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星云大师开释人生
27431700000024

第24章 处世禅(6)

郑墨接到信,羞愧难当,当即撤了诉状,向邻居表示不再相争。那邻居也被郑氏兄弟的一片至诚所感动,表示也不愿继续闹下去。于是两家重归于好,仍然共用一墙。这在当地一直传为佳话。

一段佳话,留下了“吃亏是福”的千古趣谈,也留下了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让出一堵墙,却换来了两家人融洽的关系,自然是值得的。

我们随时随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在与他们的相处中,难免会磕磕碰碰,难免会出现问题。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有矛盾。若想与他人和平相处,就要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在原则范围内,偶尔的吃亏,偶尔的退让,既是一种包容的胸怀,也是一个友好的讯号。若太过计较,双方都将陷入泥潭而难以挣脱,就像在篓中互相钳制难以逃生的螃蟹。

一个青年到河边钓鱼,遇到一捕蟹老人,身背一个大蟹篓,但没有上盖。他出于好心,提醒老人说:“大伯,你的蟹篓忘了盖上。”

老人回头看了他一眼,微微一笑:“年轻人,谢谢你的好意。不过你放心,蟹篓可以不盖。要是有蟹爬出来,别的蟹就会把它钳住,结果谁都跑不掉。”

钳住别人就会堵住自己的出路!这简单而令人震撼的真理却被多数人所忽略了。星云大师说:“人我初识有如刚学探戈,难免脚步不一,但只要我们肯去除成见,以诚相待,终有思想相契的一天。”事实就是如此,为人处世时,切莫太过计较,更勿咄咄逼人。只有在足够宽敞的空间里,我们才能翩翩起舞,跳一支高贵优雅的人生探戈。

星云法语

失败之人,不外乎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成功之人,大多能与人为善、从善如流。

世间最好的东西,是欢喜;世间最贵的善举,是结缘;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忍耐;世间最强的愿力,是甘愿。

做人要能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心自在、随喜而做;处事要从澹处着眼、疑处用心、无处下手、拙处力行。

交友以无嗔为自在,做人以无痴为清凉,用心以无相为净土,修行以无得为涅盘。

上课闻道要有欢喜心,指导训话要有接受心,做事担当要有勇敢心,和人相处要有恭敬心。

不愿说理是固执,不会说理是愚者,不敢说理是奴隶,不肯说理是无知。

以言语讥人,取祸之大端;以度量容人,集福之要术;以势力折人,招尤之未远;以道德化人,得誉之流长。

只说好话不做好事,好话等于废话;只做好事不说好话,好事等于无事。

做事要能知己,若拾寸就尺,不易获得成功;处世要能知人,若拾长取短,容易导致失败。

事事肯放过他人则德日升,事事不放过自己则学日密。

依附得人,可获终生快乐;投靠非类,将造一生之殃。

知己、律己,是立身处世之要道;容他、助他,是人际相处之良津。

做人要如滚雪球,愈滚愈有人缘;做事要如织锦绣,愈织愈有成就。

人要有表情、声音、笑容,才会有人情味。

一点头、一微笑、主动助人,都是无限恩典。

龙要游到大海里应付猛浪,才能活动自如;狮要跑到山林里击败群兽,才能展现英姿;鸟要飞到虚空里接受挑战,才能学会翱翔;人要走到社会里承担考验,才能快速成长。

无言、心心相印,是谈话的最高艺术;无相、事事默契,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在学佛的过程里,结缘很要紧,我们常看见某些人做事顺利无碍,到处受人欢迎,这都是从结缘中而来,我希望世人众人广结善缘。

我们如果想拥有美妙的音声,就要常行赞叹法门,赞叹的柔软语不但可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暴戾之气,并且能使我们自己很快趋入佛道。

禅说家庭:惜福惜缘者尽享和乐

我们心里认为家是快乐的天堂、是人生的安乐窝、是安全的避风港,家就是很温馨且美丽的地方。反之,心里认为家是束缚的牢狱、是寒冷的冰窖,那么,家就是一处痛苦且不自由的地方。

——星云大师

唯有惜福的人才会有福

所谓“缘生缘灭”,在花开的时候,要珍惜红花绿叶;在月明的时候,要珍惜明月星空。在有因缘的时候,做人也好,处事也好,居家也好,服务公职也好,一定要好好珍惜因缘。

——星云大师

拥有时不觉得可贵,失去后才感到后悔,这是人类的通病:饿到眼冒金星,一个馒头胜过山珍海味;口渴到唇舌干裂,沟渠中的泥水堪比琼脂玉露;累得每个骨节都在疼痛,片刻的休憩抵得上长久的酣眠。

人们大抵如此,只有在绝境处才明白平常日子的弥足珍贵,只有在失去时才晓得曾经拥有的幸福。人生虽不怕犯错,却怕错过。山穷水尽时,即便再怀念平凡日子的美好,也难以令时光的瀑布倒流。

星云大师说:“世间上,希有难得的珍宝,不是黄金,不是钻石,而是‘好因好缘’也!”所谓的好因好缘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因缘,人活世上定会与周边的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有所羁绊牵连,一根根瞧不见但挣脱不掉的因缘线将我们网罗其中。珍惜每一分因缘才有好因缘,珍惜每一分福报才会有福报。

现实生活中,幸福通常都产生在和他人的不幸的对比中。比如有人常抱怨工作太忙太累,直到经济危机爆发后,他们听说在美国很多人失业,连一份送牛奶的工作都有无数的竞争者,由此才认知到了自己的幸福;比如有些人因生活贫困而抱怨不休,待他们看到那些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更穷的人,才认识到自己虽无锦衣玉食,却也衣食无忧。

这并不是说要大家用“比不上足,比下有余”的想法麻痹自己,这与星云大师所主张的“不比较、不计较”也并不矛盾,而是希望每个人都能真正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惜福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佛教很多高僧都主张惜福,包括弘一大师以及净土宗大德印光老法师都是这样。他们既珍惜与人的因缘,也珍惜与物的因缘。

弘一大师惜福,所以,每次吃完饭都会用舌头将碗舔一遍,将食物吃得干干净净,然后用开水冲入碗中,再喝下去。所以他穿的草鞋、衫裤一类五六年一换,用过多年的棉被面子也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他说,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享受三分,愿以自己的福气,布施一切生。

曾经有人给印光老法师送了一些白木耳等补品,他自己不吃,而是转送到观宗寺去供养谛闲法师。别人问他:“法师,这么好的补品你为何不吃?”他说:“我福气很薄,不堪消受。”

一颗真正懂得珍惜的心才能感觉到真正的幸福。值得珍惜的,岂止钱财地位名利,又何止父母妻儿子女朋友?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值得去珍惜的,哪怕是一片小小的菜叶。

雪峰、岩头、钦山三位禅师结伴而行,有一天经过一条河流,正商量到哪儿去化缘、讲法,突然看到河中有一片碧绿新鲜的菜叶,缓缓从上游漂来。

三个人议论开了。

钦山:“你们看!河中有菜叶漂流,可见上游有人居住,我们向上游走,就会有人家了。”

岩头:“这么好的一片菜叶,竟让它流走,实在可惜!”

雪峰:“如此不惜福的村民,不值得教化,我们还是到别的村庄去吧!”

三人谈得正热闹,一个人匆匆从上游那边跑来,问:“师父!你们看到水中的一片菜叶了吗?我刚刚洗菜时,不小心把它洗掉了,我一定要找到它,不然实在太可惜了。”

雪峰等三人听后,哈哈大笑,不约而同地说:“我们就到他家去讲法吧!”

一片菜叶看来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然而,它却经历了阳光雨露,感觉过清晨的凉爽,体验过夜晚的静谧,倾听过虫儿的鸣唱,展现过生命翠绿的绽放。这些,又岂是世俗价值可以衡量的?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即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需要珍惜。因为,它们具有的不是物质上的价值,而是心灵上的价值。

人世间,唯有惜福的人才有福。因为惜福,所以懂得要尊重每一件事物;尊重每一朵花的恣意开放,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立与自由……因为惜福,所以知道人与物、人与人都是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相遇,一切皆是缘,惜缘就是惜福。

慈严并施才是菩萨的教育

教育儿女,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态度和方法,要慈严并施,耐心诱导。你不以框架束缚儿女,儿女就能尽其特性,发展自我。儿女懂得谦恭仁爱,明因感恩、修正身心,才是教育之道。

——星云大师

“他不听话你替我打他!”星云大师至今仍记得小时候母亲对老师说过的这句话。大概很多人童年时都听到过类似的话。星云大师出家之后,确实挨过批评和责打,他也承认这样严苛的教育对孩子成才有一定的警示,但是,这并不代表他赞成体罚。

“老师必定是没有本事,才会打小孩。其实,除了打以外一定还有别的方法可以管教。”对老师是这样,对父母也是如此。父母责打孩子,常常以爱为名义,带着所谓“恨铁不成钢”的深沉的爱,让孩子受点委屈和苦难固然是好事,但凡事需要有度,在打骂中长大的孩子心中总是多少会有些阴影。

一位美国教育家曾说过:“孩子在争吵的环境中长大,就学会了争吵;孩子在怀疑的环境中长大,就学会了怀疑。”在责骂声中长大的孩子容易自卑,在吵闹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攻击性会比较强,在公平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法治,而成长在鼓励与赞扬声中的孩子,会对自己更有信心,人生态度也会更加积极。

家庭环境对孩子究竟有多重要?星云大师曾讲过一件真实的事:

佛光山有个别院,院中佛殿里供养着香火。一天一个孩子来到寺里,对香灯师父说:“师父,我捡到了十元钱,给您添香油!”

师父笑着说:“真是懂事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懂得拾金不昧,真好。”小孩高高兴兴地走了。

第二天,孩子又来到寺里,说:“师父,我又捡到十块钱。”

香灯师父说:“这孩子运气多好啊,连着两天都捡到了钱。”

第三天,当这孩子又拿着“捡到”的十元钱来到寺中时,香灯师父终于起了疑,问道:“孩子,为什么你每天都能捡到十元钱,能把实情告诉我吗?”

在香灯师父的询问下,孩子才吞吞吐吐地说了实话。原来这孩子家中虽然衣食无忧,但是他的父母成天争吵不休,每次吵架动辄都拿孩子出气。“师父,他们总是骂我,从来都没有夸过我。”孩子说,“但是您会夸我懂事,夸我运气好,我想听您说我的好话,所以我就天天来添香油。”

这故事固然有趣,却也令人不由得叹息。“父母如果一天到晚只会用严厉的语言伤害子女,子女很难健康成长。”星云大师说,“教育儿女,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态度和方法,要慈严并施,耐心诱导。”

“慈严并施”是教育孩子不可缺少的原则,就像奖罚分明是维系军队或其他团队必不可少的原则一样,父母教育孩子也要做到有罚有奖,不苛责,也不溺爱。星云大师不赞成用太过严厉的方式教育孩子,因为那样会让孩子因为害怕而不敢与父母沟通,他也不赞成对孩子太过溺爱,那会使他们养成放纵任性的恶习。

教育的方式固然重要,教育的内容也不可忽视。星云大师认为以下这几个方面是为人父母者必须教给孩子的:要懂得维护自己的尊严,要明白感恩是一种美德,要学会反思和认错,要领悟到接受是进步的根本、智慧的来源,要懂礼貌、有教养,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果父母教育子女时能够做到以鼓励代替责备、以慈爱代替呵骂、以关怀代替放纵、以同事代替隔阂,同时子女也领悟到了自我约束、诚信、感恩、接受、勤奋等品质的重要性,这样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

孝之三品,切不可等

当父母健在时,就要珍惜孝顺的因缘;等父母不在时,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就很可惜了!

——星云大师

“在佛教里,讲到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星云大师将佛教中孝顺的三个层次为众生做了明确的开释:

第一层次是初品的孝顺,就是说要让父母颐养天年,满足老人的生活所需,过一个舒服适度,没有缺乏的晚年。

第二个层次是中品的孝顺,即“光宗耀祖,为人清白,事业成功,名利双收,道德令人敬重,让父母祖宗都得到荣耀”。

第三个层次是上品的孝顺,要达到这个层次,子女可能需要充当父母的精神导师,让父母意识到道德、慈悲、信仰的重要,从而帮助他们在安度此生的同时为百年之后埋下更好的福报。

孝顺父母不仅是佛教的主张,也几乎是中国所有传统文化与其他宗教的共识。作家老舍曾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生命是母亲给的,我之所以能长大成人,是母亲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我的。”佛教认为,父母是家里的佛。父母不禁给子女肉身,把子女带到世间,还含辛茹苦养育子女,几乎为子女倾尽一生心力,所谓因果循环,子女自然就要承担反哺父母的义务。

有一个年轻人,家里很穷,他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年轻人很信佛,每天虔心拜佛,但对母亲的劳苦,很不以为然。母亲为了生活每天披星戴月地劳作,而年轻人却十分不屑于琐碎的劳动。

过了一段时间,年轻人听人说远方山里的寺院里有一个老方丈知道佛的真谛,便涉水攀山,千里迢迢前去请教。老方丈告诉年轻人,为你光脚开门的人,就是你在寻找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