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遍东欧
27404800000033

第33章 漫话东欧市场(1)

在布达佩斯遇故知

坐落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8区的四虎市场是匈牙利乃至东欧最大的商贸批发市场和货物集散地。它有1000多间仓库,近3000个摊位,云集了中国、匈牙利、俄罗斯、南联盟、罗马尼亚、土耳其、波兰、捷克、乌克兰、斯洛伐克、越南、蒙古等国的客商,其中华商占80%以上,成为各国客商中的一支主力军。市场正门上的名称就是用汉语和匈语标注的,因此这里又被称为“中国人的市场”。在众多的华人中还有不少是宁夏人,他们和众多国家的客商一道创造了市场的繁荣。

见到顾银川

刚出国的人,最大的欲望莫过于见到老乡。我1999年4月初到布达佩斯,正寻觅家乡人时就听到了顾银川的名字。顾名思义,在异国他乡遇见老乡倍感亲切,经人介绍果然是宁夏银川人。在交谈中得知他已三进四虎市场练摊,除了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外,还练就了一口较流利的市场匈语,为此他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1999年年初,顾银川出国刚一下飞机,前去接他的亲友就说,你的机票及出国费用没有人给你出,都要自己挣。这对初来乍到,一无资金,二不会当地语言的他,首先就是一个巨大的压力。无奈,顾银川第二天早上四点就到四虎市场打临摊卖货。这是一个既无固定经营场所,又毫无收入保瑙河上的明珠——布达佩斯障的行当,而且每天很早就要赶到市场抢摊位,加之刚出国的人思家心切,结果他勉强干了3个月,挣了2000多美元就退出四虎市场。如此一来,出国没有本钱的顾银川总算有了一点积蓄。他利用这点有限的资金和一位中国朝鲜族朋友合作,投资购置了一辆大篷车,来到匈牙利最北端靠近乌克兰边境的城市扎黄瓜流动卖货。他俩开着大篷车先后跑遍了乌克兰、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联盟等周边国家的边境城市。四个月下来钱虽没挣多少,但由于这些地方偏僻,华人又少,他们面对的都是“老外”,最大的收获要算基本过了市场语言关。随后他又回到四虎市场,租了个摊位继续卖货。由于位置太偏,惨淡经营,只干了四个月就维持不下去了,这时他身上只有一千美元。按顾银川的话说:兜里只有一张机票,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拼,要么打道回府。为了生存,他辗转到斯洛伐克首都布拉底斯拉发,为一家华人公司打工,主要工作是管理库房。他每天吃住都在大库,搬箱倒库、盘库、发货,循环往复。一次,一堆货倒下来砸到身上,他顿时休克过去,多亏同伴及时抢救才脱险,在异国他乡真正饱尝了打工的艰辛。不久,顾银川辞去这份工作返回匈牙利,第三次踏入四虎市场重操旧业。如今他成熟了许多,凭着几年摔打积累的语言基础及对市场行情了解的优势,加之有了稳定的八比龙(匈牙利商厅),生意日渐看好。去年他把妻子、儿子也从银川接到了布达佩斯,有了一个安稳的家。顾银川说,他出国最大的收获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在国外激烈的竞争中能体现人的价值,增强人的自信心,只要付出就能得到。他来匈牙利时没带一分钱,希望将来能衣锦还乡。但遗憾的是,2005年,我再次来匈牙利市场找顾银川时,曾有过经商辉煌的他,不知什么原因又回国了,只留下妻子和儿子在市场,令我不解。

从机关干部到商界老板

匈牙利华人圈里有句名言:“老板、老板,老搬、老搬。”踏出国门的人首要考虑的是生存,然后才是发展。无论原来做什么职业,无论曾经有过什么辉煌,但进入商海,都必须一切从零开始。在人流、商流活跃的四虎市场,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有曾担任过上至中央国家机关的官员,下至各省、市、自治区等不同级别的机关干部,但他们只要上了这条“船”,每天迈进市场也和所有人一样,手拉肩扛、搬箱出货,寻找商机,谋求发展。旅匈宁夏籍华人古蓓蓓是离开机关干部岗位踏出国门的,她曾担任过宁夏银川市青少年宫副主任,为了在异国寻求发展,1994年来到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她身临其境才感到这里的生存环境与国内截然不同,华人到此首先要解决居留问题(即身份),而且在市场上练摊只会推车搬箱、上货卖货还不够,同时还要具备语言、驾车、使用微机、理财等多种技能才能生存下去。因为在国外做任何事都要靠自己,不可能有人替你代劳。适者生存,为了尽快进入角色,古蓓蓓采用“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方法,边干边学,把市场作为语言学校,生意之余练车,晚上回家敲微机,整理账务。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已跨入不惑之年的她,依靠勤奋和智慧,不仅学会了开车、操作微机,而且较熟练地掌握了匈牙利语的市场基本用语。同时为了生意上的需要,她还基本掌握了南联盟、斯洛伐克、捷克、罗马尼亚、波兰、乌克兰等国的市场基本用语。凭借这些基本技能,古蓓蓓在生意往来中独当一面,创办了匈牙利蓓蓓公司并任董事长。她每天自己开车跑市场送货、补货,直接与外商洽谈,加之从不拖欠任何人的钱,商品质量又好,从而在客户中建立了良好的信誉,无论是匈牙利还是周边国家及国内客商,有生意都愿和她做。与她合作的国内企业甚至可以先发货后付款。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可批发零售几个国内发来的四十尺货柜的衬衣、拖鞋、旅游鞋等商品。随着经济收入的增长,公司由初期的手推、车拉、人扛出货,发展到拥有两辆雷诺轿车,一辆奔驰货车,员工10多人,并有了属于自己的八比龙和住宅,同时夫妇俩还取得了匈牙利蓝卡(永久居留权)。

有了经济实力,古蓓蓓始终不忘报效祖国,在为希望工程、长江水灾等捐献中慷慨解囊,踊跃捐款。她至今还承担着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回民小学吴名阳、马晓东、李颖等20名学生的学习费用。1999年5月,她和家族其他成员一道,为来自北京在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进修的残疾人捐款10多万福林(匈牙利货币),表达了旅匈华人的一片爱心。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古蓓蓓兴趣广泛,在匈牙利乃至欧洲商界华人圈中她的歌喉也颇有名气。这不仅因她从小喜爱唱歌,具有音乐天赋,更重要的是每有华人聚会,她总是献上一曲代表作《我爱你中国》,表达了海外赤子情系祖国的心愿。1996年,她在匈牙利华人卡拉OK大奖赛中获二等奖。1999年4月,她应邀参加了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欧洲华人卡拉OK大奖赛。虽最后因超龄未被列入正式参赛选手,但当她以饱满的激情再次演唱《我爱你中国》时,博得了全场阵阵掌声。

古蓓蓓踏出国门闯事业获得了成功。1999年5月,率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代表团来匈牙利进行友好访问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马启智在布达佩斯看望了古蓓蓓一家,鼓励她和家人为华人争光,为宁夏人争光。

如今,古蓓蓓夫妇不仅继续做贸易,同时还管理着与亲戚合股、位于布达佩斯13区贝克大街26号一幢4层的香港楼的房产,热情地为当地华人提供房屋出租、中匈翻译、法律咨询、注册公司等服务,成为当地闻名的女华商。她的丈夫顾中耀介绍说,在匈牙利的华商中,宁夏人虽数量不多,但能力都不差,生意普遍看好,特别是宁夏圈里还出了欧洲华人华侨联合会的会长。2005年5月,作者访匈再次踏进香港楼,看到经他们夫妻接手管理的旅馆面貌一新,各种运作都已步入正轨,成为名副其实的华人之家和留学生之家。谈起出国经历,古蓓蓓不无感触地说,出国最大的收获就是儿子考上了美国的名牌大学,如果在国内,想都不敢想。

频繁检查后的思考

2005年5月至6月,我频繁穿梭于四虎市场和小工厂,深入采访后撰写了《频繁检查后的思考》系列报道,详述了一段时间以来,华商遭遇执法人员的频繁检查的情况。我在市场看到华商们三天两头以关店门来对付匈方的联合执法检查,很多人表示忧虑,如果长此下去,自己将面临收摊的厄运。按照匈官方的解释,每次检查都会发现有问题,必须让中国人办全各种手续。也有人认为,匈方将一直检查到市场关闭为止,因此许多人忧心忡忡。从3月1日以来,在四虎市场及小工厂,中国商人遭遇了难以想象的匈牙利警察、税务、劳工等部门联合的空前大检查。警方动用了大批警员和货车,对上述市场实施拉网式联检,其范围之广、次数之频繁、没收货物之多,是历年来所罕见的。中国商人面对众多的执法部门,根本经不起检查,只能关门谢客应付。此举不仅使中国商人蒙受了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障碍。众所周知,目前市场上生意本身就差,再加上执法部门无休止的检查,使这里的商人整天提心吊胆,根本无心经营。有位商人曾给我描述,只要见到穿制服的执法人员来了,正在忙碌生意的中国商人会在1分钟内将整条街的门面全部关闭。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双边贸易的损失。应该看到,四虎市场是匈牙利乃至东欧最早形成的货物集散地,是中匈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对活跃当地和周边国家经济、丰富当地人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许多华商对匈方一段时间的频繁检查不解。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福建籍商人告诉我,在大检查中,他的旅游鞋样品被收走,原因是没有经营许可,随后他迅速补办了相关手续。近两天收到了所在地政府的来信,表示愿将所扣货物退还,因为对方已经看到他履行了经营许可。说到这里,他向我出示了该政府的来信原文。这位华商认为,其实话说回来,我们自身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如果我们手续齐全,就不必担心执法部门的检查。很多华商看到执法人员来了,可能担心手续上存在问题,只好避而不见,执法人员在摊位上等候一个多小时不见人,只能将货先拉走再说。这种事不要说在国外,即使在本国,如果手续不全,也没法经营。因此,他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办妥所在国及各级地方政府需要的经营许可、劳工部门的“打工纸”(官方允许打工的凭证)、税务部门的无欠税、海关方面的进出口货物发票等各种必要手续。如果这些都做到了,不管什么人来,我们都不用那么紧张。

在小工厂35号摊区,一位推着小车正准备上货的年轻华商与我边走边聊。他说由于语言障碍,匈牙利的这些规定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也没人给我们讲清楚,来了就查货,根本就不讲理。他自己到今天也没搞清楚大批货被查扣的真正原因。在小工厂的另一个摊区,一位正在摊位上悠闲地浏览《新导报》的福建华商与我交谈起来。他指着市场说,以前是买货的人多,卖货的人少,而现在整个一条街空空如也,只看见卖货的,看不见买货的,偶尔来几个吉普赛人买货,还要便宜的。如果自己不发货,只靠到别人那里拿货,恐怕连基本的费用也挣不够。再加上警察三天两头来查,要我们出示货物发票,我们发一个货柜至少有40到50个品种,即使有数百万或上千万类型的发票,但很难每个品种都有发票,这生意真难做。他不无感触地回忆,每年仅给匈牙利交税就达150多万,如果这些钱拿到国内已经能过很好的日子了。可以说我们对匈牙利的贡献很大,匈方应从中国商人经营形成的历史原因和传统经营方式方面加以考虑,不应实行“一刀切”,完全按法律条文办事,否则华商真的很难生存下去。

华沙“中国城”

走进东欧,几乎每个国家都有风格迥异的中国城。

当我首次踏进波兰首都华沙后,尽管异国风情迷人,但还是急切地想了解旅居波兰的华人情况。经朋友介绍,“基地”(当地华人对中国城的称呼)是华人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于是我在旅波华人的陪同下驱车前往。为我们开车的是一位在华人公司工作的乌克兰人,他不仅对华沙城内的大街小巷轻车熟路,而且为人热情,波语说得也不错。从我下火车开始,他就一直开车陪我。在送我去中国公司、大市场、步行街的旅途中,不厌其烦地教我说简单的波兰语。可惜我学得太慢,主要是逗留时间太短,目前只记住了最简单的你好、谢谢、再见等单词,见到波兰人只能用该国语言打个招呼。

轿车穿越繁华的市区约25分钟后,我们来到了位于华沙市区南部约25公里伏尔卡、科索夫斯处的一个三岔路口。路边一幅巨型广告牌格外引人注目,后知悉这是由中国城花费了10万美元建起来的,主要为给第一次来这里的客商指路。穿过广告牌约1公里外,我们来到一幢漂亮别致、看上去颇像玻璃楼的建筑前,门口停满了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小轿车。踏入门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商铺,不同肤色的客商云集在这里,服装、鞋帽等日用品应有尽有,交易非常活跃。这就是波兰的“中国城”,华人习惯称它为“基地”,即波兰GD分拨中心的所在地。

该中心副总经理彭朝军介绍说,波兰的中国城,由广东粤海集团有限公司直属东欧实业有限公司策划经营,是集批发、展览、仓储于一体的综合性商贸中心。中国城于1992年开始买地筹划,1994年建成,占地面积54000平方米,结构采用铝合金钢化镀膜玻璃外墙,设计新颖、独特、超前,1994年曾获波兰建筑设计奖,总投资达到3300多万美元,是目前中国在东欧投资最大的项目。中心服务功能齐全,设有海关、银行、邮局、酒店、公司注册代理、劳工法咨询、代办签证等机构,客商来这里投资十分便利。目前来这里投资注册的90%是中国公司,其余来自波兰、越南、奥地利、意大利、英国、德国等国。中国城建成使用后,已成功举办了中国广东轻纺工艺出口商品展,中国山东、上海、福建轻纺产品展,中波贸易丝绸之路展,同时还和波兰全国包装协会合作,每年3月定期举办包装机械、材料展览会,从1996年至今从未间断,包括明年的合同也已签订。每届展览参展商分别来自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交活跃。今年还和波兰木制品协会合作举办了国际家具展,并确定每年10月定期举办此类专项展。

采访结束时,彭总告诉我:目前还有化妆品协会、展览公司等机构都表示有意在此举办各种展览。华沙中国城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竭诚欢迎各国朋友来这里投资、洽谈合作项目,中心将提供一切必要的便利条件。就中国城的投资项目,也有人认为,中国城是华人在波兰投资的最大败笔,原因是几亿人民币的投资过大,而收效甚微。尽管如此,它毕竟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一个窗口或交易的平台,我期待中国城生意越来越好。“中国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