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提要】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特定的地理背景,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中国自然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别、构造特性、旅游价值及分布状况;中国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别、旅游价值及分布状况。
(第一节)旅游资源概述
一、旅游资源概念及分类
(一)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根据其研究的实践和理解,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凡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而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的总合。理解旅游资源的含义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
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最大的差异是它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愿望,吸引游客到异地进行旅游观赏、消遣娱乐、休憩疗养、登山探险、科学考察、文化交流等旅游活动。因此,有人将“旅游吸引物”作为旅游资源的代名词。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不同的旅游客源市场,同一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大小是不同的。
2.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
旅游资源与地球上其他资源是一样的,是客观存在的。有自然因素形成的物质资源,也有根植于物质资源的基础上所产生的非物质资源,如文化艺术作品、神话传说等。
3.旅游资源是发展变化的
旅游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带有发展性质的概念。(1)阶段性:作为旅游资源的自然或人文的现象或因素,只有当人们对它们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时,它们才成为旅游资源。(2)开发程度:旅游资源从状态上看有两种,即未开发的和已开发的旅游资源。(3)旅游资源的范畴是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多样化而不断扩大的。
(二)旅游资源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目的,旅游资源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常见的分类方法有:
1.将旅游资源按照本身的属性及成因分类
(1)两分法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指由地貌、水体、气候、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组成,基本上是天然赋成的旅游资源,包括地质地貌类旅游、水体旅游资源、生物旅游资源、气象与气候旅游资源等;
人文旅游资源,指由人类所创造的旅游资源,它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是民族风貌的反映,包括古人类遗址与古陵墓旅游资源、城镇风貌旅游资源、伟大工程旅游资源、古典园林旅游资源、宗教旅游资源、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文学艺术与主题公园等。
(2)三分法分类
自然资源景系(类同于自然旅游资源);
人文资源景系(类同于人文旅游资源);
服务资源景系(包括旅游服务、特种劳务、旅行社、旅游交通等)。
两分法和三分法的区别在于对旅游资源概念认识的不同,采用三分法的学者将旅游劳务也看作旅游资源。
2.按旅游资源的市场特性和开发现状分类
潜在旅游资源,指具有独特吸引力的自然景观、历史遗存等,旅游价值较高,但目前尚无力开发的旅游资源。
现实旅游资源,指自然或历史文化赋予的客观存在的旅游资源。有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旅游设施较完备;有的利用历史长但需加以调整、充实、丰富;有的已列入规划,即将开发,也作为现实的旅游资源。
人工旅游资源,这类旅游资源原来并不存在,完全是人工创造出来的新的旅游资源。
3.按旅游资源的级别及管理来分类
国家级旅游资源;
省级旅游资源;
市(县)级旅游资源。
二、旅游资源的基本特性
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重要的吸引要素,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不仅具有一般资源的共同属性,而且具有其独有的特征。
(一)地域性与广域性
旅游资源作为地域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使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呈现地域特性。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特征表现为地带性差异和非地带性差异。
旅游资源的广域性是指旅游资源分布十分广泛,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都有旅游资源存在。
(二)综合性
旅游景观的形成是多样的要素组合而成,孤立的景物很难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旅游地的形成是多种旅游吸引物聚集的结果。不同类型的旅游吸引物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旅游者;而旅游者在一次旅游活动中的旅游愿望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三)永续利用性和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在旅游活动中不会造成本身的耗费,旅游者只能带走审美感觉,获得美的享受。从这一层面,旅游资源可以重复出售,可以永续利用。但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必须以资源的保护和完整为前提,因为利用一旦超出度的范围,资源将变为不可再生资源。
(四)观赏性
旅游资源具有美学特征,具有观赏性。旅游的过程就是对旅游吸引物的观赏和审美,是对景观美的体验过程。毫无疑问,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越高,观赏性越强,知名度越高,吸引力就越强。但由于旅游者性格、气质、审美能力、文化素质的高低,都会影响对同一旅游资源的评判,使旅游欣赏呈现多样性。
(五)继承性和发展性
大多数旅游资源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和保留下来的。自然旅游资源大多是天然赋存的,人文旅游资源又基本上是人类历史遗存下来的,都具有自然或历史的继承性。
同时,旅游资源是不断发展的,在发展中得到不断的更新和补充。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新的旅游资源不断变异萌生,层出不穷。当然,随着人们眼界的开阔和审美价值的变化,有些旅游资源又可能失去原有的魅力。
(第二节)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与特征
一、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
(一)辽阔的疆域与复杂的地形结构
中国位于北半球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上最大的洋太平洋的西岸,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的第三大国。中国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5000多个岛屿,长达18000公里的海岸线,是世界上海陆兼备的国家。
中国国土南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3°58′N),北至黑龙江的漠河(53°31′N),跨纬度49°31′,直线距离约5500公里。东起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处(135°05′E),西到帕米尔高原(73°10′E),跨纬度62°05′,直线距离5200公里。
中国陆地边界长达2.28万公里,是世界上陆界最长的国家之一。陆上与朝鲜、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l4国相邻。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全长约1.8万公里。中国隔海与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五国相望。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一级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西为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000~2000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为三级阶梯,平均海拔500米以下。中国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兼备,但广义的山地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地貌成因也复杂多样,岩溶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山岳冰川地貌等千姿百态。
中国地域辽阔,加之地形复杂,从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复杂多样的气候与突出的地域差异
中国辽阔的地域,地形地貌的复杂与多样,造就了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从北到南,我国地跨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赤道带。从东到西又可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等气候类型,其自然景观也随之变化而具有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半荒漠、荒漠等。青藏高原更是一个特殊的气候单元,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区。由于受山地垂直冷热变化的影响,我国许多高山从山麓到山顶,出现从热带到亚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变化,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三)悠久的历史,高度发达的人类历史文明
中国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我们的祖先从远古时代就在中华大地上生活、劳动、繁衍。考古研究表明,早在17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的史前文化就已经形成了华北和华南两大文化谱系。到距今9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形成了旱地农业、稻作农业、狩猎采集三大史前文化区。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就出现了甲骨文,周朝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政教系统,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文化空前繁荣。中国传统的唐诗宋词、国画书法、戏曲杂技等等,均是世界上独具魅力的民族艺术形式。中国独特的医学、烹饪、武术均为世界所瞩目。制陶、冶铜、漆器、烧瓷、丝织等,都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艺技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技术发明,深刻地影响过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以万里长城为代表的古代工程更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宝贵结晶。
(四)众多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包括汉族在内共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差异或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各自鲜明独特的习俗。早在汉代我国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中国的56个民族在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通、婚丧、岁时、家庭、村落、宗教、道德、礼仪、禁忌乃至语言文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无不反映出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成为中国人文地理环境中最富活力的景观。
二、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旅游资源种类齐全,数量丰富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历史悠久,人文地理环境丰富多彩。在这种地理环境条件下,我国旅游资源不仅种类齐全,而且数量也十分丰富。山川河流、峡谷瀑布、湖泊涌泉、沙滩礁岛、峰林溶洞、雪原冰川、沙漠戈壁、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历史古迹、文化遗产、园林建筑、民情风俗、工艺特产、风味佳肴等等这些旅游资源,我国皆有分布。不仅如此,各种类型都具有极其丰富的数量。
(二)旅游资源分布广泛,地域性强
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普遍的广泛性。从东海之滨到西北内陆,从南海礁岛到黑龙江畔,从高原到盆地,从高山到峡谷,从城镇到乡野,都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尽管我国旅游资源广泛分布,但由于各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各地旅游资源亦迥然不同,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性。名山胜水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壮阔的雪域冰川、沙漠戈壁、草原草甸基本上在西部和北部地区;历史古迹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民族风情主要体现于西北、西南及东北边陲地区;皇家建筑、帝王陵寝以北京、西安为代表的北方为胜;山水园林则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南方为优;现代建设成就以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
(三)各大地区形成了区域性的典型主题
我国总体上是自然旅游资源组合结构以山水风光为主体,人文旅游资源组合结构以历史古迹及民俗风情为突出。由于各地地理环境结构的差异,各大地区形成了区域性的典型主题:东北地区的林海雪原与关东文化,华北地区的京都古迹与中原文化,华东地区的名山秀水与吴越文化,华南地区的南国风光与岭南文化,西南地区的石林洞乡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农业文化,华中地区的峡谷巨川与巴蜀和楚文化,青藏地区的雪域藏乡与高原游牧文化,西北地区的丝路古迹塞外风光与西北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
(四)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紧密结合
在我国几乎有自然旅游资源的地方,大凡都有人文旅游资源存在。武夷山风景名胜,不仅以“丹山碧水”著称,还有自秦汉以来的各种庙宇、亭台、书舍等300多处,特别是绝壁上还保留着古越族安置的“船棺”。贵州儛阳河风景区,不仅有长江三峡的险峻、桂林漓江之秀美的自然风光,而且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也特别丰富,苗族的芦笙节、龙船节,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水族的端午节等等,尤其是节日的苗乡侗寨犹如古老的神话世界。雄伟的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除气势磅礴的大自然景观而外,更有琳琅满目的人文旅游资源,如岱庙、碧霞元君祠、南天门、普照寺等,它们和谐地与大自然美景交织在一起。
(第三节)中国自然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是由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组成,如地质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等,人们称其为旅游的第一环境。
一、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一)概述
地质旅游资源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地貌是地表外貌各种形态的总称。通常将具有旅游意义的地貌景观称为地貌旅游资源。
地质地貌条件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地质地貌条件影响与制约着人文旅游资源的发生发展及其地域分布规律;地质地貌是陆上活动型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质地貌可为不同的野外体育、探险提供所需的特殊场地和条件。地质地貌还可作为突出的科考型旅游资源。
(二)地质旅游资源
地质旅游资源通常是构成一个地区山水风貌的基础,作为地质学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作为旅游资源,具有重大的观赏价值及重要的科普社会效益。
参照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的有关标准,并考虑其观赏价值,可将地质类旅游资源分为三类:
1.地层古生物旅游景观
(1)地层
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某一地质时代所形成的一套层状岩石,称为那一时代的地层。
在地层景观方面意义重大的是全球层型剖面和点。2001年3月,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将我国浙江长兴县煤山正式确定为全球二叠纪——三叠纪界限层型剖面和点,俗称“金钉子”。
此外,天津蓟县的中、上元古界标准剖面,云南梅树村的寒武纪—前寒武纪界限剖面等都以闪烁的光芒召唤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旅游者。
(2)古生物化石
古生物化石是指人类史前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活动遗迹。它是地球历史的见证,是研究生物起源和进化的科学依据。古生物化石又可分为:
古植物化石景观,如新疆的化石森林景观(硅化木群)北京延庆下德龙湾的硅化木林等都是良好的旅游景点。
古动物化石景观,如四川自贡的恐龙化石群,云南澄江动物化石群,山东临朐的山旺化石等在世界同类旅游资源中都属精品。
古生物遗迹景观,即地质历史中生物活动的遗迹和遗物。如1994年以来在河南南阳西峡和湖北郧阳地区发现的恐龙蛋化石群,尤其是西峡恐龙蛋化石群被专家誉为“世界第九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