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奇妙的日食与月食现象(宇宙瞭望书坊)
27297400000029

第29章 太阳活动

有些时候,太阳是相当宁静的;另些时候,太阳是很活跃的。太阳有多种活动现象,最容易观测的是光球上称为“黑子”的暗黑斑点。我国古代人用肉眼就看到了大黑子,《汉书·五行志》记载,公元前28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即黑子)大如钱,居日中央”。伽利略观测日轮上黑子的移动而认识到太阳在自转。利用“多普勒效应”原理,从光谱线的位移测量得出,太阳赤道区自转快(周期约25天)、高纬区自转慢(周期约34天)的“较差式自转”,说明太阳物质类似于气体,太阳的赤道面与黄道面有7·25°交角。18世纪,人们猜想存在比水星更接近太阳的“水内行星”,以为它经过太阳-地球之间,就像“水星凌日”那样,会在日轮上显示为移动的小圆斑,结果虽然没有寻找到“水内行星”,却发现太阳黑子数目(太阳活动变化的规律)。

黑子的大小不一,小黑子不到1000千米,而大黑子达20万千米。大黑子有黑的“本影”和较暗“半影”的复杂结构。其实,黑子只是相对周围的明亮光球而言才显得黑,黑子温度仍有4000多开,仅比光球温度(5777开)低1000多度。太阳黑子是一种带电物质的漩涡气团,有很强的磁场,可达4000高斯。虽然黑子的观测研究已多年,但许多奥秘还远未完全揭开。

黑子从出现到消失,经过一系列形态结构演变。初现时是小黑点,逐步发展为2个大黑子,西、东的前导黑子与后随黑子的磁场极性相反,其间又有一些小黑子,它们组成一个黑子群。继之,后随黑子和前导黑子先后逐渐消失。有的小黑子只存在3小时,多数黑子的寿命小于11天,而大黑子的寿命长达几个月甚至1年以上。统计得出,黑子群的寿命大致跟它的极大面积成正比。黑子数或面积的每日均值有一系列极大年(峰年)和极小年(谷年),近似有11年的周期变化,黑子的日面纬度分布呈现“蝴蝶图”。黑子磁场变化则约有22年的周期;然而,黑子变化的周期规律并不是很严格的,很难预报准确。

有时可以在日轮的边缘区看到称为“光斑”的不规则较亮斑片。光斑的温度比周围光球高几百度,寿命比黑子长,也有约11年的活动周期。

在地球大气宁静度好的时候,性能良好的望远镜可以拍摄到日轮上的很多称为“米粒”的小亮斑,其角径为0·25″~3·5″或180~2540千米。太阳表面的米粒总数约500万个,总面积约占表面总面积的1/2。米粒一般比其周围亮30%,温度高300度。米粒是一种对流现象,光球层处于较高温度的对流层上面,热的对流元胞上升,将多余热量辐射掉后,变冷的气体就分开而沿米粒边缘向下返流回去。米粒的寿命约10分钟;米粒不断地破碎和再生,形成大小3″~5″的米粒簇,寿命可长达46分钟。

“色球层”是稀疏透明的,连续光谱辐射很弱,主要发出发射线辐射,氢的谱线,尤其氢的Hα很强,因而色球呈红色。自从海耳用单色光方法,尤其是李奥(B·F·Lyot)研制出单色(偏振干涉)滤光器和色球望远镜后,就可以经常观测色球了。色球层很不均匀,有亮暗谱斑组成的网络结构、针状物(日芒)、冲浪、暗条和日珥、耀斑等活动现象。

在高分辨的色球像上,色球外缘有类似小“火焰”的特征,称为针状物或日芒,它们是从宁静色球网络射向日冕的细长喷流,向上延伸可达10000多千米,宽度约800千米,寿命为5~10分钟,向上运动速度20~25千米/秒。

冲浪(又称为日浪)实际是形状呈笔直的或稍弯尖峰的一种物质抛射现象。冲浪爆发区的大小为几百到5000千米,抛射速度可达50~200千米/秒,最大高度达10000~20000千米,先加速度上升,达最高点后又加速返回,寿命多为10~30分钟,其抛射常在约1小时间隔在原地重复,但规模逐渐减小。

早在公元前1400年之前。我国古代甲骨文卜辞上就记载了日食时出现三个大“火焰”,它们就是日珥。1860年7月18日,在日全食时首次拍摄到了日珥的照片。1890年始用单色光观测到日珥在日面(光球)亮背景上呈现为暗条。

日珥有浮云、喷泉、拱桥、火舌、篱笆状等多种形态,大小不一,主要存在于日冕中,其下部常跟色球相连,寿命为几小时到数月。

日珥分为2大类:①宁静日珥。结构较稳定,寿命长(几个月),起初是较小的活动区暗条,位于相反磁极性活动区之间,有时可从一端进入黑子,活动区扩散时日珥变为较长且厚的宁静暗条。②活动日珥。经常出现在活动区内或黑子附近,也常与耀斑伴生,运动变化剧烈,寿命短(几分钟到几小时)。活动最激烈的称为爆发日珥,多数集中于低纬度区,跟黑子分布类似,具有11年周期变化。一般说,活动日珥(尤其某些细节)比宁静日珥的磁场强些,可达150~200高斯,磁场对日珥的形成及变化起重要作用。

虽然日珥的温度比日冕低2个量级,但日珥的物质密度比日冕大得多,估计约5个大日珥的质量就相当于整个日冕质量。

1859年9月1日,白光观测到一个大黑子群附近“光芒夺目的弯镰刀形耀斑”。同时,地球上发生电讯中断、特大磁暴和极光等现象。这样的白光耀斑较少。一般地,单色光观测看到色球局部区域急骤增亮10倍以上的现象称为“耀斑”,也曾称为色球爆发。耀斑是太阳高层大气的急骤不稳定过程,在100-1000秒内释放出很大的能量,引起局部瞬时加热,不仅谱线辐射,而且各种电磁辐射及粒子辐射都可能突然增强,对日地空间环境和地球有重要的影响。

耀斑按物理机制,分为2种基本类型:①单环耀斑(或致密耀斑),也称静态耀斑,大多数小耀斑都属于此类,发生在大尺度单极区或单个黑子附近;②双带耀斑,又称动态耀斑,它们比单环耀斑大得多且更猛烈,发生在暗条附近,在Hα单色像上呈两条亮带,几小时逐渐离开,跟大耀斑伴生的最突出和持久特征是升到日冕的耀斑环。

按产生的高能粒子,可以把耀斑分为3类:①非粒子耀斑。不产生高能粒子,只是一些小的光学耀斑,伴有的X射线辐射是能量不超过10千电子伏特的热爆发,没有任何行星际效应。②电子耀斑。仅产生约40千电子伏特的非相对论性电子发射,基本不伴有其他高能粒子发射,伴有Ⅲ型米波电爆发和能量大于20千电子伏特的脉冲X射线爆发。③质子耀斑。有大量相对论性高能质子发射,也有电子发射,都是光学大耀斑,伴有米波及微波射电爆发和能量不小于20千电子伏特的硬X射线爆发,有行星际效应(质子事件),造成地磁暴。

大多数耀斑都出现以黑子群、谱斑或宁静暗条为特征的活动区,跟磁场有密切关系。观测表明,一旦太阳大气形成偶极磁区,尤其偶极磁场扭转或剪切梯度大,就可能发生耀斑。大耀斑的总能量约3×1025焦,中等耀斑1023~1024焦,亚耀斑为1021~1023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