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十大文豪——莎士比亚
27362600000013

第13章 而立之年(2)

裘力斯·恺撒(公元前100~前44年),罗马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公元前59年他开始担任罗马的执政官,与庞培、克拉苏组成了一个三头政府。他用了9年的时间征服了高卢、不列颠以及欧洲其他一些地区,受到罗马人民的爱戴。由于担心势力强大的恺撒独揽天下,庞培和元老院合谋不让他回罗马。于是公元前48年,双方展开战争,恺撒所向无敌,两年后回到了罗马,被推举为独裁者,任期10年。但不久他把任期改为了终身制,加上他的一些改革措施威胁到许多保守贵族的利益,反对者们决定联手谋害他。公元前44年,恺撒遇刺身亡。

莎士比亚的悲剧截取的是恺撒重归罗马以后的一段历史。由于恺撒屡建战功,促进了罗马的统一,在人民中间威望很高,但他却逐渐放弃民主而成为一个独裁的统治者。反对派怂恿正直高贵的勃鲁托斯参加反叛集团。勃鲁托斯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了把罗马从恺撒的独裁中拯救出来,他在元老院开会时将恺撒刺死。恺撒的心腹安东尼在葬礼上用蛊惑人心的演说煽动民众把勃鲁托斯赶出了罗马。最后,在安东尼军队的重击下,勃鲁托斯战败自杀身亡。

在该剧中,恺撒这一人物除了具有英雄气概和大将风度之外,莎士比亚着力表现了他身上的弱点,比如他惟我独尊,居功自傲,目空一切,视自己为众星中卓立不动的太阳,要求别人对他俯首崇拜,而且独断专行,把个人意志凌驾于人民意志之上。

他的可悲下场与自身弱点是分不开的。显然,恺撒不是莎士比亚心中的巨人形象,剧中他着意塑造的是勃鲁托斯这一人物。

勃鲁托斯是莎士比亚笔下符合人文主义理想的典范。他人格高尚,光明磊落,胸襟坦荡,忧国忧民。勃鲁托斯的一切行动都从国家的利益出发,他对罗马市民发表的演说也是义正辞严:

“我们因为不忍看见罗马的人民受到暴力的压迫,所以才不得已把恺撒杀死,”由此看来,他的动机是挽救罗马民族和人民,他热爱民主自由,而反对专制独裁。勃鲁托斯的惨剧是由于他有颗善良仁爱之心,因而在实际斗争中一错再错。先是不同意杀死恺撒的追随者安东尼,后来又允许他当众发表哀悼恺撒的演说,导致罗马局势失控,最终在战斗中又因不忍心给人民造成更大的牺牲而贸然决一死战。勃鲁托斯死得其所,连他的敌人安东尼也不得不这样评价他:“在他们那一群中间,他是一个最高贵的罗马人;除了他一个人以外,所有的叛徒们都是因为嫉妒恺撒而下毒手的;只有他才是激于正义的思想,为了大众的利益,而去参加他们的阵线的。他一生善良,交织在他身上的各种美德可以使造物主肃然起立,向全世界宣告:‘这是一条汉子!’”

勃鲁托斯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君主专制挫败民主共和制的悲剧。因此,尽管此剧以裘力斯·恺撒命名,但中心人物却是勃鲁托斯,因为他代表着民主自由的理想,是“罗马精神”的化身。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初露端倪,他其实是利用罗马历史题材表现对当时社会具有现实意义的一个主题——君主制与共和制的选择问题。时值16世纪末,英国的“伊丽莎白时代”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君主专制政体正日趋没落,越来越不合时宜,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更加尖锐,代表贵族利益的王室与新兴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激化,国会与英王第一次产生了分歧……对于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残酷现实,莎士比亚凭借自己敏锐的头脑和深刻的洞察力,不仅有了感性的认识还有了理性的评价,于是他便借悲剧的形式将现实问题曲折地反映了出来,莎士比亚的用意可谓深矣。

勃鲁托斯作为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莎士比亚对他的态度是复杂的,这集中体现在塑造这一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上。因而有人称勃鲁托斯是“胚胎状态中的哈姆莱特”,理由是:他们都经常游移于思想与行动之间,他们的头脑中都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想要斗争,一方面又不希望流血,这致使他们精神状态忧郁延宕,往往错过了斗争的时机,最终导致个人的悲剧。从这部戏剧开始,莎士比亚渐渐认识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复杂矛盾的现实之间的悬殊与差距,这一主题以后又延续到了他的成熟的悲剧作品之中。这预示着,莎士比亚不久将会以早期乐观主义的浅陋中破茧而出,脱胎换骨成为一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悲剧《裘力斯·恺撒》的确在许多方面为《哈姆莱特》奠定了基础,比如《哈姆莱特》与这部“罗马悲剧”一样也是在阴暗凶险的背景下发生的。在《裘力斯·恺撒》中,莎士比亚对这个历史事件的看法是,勃鲁托斯的初衷是正确的,但他的行为是错误的,那么怎样铲除统治着这个混沌世界的专制邪恶势力呢?莎士比亚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结果写出了《哈姆莱特》。

此剧中,莎士比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自然不是古罗马的民众,而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伦敦市民。在两个世纪之交、反动势力日益猖獗的黑暗年代里,莎士比亚认识到伦敦的人民群众虽然开始萌发不满情绪和反抗意识,但他们还是一支没有组织、没有合格领导人的社会力量。在英国的剧作家中,莎士比亚是第一个把人民群众作为一种现实的政治力量而加以表现的人。

据记载,《裘力斯·恺撒》是莎士比亚亲自组建的“环球”剧场上演的头一出戏,自上演以来,一直是伦敦观众喜爱的一个剧目,并不断上演,直到1642年剧院被封闭为止。这部戏受欢迎的程度,我们可以从诗人昂那德·狄格斯那里得到佐证:“我看到,当恺撒出现、勃鲁托斯和凯斯卡拔剑相向时,观众欣喜若狂!他们心醉神狂地离开了剧场。”不仅岛国本土的人民喜爱此剧,它在欧洲大陆也得到了观众的垂青。1599年9月21日访问英国的一位瑞士医生托马斯·普拉特在日记中写道:“午饭后两点左右,我和朋友过河,到一个有草屋顶的剧院中,看一出描写裘力斯·恺撒——罗马第一个皇帝的悲剧。其中出场角色至少有15人,演得都十分精彩。剧终时,他们按习俗跳起了极为优雅的舞蹈。”可见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悲剧,搬上舞台后风采不亚于他的喜剧和历史剧,这不得不使人赞叹莎士比亚的天赋与才能。

综观莎士比亚16世纪90年代的所有作品,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这些作品就总体而论都洋溢着蓬勃的生机,生活中的矛盾冲突都得到了较圆满的解决。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一个10年可谓硕果累累,共有10部喜剧、10部历史剧和3部悲剧,以及100多首十四行诗和两部长诗,这对他个人而言可以说是没有浪费才华和虚掷光阴的明证,那么他的这份辛勤耕耘在当时的文坛是否换来了相应的荣誉和声望呢?

1597年,一个叫佛朗西斯·米尔斯的人来到伦敦,他曾在剑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牛津大学获艺术硕士学位。来到首都后,他被浓郁的文化气息感染了,目睹文学界一派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他决定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1598年,他出版了一本小书叫《智慧的宝库》,对整整300年间的英国文学——从乔叟到斯宾塞作了客观的概述。虽然在这本书中米尔斯没有表现出任何才华,他的观察力浅薄、行文平板,但这部作品却有相当的史学价值,因为他搜集了许多作家的珍闻,并熟悉当时文坛的动态。此书出版不久,米尔斯就离开了伦敦,到外省某地当了一名牧师。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年的一本小册子使他名留千古。

米尔斯这部著作中关于莎士比亚戏剧活动的评述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他说:“正如普劳图斯和塞内加被认为是罗马最优秀的喜剧家和悲剧家一样,莎士比亚在这两种演出的戏剧类型上都被看做是英国无与伦比的作者。喜剧方面,足资证明的是他的《维洛那二绅士》,他的《错误的喜剧》,他的《爱的徒劳》,他的《皆大欢喜》,他的《仲夏夜之梦》,以及他的《威尼斯商人》;悲剧方面足资证明的,是他的《理查二世》、《理查三世》、《亨利四世》、《约翰王》、《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和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米尔斯在历数当时优秀的诗人时,提到了斯宾塞、德雷顿、莎士比亚、布雷顿。接着,他又公布了悲剧作家们的排行榜:“这就是我们优秀的悲剧作者:贝克赫斯特勋爵,剑桥的莱格博士,牛津的伊德博士,《统治者之镜》的作者爱德华·菲里斯硕士,马洛,比里,约顿,基德,莎士比亚,德雷顿,恰普曼,戴克,本·琼生……”最后,莎士比亚的名字再次被提到,米尔斯称他是“我们中以最热切的感情对不幸的爱情洒一掬同情之泪的人。”

从米尔斯对莎士比亚的评论中,我们注意到他没有把莎士比亚列在知名作家总目中的首要位置上。在作者人名录中,米尔斯显然是根据每个人的名望地位而非才能成就来排列的,先是有爵位的作者,后是有学位的作者,最后才是没有任何头衔的作者。

莎士比亚在当时仅仅是一名绅士,而且也没有大学学历,自然要被归入第三类作者了。但当米尔斯评论诸作家的艺术成果时,莎士比亚脱颖而出,被给予了最高的荣誉。莎士比亚不仅被与普劳图斯和塞内加这两位世界最优秀的剧作家相提并论,而且还被特别强调多才多艺、兼收并蓄,在喜剧和悲剧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米尔斯的评价证明,莎士比亚在创作了第一批剧作之后,就已被认为是最卓越的剧作家了,并与公认的古代戏剧大师不分轩轾。

米尔斯之所以被后人铭记,是因为他作为第一个承认莎士比亚天才的人,能够无视莎士比亚卑微的社会地位,诚实客观地给予他公正的评价和赞誉。1598年,当米尔斯的这本书问世时,莎士比亚已经34岁了,他以自己天才的创作向世人证明了他是“惟一震撼舞台的人”,此时一定再也没人敢贸然称他是“暴发户式的乌鸦”了。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莎士比亚是一个自尊心、好胜心极强的人,是一个很有志气和骨气的人,正是这种不肯服输的硬汉精神造就了他,使他从一个现代俗称的“打工仔”一跃成为文学巨人。

几百年来,虽然各个不同的民族都用各自的语言赞美过莎士比亚及其天才创作,但同时代人中同行的评价应当是最有说服力和最有价值的。1599年,约翰·韦弗出版了《旧样新式短诗集》,其中有一首“致威廉·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对莎士比亚早期的文学成就给予了生动而贴切的赞美:

“舌头流蜜的莎士比亚,当我看到你的作品,我敢发誓是阿波罗而非旁人写的它们,它们玫瑰色的容貌,金丝织的衣裳,它们的母亲据说是天上生的某个女神;玫瑰脸颊的阿都尼,头发是琥珀的颜色,白嫩而火热的维纳斯想引诱他爱她;贞洁的鲁克丽丝衣衫像处女一样洁白,傲慢而好色的塔昆一心要污辱她;罗密欧、理查……还有更多我不知其名,他们甜蜜的舌头和吸引人的美丽,表明他们是神明(虽然名分上他们不是),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起誓做他们忠实的信徒:

他们,莎士比亚的孩子们,在爱情中燃烧,去吧,同你的文艺女神生出更多的神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