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提要】
华东旅游区地处长江下游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一市,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全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经济文化发达,物产丰富,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开展旅游业最早的地区之一,在全国旅游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节)概况
一、旅游地理环境概况
(一)地貌类型以平原、丘陵为主
本区地处我国地形三大阶梯的最低一级,地形结构上平原与丘陵相间分布:自北而南依次为黄淮平原,皖中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及长江三角洲,江南丘陵及闽浙丘陵。
黄淮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位于苏皖二省北半部,地势西高东低,海拔在20~40米之间。平原北部徐州和连云港附近有局部侵蚀残丘,海拔可上升到100~200米。连云港的云台山海拔600余米,是苏北的旅游胜地。
皖中丘陵海拔500米以下,分布有天柱山、琅琊山等风景胜地。
长江中下游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包括鄱阳湖平原、苏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主要由赣江、信水、修水、抚水等河流冲积而成,海拔在100米以下,是富庶的鱼米之乡。鄱阳湖口东西两侧坐落有著名的风景名山石钟山和庐山。苏皖平原是指从湖口到镇江之间沿表江两岸分布的冲积平原。平原上河曲、残丘、湖泊、江心、沙洲星罗棋布,其中以巢湖面积最大,芜湖以下,江面收缩,由于两岸丘陵夹峙,常有山崖伸入江中,称为“矶”,以马鞍山市的彩石矶和南京的燕子矶最著名。镇江以下为长江三角洲,长江在这一带江面迅速展开,此地依山连海,空旷辽阔,境内河网密布、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人口稠密,自古即是我国经济繁荣富庶之地。名山、名城、名园皆集中于此。
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的广大地区为低山丘陵地,包括江南丘陵和闽浙丘陵两部分。江南丘陵是指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和天目山以西,云贵高原以东的低山丘陵区。这里多山地旅游资源,黄山、九华山享誉中外,钟山、栖霞山、汤山、井冈山皆为旅游名山。浙江省除北部为平原外,大部分地区为低山丘陵,分布有天台山、会稽山、雁荡山等名山,天台山、四明山脉向东北延伸入海,形成舟山群岛,岛中之普陀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闽赣边境,丹霞地貌发育典型,是我国著名的丹霞地貌风景区。
(二)河流密布,湖泊众多
本区主要河流有长江及其支流,淮河、钱塘江、京杭大运河等。这些河流水量大,汛期长、泥沙少、无冰期,为开展水上旅游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河流流经地区及沿江两岸分布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并孕育了各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
本区湖泊集中分布在长江两岸,我国五大淡水湖中的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巢湖都在本区内。此外,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嘉兴南湖、沪安千岛湖均为全国闻名的湖泊风景旅游区。
(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本区具有四季分明、冬温夏热、雨量丰富的特征,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3~11月均适宜旅游,其中春秋两季为旅游旺季,尤其秋季是黄金旅游季节。夏季偏热,但本区的名山、湖泊、滨河分布广,适宜避暑。冬季与北方相比,并无严寒,仍可开展旅游活动。
温暖湿润的气候使本区大多数地区的植被发育为常绿阔叶林,加之丘陵山地分布,使本区植被茂盛,花卉繁多,森林覆盖率高,形成一派山清水秀的秀丽景观。
(四)便捷的旅游交通
本区是我国交通最便利的地区之一,形成了以铁路、水运为主,公路和航空为辅的旅游交通网。铁路以京广、京沪、沪杭、浙赣、焦枝、枝柳线等为骨干,联系多条支线。全区多数旅游城市和重要风景名胜区都有铁路相通。内河航运发达,长江水运大动脉横贯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航空运输以上海为中心,联系区内及国内主要大中城市,还有通往多国的国际航线,本区公路密度较大,基本建成了通达各县市的全天候公路,大城市之间多有省际公路或高速公路相连。
(五)物产丰富、旅游商品丰富多彩
本区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物产非常丰富,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商品,土特产品和工艺品极具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著名的土特产品包括:名茶如杭州龙井、苏州碧螺春、祁江红茶等;六安瓜片、金华火腿、南京板鸭等。著名的工艺美术品有景德镇的陶瓷、宜兴的紫砂陶器、无锡惠山的泥人、苏绣、南京的云锦、青田石雕、东阳木雕、泾县宣纸等。
(六)历史悠久,经济发达
本区气候温和,地势平坦,是中华民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开发历史悠久,长期以来是我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文化环境,并造就了一批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近现代以来,该区经济继续腾飞,其中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与最大的工商业中心。经济的发达使本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内旅游客源地,又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成为我国的旅游热点地区之一。
二、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名山众多
本区风景名山数量众多,并且许多居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它们是:庐山、紫金山、钟山、云台山、雁荡山、普陀山、天台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琅琊山、齐云山等。这些风景名山融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于一体,加上宜人的气候和便捷的交通,后来多为著名的避暑游览胜地,对本区的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水景秀丽多姿
本区水景丰富,秀丽多姿,既有海滨风光,又有江河美景,还不乏名泉名瀑。嵊泗列岛、普陀山、朱家尖是本区著名的滨海旅游区,长江、京杭大运河、富春江—新安江、楠溪江是我国重要的江河旅游线。杭州西湖、江苏太湖、扬州瘦西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众多的泉水与瀑布更增添本区旅游资源的色彩,其中黄山温泉、杭州虎跑泉、南京汤岗子泉、庐山三叠瀑、雁荡山的大小龙湫瀑布皆为驰名全国的旅游景点。
(三)古典园林荟萃
本区气候温暖湿润,水系发达,常绿阔叶树种与花卉繁多,为造园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之经济文化发达,历代达官富豪纷纷在此兴建园林。本区园林集中分布于苏州、南京、无锡、扬州、杭州、绍兴、嘉兴等地。狮子林、拙政园、留园、扬州个园等更为江南园林之精华,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四)名城、古都、古镇繁多
由于本区历史悠久,人口稠密,经济繁荣,因而自古皆为经济、文化要地,形成了众多的古都与特色各异的名镇。我国著名的“六大古都”中的南京和杭州都在本区,全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华东旅游区的有15座。历史上曾有不少名人荟萃于此,留下较多的诗文给后人欣赏,而周庄、乌镇等古镇在江南独特的文化与水桥、流水的映衬下,形成了别有风味的江南小镇风光,是近年的旅游热点。
三、旅游分区与旅游路线
本旅游区包括五个旅游省市,即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
本旅游区旅游资源丰富,品级较高,旅游业发达,已形成苏南旅游线、浙皖旅游线、浙东旅游线、赣北旅游线四条旅游线路。
(一)苏南旅游线
苏南旅游线包括南京、无锡、苏州、扬州、镇江、常州、宜兴等江南旅游名城,可游览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虎丘、寒山寺、鼋头渚、三国城、瘦西湖、金山、焦山、北固山等旅游景点,是一条以江南秀丽的山水风光和古典园林为特色的旅游线。
(二)浙皖旅游线
浙皖旅游线指杭州、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以及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风景区,是一条串联江河湖山的黄金旅游路线。
(三)浙东旅游线
浙东旅游线是一条旅游城市集中,名山秀水与历史古迹融为一体的旅游线路,包括绍兴、宁波、普陀山、嵊泗列岛、天台山、雁荡山、楠溪江等旅游城市与风景名胜。
(四)赣北旅游线
赣北旅游线以名山古迹为主要特色,包括南昌、庐山、石钟山、三清山、龙虎山、景德镇等游览地。
(第二节)上海市及其主要游览地
一、上海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黄浦江与吴淞口的汇合处,苏州河畔。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商、金融名城,重要的工业科技信息中心,中国沿海主要的开放城市和进出口岸,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城市和海港,也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之一。
公元前6世纪上海属吴国,名华亭。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这里成为楚国宰相春申的封地,因此黄浦江也叫春申江,申即成了上海的别称。因吴淞口一带称沪渎(一种捕鱼工具)江,所以上海又简称沪。上海作为行政区划出现较晚,北宋熙宁年间设镇,元朝建上海县。以后的几百年里,上海各种经济开始发展,港口繁荣,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从此上海成为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据点,城市畸形发展。1930年设上海市。
上海市虽缺乏山水景色,且古迹不多,但其旅游业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上海的航空、水运、铁路与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又是我国三大进出口岸之一,使其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国内外游客的集散地;其次,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商业中心,购物旅游十分发达,加之繁华的都市风貌,使其成为国内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再者,上海北接杭州、无锡太湖风景区,南临杭州,到这些地方旅游的游客许多以上海为落脚点,直接促进了上海旅游的发展。此外,上海经济文化发达,是我国重要的国内旅游客源地。
上海资源内容十分丰富,其旅游资源以人文景观为主,主要的旅游点有:豫园、玉佛禅寺、龙华寺、鲁迅故居、鲁迅墓、中共“一大”会址、徐光启墓园、宋庆龄墓、淀山湖、崇明岛、外滩等。
二、豫园
豫园位于黄浦江边,地处闹市,为上海最大的古典园林。豫园以其高超的造园艺术、久远的文物古迹成为江南名园之一。该园始建于明嘉靖38年(1577年),其最早的园主为明嘉靖年间进士,四川布政司潘先端,取名豫园,意在“豫悦老亲”,让其父母在园中安度晚年。豫园历史上极盛期曾占地70余亩,现占地30多亩。全园由5条龙墙将30余处旅游点分割成6个景色各异的风景区。园内假山奇石、亭台楼宇、荷池曲池、小桥流水布置得曲折有致。点春堂为园内主要建筑之一,为清末小刀会起义时的指挥处。玉华堂前的太湖石“玉玲珑”相传为北宋“花石纲”遗物,为江南园林三大奇石之一(另两奇石为苏州的冠云峰、杭州的绉云峰),一直是豫园的精华所在。
三、外滩
外滩地处南京路东头,苏州河边,黄浦江畔,是一条南北走向的临江大道,全长约1.5公里。外滩是游客在上海旅游的必到之处,已成为上海的象征。一幢幢兴建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风格迥异的异国建筑使外滩享有“万国建筑博览”的美称,如汇丰银行大楼与海关大楼,人称“姐妹楼”,均出自英国建筑设计师威尔逊之手,是上海的主要标志。建于1928年的沙逊大厦,楼顶成金字塔形,大厦内汇集了39个国家不同风格的装饰和家具。外滩也因此成为百年近代上海历史的缩影。
近年来,新建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杨浦大桥都是外滩的重要游览地。
(第三节)江苏省重点旅游城市与主要游览地
一、南京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简称“宁”,别称金陵,石头城。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部,江苏省西南部,东距上海市3000余公里。长江横卧南京城北,秦淮河蜿蜒城南,钟山盘绕在东,清凉山雄踞于西,古人曾以“钟山龙盘,石城虎踞”形容其地势之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早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即为吴国重镇,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复国灭吴后,令范蠡修筑越城池于秦淮河畔,为南京最早古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南京开始成为政治中心。公元212年孙权在清凉山筑石头城,改名建业。此后,南京相继为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的国都,故称为“六朝古都”。公元1356年朱元璋建都南京,改称应天府,定都。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才正式有南京的称呼。此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都曾先后定都于此。悠久的历史使南京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文化遗存众多,1982年南京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地处江河湖泊、平原丘陵相会之处,又是六朝古都,是个既有历史古迹之雅,又有自然山水之性,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品级较高的旅游名城。钟山是南京风景名胜云集之所,南麓的明孝陵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中山陵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灵谷寺修建于佛教兴盛的南朝。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国建设最早、设备完善的天文台。雨花台烈士陵园、秦淮河风光带、玄武湖公园、莫愁湖、中山植物园、总统府、南京长江大桥,明故宫、中华门、清凉山、燕子矶等都是市内重要游览地。
二、苏州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太湖东侧,紧临上海,境内地势低平,河流纵横,湖泊遍布,水面占总面积的42.5%,是著名的江南水乡,有“东方威尼斯”之雅号。
苏州历史悠久,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古称吴,商末建“勾吴”国。公元前541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在今苏州城北建吴国都城。因有姑苏山,隋代始称苏州。
苏州古城极富特色,其路河平行的格局和水巷特色基本保存完好,两千五百多年前由伍子胥所建城池至今仍坐落在春秋时期的城址上,并基本上保持着古代的河道水系和“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棋盘格局。现古城内河道总长35公里,有桥170多座,其中清代以前的古桥近百座,是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
苏州古典园林堪称中国园林之最,有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留园、网师园等,苏州园林不仅数量多,且文化价值极高,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自古文化发达,使该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全世界的旅游者。吴人初尚武,春秋争霸,干将铸剑,孙武统军,吴越干戈,名扬天下。东晋以后,文风渐兴,唐白居易、宋范仲淹都曾留迹于苏州。杰出的书画家名标史册,明清以来更是人文荟萃,诗词文章、刻书藏书、绘画书法、昆曲评弹、刺绣雕刻名扬海内外。清人状元、榜眼、探花半出苏州。
苏州山清水秀,文物古迹丰富。虎丘相传是吴王阖闾的墓地,号称“吴中第一名胜”。苏州也是太湖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因张继《枫桥夜泊》一诗而名扬四海。
三、太湖风景名胜区
太湖古称震泽,又称笠泽、五湖。位于江苏省无锡、苏州两市与浙江省交界处,湖面海拔3.33米,最深达4.8米,面积2338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美美在山与水交相辉映,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令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