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货币市场运作导论
27419000000002

第2章 货币市场的基本内容

一、货币市场概念的再界定

国外的宏观经济理论和现代货币金融理论把货币市场概括为:连接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并求得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均衡的空间场所;是一国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遇并经利率的调节作用实现均衡的场所。美国经济学家彼得·S·罗斯认为,货币市场提供了一个市场和机制,使短期资金剩余者可以融资给短期资金赤字者。这个定义中体现了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剩余者与短期资金赤字者交易的集中市场,并且是通过市场机制确定的交易价格,同时将资金供需双方联系起来的特征。

从国内文献对货币市场界定的标准来看,大多是以市场中交易工具期限长短作为判断依据的。例如,货币市场在1990年《财经大辞典·上卷》中被表述为“一年以下各种资金融通活动的场所。在1993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财政税收金融价格)中将货币市场定义为:1年期以内短期信用工具的发行与转让市场的总括,又称短期金融市场。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短期票据承兑与贴现市场、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等。1998年版的《海商法大辞典》是这样定义货币市场的:它又称“资金市场”、“短期资金市场”,是进行1年以内的短期货币资金贷放业务的信贷场所。

这些表述存在一个同样的问题,即把货币市场中交易工具时间长短(1年期限)在市场划分的作用绝对化了。如今金融市场工具的创新与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资金的长短转化不仅快速而且规模难以确定,因此理论界多年来沿用的货币市场界定标准确实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界定货币市场并将其与资本市场相区别时应当重点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货币市场信用工具的期限;二是货币市场的功能。货币市场的功能着重于弥补头寸不足和流动性不足,实现货币的供求平衡;与此相对应,资本市场侧重于引导投资方向,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注入到现实经济中去的功能。因此货币市场可以定义为:连接短期货币资金供给与货币资金需求,并以弥补头寸不足和流动性不足为主要目的,以短期信用工具为交易对象完成短期货币资金融通,求得短期货币资金市场供求均衡的市场。在以市场交易工具的期限作为判断依据的基础上,更侧重从市场的内在功能上加以区分,这样表述更能够全面地揭示货币市场的内涵与特质。

货币市场的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货币市场包含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短期债券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回购协议、货币市场基金等各个子市场。广义的货币市场则将银行短期信贷市场也包含进来。本书是在狭义的范畴内对货币市场进行探讨的,目前我国的货币市场主要是由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基金和短期融资券等子市场构成。

二、货币市场存在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以及市场经济规模的不断发展,为货币市场的出现提供了契机:第一,社会中货币资金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分布的不平衡,并且这种不平衡趋势还在持续扩大;第二,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具有对这种不平衡状态进行重新组合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曾经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资金不平衡的原因:在再生产过程中企业的流动性资金间歇性的闲置和资本积累未达到规模之前的闲置,以及与此同时其他企业由于周转和扩大再生产对资金的需求均存在对货币资金进行重新配置的客观要求。事实上,社会资金的不平衡除了表现在企业之间,还表现在家庭与企业之间、国家与企业之间。只要存在货币交换的经济活动,任何一个经济主体都可能出现货币收支不平衡的情况,比如由于收入支出的不同步或是收入流量持续大于支出流量而出现的剩余,以及由于相反原因导致的短缺。

市场机制本身是不允许存在货币资金短缺与剩余并存现象的,因为这意味着双重的资源浪费。一方面是资源的闲置,另一方面是商业机会和企业生产能力的浪费。问题的解决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内部来消除这种不平衡问题。对于资金盈余方来说,可以通过增加投资将剩余资金运用出去,但是这并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益,因为在资金出现剩余的时候也许没有有利的投资机会,同时资金的剩余者自己不一定具有良好的投资技巧和商业运作能力,这将会影响资本的边际收益率。而对于资金的短缺方来说,投资资金全靠自身积累,尽管存在好的投资机会,并且自己也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能力,但是在资金存在缺口的情况下,被迫压缩投资,则丧失了投资时机。因此这种内部调整收支不平衡的方式是低效率的。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外部调整,即通过一个适当的平台和渠道,将资金在盈亏方之间相互调剂来消除货币资金分布的不均衡,这是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效率配置要求的。当然,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产权明晰)的前提下,这种重新配置是不能采用强制性无偿调剂而只能采取有偿的借贷形式来完成,而这也正是货币市场产生并得以不断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市场经济越发展,社会创造出来的财富越多,货币供给与需求的规模就越大,这就促使肩负资金调剂职责的货币市场规模、结构也随之不断发展。

三、货币市场运作的特征

流动性强、风险低、期限短、收益率低以及具有批发性质是货币市场的一般属性。事实上,货币市场的最主要特点表现在它具有典型的竞争性机制,它提供了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的典型范本,体现出了以下特征:

(一)货币市场是一个信息完全市场

货币市场中各类信息的发布、传递、汇集、处理都成为市场中所有参与主体关注的焦点。要使货币市场中的所有参与者能够准确地获取各自交易需要的信息,这就要求市场信息必须是充分、真实、公开和及时的。由于在市场的资金借贷活动中,资金是由资金盈余方调剂给赤字方使用的,因此借贷双方能否通过市场交易行为达到各自融资效率最大化的目的,关键取决于资金资源能否实现最优化配置,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市场必须处于一个充分信息化的条件,借款人资信、经营前景和效率状况等所有信息是可得的,这是投资人选择适当投资工具与组合,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前提。同时,这些信息不仅仅限于事实上已经发生了的既成信息,还包含未来有可能发生事件的预期信息。

(二)货币市场中交易的是标准化与高度同质的信用工具

虽然货币市场中各类信用工具的形式与特点各异,但是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即它们都是证明债权债务借贷关系的法律性契约凭证,都是具有规范和标准的要式及设权凭证。信用工具的这一特点使它们成为高度同质的产品,相互之间存在着可替代性。市场中对这些交易工具的供给与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因此这些交易工具之间也就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在商品市场中因某些特殊产品的垄断地位而导致的不充分竞争状况在货币市场中很难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都不可能单独决定某一种货币市场交易工具的价格,于是货币市场也为市场供求规律提供了更全面、更完成的市场范例。

此外,随着货币市场中信用工具的多样化发展,让货币供求者之间资金转化更加便利,不仅为市场参与者创造了更多的投资组合机会,充分调动起社会闲置资金,而且使货币市场从最初的仅仅调剂头寸不足的功能逐渐发展到促进市场参与主体进行流动性有效管理、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提供基础性平台等诸多复合功能了。

(三)货币市场是一个自由竞争性市场

货币市场是自由竞争的市场。拥有闲置资金的盈余方及具有融资需求的赤字方在遵守市场游戏规则的前提下都可以自由进行融资活动,以促进整个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而那些经营效率低下甚至是丧失偿债能力的资金融入者将受到市场参与主体的歧视(严重的还会被迫宣告破产),退出市场。任何交易者不会得到优惠条件和特殊保护,所有市场参与主体都是在平等、自愿基础上自由选择和自由竞争的。这将有利于社会资金资源合理、迅速地在市场中流动,达到配置的最优化状态。

四、货币市场运作的基础理论

(一)真实票据理论

16世纪的苏格兰经济学家约翰·劳(John·Law)最早提出了这一理论。他认为,作为商品交易活动中用于货款支付的所有票据的签发必须是以真实的实物交易为基础,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票据违约的风险。该理论是论证商业票据安全性的一个重要依据,成为商业票据交易的理论基础。依照这一理论要求,票据签发人是以实际发生的商品交易或劳务为依据而发出要求付款的凭证,交易标的和票据转移是同时发生的,如果付款人到期不能履行票据义务,债权人有权处置交易标的来得到补偿,挽回损失。这种以真实交易为基础而形成的票据市场,具有较强的安全性,从而这样的票据在承兑、贴现、转让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可接受性。在这之后各国货币市场中以抵押、质押和担保方式签发的票据或发行的债券,实质上都是以真实票据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商品市场包括投资品和消费品市场。货币市场是一个以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为内容的市场,着重于研究货币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供求关系和利率均衡机制。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货币存量增加,对债券的需求会增加,实业部门由此会得到更多的投资,由此导致就业增加,产出增加,商品市场的价格也随之发生变动;当货币供应量减少时,对债券的需求会下降,投资受到抑制,就业水平下降,产出下降。在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模型中,货币市场是决定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关键。

(三)流动性资产组合理论

现代货币市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J·R·希克斯所进行的资产选择分析,该理论中所谓资产是指带有利息收入的金融债券。希克斯将风险因素纳入资产收益预期的分析和计算模型之中,对风险度不同的资产赋予不同的贴现率。他认为,对一个公司来讲,其持有的各项资产都应为公司带来收益。公司持有的现金、银行账户存款、银行存单、政府债券、商业票据以及持有的外币资产都是流动性很强的生利资产,各有不同的成本费用率、利息收益率,还有不同的期限和不同的兑换条件。公司对各种金融资产要选择某种组合方式,以求得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的最佳结合。同样,政府和家族也会对自己的资产结构不断地调整,使收益最大而风险最低。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托宾也认为,各个经济主体都会根据经济形势及其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对资产价格水平进行调整。货币市场作为流动性金融资产的组合场所,在促进资产流动性的加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熨平经济波动、生成竞争性资金价格、扩大交易工具使用范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金融市场创新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货币市场中新的交易工具种类不断涌现。例如,以货币清算为基础的远期合约、货币期货合约、货币期权、货币利率互换市场的发展使全球货币市场流动性和风险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在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机会的同时,也给市场管理者们带来新的挑战。面对层出不穷的货币市场工具,创新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金融创新进行了解释。

西尔柏(W·L·Silber)的约束诱导性金融创新理论主要是从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机构创新最积极这个表象开始的,由此归纳出金融创新是金融企业为了寻求最大的利润,减轻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压制而采取的“自卫”行为。当面临着来自外部的政府控制管理以及企业内部约束加强双重压制的情况下,对于前者导致的企业经营效率降低,金融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提高效率来弥补这部分损失。而由于内部自身约束的要求,为了保证资产的流动性、必要的偿债能力,金融企业则通过采取一系列的资产负债管理等内控制度,从而促使其不断创新,这是金融企业金融创新的逻辑结果。

在凯恩(E·J·Kane)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中,规避,是指对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性措施实行回避。规避创新,则是金融企业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管理的行为,即政府对金融的控制和由此产生的规避行为是政府与金融企业之间为管制和自由而进行的一种博弈行为。这种博弈的结果就是管制—创新—新的管制—新的创新,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

制度学派的戴维斯(S·Davies)、塞拉(R·Sylla)和诺斯(North)认为,作为经济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金融创新是一种与经济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关系的制度改革。基于这种观点,一国金融体系的任何因制度改革的变动都可以视为金融创新。因此,政府政策的调整与改变都会引起金融制度的变化。

希克斯(J·R·Hicks)和尼汉斯(J·Niehans)提出的金融创新理论的基本命题为,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实际意义;二是金融创新实质上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希克斯又把交易成本和货币需求与金融创新联系起来考虑,得出了如下的逻辑关系:交易成本是作用于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需求产生对不同类型金融工具的要求,交易成本高低使经济个体对需求预期发生变化。交易成本降低的发展趋势使货币向更多样化的形式演变和发展,而不断地降低交易成本会刺激金融创新。可以说一国金融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