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隋朝建立初期,文帝杨坚勤政恤民,生活俭约,然而,到了晚年,隋文帝也开始了奢靡的生活。不仅如此,他对权力有了更加强烈的欲望。泰山封禅,修建仁寿宫,雅好符瑞,罢除学校,废黜太子等等,经历了这些事情之后,文帝也遗恨而终。
随着国家的极大富裕,文帝深深地陶醉了,以节俭著称的文帝开始挥金如土,荒于政务,不管百姓的死活。
开皇十四年(594年)的10月,随文帝突发奇想,下了道诏书,要陈朝、北齐、后梁的后人修建宗祠,让他们对祖先进行祭拜,建祠地点在洛阳邙山。至于其中的目的,自然是想展示自己的仁爱之心,粉饰太平。文帝把邙山作为亡国之君祭拜祖宗之地,其实就是文帝在缅怀杨家辉煌的战史。
随后,文帝带着陈叔宝一行人登上洛阳郊外的邙山。不仅如此,文帝觉得还不够刺激,又想到了封禅。这点儿和他当初励精图治时的勤政恤民的思想背道而驰。
早在开皇九年(589年),文帝就有封禅的想法。这年的一天,西北边陲时有叛乱;东西突厥来往密切,大有共同对付大隋之迹象;东北的高句丽也屡屡进犯;南方的陈朝虽然已灭,余孽却蠢蠢欲动。看着御案上的几封密报,文帝不由得用头紧锁。
文帝找来高颎商议道:“边境不安,大臣们劝朕登泰山封禅,祭告天地,你有什么建议?”高颎忙说:“古之帝王无不在功成名就、四海廓清时举行封禅。陛下不要小看封禅,它宣告太平盛世的到来啊。尽管边境时有叛乱,皇上也不要忧心,他们兴不起风浪。总之,当今的大隋已是海晏河清,陛下是该祭天了。”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封禅就是祭祀天和地。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官场上的这些高级奴才最擅长的就是揣摩主子的心思。文帝一有泰山封禅的这个想法,立马就有人投其所好,没几天,一封封奏折堆满文帝的御案。
在泰山封禅始于秦始皇,此后汉武帝、光武帝也在国运昌隆之时登上泰山祭拜天地以示感恩。自东汉来年以来,中国经历了几百年的战乱,再也没有哪个皇帝有能力去泰山封禅了。
太平盛世,文帝最希望的便是历史能记住自己,如果能到泰山封禅,那肯定就是做皇帝的荣耀。晋王杨广也率百官跪于朝堂,同请封禅。此时的文帝,再也不是开国时期为了国家操劳的那个文帝了,太平盛世,这一切,已经把一个勤劳思政的皇帝彻底改变了。随后,文帝命姚察和虞世基等文人写拜山《仪注》。不久,仪注撰成,呈给文帝批批阅。这时,文帝又谦虚起来,要求礼仪从简。
开皇十四年(594年)12月5日,隋文帝起驾东巡。开皇十五年(595年)1月3日,文帝君臣来到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安顿好人马,进驻斋宫。11日,封禅活动正式开始!
在泰山山顶,祭祀大典由杨广主持,设祀坛,跪拜祭苍天。礼毕,在南郊设青帝坛,柴燎祀天。文帝仰望茫茫的苍穹,把改说的话都和老天说了,心里才觉安稳,之后,下令大赦天下。这次封禅,文帝没有动人场面,只是一般性的拜祭,史书讥讽这次典礼是“其扎不经”。不管怎样,文帝很满足,毕竟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3月1日,隋文帝回到京师后,又举行隆重仪式。封禅之事到此告一段落。除了封禅之事,隋文帝还改年号为“仁寿”并建造仁寿宫,这些都已经表明,文帝已经不是当初的文帝了。
早在开皇十三年(593年)正月,文帝就相中一块风水宝地,此地离首都大兴城几十公里,文帝见到这块风水宝地之后,就决定在此修建行宫,供他和独孤皇后颐养天年。想到这里,文帝的脑海里立即出现了两个字——仁寿。
早在平定陈朝后,隋朝的高层人事悄悄地发生一些变化。高颎从江南回到京城,文帝亲自慰劳他说:“公伐陈后,人言公反,朕已斩之。君臣道合,非青蝇所间也。”高颎听后,心里暗惊,回家后即刻上表逊位,经过文帝慰留,高颎虽然仍居原职,但经常遭到周围的攻讦,不得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有一次,文帝和他及贺若弼起谈论灭陈往事,他连忙说:“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身为宰相,又是平陈军实际的前线统帅,却自抑如此,说明朝廷气氛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种风气的形成,文帝负有直接责任,自建国以来,他常喜欢让大臣聚集一起,饮酒摆功,以为乐事。平陈后,文帝临幸晋王邸,置酒宴请群臣,举杯庆道:“高颎平江南,虞庆则降突厥,可谓茂功矣。”杨素不服,说:“皆由至尊戚德所被。”巧妙地将高颎和虞庆则的功劳一笔勾销。群臣当在文帝面前相互揭短攻讦,犹如如市井之徒。文帝对此非但不予制止,反而推波助澜。在他的鼓动下,大臣自然矜功伐善。
右武候大将军贺若弼位望隆重,兄弟俱封郡公,并任刺史列将,家中珍玩不可胜计,奴婢妾曳绮罗者数百,自以为功高盖世,常以宰相自许。然而,文帝任命杨素为右仆射。与高颎并为宰相,贺若弼愤恨不平,怒形于色,大骂高颎和杨素为无能之辈,因此免官。但在文帝的庇护下,不久又恢复爵位。贺若弼毫无悔改,甚至在酒宴七作诗泄愤,文帝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开皇初年群臣同心治国的景象正在迅速消逝。
当时,隋朝大臣中,足智多谋又敢于坚持自己立场者,首推李德林。然而,正同为他个性鲜明,所以不为文帝所喜,虽然身为开国元勋,却十年官位不加。平陈以前,国家正是用人之时,故李德林还有一席之地。文帝曾专门派高颎探望病中的李德林,征求平陈之计,并许以重赏。可是,后来封赏功臣时,宣布授李德林郡公、柱国,实封八百户,赏物三千段。此待遇远不能和高颎、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人相提并论,只能和行军总管相对,与文帝所许诺已经大打折扣,但还有人不满,到高颎处诉说一通,高颎随即劝说文帝,收回成命,如此出尔反尔。可知李德林这种敢于直言的人已经不被官僚所容忍了。
当年,文帝曾将逆人王谦宅第赐予李德林,公文已下,突然又改赐他人,令李德林另选一宅。李德林选逆人高阿那肱的市店以为替代,获得同意。开皇九年(589年),文帝巡视晋阳时,店人诉称此店乃高阿那肱强夺民田所造。这本是小事一桩,故文帝令有关部门折价偿还,不料苏威揪住不放,硬说李德林故意欺瞒,窃据赃物。李圆通等人在一旁添油加醋,说此店获利堪比食封千户,请计日追赃。文帝把李德林叫来,劈头盖脸就是一通斥责,李德林请求查验逆人文簿及换宅事实,但文帝毫不理会,竟将市店全部追还给原住者,对李德林越发生厌,虽然还让他继续担任内史令,却不让他参与决策讨论。然而,遭此中伤,李德林还是不肯明哲保身。翌年,虞庆则从关东巡视归来,上奏农村设乡正,乱政扰民。李德林本来就反对每五百家没乡正,所以,顺势劝谏文帝不要朝令夕改,应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但是,这次又触怒文帝,被臭骂一通。左右趁机密告李德林的父亲在北齐时代只是第九品的校书郎,李德林却谎报为第四品的公府谘议参军,使得文帝对其人品心生嫌疑。不久,朝廷议事时,李德林的意见又与文帝不合,文帝新怨旧账一起清算,将他贬到遥远的湖州(今浙扎省湖州市)去当刺史,李德林请以散官留居京城,文帝不准,只是批准他转任略近一点的怀州刺史。
李德林名满天下,又敢于进谏,实在让文帝倍感难受,所以非将他贬出京城不可。然而,他的下台使得隋朝中央人事结构失去平衡,集思广益的决策方式被打上终止符,不同政见遭到禁锢。然而,政治上的微妙变化被沉浸于胜利喜悦的社会和良好的国家财政经济形势所掩盖。
开皇十二年(592年),财政部门上奏:“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文帝有点不敢相信,慎重地问道:“朕既薄赋于民,又大经赐用,何得尔也?”财政官员为他计算说:“入者常多于出,略计每年赐用,至数百万段,曾无减损。”隋朝曾修造不少官仓,现在诸仓皆满,只好另辟左藏院以供收纳。这使人不由得联想起汉武帝初期“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棱。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允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从那时起,整整经过七百多年,才重见这般富庶景象。两相比较,汉代整整积蓄了七十多年,而隋文帝却只用了十余年时间,如此成就不能不让“思迈前主”的文帝深深地陶醉在喜悦之中。
于是,他下诏宣布;“既富而教,方知廉耻。宁积于人,无藏府库。河北、河东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调全免。”藏富于民当然是自我吹嘘的讲法,减免租调不无节约储藏费用与损耗的考虑。这时的文帝已经五十三岁,已经步入老年。想到早年的愿望都已经成为现实,于是激励他努力拼搏的政治对手尽皆降伏,反倒使得他失去奋斗的目标,顿时觉得累了下来。
开皇十三年(593年)正月十一日,文帝亲自祭祀。正月二十一日,他来到长安西面的岐州。这里的山水让他心旷神怡,身体得到很好的修养。于是,他决定在此修建一座行宫,供他和独孤皇后颐神养寿。
二月六日,文帝诏令杨素负责在岐州北边修建仁寿宫。杨素推荐著名的建筑专家宇文恺检校将作大匠,并举其堂妹夫封德彝为土木监,文帝皆予批准。在这里,文帝一直修养到十七日才回到京城。如此长时间悠闲静养,在以前似乎从未有过。杨素在战场上是让敌人丧胆的将军,在生活上也是非常奢侈,拥有“家童数十,后庭妓妾曳绮罗者以干数。第宅华侈,制拟官禁”,由他来主持工程,规模场面自可想象,何况这又是博取文帝欢心的良机,自然加倍尽心,宫殿设计得极尽富丽,高台亭榭,层叠而起,依山筑殿,宛转相连。只苦了服劳役的人,在严厉的督责下,星夜赶工,疲惫不堪,体力一不支,便被推下坑谷,覆以七石,充作基址。两年下来,一座金碧辉煌的仁寿宫拔地而起,其下却掩坪了百余民夫的尸骨。
开皇十五年(595年)三月,仁寿宫竣工,文帝让高颎前往视察,高颎回来报告,认为太过华丽,文帝心里不高兴。杨素闻知,深感忧惧,密启独孤皇后说:“帝王法有离宫别馆,今天下太平,造此一宫,何足损费!”请皇后为他开脱。二十九日,文帝亲自来到仁寿宫。其时天暑,民夫不堪苦役,死者相继于道,杨素令部下焚尸清扫,匆匆掩埋。文帝沿途听说,暗暗生气,待到仁寿宫一看,顿时火起,怒道:“杨素竭百姓之力,雕饰离宫,为吾结怨于天下!”杨素不知所措,如坐针毡。倒是封德彝沉得住气,悄悄对杨素说:“公勿忧,待皇后至,必有恩赏。”
次日,文帝召见杨素。杨素不知是喜是忧,心里七上八下,待入宫一看,文帝与皇后并坐高位,一颗心总算放下。果然,独孤皇后对他颇加慰劳,赞扬说:“大用意,知吾夫妻年老。无以娱心,盛饰此宫室,岂非孝顺。”结果,杨素不但没有受到责罚,反而受赐钱百万,锦绢兰千段。
在这期间,朝中也不太平。开皇十四年(594年),旱灾降临关中,从五月起,赤日炎炎,长空无云,烤得黄土龟裂,庄稼干枯。而且京城又发生地震,更是雪上加霜。到了八月,农民颗粒无收,仅以豆屑杂糠充饥。文帝见到农民的食物,泪流满面,传示朝臣,并宣布不食酒肉,与民同忧。可是,才八月农民就断粮,这年头明显熬不过去。九日,文帝宣布率领百姓到洛阳就食,一路上,他让卫队扶老携幼,保护饥民,体恤备至,表现得十分仁慈。
然而,文帝的悲悯是廉价的。其实,只要开仓赈灾,已经饿得头昏眼花的百姓便可以免去长途跋涉。唐太宗曾评论说:“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碾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陪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至灭亡。”
之后,文帝携独孤皇后前往刚刚落成的仁寿宫。宫殿确实奇巧方便,与皇宫的庄严刻板大相异趣,处处充满生活的气息,没有政务的烦恼,一夜高枕无忧,文帝真正尝到生活的欢乐。四月一日,他再度宣布大赦天下。
在仁寿宫,文帝一直住到七月二十一日才回长安。他已经喜爱上仁寿宫,渐渐习惯于舒适的生活。他还派人将北周权臣宇文护建造的温泉修葺一新,加盖屋宇,种植松柏。回长安仅三个多月,他又到温泉修养。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他对朝政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喜欢在离开朝臣的修养胜地发号施令。因此,仁寿宫成为开皇后期政治舞台的中心,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