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遍东欧
27404800000048

第48章 我笔下的成功人士(1)

吴江与中国商城

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亚洲中心毗邻地段,一座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第一座由华人投资建设的中国商城。每当人们看到这座气势宏伟、使海外华人引以为荣的建筑,自然会想起一个人来,那就是该商城的投资者、匈牙利工商会匈中分会副会长、旅匈华商——吴江。

20世纪80年代末,大批华人陆续开始旅匈,在迄今15年的移民史中,不知有多少华商一直渴望在匈投资建设一座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产权的商城。很多人用了各种方式尝试,但终究未能完成此愿,而最终成就该事业的是来自北京的一位年轻有为的华商——吴江,他一跃而成为众多华商中的佼佼者。

吴江早年受其叔父的影响,一直渴望到国外留学,在天津南开大学托福班,才上大一的他,只用了8个月就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托福学业,旅匈牙利后又相继完成了匈语的学业,这为他后期入籍、从事国际贸易、清关、进入匈牙利官方任职、筹建中国商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前由于受亚洲中心项目的影响,吴江萌发了“中国人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商城”的想法。

“瞌睡碰上了枕头。”就在这时,有一个机会悄然降临,在与亚洲中心毗邻地段,土耳其商人在这里启动了建筑一座商城的项目,但框架起来后,由于后续资金跟不上而搁浅。得此信息后,吴江与对方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艰苦谈判,反复斟酌后将其买下,正式开始了建设中国商城的宏伟规划。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尤其在异国建设一座商城又谈何容易?特别是要将先前的水泥框架变成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现代化的商城,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装修就需1100万欧元,资金从何而来?吴江最初想到了出售。结合自己多年的经商经历,他联想到旅匈华人移民10多年还没有真正属于自己产权的商铺,搞一个中国人自己的商城,主要体现在产权上,才能确保不受老板的盘剥。然而在运作中却事与愿违。因许多中国商人都曾有被骗的经历,虽然一个72平米的房间只有10万欧元的价位,但启动起来非常困难。最初也就是买一住房的价位,吴江测算,如果出售100家,就可以将后续资金筹集起来。后来只好找到一家建筑公司商谈,由他们先垫资将商场盖起来,然后再行出售,预测可能大家就消除顾虑了。没想到商城建成后仍有许多人持怀疑态度,不敢下决心买。无奈之下,吴江只好自己筹钱结算工程款,期间,只在匈牙利国家银行贷了很少的一点资金,完成了全匈牙利第一个真正属于华人自己的商城,为华人在异国树立了全新的形象,对提升华人公司形象起到了窗口的作用。

吴江不无感触地说,长期以来,商人们依赖于四虎市场,经营停留在原始阶段,维持“前店后库”的传统经营模式不说,甚至一些商人睡到货堆里才放心,包括打包、分包,非要自己卸货。吴江算了一笔账,假如四虎市场有3500个摊位,就需要3500人拉货,还要3500辆车,3500个仓库,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用中国商城作平台,这里有多年的物流系统、整体的宣传优势,可实现资源互补共享,只需300人和200辆车就够了,可以大大节约开支和人力资源。

如今已跨入信息社会,销售有多种渠道,不一定看见货才能销售,还包括网上销售等形式,关键是自己销售网络的建立。许多品牌公司的周围并看不见货柜车,但每年的销售量却非常大就说明了这一点。中国商城对高附加值的商品销售、建立品牌更具有优势。吴江满怀信心地预测,将来商城会汇聚中国品牌商家,再利用匈牙利的地理优势服务中东欧,可发挥货物流动指挥中心、展示中心、服务中心的作用。当然中国商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目前中国商务部正在立项,有意将它作为中国“中欧投资贸易中心”的政府项目,商城的明天会更美好。

我离开布达佩斯前,正值北京一家知名企业在中国商城举办品牌商品展示活动,匈牙利国会主席、中国驻匈大使等中匈官员及诸多嘉宾都到场祝贺。活动现场流光溢彩、美人穿梭,中国品牌商品在这里显得高雅华贵。我再次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商城在异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儒商

俗话说:“秀才卖瓜子,越卖越亏。”但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秀才王焕凯却将生意做得非常成功,在华侨中有“儒商”之称。

走进布达佩斯14区一幢高档写字楼迪派公司总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样品展厅,各种精致的内衣、睡衣、宝宝系列服装琳琅满目,令作者目不暇接,这是他们历年来开发的代表作。在展厅的另一侧,只见不同肤色的客商正神情专注地与中国员工洽谈生意。我穿过展厅来到总经理办公室,接待我的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女士。经交谈得知,她就是王焕凯的妻子张津华女士,她来自天津,毕业于国内一所知名大学。要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置信,这位言谈举止显得十分斯文的张女士,就是常年管理年出口额上千万美元的迪派公司的总经理。谈起他们的成功经验,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

借钱起家

在20世纪90年代,王焕凯来到匈牙利留学,取得了匈牙利工业技术大学学士学位。当时大部分学生选择回国工作,他没有回到国内条件优越的父母身边,而是只身留在了匈牙利,创办了属于中国的知名品牌服装。当时正值匈牙利市场开放初期,商品交易十分活跃。在这种大环境下,这位儒商不失时机地分析了市场现状后,想在国外拼搏一番。他认识到,一个成功的企业,只有依靠走品牌之路,才能走得更长更远。但要走品牌之路,迈出第一步并非易事,刚步入商海,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启动资金问题。在当时的年景,筹措至少6位数的发货资金,这对当时还在异国寒窗苦读的书生王焕凯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俗话说,“每位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王焕凯背后的女人就是他的爱妻张津华。这位从小在军人家庭长大的女性,尽管从没做过外贸生意,但受父辈影响,做事也颇有军人的风范,全力支持丈夫下海经商,并想方设法为其筹钱。她在国内依托自己的信誉,通过亲戚朋友四处筹措资金,总算东拼西凑借到了20万元。手里这沉甸甸的20万元可不是个小数目,同时潜在的市场风险相当大,如果一旦失手,则后患无穷。此时,夫妇俩看准了国内轻工业制品在国外的广大市场,也感受到了外国人对中国服装的青睐,于是选择了国内的知名服装厂向匈牙利出口冬装。海运期间,平生第一次投入资金的夫妻俩焦虑不安,辗转反侧,把所有最坏的打算都想到了。因为他们知道,无论什么投资,风险和成功都将并存,没想到45天货物到港后,居然没出海关就将提单卖出了。第一笔生意的成功,坚定了夫妇俩在异国创业的信念,艰难完成了资金的原始积累。在众多旅匈华人中,应该说这对刚踏入商海的夫妇还是很幸运的。事后,这对共患难的夫妇之间的感情也更迈进了一步。王焕凯感慨地对妻子说:“如果没有你,就没有我。”随后夫妇俩开始跟外贸合作,1994年他们带着集装箱双双来到匈牙利,继续开展“短平快”的贸易项目,逐步积累了资金,并不断扩大生意,取得了初期的成功,也逐渐向他们的“品牌梦”靠近了一步。

迪派品牌

旅匈华人长期以来依赖于布达佩斯四虎市场,这里曾为华商的初期生存和资金积累提供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使现在,它仍是多数华商赖以生存的重要经商之地。但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市场简陋的设施环境使得中国商品永远处于低档次的销售圈,很难和品牌、名牌商品联系起来。因此,中国商品留给人们的印象普遍是价格便宜、质量没有保证,很难跻身于高档商品行列。这对书生夫妻也曾进过四虎市场,但时间不长,两人就感觉这里很难实现自己的梦想。选择品牌之路,第一步就是包装自己,他俩选择了在有众多国外品牌的高档写字楼设立展示厅,创立属于自己品牌的贸易公司。擅长绘画的张津华有信心走自己的路,从内衣、睡衣开始设计图案,并把好选料、色牢度、缩水标准关,同时结合东西方文化背景开发出适合各个消费层的产品,以满足不同的需要。此外,两人在欧洲正式注册了自己的品牌Depar.H(迪派)。之所以起这个名字,还有一个幽默含意,用王焕凯对爱妻的话说就是“的确怕了你”的谐音,取谐音为“迪派”。当然,这其中的奥妙只有我们中国人才能体会到。后来他们的事业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公司陆续开发的睡衣、宝宝系列、内衣类商品品种达100多种,并进入英法大型超市和连锁店,还以匈牙利为中心销往周边的欧洲国家,树立了迪派优质品牌形象,在欧洲市场享有盛誉。部分商品还供不应求。现在国内有9个工厂在为他们生产、加工商品,涉及纺纱、织布、印染、绣花、印花、包装、塑料袋生产等相关行业。如今,据华商们反映,四虎市场的生意一年不如一年,包括我也曾就此话题多次到市场调研,也与被采访的众多华商有同感。这就说明了他们夫妇走品牌之路是非常有远见的,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我离开布达佩斯前,在布达山一家幽静的中餐馆里,经历了10多年打拼生活的张津华女士不无感叹地对我说,出国在外的中国商人个个非常勤劳,但如果想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创立自己的优质品牌,这样才能永远有市场。

心窗小语

我走遍了东欧市场,看到匈牙利迪派公司的快速发展,感悟良多。海外华商的生存和发展一定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目前布达佩斯四虎市场的状况,用华商的话说就是“不怕没货卖,就怕没买货”。过去是大老板发货、小老板拿货,而现在是家家发货,形象地概括了市场货量饱和、彼此竞争激烈的现状。但相反的是,迪派公司的生意却越做越大,每年上千万美元的出口量不仅给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带动了国内诸多相关产业。其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这应该得益于夫妇俩超强的品牌意识。

欧洲广告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