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戏剧文学故事(上)
27431000000005

第5章 梧桐雨

作者简介

白朴,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卒年不详。著名元杂剧作家,原名恒,字太素,一字仁甫,号兰谷先生。

其父白华任金朝枢密院判官,金哀宗开兴元年(1232),蒙古军攻南京(今开封),白华随哀宗奔归德,白朴则与母留南京。次年金将崔立叛降,南京失陷。崔立掳王公大臣妻女送往蒙古军中,白朴母亲也在其内。这时白朴尚年幼,由他父亲的好友元好问带领,渡河至山东聊城,又迁居山西忻州。元好问视他如亲子。数年后白华北归,白朴随父依元名将史天泽,客居真定(今河北正定),故钟嗣成《录鬼簿》又称其为真定人。元世祖中统初,史天泽曾将他推荐给朝廷,白朴再三辞谢。后师巨源又荐他从政,也不就,终身未仕。至元十七年(1280)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随诸遗老过着“诗酒优游”的生活,暮年北返。白朴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一生作杂剧16种,现存《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三种全本和《流红叶》、《箭射双雕》二种残本。

故事梗概

番将安禄山有一次未能完成军令,幽州节度使张守本欲将他斩首,惜其骁勇,将他押至京城问罪。丞相张九龄奏请明皇杀掉安禄山,明皇不从,反而召见授官。此时贵妃正受宠幸,奉明皇命收安禄山为义子,赐洗儿钱。后来安禄山因与杨国忠不和,出京任范阳节度使。七月七日,贵妃与明皇在长生殿欢宴。明皇将金钗钿盒赐给贵妃,酒酣之际,二人深感牛郎织女的坚贞,对星盟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好景不长,天宝十四年,贵妃正在品尝她喜爱的荔枝,安禄山谋反的消息传到,明皇携贵妃仓皇入蜀。驻扎马嵬坡时,军队起了骚乱。龙武将军陈元礼请明皇诛杀祸国殃民的杨国忠,明皇依言而行。但军队仍不肯前进,陈元礼又请诛媚惑君王的杨贵妃。明皇无奈,令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到佛堂中,由她自尽。这样,军队得到了安抚,保护明皇逃亡。肃宗收复京都后,太上皇(明皇)闲居西宫,悬挂贵妃像,与之朝夕相对,追念不已。一夜,明皇正在梦中与贵妃相见,却被梧桐雨惊醒。他追思往日与贵妃欢爱情景,惆怅万分。

白朴的剧作《梧桐雨》更多地表现出文人化的趣味,尤其以典雅优美、富于抒情诗特征的曲词著名。这一剧本借鉴于白居易的《长恨歌》,但又并不是对《长恨歌》的直接改编,如在材料处理上就有许多不同。从中唐开始,历来描绘、评论杨、李故事的作品,或侧重同情、赞誉杨、李生死不渝的爱情;或偏于揭露、讽喻杨、李耽于享乐,贻误朝政。白朴的《梧桐雨》固然也写到杨、李的情爱、侈逸,但创作的着眼点却不在于此,它没有把杨、李的爱情写得那么“纯洁”、“真挚”,不仅不回避唐明皇父纳子妇的历史事实,还依据野史传闻点明了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私情”,可见它并不是以单纯的爱情为主题的。尽管《梧桐雨》比《长恨歌》更多地涉及唐明皇专任恩悻、耽于享乐而招致战乱的问题,但在这一点上却没有展开,所以它也不是一部以总结政治教训为目的的历史剧。作者通过《梧桐雨》要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

《梧桐雨》共四折一楔子。序幕“楔子”中,首先触及的并不是杨、李的爱情,而是当时重要的“边政”:番将安禄山丧师辱国,被押送京城听候裁决。在处理这一政治事件时,杨、李才正式出场。李隆基在“太平无事的日子里”,不问是非,昧于安禄山“惟有赤心”的一句谎话而赦免他。尤其荒唐的是,杨因为安禄山会跳胡旋舞,要留着解闷,李隆基就把安禄山赐给杨作“义子”,并加封官职让他镇守边境,结果是安禄山与杨发生了“私事”又与杨国忠争权。这就预示了杨、李在爱情和政治各方面存在的严重危机。

第二折写李隆基与杨玉环在长生殿乞巧排宴,两人恩恩爱爱,情意绵绵,“靠着这招新凤,舞青鸾,金井梧桐树映,虽无人窃听,也索悄声儿海誓山盟”,相约生生世世,永为夫妇。

第三折是故事的转折点,安禄山作乱,李隆基仓皇逃走;到马嵬坡,六军不发,李隆基在“不能自保”的情况下,只好让杨玉环自缢。“黄埃散漫悲风飒,碧云黯淡斜阳下”,经过一场激变,一切权力、荣华,烟消云散。

第四折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李隆基退位后在西宫养老,他满怀愁绪,思念着死去的杨玉环,怀念着过去的月夕花朝。他想到无权柄的苦恼和凄惶。他在梧桐树下盘桓,“常记得碧梧桐阴下立,红牙箸手中敲”,到如今“空对井梧阴,不见倾城貌”,一切美好的事物和时光,只成了追忆。在此折中先写了李隆基看画而哭,接着回忆华清宫宴乐、长生殿乞巧而哭,“越看越添伤感”,辞朝的皇帝筑庙也无权,翠盘中芳草满,闲行又感旧恨,在落叶满阶、秋虫絮聒的气氛中,李隆基无可奈何睡去,做了一个朦朦胧胧的梦。梦中杨玉环请他到长生殿排宴,不料才说上一两句话,梦就被惊醒了,“好梦将成还惊觉”,层层写出“惊我来的”是那“窗儿外梧桐雨潇潇”,引到一气以七支曲文写雨,并用比喻的手法写雨声的变化,由听雨想起前尘往事,写各种花木的雨声与梧桐雨的惊魂破梦、助梦添愁做对照,写种种雨的声态,最后以“雨更多,泪不少”的雨声紧一阵慢一阵,淅淅沥沥,“一点点滴人心碎”,淋漓尽致地烘托出李隆基凄楚悲凉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