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枟共产党宣言枠中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也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告诫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并说,在革命胜利以后,必须“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还说:“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邓小平坚持并发展了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思想,把发展生产力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一再强调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的茁壮成长,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落实到党的各项工作上,就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死死扭住不放,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和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和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重要结论。
(2)社会主义本质与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
就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言,如果把它看作是从社会主义自身固有的深层内涵角度为社会主义下定义的话,那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从社会主义外部联系的角度,即从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的角度为社会主义作明确的界定。总体来看,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这一本质规定至少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剥削”和“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应具有的社会现象,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首位标志,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之意。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是要从根本上消除不合理的剥削和两极分化现象的。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社会主义只有消灭了剥削和两极分化现象,才能体现它较之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和历史进步。其二,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现实性和历史性的统一。既然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那么在社会主义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就必然存在着剥削和两极分化现象。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3)社会主义本质与共同富裕
把人民的共同富裕当作社会主义运作的目的,并从本质规定的高度把它提出来,这一方面体现了邓小平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求实精神,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洞悉。以往论述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或者笼统地说是为向将来的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或者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具体特征方面来泛泛地加以阐释,不能准确指出社会主义的切实奋斗目标。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使现实社会主义运动有了明确的具体的发展方向,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新突破。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终极目的和根本手段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后结果的辩证统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物质手段、物质基础或物质上的保证。因为没有必要的手段,目的就无法达成;没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没有人民的共同富裕。唯其如此,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结果,又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本质中最重要的东西。“共同富裕”与“两极分化”是对立的,不相容的。有“两极分化”就没有“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得消除“两极分化”。因此,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前提。只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以江泽民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上升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上,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把人的全面发展提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高度。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丰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从经济一个层面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转向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理解社会主义本质,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更为全面。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强调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的全面思想发展升华了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内涵,突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并强化了共同富裕目标中的公平原则。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枟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枠又做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判断。和谐社会关注的是“全体人民”,是每一个具体个人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并且人与人之间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也要利益协调、和谐相处,进而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的:“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和谐主要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及以前的社会形态的根本区别。所以,它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精辟概括。本质属性是本质的表现。本质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而本质属性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什么样的社会状态。所以,“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无疑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意义
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意义
第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特征作过论述,为我们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但他们没有直接论述过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也没有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提法。
列宁虽然提出过“社会主义的目的”,毛泽东也认识到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本质问题,但他们都没有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明确的概括。这表明,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仅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上,是肤浅的,不全面的。其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从更深的层次上揭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的问题,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澄清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其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地引入了“生产力”的范畴,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来揭示社会主义的实质,从根本上克服了过去长期以来单纯从生产关系上认识社会主义的缺陷,在理论上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以革命为中心的理论形态”向“以建设为中心的理论形态”,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根本转变。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领域的深刻革命,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第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为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同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带来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的观念的重大突破,如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的重大突破,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上的重大突破等。这些重大突破,对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社会主义重新认识的产物。总之,没有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和概括,就不可能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实践意义
第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明确了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人们往往把是否实行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当作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又把是否坚持计划经济当作区分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尖锐地提了出来。其实,这些都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标准。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邓小平作了概括性的总结,提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也就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科学回答,才是我们区分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唯一标准。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符合这一标准的轨道上来,都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有利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尤其是初级阶段更要特别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体现了在当前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为回应资本主义严重挑战所必须采取的战略决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它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指出了我们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目的的根本不同。
有助于我们同只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离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右”的观点划清界限,从而保证改革开放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这又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可见,党的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客观要求。
第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既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它把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手段高度概括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给我们一个可操作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给人以信心和力量。一旦人民群众掌握了它,就会焕发出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第四,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及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虽然没有提到公有制,但并不等于没有这个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