宣讲革命真理,灌输民主思想。他先后讲元、明、清的兴亡史,讲太平天国的故事,引导士兵们关心国家存亡,民族安危。他还为九镇新军作了军歌,用以激发新军战士的爱国热情。其歌词为:

散步散步江南道!

一幅画图位置英雄好。

钟山如龙城如虎,

长江匹练西北来环绕。

绿杨夹道杏满城,

锦绣江山锦绣何能较!

国家恩我恩无限,

生此带砺以慰我怀抱。

吾侪何以报国家?

愿将赤血染上青青草!

军歌唱出了战士们的爱国激情,唱出了甘洒热血的革命斗志。

经过赵声的努力,“不半年,军人革命思想即普及全镇”,“全镇士兵皆感化”。

赵声的革命活动引起了两江总督端方的注意,想抓捕而幸赖徐绍桢的力保而幸免。孙中山对赵声在新军中的工作高度重视,1906年2月特地派人到南京与赵声取得联系,策划革命。赵声在鼓楼东某宅秘密组织革命机关,派联络人员与孙中山取得联系,并以长江流域同盟会盟主的身份,指导各地的斗争。1909年秋,赵声根据孙中山的指示,应召赶赴广州,主持同盟会南方支部的军事工作,并被推举为起义总指挥,先后发动了1910年2月12日和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起义(后一次又被称为黄花岗起义),皆因力量悬殊,寡不敌众而失败。黄花岗起义失败后,赵声忧愤成疾,一病不起,于1911年5月18日在香港辞世,时年31岁。他死后遗体埋葬在香港茄菲公园。辛亥革命胜利后,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追授他为“上将军”,并将其遗体迁葬镇江竹林寺。1926年镇江人民为了纪念他,筹建了“伯先公园”。1979年8月,宋庆龄为“伯先公园”亲笔题写了园名。赵声是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著名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