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易经大智慧全集
27362300000001

第1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

——从清华校训说起

在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东门,立着一块巨大的长条青石。上面镌刻着《易经》的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字体坚硬如铁铸龙蛇,熠熠生辉。

这就是著名的清华校训。每一位到清华学习和参观的人看到这句镌刻在青石上的校训,都会为这种浓郁的气氛感染。在清华的西校门里面,还立着来自《易经》的另一句名言:“人文日新。”

为什么清华大学会如此信奉《易经》,把它的名句当做校训、格言?这是有其传统的。早在西南联大时期,这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已经是它的校训。几十年来,清华人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成为一股公认的社会力量,在政界、学界、经济界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领头作用。

清华的力量来自“自强不息”的《易经》精神,清华的力量源自《易经》。

不仅如此,我们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曾受惠于《易经》,《易经》的自强不息精神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的精神财富。

以往人们提起《易经》,以为它是本算卦的书。其实,《易经》主要不是在讲算卦,而是讲如何奋斗成功。它是一部伟大的哲学书,一部伟大的成功学经典。

《易经》的精华即在于它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几千年来,《易经》深邃而直白的智慧不断指导我们走向成功。

时代变了,但社会进步的规律不变;在中国大地成功者不断涌现,但成功的规律不变。清华如果丧失了“自强不息”精神,将不再是清华;中国如果丧失了“自强不息”精神,将不再是中国。

《易经》的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国的巨大财富。是中国人的元气所在,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智慧之源。加入WTO后的中国人更加需要奋斗。

就在此时此刻,而不是遥远的明天,我们必须更好地运用《易经》去创业,去获取成功。

1要想做“龙”就要

先学会做“潜龙”

潜龙勿用(卦一·乾)

“潜龙”。就是潜伏的龙。“潜龙勿用”,就是龙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轻易行动。周文王隐居在大狱中,甘做“潜龙”,身怀《易经》绝学而不用,使商纣王毫不觉察,待其出狱,一举击溃对手。

案例

《史记》记载,商纣王无道,暴桀天下,将周文王(姬昌)囚禁在羑里,意在打击周族人的力量。但是周族人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他们在周公与周武王的带领下继续发展壮大;而周文王也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出狱的机会。时间慢慢地过去,纣王当初想要消灭文王的杀心渐渐淡化,而周族人已有了营救文王的方法。现在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文王如何出狱,而在于出狱后如何击败纣王。文王每天在狱中苦思冥想的就是这件事。后来他终于凭借《易经》的智慧顺利出狱(示意周公用土地换他的人)。在他死后,他的儿子周武王终于灭掉了商纣王朝。

易理

1.保存自身。人有时会身陷绝境,甚至是死境,在此时首先要保存自身。

2.做潜龙。所有的龙都曾经是“潜龙”,要做龙就要会做“潜龙”。

3.潜龙勿用。为求“大用”,必须要“勿用”,虽有惊天本事而潜藏起来,暂且不用。也就是俗称的“扮猪吃老虎”。

易理应用

1.如何保存自身?

用一切手段保存自身。在这时,没有原则也没有条件,只要能保存自身就OK。

坐牢当然是可怕的,但比起杀头肯定是天堂了。当然,坐牢的下一步极可能就是杀头,但只要像文王一样赢得了坐牢的机会,就有时间来解决问题。万分之一的机会不只是一个机会,而是一万个机会。

2.如何做潜龙?

先确定自己是条龙,是风云人物,是真命天子。为什么这个世界选择了我而不是别人,这个问题我是不关心的,我惟一关心的是已经形成的现实。并且我要实现这个还没完全实现的现实。

周文王当初并没有反意,但当商纣王把天下搞得实在太不像样了。并且很多人已经注意到他已具备推翻旧朝代的能力后,他无法摆脱要当龙的宿命。他惟有当龙。不当龙他就会死,而且死得很快。当龙也会死,但会死得较慢,而且有意义。

周文王选择了做龙。

但商纣王早就是龙了,是条大龙。当此之时,文王很聪明:纣王是大龙,他就是小龙;纣王是一条张牙舞爪的龙,他就是一条潜龙——潜伏起来,以待风云聚会。

3.如何做到潜龙勿用?

孔子说得好:“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了成大谋,我们必须小忍与大忍。不能忍的人必败无疑。

周文王之所以胜纣王的地方即在于他的这一招“潜龙勿用”,也就是“潜龙三忍”——

一忍:甘愿臣服。

二忍:甘愿坐牢。

三忍:甘愿出狱后还臣服于纣王。

第一忍可称“存身之忍”,它让我们明哲保身。

第二忍可称“明志之忍”,它让我们反省自身,为反转乾坤、龙飞九天之日想好思路。

第三忍可称“安天之忍”,它让我们一忍到底,绝不轻举妄动。

只有“存身之忍”与“明志之忍”显然是不够的,周文王之所以是周文王即在于他的这第三忍“安天之忍”。他的这招“安天之忍”其实就是“变天之忍”,具有一洗乾坤之力。

试想以纣王的智商级别,怎会不防周文王出狱后的作为?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给周族人带来灭顶之灾。但是周文王一忍到底,一直到生病而死都没有造反,终于使纣王去掉了防备之心,从而为他的儿子周武王伐纣换取了决定胜负的时间、人力与时机。

图解

《易经》讲的这招“潜龙勿用”与《庄子》上讲的“鲲化为鹏”有相通之处。《庄子·逍遥游》云:

“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海运则将徙于南溟。”

从鲲化为鹏,从北溟到南溟,这是一个彻底的改变。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呢?《庄子》上讲:“扶摇而上”。所谓“扶摇而上”就是乘风而起。改变这一切的就是风!

按照《庄子》里的诗意说法,风是天地的叹息,那么我们就要变这天地的叹息为人类的飞腾!

从鲲化为鹏后,《庄子》上又讲:“而后乃今培风”。“培风”即培养风云,不是风吹我,而是我吹风,这时我们已成为世界主宰。

《庄子》所讲的鲲化为鹏的四大境界即为:

(1)待风。等待风的到来。我比风先来。

(2)乘风。风来我就上。

(3)培风。变小风为大风。

(4)弃风。不要风了,我就是风,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同样地,《易经》这招“潜龙勿用”的三大境界即为:

(1)我知我为龙。我就是宿命的真命天子,世界等我去打拼,我定有大作为。

(2)我甘为潜龙。要做龙,就要长期潜伏,积聚力量。一条夭折的龙连蛇都不如。

(3)我要“潜龙勿用”。再大的本事也不急着使出来,自然会有恰当时机一洗乾坤。

潜龙勿用。

——《易经·乾》

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逍遥游》

2务必寻求高人指点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卦—·乾)

“飞龙”,就是腾飞的龙;“大人”,就是高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就是说龙要腾飞,先要向“大人”学到本事。张良是条“飞龙”,但若无“大人”指点,也难有成就。他在一座古桥上遇见黄石公,黄石公亲传他兵法,张良便一飞冲天。

案例

《史记》记载,张良刺杀秦始皇未遂后,隐藏在下邳(本书作者注:这也是“潜龙勿用”)。有一天他在一座桥上过,一个老人(黄石公)走到他面前把鞋扔到桥下,让他去捡。张良吃惊不小,想打这老人,又见这人很老了,终于忍住,去桥下捡起鞋来拿到桥上。老人又很过分地让张良为他穿鞋,张良默默照做了。老人大笑而去,一会儿回来,夸他“孺子可教”,命他五天后大清早在桥上等。张良五天后一去,见老人早在桥上了。老人大怒,让他过五天再来。过五天张良又迟到了,老人又怒,约他再过五天来。过了五天,张良半夜赶往,终于赶在了老人的前面。老人见他先到,高兴了,于是传了他一部《太公兵法》。张良就因为这次奇遇,成为后来汉高祖刘邦的首席军师与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

易理

1.千里马遇见伯乐才会身价百倍。飞龙要见大人,才会一飞冲天。

2.哪怕是飞龙,也要求利。要顺天而行,不能逆天。

易理应用

1.飞龙怎样见大人?

飞龙再大,也大不过大人。所以飞龙应该在大人的面前谦虚受教,千万不可自高自大。

所谓飞龙的“飞”,是说他能自由飞翔;而所谓大人的“大”,是说他充盈宇宙,浩大无边。龙怎么飞也飞不出天,所以当尊大人为师。大人没有飞龙依然是大人,飞龙没有大人却不能飞起。

所以飞龙见了大人要谦虚。正如孔子见老子,刘备见诸葛亮,张良见黄石公,必须礼待对方,师事之。

其实以大人之大,是无所不知的,孔子见老子之前,老子已知孔子为“圣人”;刘备见诸葛亮之前,诸葛亮已知刘备是志在四方的“刘皇叔”;张良见黄石公之前,黄石公已知张良为“刺秦少年”,何等抱负!

所以很多时候是大人先来找飞龙,传以绝学,以助天行道。正如《史记》所载,是黄石公先来找张良的,在桥上等他。

所以飞龙要学会等,因为我们命中的贵人也在等我们出现。要会“忍”,更要“等”!尤其重要的是当贵人出现时,我们要认出来。千万不可错过。

我们在做潜龙时,要忍;现在做飞龙,等大人出现了,要虚心受教。

等到大人与飞龙相会之日,自然有奇遇。当然还有个考验的过程,黄石公一共试了张良三次:

一试张良:让他捡鞋穿鞋。这是在试张良是否能忍住少年人常有的浮躁之气,同时也在试张良是否有敬老的善心。有此善心,便可以做天下事。

二试张良:桥头等待。这是在试张良是否会如约而至。如果来了,说明张良守信用,并有慧眼认出眼前的老人就是他的良师。

三试张良:一次比一次早。这是在试张良是否是有心人,只有有心人才会干大事。同时也在试张良的坚韧程度,老人故意让张良一次次迟到,一次次挨骂,才可能使张良在第三次起得特早,处于一种完全等待的状态,这时传给他兵书,便可领会。

张良经住了黄石公的三次考验,所以他成功了。

2.飞龙如何求利?

当初张良刺杀秦始皇,虽是顺应民心,但从气势与能力上讲,处于不利条件。他果然“误中副车”,失手远遁,说明整个过程非常不利,飞龙不能飞起。而自从遇见黄石公后,张良顺天而行,通过自己的江湖身份(刺客中的隐者)结识了同样身份的项伯,再依次结识项羽、陈涉与刘邦这些人,最后跟随了刘邦,打遍天下无敌手,何等顺畅。

这就是求利的结果。

张良当初直接刺秦的希望等于零,就算刺秦成功也不会赢得天下,因为当时他毫无势力。只有张良依附刘邦后,二人强强联手,才有了后来的汉朝江山。在这过程中,多种力量相生相克,非常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