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奇瑜的智商连猪都不如,相信了他。李自成开始了悔罪过程。他先是将军中缴获所得金银财物集中起来,然后派人去见陈奇瑜,说明了自己造反实在是逼不得已,如今天兵一到,我等甘心为天兵效劳。
陈奇瑜居然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些人的投降,并且向朝廷报告,兵部尚书张凤翼大力支持。因为不想打仗,所以就把敌人想得很善良。
崇祯七年六月,陈奇瑜代表帝国同造反大军达成了招安协议:由陈奇瑜按造反军战士数目,每一百人派一名安抚官加以监视,负责遣返原籍安置,所过府县由当地政府供应粮草,同时檄止官军进兵,以免发生冲突。
当官兵把造反军的人数告诉陈奇瑜时,这位看上去很有能力并且秉承着儒家“诚信”思想的帝国军人一点都不惊讶,他真以为流寇是说一不二的人。
从峡谷中出来后,造反大军与官兵还吃了一顿大餐。在这顿饭后,造反大军与官兵像是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换马骑、换衣穿,睡觉搂抱在一起。在一天夜间,四万多造反人士背信弃义——他们大概根本就没有信义,将前来安抚他们的帝国官员与士兵统统杀掉,又走上了与帝国为敌的路上来。李自成从汉中脱险后,以迅雷之势攻西安附近地区,声威大振。
陈奇瑜招抚的失败让崇祯皇帝大为恼火,立即被崇祯皇帝投进监狱。崇祯七年十一月,内战专家兵部尚书洪承畴来到了陕西,总督山西、陕西、四川、湖广、河南军务。这个人很干脆,对流寇采取的手段只有一个字:杀。
这年年底,流寇第二次进入河南,因为这里许多啃树皮的人,这就是流寇的温床。在整顿后,李自成率领着自己的队伍主力向皖北方面挺进。崇祯八年正月,造反大军经河南汝宁府东入安徽,十一日攻克颍州。
该年正月十五日清晨,造反大军突然冲进凤阳,并且烧毁了皇陵享殿和龙兴寺。也就是这个时候,李自成与张献忠产生了点不愉快。两人的矛盾之所以没有激化,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那点外,还有一点则是,两人的矛盾没有时间激化,因为三天后,南京方面官兵就从南京向凤阳进军,他们只好逃出凤阳。
崇祯八年,一直以镇压造反人士为荣的卢象升来到河南。他开始了对李自成、高迎祥和张献忠的剿杀。第二年五月,卢象升部官军齐集于豫西洛阳一带,把造反军由陕西折回中原的路堵死,陕西巡抚孙传庭和三边总督洪承畴部官军开始围剿高迎祥。
崇祯九年二月,高迎祥率部西返河南,在登封、鲁山、南召山中流窜。经过帝国军队的分化瓦解,高迎祥的部众纷纷叛变。高迎祥如丧家之犬,只顾着逃跑哪里还会在意手下的人越来越少?
孙传庭和洪承畴当然要痛打落水狗,高迎祥跑到哪里,他们就追到哪里。终于有一天追到马召原,双方开战。高迎祥正专心地打仗,他的部下却利用雨后大雾,高迎祥下马张弓射敌之机,偷着把高迎祥的坐骑和部卒向南拉走。等到高迎祥发现这一阴谋时已经来不及了,只好脱下甲胄隐蔽在草丛里,不幸被官军俘虏。被官军搜索到押到了北京后,被处以凌迟。
高迎祥一死,李自成的机会就大大地有了,没有投降的造反人士们拥戴他继为闯王,率领七万多名人马,继续与官兵周旋。
崇祯十年后,伟大的战略家杨嗣昌任兵部尚书,并对造反人士进行“十面张网”战略。李自成等造反人士活得都不怎么样,第二年,李自成被洪承畴、孙传庭的两路大军合击于陕西潼关。这是他自造反以来第一次与帝国最骁勇的士兵与最有谋略的指挥官所打的一场战。
意料之中的,一战之下,队伍即溃散。于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十八骑入商雒山”事件诞生了,主角就是李自成。
从崇祯三年他造反开始算起,到崇祯十一年十年时间里,李自成在陕西被官军打得生存不下去,就跑到河南。在河南又被人赶回陕西,然后是湖北,山西。总之,该跑的地方都跑了。如果不是他天生而来的狡诈,比如诈降,还有满洲人总在东面捣乱,李自成早已经被拉到北京砍脑袋了。
明末流寇造反,有一个先天优势,那就是在明朝东方总有个流氓——满洲人——帮他们。一旦他们快要生存不下去了,满洲人就在那面闹事。所以,帝国的军队只好抽调回去对付满洲人,他们得以喘息。
这是历朝历代从没有过的现象,崇祯十一年,李自成还能骑着骡子上山下山,就是因为满洲人帮了他大忙。
肆
李自成回到山上,用张献忠给的物资开始招兵买马。明朝末期,饮食状况极度恶劣的人非常多,不久,李自成就凑起了一万人马,准备东山再起。
崇祯十二年,张献忠终于吃得脑满肠肥,宣布造反。李自成得知后,大喜过望,率领着人马就冲下山来,但很快,陕西总督郑崇俭带领军队来打他,李自成凑的士兵还没有脱离饥饿线,仗当然没有办法打。一战过后,人马四散,李自成只好自认晦气。他实在是没有什么地方可去,就又想到了张献忠。
此时,张献忠正如鱼得水,听到李自成又来了。心情跟上次就截然不同了。他对另一位头领,也是他的手下罗汝才说,“李自成这小子还真能折腾,咱老子的养了近一年时间才敢和敌人撕破脸。他在深山里啃了半年树皮,说杀出来就杀出来。”
罗汝才说:“他现在可落魄,咱们得帮他一把。”
张献忠摸了摸脑袋,对明帝国,他倒没有什么见识,但对于那些同志,他有着很深刻的见解。在众多同志中,最数李自成有出息,百折不挠,而且,很会收揽人心。如果真让这个人再起来,那他张献忠以后就多了个对手了。
这个时候,张献忠想得并非是联合起来与明军斗,他看着自己的势力在逐步膨胀,“攘外必先安内”从骨子里向外散,逼着他考虑点正事。
这正事就是,先易后难。
明帝国是最难对付的,而自己的同行们是最容易对付的。尤其是看上去将来会有出息的李自成,如今他正处在落难时,对落水狗绝不能留情。
可是还有一个问题,李自成虽然现在如丧家狗,但影响力还在。一旦自己明目张胆地将他杀掉,同行们会怎么想。张献忠可不是孤胆英雄,他将来还是要或多或少地靠一靠同行们的。
每到这个时候,也就是想杀一个人又不能明目张胆的杀时,只有一个办法:请他吃饭。在饭桌上,什么事都能发生,食物中毒,喝多了耍酒疯把人杀了,都在人们意料之中。
奸谋就这样产生,并且马上开始实践。
李自成虽然落魄,但手下还跟着几百号人,每个人虽然都有点残疾,可一旦主人有难,他们还是会扔了拐杖挺身而上的。张献忠顾虑的当然不是这几百号人,而是李自成。
用他的话来讲,李自成这小子比咱老子要狡诈。
所以,这个饭局怎么设,就成了张献忠自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件难事。
史料记载这段故事时,说,张献忠“欲图之”,李自成“觉之”于是,“怒而遁之”。
根据这段描述,我想,张献忠肯定在没有摆饭局之前就对李自成下了手。或者是准备好了一套计划,准备实施,被李自成发觉了。
然后,他又赶紧请李自成吃饭,李自成当然知道这是鸿门宴,就坚决不去,大怒而走。
这场饭局这样还没有开始,就匆忙地结束了。
张献忠还没有来得及后悔,明军就朝他来了。他只能边打边跑。李自成跑到其他几个同行那里,借了点人马,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对李自成而言,从头再来的日子太多了,但这一次心里有点恼火,因为张献忠想要做了他。他一直把这仇恨埋在心里,等着有一天可以报仇。
我一直认为,强盗之间是没有“义”的,封建社会的那些起义,大可以解释为“起”来反“义”。有时候,由于生存危机,他们往往猪狗不如。李自成气愤张献忠想干掉自己,其实他本人后来能以流寇头的身份进北京,就是因为他把同行们都干掉了。
明末农民军中起事最早、影响最大的就属“十三家”了,这十三个人除了死于于战场和投降官军者,将近一半是被自家人干掉的。李自成就是在火并中胜出的一个心狠手辣的人。
比如前面提到的罗汝才,在当时造反队伍中名气很大,左金王、革里眼这两人也都是流寇中的佼佼者,但这三人全被李自成吃掉了之手。
罗汝才是被李自成在命其队伍攻城的间隙中突然袭击,斩于自家营帐中的,左金王、革里眼被李自成请来吃饭,吃到半路,李自成背后就跳出了许多流寇来,对着二人不分好歹,一通乱砍,两人就这样死在饭桌上。
所以说,李自成就没有脸怨恨张献忠,可如我们所知,他一直记着这个仇,风水轮流转,仅两年后,张献忠就主动送上门来了。
伍
李自成应该感谢兵部尚书杨嗣昌,是他制订的一系列围剿计划,把张献忠逼上了死路。崇祯十四年(1641)八月,明朝总兵左良玉在信阳与张献忠相遇。两人自然没什么好说的,见面就开打。在这之前,张献忠取得了玛瑙山大捷,所以骄傲了。恰好又中了“骄兵必败”的魔咒,被左良玉打败。张献忠受伤,乘夜东奔。左良玉急追,恰好当时天下大雨,江溢路绝,张献忠着才捡了一条命。但半路上又被左良玉副将王允成打了一通,只剩下了十多人。
他没有办法,只好来投李自成。
李自成兴奋异常!
历史真是惊人的相似,还是在两年前,他骑着骡子去见张献忠。如今,张献忠连匹马都没有,如同一个乞丐一样就奔他来了。
他设宴,请张献忠吃大餐。
但张献忠一向吃喝都很好,而且又刚被人打得如此狼狈,哪有心情吃饭。两人追忆往事,感慨万千。李自成想方设法地将张献忠的思路拉到两年前,第二场饭局时。
张献忠极力回避,两个人在饭桌上打起了转弯抹角的嘴仗。最终,张献忠在李自成一字一句的提醒下,终于想起了当初他想“图”李自成的事情。
他一想起来,李自成就绷起脸,剑拔弩张。幸好,与张献忠关系不错的罗汝才替张献忠解了围。这顿饭才吃了下来。
但李自成没有忘记自己险些被张献忠要了命的仇,只要张献忠在这一天,他就必须要除掉他。
僵局总得有人打破,张献忠承担了这一角色。在最后一场饭局上,他希望李自成能给自己点兵马,使他东山再起。李自成冷冷笑道:“我给你多少呢?不如这样,我手下几十万人都归你指挥,我封你为大将。”
张献忠险些没有背过气去,这明显是在羞辱他。当初,两人可是平起平坐的,凭什么要自己听他的呢。
他在桌子上就站了起来,脸色很难看。李自成的记忆立即被他那张难看的脸勾回来了。他大怒,拔剑要砍了张献忠。又是罗汝才,站了出来。低声对他说,“留着张献忠,可以使他扰汉南,分官军兵力。”
李自成毕竟是做大事的人,想想,自己如果杀回陕西,南方就会空虚,如果没有人在这里扰乱明军,他将来的前途也无法保障。
罗汝才见他不说话,就把张献忠来出房间,第二天,偷偷给了张献忠五百骑,让他赶紧逃走。(我疑心这是李自成授予的,不然,罗汝才肯定不敢。)
张献忠离开李自成后,张献忠以自己“破襄阳,逼死杨嗣昌”的威名吸引了几个造反小头目,并逐渐展开行动,但范围明显缩小,只局限在河南北部。
崇祯十五年,他的机会来了。帝国军队的主力都去对付满洲人,他趁势在河南一跃而起,直取湖北,在进攻汉阳前,李自成一直在攻打。张献忠为报上次李自成欲杀自己尺仇,在李自成屡攻不下的情况下,出奇兵,先攻下了汉阳。
不久,他又击败了帝国最后一位内战行家杨嗣昌,一跃而成为可以问鼎北京的流寇人物。李自成也刻苦努力,从陕西出发,开始西进。但他还是没有忘记这个同行想过要杀自己的行为,在进攻北京之前,他给武昌称王的张献忠写了封“恐吓信”:老回回已降,罗汝才、革里眼、左金王皆为我所杀,下一个就是你哪。
张献忠恼怒至极,在部将面前大揭了李自成当年走麦城托庇于自己的老底,声称要北伐擒李。但他虽然说,可自己没有把握,一旦李自成真的不进北京,而是来打他。天知道谁会赢。他派人送了几箱子金元宝给李自成,李自成把金元宝留下了,也把他的人给留下了。张献忠又大骂李自成不已。直到后来老张在成都称帝,听见百姓嘴里冒出“张家长李家短”的俗语都会给赏,说这是“我家胜自成之兆”,弄得老百姓诚惶诚恐。
不久后,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在逃跑过程中,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偷农民家的粮食而被农民用锄头活活打死。一年后,张献忠也被清军射杀。两个人的恩怨才算彻底完结。
两人都有过机会,能在饭局上把对方置于死地,但最终都没有成功。这说明,对方在当时还是有利用价值的,更说明,两人的命都非常好。
一个不证自明的道理:乞丐难做。想要从别人那里要口饭吃,不但要承受别人的鄙视,遇到脾气不好的老爷,还会挨揍。有位哲人说,饿的时候不要去找泛泛而交的朋友。李自成和张献忠各自用行动证明了这句话的正确性,这两位当年最优秀的“流寇”在饭桌上,当然也谈不上君子。于是,才有了两人的两次交锋。谁强谁做东,在他们看来,是硬道理。因为谁是东道主,谁就有权力大声说话,大刀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