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遍东欧
27404800000020

第20章 走进东欧(12)

时隔5年后的2005年6月,我再度踏上环境非常熟悉的匈牙利、塞尔维亚和黑山的国土,又来到阿龙经商的塞格德市场。长年在他这里工作的几位匈牙利女雇员惊喜地认出了我,我们用简单的匈牙利语互相问候。我没想到再次见到她们时,她们仍在这里打工,足以说明这些老外也看好阿龙的生意,所以雇员多年来一直相对稳定。如今,不仅商店的生意得到拓展,阿龙还在距东宝海关、匈牙利和塞黑边境几公里的国道旁边开了一家食品超市。阿龙开车带我来到他的超市,这里是通往希腊、土耳其、奥地利、德国的交通要道,满载着游客的大巴士和各种车辆络绎不绝,临时停车时在超市喝咖啡、购买食品的人挺多,生意还不错,因此阿龙每天忙完了市场商店的生意后,就急忙驾车赶到这里与员工继续经营。超市实行24小时营业,虽然忙碌,但他认为自己活得特别充实。阿龙说,出国能体现人的价值。他还幽默地说,国内朋友往往想象出国的人是每天坐在办公室数钱,只有到了国外才知道生意人并非如此。

“神”的力量

欧洲的文明与教堂密不可分,人们的行为准则普遍与教堂的影响直接相关。走进欧洲国家,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随处可饱览欧洲的建筑精华,其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和标志性的建筑,就是规模宏伟、风格各异的大教堂。如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著名的马嘉仕教堂、塞尔维亚和黑山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圣萨瓦大教堂等,已成为宗教生活的重要场所和游人驻足观赏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欧洲国家教堂之所以多,这与欧洲人的宗教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欧洲人普遍信教,认为教堂非常神圣,能给人们带来好运,是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每逢圣诞节、复活节、当地人的婚丧嫁娶等,人们都要走进教堂请神父祝福或祈祷,特别是每年的圣诞节是当地最重要的节日,人们都要到教堂举行规模宏大的祈祷仪式。在出国的一部分华人中,为了在异国生存,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由于受当地宗教风俗的影响,很多人在生意或情场上失意,甚至身体患病时,为了祈求平安也走进教堂加入教会的行列,成为虔诚的基督徒。据说走进教堂后,由于有了精神上的追求,很多人从此改变了命运。我在匈牙利认识的一位华人朋友老侯,今年已60多岁,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他原在国内做教师工作,因有一位同学是匈牙利籍汉学家,在同学的关照下,出国来到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谋生,利用自己的中文优势帮助一家华文报纸做校对工作,尽管每月的工资仅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但由于他信教,其精神生活显得很充实。从老侯的日常追求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名典型的基督徒。我曾与他朝夕相处共同编辑了一段时间中文报纸,每天早晨起床后,总是看到他两手合抱放在胸前,然后闭上双眼,站在窗户旁遥望远方祈祷,常年如一日,早晚循环往复,从不间断,而且无论工作再忙、再紧张,他每周六晚上都要到教堂去听牧师讲课,同时来自英国的男女传教士也常上门到报社与他探讨“教务”。令我不解的是,这些外国传教士都是义务讲课,从不索取任何费用。在中国人眼里,出国的人都为了挣钱,传教士们不知是为了什么?常来本报的一男一女两位传教士中文都说得很好,有时老侯不在,他们就对我说,我们与老侯有些看法不同,特来交换“意见”。我经常见到他们与老侯拿着《圣经》交流,他们成了老侯的“铁杆”外籍教友。

老侯向我透露,入教给他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每当遇到困难时都会有意想不到的贵人相助,最使他引以自豪的还是取得了赴美签证。一个偶然的机会,老侯通过新闻媒体看到一条世界华文媒体理事会会议召开的消息,在出席会议的嘉宾名单中,偶然看到有他当年同在大学寒窗苦读的老同学的名字,这位老同学还担任世界华文媒体协会的要职,现就职于美国一家华文报社当社长兼总编。得此消息令他兴奋不已,急于找老同学联系,但苦于没有对方的电话和地址。后来他通过该协会的地址,经过一番周折终于联系到了老同学,通过电话、书信的一番叙旧,流露了想到老同学那里看看的愿望。毕竟是同学一场,感情自然不一样,老同学也很爽快,马上发来了一封邀请信。邀请信有了,但谁都知道去美国签证并非易事,于是他找到在布达佩斯工作的匈牙利籍老同学做翻译,两人一同前往美国驻匈牙利使馆办理签证。美国使馆与其他使馆办理签证不同,我也曾到美国使馆办理过签证,签证官会当场提问为什么要到美国去和被邀请人的关系等问题,签证官一般会在几分钟之内决定是否给你签证。而其他国家使馆提问后只要求将材料递进去,然后在一段时间内等使馆通知。结果这位老者运气非常好,签证官只简单询问了上述几个问题后,没几分钟签证就搞定了,而且是半年有效的签证。这令其欣喜若狂,感觉上帝给了他一个绝好的机会,逢人便讲。擅长写作的老侯还在匈牙利一家中文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力作《神的力量》,详述了取得签证的前后经过。在他看来,自己无论是在使馆还是其他方面,都没有过硬的社会关系,之所以能顺利取得赴美签证,完全归结于“神”的力量,是上帝鼎力帮他的结果。稿件在报纸上发表后,一时间在基督徒之间传为佳话,期间老侯即将赴美工作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华人圈里好不风光。一位漂亮的女老板得知消息后,知道他平日里衣着简单,生活困难,便慷慨解囊提供赞助,从头到脚全部为他换成新的。俗话说“人靠衣装”,经过着装打扮,老侯顿时面貌一新,同时这位女老板还给他赞助了一些路费。他感慨地对我说,平时与她并不熟悉,但能意外得到她的帮助,也是得益于上帝的恩赐。

我与老侯曾在工作上有过一段良好的合作,为了感谢“上帝”对他的恩赐,离开布达佩斯前,我专门请他到一家高档饭店吃了顿饭,算是对老侯的饯行吧。启程那天,我还和前面提到的那位女老板一起到布达佩斯机场为他送行,祝愿他一路顺风。不久,我们在布达佩斯收到了老侯从美国寄来的中文报纸,并说已在老同学所在的报社工作,月工资能拿到几千美元,这令匈牙利报界的同行感到羡慕。据前往美国的朋友反馈回来的消息说,老侯到美国后比在匈牙利生活得好。特别是老侯刚到美国后,马上就到教堂祈祷并和当地的华人教友联系上了。当时美国的教友看到教堂里突然出现一位陌生老人,且十分虔诚,经了解才知此人来自匈牙利,而且初来乍到,生活处境还有困难,这些教友们便纷纷为其解囊,当即就向老侯赞助了1500美元,以帮助度过暂时的难关。在美期间,他还给我来信说,目前在美国正在委托律师申请绿卡,是以社会名流的身份来办。因老侯曾和匈牙利某制片公司合作拍过一部匈牙利电影,他在影片中出任男主角,此片虽在华人圈里影响不大,但在匈牙利人圈里颇有些影响,因为很多匈牙利人看过这部电影,包括在飞机上等一些公共场所人们都能认出他来,因此老侯想以此作为办绿卡的敲门砖。但后来有朋友告诉我,不知什么原因他又回到了匈牙利,这令我感到不解,而此时我已回到国内工作,无法直接与他交流美国之行的最新情况。

我在布达佩斯期间,周末没事的时候,因对教堂感到陌生和神秘,也跟朋友相约去过8区的大教堂感受了一下,进门时牧师还免费给了我一盘《圣经》磁带、一本《圣经》书籍。当晚,除了听教堂牧师讲课外,来自美国本土的牧师也来到教堂向教友讲课。听课的教友绝大多数是华人,许多人白天在市场为生计奔波,尽管很累,但晚上还来坚持听课。我注意观察了一下,听课时的气氛非常好。许多人默默祈祷所要得到的一切。包括我去波兰首都华沙,在那里也有许多虔诚的基督徒,而且他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相应的华人教会组织。由于受他们的影响,为了争取他们订报,我还特意在我服务的报纸上开辟了一个《走进教堂》的栏目。在国外的几年间,身临其境我才理解到,在异国生活,人不能没有精神追求。走进教堂,这也许是海外人们支撑生活的另外一种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