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是隋王朝的开国皇帝,也是历史上颇有政绩的皇帝之一。在早期的人生中,杨坚依靠父祖的功勋,踏上了仕途,并在独孤家族的帮助下平步青云。同时,在仕途中,杨坚也屡立战功,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杨坚一家,自称出自弘农杨氏。弘农杨氏是一支历史悠远的名门望族,其发祥的传说,可以追溯到很远很远。据说,杨氏出自西周宣王的儿子尚父,被封为杨侯,子孙以国为姓。后来,杨氏为晋所灭,子孙逃到华山仙谷,遂于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定居下来。
比较可信的记载,大概可以追溯到楚汉战争时代。在乌江边追上项羽并将他分尸的五员汉将中,有一位叫杨喜,他国功被封为赤泉侯,成为弘农杨氏的先祖。到东汉中,杨家出了一位名满天下的大儒,亦即世称“关西孔子”的杨震,他官至太尉,因弹劾邪佞而遭贬黜,愤然自尽,一时朝野震动,被海内儒士尊为表率。从此以后,天下杨氏,多附会杨震为宗祖。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杨震的孙子杨馥,其十世孙为杨孕,杨孕的六世孙为杨渠,其于杨铉,为前燕北平郡守。也就是说,从东汉灵帝时(168-188年)起至前燕(337年起)约一百七十年间,传十七代,平均一代仅十年,令人难以置信。《隋书·文帝纪》称其远祖为“汉太尉震八代孙”在时间上较为可信。但是,从杨铉上溯到杨馥,其间五代,仍无从查考。
杨坚家族的名字,与其远祖多有重复。例如,杨坚的父亲杨忠,与杨震的曾祖同名;杨坚的儿子杨广和扬俊,分别与杨震的九世孙和七世孙同名。如果真正出自同族嫡传,则不应该屡犯祖先名讳。其实,这种情况在北朝新起的弘农杨氏族中,也有所见。例如,自称出自杨震末子杨奉嫡传的杨敷,就与其十三世祖同名。因此,我们很难把杨坚一族看作是弘农杨氏的嫡系后裔。
周隋之际,杨素家族更可能是弘农杨氏的代表。杨玄感起兵时,弘农扬氏纷纷起来响应。由此可见,这场斗争并不是宗旗内部的分裂,它表明杨坚家族与弘农杨氏没有多少渊源关系。杨素家族奉杨震末子为祖,而杨坚家族则称出自杨震长子一系,显然是要高过杨素家族,益显其尊。根据《周书·杨忠传》记载,杨坚家族实际上始于任前燕北平郡(今河北遵化县东)太守的杨铉。至其儿子元寿时,转归北魏。可能是由于其北方家世的缘故,杨元寿被任命为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司马,戍守边疆,家族也就在这里定居下来。此后经历三代到杨祯时,六镇兵起,杨祯随着滚滚南下的人流,逃到中山(今河北定州市)避难,并在此地招募义徒,后因兵败身亡。而其子杨忠则随河北流民,漂泊于山东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关于杨坚的家族起源,尚待查考。
西魏大统七年六月癸丑,也就是公元541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三傍晚,从寺院深处,传来清脆响亮的婴儿啼声,给般若寺平添许多祥瑞喜气。这家主人是西魏赫赫有名的云州(今甘肃省庆阳县西南)刺史、大都督杨忠。这年,杨忠三十五岁,戎马倥偬一晃已届中年。
杨忠十八岁那年,他流落到山东,登泰山,望神州,前途渺茫,满目苍凉。在泰山脚下,他和吕苦桃的女子草草成亲,正想过上几天平安的日子,不料南朝粱军队乘北魏大乱之机,出兵北伐,他被虏往江南,在梁朝过了五年。大通二年(528年)十月,梁朝以投降的北魏北海王元颢为魏王,发兵送其归国,杨忠被任命为直阁将军,随军北上。翌年,元颢攻入洛阳,当上皇帝。就在这时,尔朱荣的前锋独孤信已兵临城下,一场恶战,元颢被乱兵所杀,杨忠改换门庭,成为尔朱度律帐下统军。不久,尔朱荣被孝庄帝诛杀,尔朱兆自并州反攻,杨忠随之进入洛阳。其时,尔朱氏已是强弩之末,旋为高欢所灭。而高欢所立的孝武帝,不满高欢专政,任命武川旧将贺拔胜出镇荆州,以为羽翼,武川出身的军将多追随贺拔胜,杨忠也转归独孤信,成为其麾下一员猛将。
公元536年秋,独孤信和杨忠获得批准,回到关中。杨忠高大美髯,深沉大度,曾随宇文泰出猎,有猛兽驰出,杨忠赤手空拳,左挟其腰,右拔其舌,亲手杀之,见者无不惊叹。达奚武以武勇著称,有一次和杨忠一道出征,遇到北齐大军,达奚武惧不敢战,率军后撤,以杨忠殿后。部队退到洛南,齐军追至洛北。两军隔水相望,杨忠令将士解鞍而卧,自己立马河上,齐军见而惧怕,竟不敢进逼。达奚武叹服:“达奚武自是天下健儿,今日服矣!”宇文泰深爱杨忠英勇,将他留在身边。贺拔胜、独孤信和杨忠等自南朝归来,武川镇出身的各路将军终于会首,凝聚为坚强的军事集团,开始了与高欢争夺天下的生死大搏斗。
据《周书·杨忠传》记载,杨忠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美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武艺绝伦,识量沉深,有将帅之略”。后由于在宇文泰执掌国政和宇文觉建守北周的过程中,杨忠功勋卓著,被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马,受封为随公。杨坚的贵族世家和父亲杨忠的加官晋爵,为这位关陇贵族少年的平步青云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杨忠回到关中,鞍马未下,便随宇文泰出征,先后参加了著名的沙苑之战、河桥之役,屡立功勋。此后,东西之间战事间歇,杨忠随宇文泰等军队统帅回居靠近潼关的华州,防备高欢。大统四年(538年),在河桥战役中,杨忠与壮士五人力战守桥,敌人不敢前进,因军功授左光禄大夫、云州刺史,兼大都督。不久,杨忠又因军功转任洛州刺史。自大统四年(538年)与东魏大战洛阳后,总算能过上短短几年相对安定的家庭生活,盼望有个儿子继承香火家业的心情,尤为焦灼。夫人有喜,带给他无限的喜悦和希望,使得婴儿的诞生,显得如此郑重,不能有丝毫的差池。
不久,婴儿出生。新生婴儿是个健壮的男孩,方脸高颎,五官端正看上去就是个将门虎子。一家人欢天喜地,斟酌着给儿子起了个“坚”字单名,希望他长大后能像父亲一样威武坚毅,卓尔不群。洋洋喜气,灿烂霞光,映照在杨坚红喷喷的小脸蛋上,越发显得光彩照人。放眼窗外,深庭幽径,笼罩在紫金暮霭之中,令人陶醉,仿佛眼前的一切竟是神迹。
内史令李德林欣然落笔:“皇帝载诞之始,赤光蒲室,流于户外,上属苍曼。其后三日,紫气充庭,四邻望之,如郁楼观,人物在内,色皆成紫。”著作郎王劭撰《隋祖起居注》称:“于时赤光照室,流溢户外,紫气充庭,状如楼阁,色染人衣,内外惊异。”一代文豪薛遭衡赞颂道:“粤若高祖文皇帝,诞圣降灵则赤光照室,韬神晦迹则紫气腾天。龙颜日角之奇,玉理珠衡之异,著在图策,彰乎仪表。”
这些传说,在隋代广为流传,言之凿凿,不容置疑。以至唐人在编修《隋书》时,也采纳其说,似乎杨坚是应天命而降生人世,注定要位登九五,统一神国,从而给他披上一件金光灿灿的神衣。而这件神衣,在杨坚后来的政治生涯中,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在古代,大凡君王伟人出世,都有一番神灵瑞象的铺陈。但是,像杨坚这种以佛教灵迹为底蕴的渲染,却是绝无仅有。
相传,杨坚出生那天,有一位俗姓刘、法名智仙(或作智先、智迁)的尼姑,从河东(山西一带)风尘仆仆赶来,深夜造访。当时,异常闷热,吕氏打扇驱暑,却将杨坚扇得寒战不已,几致气绝。就在这紧急时刻,智仙赶到,杨坚转危为安。于是,智仙对扬忠夫妇说道:“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虚惊一场的杨忠便将杨坚托付给智仙抚养,还将自家宅院改作佛寺。过了一段时日,吕氏按捺不住对儿子的思念,悄悄来到智仙房中,将杨坚轻轻抱起,仔细端详。就在这时,杨坚突然头上长角,遍体生鳞,化作一条小龙。吕氏见状大惊,把怀里的婴儿坠落于地。智仙从外间进来,连忙将杨坚抱起,埋怨道:“何因妄触我儿,遂令晚得天下。”从此以后,杨家人不敢轻易过问儿子的日常生活。
就这样,杨坚随智仙在佛寺里一天天长大,度过燃灯诵佛的童年。十三岁那年,杨坚已是伟岸步年,“为人龙颜,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俨然一副人君仪表。智仙十分喜爱他,给他取了个与其名字相对应的小名,叫”那罗延送他出寺回家,转入太学学习。《佛祖所代通载》卷第十记载:释尼智迁者,河东蒲坂刘氏女也。步出家,有戒行,氏通禅观,时言吉凶成败事,莫不奇验。居般若寺,会文帝生于寺。据此可知,智仙并不是从河东特意赶来抚育杨坚的神尼,而是常住般若尼寺的尼姑偶然遇上杨坚诞生的喜事。这样,整个事情的经过就显得合理多了。
后来,杨忠割宅为寺,以供养智仙。北魏后期,王公贵族滥设寺院,乃至。今之僧寺,无处不有,或比满城邑之中,或连溢屠沽之肆,或三五少僧,共为一寺。“不安于寺庙的僧尼,游涉村落,走家串户;而朝中显贵,也经常召唤僧尼,算命问卜,举办佛事斋会,甚至尊以为师,充当军政顾问,称作”家僧门师。智仙长期居住在杨家,充任养育杨坚之责,显然就是杨家的家僧。后来,周武帝灭佛时,智仙隐匿于杨家,终获保全,可知杨家与佛教关系至探,由此也可了解当时佛教社会影响力之一斑。对于养育自己长大的智仙,杨坚终生难忘,思念情深。登基之后,命史官王劭为她立传;晚年还为她铸造等身像,并令画师将她画于自己身旁,颁发四方。
智仙给杨坚起的小名“那罗延”,指的是印度教中的大神祗毗瑟纽,在佛典里,则是指金刚力士、坚固力士等,是力大无穷的神柢。南北朝时代,普遍流行以佛教神祗为名字,例如,南朝有王僧达、王僧裙、王僧绰、王僧虔等。杨坚对自己的小名颇为自豪。
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东西之间的战事已基本稳定,宇文泰腾出手来,整顿军队,构建统一的军事指挥体制。在其创立的府兵制顶端,有主童童、李虎、元欣、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祟八大柱国,其下有元赞、元育、元廓、达奚武、李远、豆卢宁、宇文贵、贺兰祥、杨忠、王雄等十二大将军。这份精心安排的名单,既保留了武川军将的基本色彩又包括了原贺拔岳、贺拔胜、侯莫陈悦和魏孝武帝各大派系的代表,每位柱国大将军的背后,都有一个军事集团支撑,显然是各派之间妥协与平衡的结果。这二十家构成了关中政权的核心,组成新的门阀政治格局,“当时荣盛,莫与为比”。此后,由于柱国大将军权位隆重,甚少出征,因此,军事行动的重任就主要落在十二大将军肩上,后者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杨忠跻身于十二大将军之列,成为关中政权的梁柱。
杨坚出生后,就在佛教的环境中成长,一年难得见上父亲几面,童年的岁月里,并没有享受到多少双亲的温暖,玩耍时的欢乐、生活中的困难以及对外间世界的遐想,经常只能对着庄严的佛像在心里对自己诉说。暮鼓晨钟,燃灯诵经,寺院的刻板生活,使他过早地失去了童稚和天真,养成深沉稳重、孤傲刚毅的性格,举止有度,少年老成。杨坚日后回忆童年往事时,曾经说道;“朕步恶轻薄,性相近者,唯窦荣定而已。”
作为军事贵族家庭的子弟,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军事训练,熏陶于北周质朴尚武的风气之中。当时,宇文泰为首的军事将领大都居住在华州,东西两大政权之间,频频爆发战争,活生生的英雄故事,深深地感染着杨坚幼小的心灵。生活的环境和对外间世界的向往在内心冲撞,形成他极为复杂而矛盾的性格。就这样,这位过于早熟的少年,终于在十三岁时,走出佛门,转入太学,迈向他日思夜盼却又不太熟悉的世界。
在太学中,杨坚虽然不肯用功读书,性格却颇为内向,举止庄重,加之相貌非凡,不苟言笑,太学生们对杨坚都很尊重,甚至同他最为亲近的朋友,也不敢同他随意开玩笑。杨坚青年时期的个人爱好,只知道他喜爱音乐,少年时期时常怀抱着琵琶自弹自唱。他曾自编了两首歌曲,名为《天高》、《地厚》。后来,杨坚做了皇帝,这两首曲子被作为宫廷歌曲演奏,但具体内容却没有流传下来。
杨坚降世以来,他的成长同父亲杨忠官阶与爵位的晋升,是同步的。大统九年(公元543年),杨坚3岁。杨忠因“先登陷阵”有功,被委任大都督,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不久,又委任杨忠都督朔、燕、显、蔚四州诸军事,加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待到东魏同颍川,蛮帅田桂清据险为乱,杨忠率军讨平叛乱。
大统十五年(公元549年),杨坚9岁。杨忠被委任都督三荆二襄二广南雍平信随汀二郢浙十五州诸军事,镇守穰城。冬十一月,派开府仪同三司杨忠率兵与行台仆射长孙俭讨伐柳仲礼叛乱。大统十六年,杨坚10岁,杨忠大败叛军,晋爵为陈留郡公。
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杨坚11岁。三月,西魏文帝崩,皇太子嗣位,是为魏废帝。宇文泰以“冢宰”总揽朝政。粱朝邵陵王萧纶入侵安陆(今湖北安陆),宇文泰派大将军杨忠前往讨伐。凌晨攻城,下午攻克,生擒萧纶,“数其罪而杀之”;同时,又俘获安乐侯防,“亦杀之”。杨忠“间岁再举,尽定汉东之地”,汉水以东尽为西魏占有。
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杨坚14岁。赐杨忠姓普六茹氏,行同州事。十一月,柱国于谨、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患、韦孝宽等人率步骑兵5万讨伐江陵(今湖北江陵)。同月大军渡过汉水。中山公宇文护与杨忠为前锋,率锐骑抵达并扎营于江陵城下。随后,于谨率大军到达江陵,列营围城。后魏军攻城,当日攻克,生捕梁元帝舯绎,杀之。同时,俘虏梁元帝百官殛士民北归,没为奴婢者10余万,免者仅200余人。梁将王僧辩、陈霸先于丹阳立粱元帝第九子萧方智为帝,是为梁敬帝。
在攻克江陵的战役中,杨忠驻守汀津,负责断绝梁军的退路。粱军把利刃束缚在大象的鼻子上,用来冲锋陷阵,杨忠以箭射之,二象反走。江陵攻克后,杨忠受命镇守穰城(今河南邓州)。杨坚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贵族家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