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眼观,混合血栓粗糙、干燥,构成灰白与褐色相间的条纹状结构。镜下观,可见许多珊瑚状血小板小梁,小梁间有纤维蛋白网及其网罗的多量红细胞。混合血栓是在血小板聚集堆形成的基础上,血流经过该头部时,其下游发生涡流,使血小板反复析出和聚集,结果逐渐形成分支状的血小板小梁。血小板小梁之间血流缓慢,甚或停滞,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增高并激活,血液发生凝固,形成混合血栓。混合血栓常发生在静脉,构成静脉血栓的体部。
(三)红色血栓
红色血栓主要发生于静脉,构成静脉血栓的尾部。当混合血栓不断延伸,增大,直至阻塞血管,局部血流停止,血液发生凝固而成。静脉血栓在形成的过程中不断沿血管延伸而增长,又称延续性血栓。新鲜的红色血栓,肉眼观,呈红色,湿润,有一定的弹性。随后,因水分被吸收而失去弹性,干燥,易碎,易脱落。
(四)透明血栓
透明血栓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通常发生在微循环内,需显微镜才能见到,故又称微血栓,其成分主要为纤维蛋白。
三、血栓的结局
(一)软化、溶解和吸收
在血栓形成的同时,纤维蛋白溶酶系统也被激活,另外血栓内中性粒细胞崩解,释放蛋白溶解酶,可将小的血栓完全溶解、吸收。较大的血栓在溶解、软化的过程中,部分或全部脱落形成血栓栓子,引起栓塞。
(二)机化和再通
由血管壁长出的肉芽组织逐渐取代血栓的过程称血栓机化。较大血栓若完全机化需2周左右。在机化的基础上,血栓内部产生裂隙,新生的内皮细胞被覆在裂隙表面,形成新的相互沟通的通道,使血流部分通过,这种现象称为血栓再通。
(三)钙化
没有被完全机化的血栓内有钙盐沉积,称为血栓钙化。静脉血栓的钙化称静脉石。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某些病变能侵蚀血管,可能发生破裂性出血,若血管内发生血栓形成,可避免破裂性出血,这是对机体有利的。但大多数情况下血栓对机体是不利的。
(一)阻塞血管腔
动脉血栓可引起血管腔不完全性阻塞,使局部组织缺血而萎缩,功能降低。也可引起血管腔完全阻塞,当侧支循环未有效建立时,则引起组织缺血性坏死,如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引起的心肌梗死;脑动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脑梗死等。静脉血栓形成引起阻塞后,可导致淤血、水肿。
(二)栓塞
血栓全部或部分脱落后,形成栓子,随血流运行,引起栓塞。
(三)心瓣膜病
反复发生的心瓣膜上的血栓机化,可使瓣膜增厚、变硬、粘连及卷曲,最终导致心瓣膜病。
(四)出血与休克
广泛性微血栓形成后,可机械性阻断血流,同时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引起全身性出血甚至休克。
栓塞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液流动,阻塞血管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embolism)。阻塞血管的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最常见的栓子是脱落的血栓,在少见的情况下,脂肪、空气和羊水也可引起栓塞。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栓子一般随血流运行。左心和大循环动脉内的栓子,最终栓塞于口径与其相当的动脉分支;体循环静脉和右心内的栓子,栓塞肺动脉干或其分支;肠系膜静脉的栓子,引起肝内门静脉分支的栓塞。在有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者,心腔内的栓子可由压力高的一侧通过缺损进入另一侧心腔,再随动脉栓塞相应的动脉分支。罕见的情况下可发生栓子逆向运行,即下腔静脉内的栓子,由于胸、腹腔内压突然剧增,可逆血流方向栓塞下腔静脉所属的分支。
二、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血栓栓塞
血栓引起的栓塞称为血栓栓塞,最为常见,占各种栓塞的99%以上。
1. 肺动脉栓塞 血栓栓子约90%以上来自下肢深部静脉,特别是腘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偶可来自盆腔静脉。较小的栓子栓塞肺动脉小分支,多见于肺下叶,因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之间有丰富的吻合支,支气管动脉的血流可以通过吻合支供应该区肺组织,肺组织可以避免梗死。若栓塞前,肺已有严重淤血,栓塞的局部肺组织尽管有支气管动脉的供血,其血液循环仍不能维持该部肺组织的正常生存,局部可出现梗死。肺栓塞的影响取决于栓子的大小、数量和栓子体积。即使不大,但数量多,广泛地栓塞肺动脉分支,或栓子大,栓塞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患者即发生气促、紫绀、休克,甚至急性呼吸循环衰竭或猝死。
2.体循环动脉栓塞 栓子多源于左心的血栓脱落,少数来自动脉系统的附壁血栓脱落。体循环动脉栓塞的后果视栓塞部位的动脉供血状况而定。体循环动脉栓塞可发生在全身各处,以脑、肾、脾和下肢常见。脑、肾、脾及下肢动脉栓塞因侧支循环缺乏,终可造成梗死。侧支循环丰富的组织、器官动脉栓塞,很少出现梗死,如上肢、甲状腺等。
(二)脂肪栓塞
脂肪栓塞(fat embolism)是指血液中出现不溶解的脂肪滴引起的栓塞。常见的原因是长骨骨折或脂肪组织严重挫伤,因脂肪细胞破裂,释出脂滴进入破裂的静脉口。若大量脂滴进入肺循环广泛性栓塞时,则引起急性呼吸循环衰竭,甚至猝死。较小脂滴可经肺毛细血管到达体循环动脉引起栓塞,其中脑栓塞后果最严重,可造成脑梗死、脑水肿及脑组织点状出血等病变。
(三)气体栓塞
大量空气快速进入血循环或溶解在血液中的气体迅速游离成气泡所致的栓塞称为气体栓塞(gas embolism)。气体栓塞可分为两种类型。
1.空气栓塞 多发生于创伤或手术所致的大静脉破裂时,因为这些静脉内呈负压,空气从破裂口进入血循环。也可见于分娩时,由于子宫强烈收缩,将空气挤进破损的静脉窦内。空气随血流抵达右心,因右心室的搏动将空气和血液搅拌成许多泡沫状血液充斥在右心腔和肺动脉口,严重影响静脉血液回流和向肺动脉血液输出,导致猝死。成年健康家兔一次快速静脉输入空气4~5ml,即刻出现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抽搐而死亡。
2.减压病 见于从深水作业迅速上升到水面,由于气压骤减,原溶解在血液中的氮、氧、二氧化碳快速游离,形成气泡。氧、二氧化碳会重新溶解,而氮气很难再溶解,引起心、脑、肺、肠等器官栓塞,局部组织缺血而坏死。组织间隙中的氮气泡会引起关节和肌肉疼痛。
(四)羊水栓塞
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是分娩过程中一种较罕见的并发症。在分娩过程中,如羊膜破裂,尤其又有胎儿头阻塞阴道口时,子宫收缩可将羊水压入破裂的子宫壁静脉窦内,羊水成分可由子宫静脉进入肺循环,在肺动脉分支及毛细血管内引起羊水栓塞。少量羊水可通过肺毛细血管进入体循环引起多数器官小血管的栓塞。本病发病急骤,产妇出现紫绀、呼吸困难和休克,绝大多数导致死亡。羊水成分栓塞肺血管所致的肺循环机械性阻塞,实不足以解释上述症状。因此,过敏性休克、DIC、羊水内所含的血管活性物质进入血液引起血管反应可能是致死的原因。
(五)其他栓塞
肿瘤细胞栓塞,可引起肿瘤在局部形成转移瘤。寄生虫、虫卵和其他异物偶可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栓塞。
梗死
由于动脉血流供应中断,而侧支循环又不能代偿时,引起局部组织、器官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infarct)。
一、梗死的原因
任何引起血管管腔阻塞,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的原因均可引起梗死。
1.血栓形成 是梗死的最常见原因,如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粥样硬化合并血栓形成,可分别引起心肌梗死和脑梗死。
2.动脉栓塞 也是梗死的常见原因。肾、脾和肺的梗死,常由这些器官的动脉分支栓塞所致。
3.血管受压闭塞 动脉受肿瘤或其他机械性压迫而致管腔闭塞,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引起梗死。如肠套叠、肠扭转和嵌顿性疝时肠系膜动脉、静脉均受压而引起肠梗死。又如卵巢囊肿蒂扭转压迫血管,引起囊肿坏死等。
4.动脉痉挛 动脉痉挛引起的梗死较为少见。当动脉管腔部分狭窄,如冠状动脉硬化时,如果动脉持续性痉挛,则可引起心肌梗死。
二、梗死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1.贫血性梗死(anemic infarct)常发生于组织结构比较致密、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实质器官,如心、脾、肾、脑。梗死区域含血量减少,呈灰白色,故称贫血性梗死。脾、肾梗死呈锥形,切面呈扇面形,其尖端位于血管阻塞处,底部则为器官的表面。冠状动脉分支不规则,故心肌梗死形状亦不规则或呈地图状。
梗死灶周围组织有一明显的充血出血带。镜下观,与凝固性坏死相同,早期可见该组织轮廓,晚期呈红染均质状。
2.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多发于组织结构疏松,具有双重循环或侧支循环丰富的器官,如肠和肺。在动脉阻塞之前已有较严重的组织淤血。梗死区域有明显出血现象,梗死区呈暗红色。肺梗死也呈锥形,肠系膜血管呈辐射状分支,故肠梗死呈节段形。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发生梗死的器官、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肾有较大的代偿功能,肾梗死通常只引起腰痛和血尿,不影响肾功能。四肢的梗死即坏疽,可引起毒血症,必要时须截肢。肺梗死有胸膜刺激征和咯血。心肌梗死可影响心脏功能,严重者可致心功能不全。脑梗死出现相应部位功能障碍,梗死灶大者可致死。
测评与训练
一、名词解释
淤血 血栓形成 栓塞 梗死
二、问答题
1. 简述栓子的运行途径。
2. 以慢性肝淤血为例,说明淤血的病理变化及后果。
3. 分析血栓形成、栓塞及梗死的关系。
4. 比较贫血性梗死与出血性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