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销售这么说,顾客听你的
2744000000024

第24章 一切为了顾客的“认可”(3)

(顾客立刻表示认同。)销售顾问:听您这么一说,我就更能理解为什么您会对我们这款车如此感兴趣了。这款车和您以及您的家庭真的是绝配!当然,七座车一般来说车型都会大一些,所以在某些指标,如油耗和价位方面要稍微高一些。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相信能得到您的理解!

(在气氛已经接近完美的情况下,销售顾问不失时机地自暴其短,试图一举获得顾客的谅解。)顾客:是,你说的也有道理。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顾客轻松地表示了理解,这意味着他心中的疙瘩已经解开了。)销售顾问:您真是个明白人,一点就透。和您这样的人打交道就是痛快!对了,除了价位方面,您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用奉承话术再一次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然后果断出手,锁定胜局。)顾客:没问题了,让你这么一解释就全想通了。我回去把你刚才说的话跟家里人再说一遍,这两天就过来提车!

(顾客此时的反应,绝对是发自内心的。)销售顾问:您先别急着提车,我还要再给您一个小建议,或者说是小惊喜。您不妨稍微再等两天,我们店下周三要搞一次团购活动,只要您参加那个活动,购车费用就可以再节省两万多块钱!

(又是一个强化信任、锁定胜果的“意外之举”。销售顾问的技巧已臻化境。)顾客:是吗?那可是真合算!真是太谢谢你了!那咱们就下周三见!

(显然,这是一个“超出需求”的举动,顾客的感受已经从“满意”进化成“感激”了。)销售顾问:好的,下周三见!这期间有什么事情我会随时打电话与您沟通的。

(销售顾问滴水不漏,即便是收官阶段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顾客:呵呵,那就多谢了!今儿我算没白来!

(在顾客的心目中,此时的销售顾问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自己人”。)小结:只要钱揣在顾客的兜里,顾客就是“战”不得的,谁“战”

谁死。

所以,你需要掌握的第41个心理学妙招就是:巧用“四步成交法”,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四节)让顾客变“话痨”

顾客说得越多,你就越主动。

“四步成交法”的第一步,就是做个“彻头彻尾的倾听者”。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听”的动作,它远远没有那么简单。不夸张地说,至少九成以上的销售顾问都不会“听”,因此无法有效地从顾客嘴里套出最具价值的核心信息。

道理很简单。只要你“听”了,顾客就会原封不动地将心里话全部倒给你吗?

这可不一定。别忘了,在顾客对你的戒心彻底消除之前,你们之间还是一种单纯的“敌我关系”。在这一心理背景下,顾客不可能轻易地将心里的秘密全都告诉你。因为过早地亮出自己的底牌,有可能使他们在之后的谈判中陷于被动地位,让销售顾问牵着鼻子走。顾客才没那么傻,他们知道如何扞卫自己的利益。

所以“听”看似简单,里面却大有学问。销售顾问一定要在“听”的过程中下一番功夫,想方设法让顾客亮出自己的底牌,一举掌握商谈的主导权。

而要做到这一点,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让顾客变“话痨”。

俗话说“言多必失”。只要你能成功地使顾客变成话痨,打开他们的话匣子,就不愁对方不将自己的心事彻底倒出来。

那么,如何才能成功地使顾客变成话痨呢?

我在上一节中说过,如果有个人对你和你说的话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你就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迅速亢奋起来,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话痨。

看见了吗?要想把顾客变成话痨,你需要做的事情异常单纯——对顾客这个人以及顾客说的话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尽管它很单纯,却绝对不简单。

让我们想象一下:

假设你是个销售顾问,正在口若悬河地向顾客推销某一款车。可是忽然之间你发现对方尽管好像在听,脸上却挂着一副格外心不在焉的神情;或者干脆嘴上应承着,眼睛却时不时地瞟向别处。

这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

相信你一定会意兴阑珊,甚至会感到几分愤怒,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你会这么想,顾客也会这么想。

所以,如果你仅仅在听,却没有让顾客充分感受到听的动作里所蕴含的诚意,那么,你的这种“听”,就是典型的“为听而听”,起不到任何应有的作用。

话说到这里,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这个世界上“销售天才”是如此之少了。

理由很简单,因为天下没有几个人真正过了“听”这一关。

他们要不就是完全不知道“听”为何物,满脑子装的都是“说”;要不就是虽然知道“听”为何物,却不知道“如何听”,没能掌握高超的“听技”。

把这件事情反过来理解也成立——任何一个掌握了“听技”的善听之人,都必然是不世出的“销售天才”。

所以,如果你也想成为一个善听之人,那就从今天开始端正态度,好好地研究一下“听”这个课题吧!

那么,如何才能掌握高超的“听技”呢?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诀窍:

1.目光的交流;2.适时地点头;3.适时地迎合;4.恰到好处的笔记。

在后面几节文章中,我将对这四个诀窍一一进行详细说明,相信一定会给大家带来许多有益的灵感。

小结:“为听而听”没有意义,顾客要的是“听”里面的诚意。

所以,你需要掌握的第42个心理学妙招就是:掌握高超的“听技”,让顾客切实感受到你的诚意,从而自觉自愿地将自己变成一个“话痨”。

(第五节)千万不要忘记“眼睛会说话”

把“无意识的眼睛”变成“有意识的眼睛”。

虽然我反复强调了在谈判初期做到“彻头彻尾的倾听”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销售顾问没有说话的权利。事实上,在整个倾听的过程中销售顾问一点儿都没闲着,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说话”。只不过“说话”的部位不是嘴,而是销售顾问的眼睛。

没错,地球人都知道人类的眼睛是一种“会说话”的器官,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传递“语言”信息的功能比嘴巴更强大。

眼睛可以传递的语言信息实在是太丰富了,作为职业销售人员的销售顾问怎么可以轻易放过!

但现在的问题在于,绝大多数时候人们通过眼睛释放语言信息都是被动的、下意识的,很少有人会主动自觉地磨炼和利用眼睛的语言功能,只有一个群体除外——演员。

打个比方,你在商场里见到一位站台捞金的影视明星,一定会流露出崇拜、迷恋甚至是疯狂的眼神,但是如果在超市买菜时见到一位老大妈,再让你做出同样的表情就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但职业演员可以毫不费力地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经历过大量训练和实践的打磨,已经“百炼成钢”了。

所以,同为职业人士的销售顾问大可借鉴演员的做法,通过积极的训练和实践,将无意识的眼神变成有意识的眼神,让眼睛这扇心灵的窗户充分为自己的买卖服务。

那么,在销售的现场,我们应该如何利用眼睛的语言功能呢?

请看一个例子:

假设你是一位顾客,正在向对面的销售顾问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但是发现他的眼睛很不老实,总是在东张西望。你会有什么感觉?

答案很清楚:你会觉得对方很没有诚意,根本没有认真倾听。

可是这未必是事实。不信你可以问销售顾问:“我刚才都说了什么?”

相信他一定会准确无误地回答你,以此证明他确实认真倾听了。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他听没听,而在于他的眼睛向你传递的信息是“他没有听”。

可见,眼睛的语言功能有多么强大。而这种强大全来自于人们对眼睛传递的信息所具有的高度敏感性。

没错,别说你的嘴巴完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即便你的嘴巴火力全开,人们也更愿意相信你的眼睛,而不是你的嘴巴。

所谓“你的眼睛出卖了你的心”,就是这个道理。眼睛既然可以出卖心,当然也可以出卖嘴巴。没有什么可以和眼睛的威力与魅力相提并论。

那么,在与顾客商谈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眼神呢?

很简单,一句话而已:正确掌握与顾客对视的分寸。

打个比方。许多人都认为与人对话时目光应该尽量直视对方的眼睛,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对方觉得你是在认真倾听,对方才会有一种安心和受重视的感觉。

事实上,这种看法未必正确。

没错,适度的直视确实会给对方带来一种被重视的感觉,但过度的直视则不然,反而会给对方带来某种压迫感,让对方感觉非常不适。说得夸张点儿,过度的直视会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而这样的感觉无异于一种冒犯甚至是侵犯。

如果你不信,不妨找个同事做一下实验。让他在你说话的时候自始至终地注视着你的眼睛,看看你自己会有什么感觉。

那位说了:你这么说不对。谁让你用那么凌厉的眼神直视对方了?你的眼神不能变温柔点儿啊?

这句话听起来很对,如果实际操练一下,弊端就显现出来了。

你同样可以找个同事来做实验。看看在你说话的时候,如果这位同事一直用一种温柔的眼神直视你的眼睛,你会有什么感觉?

如果我没有猜错,你会觉得更别扭,身上的鸡皮疙瘩会起得更多,甭管这位同事是同性还是异性。

所以,直视没有错,问题是不要过度。

国外有个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们可以轻松承受的对视时间是四秒钟。也就是说,只要超过四秒钟,对视就会让人不轻松了。因此,交流中正确的对视方法应该是这样的:对视四秒钟,然后将目光暂时移向别处;然后再对视,再转移……如此周而复始,一直到沟通结束。

那位又说了:好的,“对视”的分寸我算基本掌握了,可对“转移视线”

的分寸拿捏,又应该如何操作呢?我总不能东张西望吧?你不是说这样做是自寻死路吗?

这是一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重点说说“转移视线”的技巧。

1.多看对方眼睛的周边部位。

适当扩大视线的范围,尽量避免长时间直视对方的眼睛,可以让对方感到更舒适。

2.维持一个稳定的视线范围。

你的视线范围要相对稳定。尽量做到左右对称、上下平衡。斜视对方、侧视对方、上下打量对方都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会激起顾客的强烈反感情绪。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都有斜视、侧视、上下打量人的毛病,而且这些毛病都是下意识的,自己可能完全没有注意到。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行为顾客会注意到,而且对此极其敏感。所以,销售顾问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同时主动寻求同事的提醒与帮助以克服这些毛病,绝对是必要的。

3.让顾客感受到你的“心”。

千万别把顾客当傻子,无论你的技巧有多高超,只要顾客感觉不到你的心,那一切就都白忙活了。不要试图挑战顾客感性的敏锐度,你的心在与不在,顾客第一时间就能感觉到。

其实,做到交心并不难。中国人有句话,叫作“宾至如归”。即便是普通客人到你家串门,你都会感到很高兴,何况是上门给你送钱、让你过好日子的衣食父母呢?

小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说的人多,用的人少。

所以,你需要掌握的第43个心理学妙招就是:向演员学习,主动锻炼并灵活运用自己的“眼技”。

(第六节)点头与附和

用点头与附和的方式鼓励顾客说下去。

要想成功地将顾客变成话痨,除了需要掌握高超的“眼技”之外,还有两项重要的技能万万不可忽略。

这两项技能就是:“点头技”与“附和技”。

我们想象一下这样的场面:

你是一位顾客,正对着销售顾问滔滔不绝,“痛说革命家史”,而这位销售顾问仿佛被你的话深深地吸引,极其入迷地倾听着。但见他不时地点着头,听到高潮处还会发出一两句类似于“是吗”“是啊”“真的吗”“太棒了”“那可真是太可惜了”的附和声,你会有什么感觉?

相信你的答案一定是:感觉很爽。

就像找到了知音一样,在这位销售顾问面前,你的灵感一定会如长江之水一般滔滔不绝。这话匣子一旦打开,就别想再合上了。

可见“点头技”与“附和技”有多么厉害!

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这两种技能。

先说说“点头技”。

人们之所以对点头这一几乎是不经意的举动有如此强烈的反应,是因为这种举动蕴含了人们渴望得到的一连串重要信息——我对你的话很感兴趣;我急于知道下面你会说什么;我在非常认真地倾听,希望你能继续说下去。

也就是说,点头这一动作最大的功能在于提供鼓励——你很棒,你完全可以,所以请继续!

别忘了,并不是所有的顾客都拥有良好的口才,闷葫芦似的、不自信的顾客同样大有人在。因此,来自销售顾问的鼓励对于这样的顾客十分重要。

他们只有得到外力的帮助,才有可能真正敞开心扉,将心里话倒出来。

但是,如果你以为只要点点头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这就未免太天真了。千万不要小看点头这样的小动作,里面可做的文章还真不少。

这里,向大家介绍两个关于点头的小技巧。

技巧一:多一些点头的花样儿。

点头不能太机械、太僵化,那会给对方留下一种不自然的感觉。一定要多琢磨出一些花样来,根据现场情况的不同灵活地加以应用。

打个比方。在对方强调重点的时候可以慢一些、幅度大一些,在对方渐入佳境、愈说愈兴奋的高潮阶段,则可以频繁一些、快一些、幅度小一些等等。

技巧二:迎合对方的声音和肢体语言。

顾客说话时的声音(音调、音量、语速等)以及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手势等)是千变万化的。因此,你的点头动作也必须随时做出调整,以便顺应这些变化。

打个比方。当顾客语速极慢、完全处于热身阶段时,显然你频繁、快速地点头是不合时宜的;反之,当顾客语速极快、已然渐入佳境时,你却依然不紧不慢、四平八稳地点着头,这显然也是一种典型的“状况外”表现。

再说说“附和技”。附和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第一,单纯附和。

顾名思义,就是对顾客的话单纯地做附和的反应。

“是”“对”“没错”“可不是吗”“是啊”“那可太悬了”等,都属于单纯附和。

这种附和是一种最常见的方式。唯一的要点是切忌“重复过多”。如果你的附和词过于重复、单一,就会让对方产生一种“没诚意”的感觉,导致前功尽弃。

打个比方。假设你跟一个人说话,而对方的附和词永远是两个字“没错”,相信你一定会觉得特没劲、特无聊,感觉对方完全是在敷衍你。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在附和别人的时候,也一定要多玩儿一些花样儿,千万不能太重复、太单调。

一个好的办法是,相同的附和词绝不要连续重复三遍以上,一小时以上的对话中附和词的品种一定不要少于十个。尤为关键的是,即便是相同的附和词,在不同的语境和现场氛围下,也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呈现。打个比方,在热身阶段时,你的附和词可以是一个低音量的“是啊?”

但是,当对话进行到高潮阶段时,这种附和词完全可以变成一个高音量的“是——啊?”

总之,变化尽量多一些,而且这种变化与顾客的情绪起伏完全合拍,你就能很好地掌控局势,收获最佳战果。

第二,推测附和。

这种附和方式稍微难一些,因为需要对顾客的情绪反应进行“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