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鼓楼风情
27457600000002

第2章 远古篇章

北阴阳营里的原始鼓楼人村落

“大概是由于不甘寂寞的缘故/有这样一个大土墩/以它的丰满招惹来纠缠不清的爱情/从此,这里也飘散出人的气息和求爱的声音……”

这是南京诗人范泓上世纪80年代初写的《大土墩情思》一诗的开头。说的是今日南京城中繁华的鼓楼岗下5000多年前的一个大土墩。新中国成立后,经历史学家考证,这里曾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南京地区最早的一个古人类居住的村落遗址)北阴阳营。

鼓楼岗在古代称为黄泥岗。远古的鼓楼地区,山水相依,西边濒临的长江,紧贴着石头城岩壁,滚滚东流,气象万千;而在它的旁边,则有一个大土墩,覆盖着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大约有10000平方米。金川河从它的西边流过,南北两边则池沼环绕,只有西边可循山道而通向地势高亢,被地质学者称为二级台地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场所。大约人类都有择水、择高而居的特点。原始人沿着金川河岸来到这里,披荆斩棘,建立起南京地区的第一批原始村落。村落的东部为居住区,房屋用竹子、树皮编成篱笆,涂抹上掺砂拌草的泥浆,屋顶覆盖树皮、茅草。大屋超过几十平方米,小屋不足十平方米。屋周围挖有储存食物的窑穴。屋边砌有火塘,每当日落西山,村村炊烟缭绕,食物飘香。他们的生产活动,以农耕为主,火耕水縟,种植水稻;辅之以采集、渔猎和养在森林里采集果实,猎杀梅花鹿、野猪等;在河塘沼泽里捕捞鱼、虾、蛘、蟹、螺;在村落里饲养家畜马、牛、猪、羊。

从1955年起至1985年,南京博物院先后四次对这里进行了发掘。从发掘的情况来看,这是个椭圆形的大土墩。这个大土墩原先面积有10000平方米,但西北部因早年已被挖毁过,到1954年调査时,尚存7100平方米。到1955年至1958年发掘时只存3132平方米。大土墩突出地面5米,文化层保存较好,一般厚达4米左右,按土质土色分为四层。一层为表土层,黄灰色杂土,质地较软,地表种植蔬菜和树木,夹杂着古代和近现代的陶瓷碎片等遗物;二层为黄灰土,质地较密,出土遗物具有西周早期文化的特征;三层为深灰土,质地松软,遗物具有商代早期的特征;四层为黄褐土,质地较硬,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新石器时代文化层,最厚处1.80米,东部最薄处0.30米,分为居住遗址和墓地遗址两部分。居住遗址有灰坑、灶坑、烧土地面和抹有植物杆痕迹的倒塌的墙壁。房子的地面,则用掺砂拌草的泥土填平,再以烈火烧烤使其硬固又防潮。墙壁则以竹木编成篱笆,并在两面涂上草泥。还在住房的旁边挖窑储存食物,掘坑作灶等,这比北方先民穴居巢处高明多了。葬地遗址规模较大,其时出土墓葬266座。从这些墓葬的随葬品来看,原始居民已在沿河低地种植水稻,过着半年猎物半年粮的生活。生产工具为石器,其中有通体磨光的穿孔石斧、石锛、石臼、七孔石刀,制作技艺已十分纯熟精湛。生活用具则以红陶为主,器形有鼎、盍、豆、壶、罐等。为了提高坎煮器的耐火度,在陶土中掺入适量的沙子和蚌壳末。为了增强容器和食用器的美观度,则选用含沙量较少的细质陶土制作,外表还打磨光亮,并加以装饰,如有的先抹上白色或橙色的陶衣,再用黑彩、深红彩绘成宽带、网状、十字、圆圈等简单纹,予以美化。

最令人赞叹的是,出土的珠、管、璜、决、坠等等装饰品,取材于紫金山、雨花台一带的优质石块,经过切割琢磨加工而成。璜、决等饰品上的小孔,有的直径不过1毫米,在石刀、石斧、石锤、石钻的加工下,达到如此精细程度,实在是鬼斧神工!这些饰品既反映了先民们潜在的审美意识,又反映了他们的巧夺天工,足以证明先民们的聪明才智和文明程度。

北阴阳营古村落,是长江流域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远远地走在长江流域人类文明的前头,成为长江流域人类文明首屈一指的先锋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