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产后恢复与新生儿养育
27292500000033

第33章 小儿疾病的预防护理(7)

卧床休息,吃流质饮食或软食。局部可用浸有3%双氧水的小棉签清洗外耳道,然后滴人0.25%氯霉素滴耳液或复方新霉素滴耳液,每日4~6次,每次每耳2~3滴。如果耳痛,可用2%酚甘油滴耳。可遵照医生嘱咐肌肉注射青霉素(注射前必须作过敏试验),一般每次40万~80万,每日2次,用至痊愈为止。对青霉素过敏的患儿,可选用红霉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

20.流口水

人体有三对唾液腺,即舌下腺、颌下腺及腮腺。这些腺体分泌的唾液俗称口水。唾液的主要功能是湿润并清洗口腔;溶解和滑润食物,便于吞咽;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帮助消化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唾液中的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能防止口腔内细菌的生长。新生儿唾液腺的功能未发育成熟,所以唾液很少。出生3~4个月时,唾液分泌量增加,至5~6个月时增加更为显著,由于此期婴儿的吞咽功能尚未完善,所以使一部分唾液流出口外,即流口水,这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到2~3岁时,幼儿学会用吞咽来调节过多的唾液,就不会流口水了。但若患有口腔炎、面神经麻痹等疾病时,也会引起流口水。

(1)疾病特点

经常有口水自口角流出,擦干后又会流出。由于口水经常浸泡颊部、下颌、甚至颈部,可使局部皮肤发红,甚至糜烂。

(2)家庭治疗与护理

属于生理性流口水者,要及时清洁的手帕或餐巾纸轻轻擦干,不可用力擦拭,以免损伤皮肤。对于流口水较多的小儿,要经常用温水清洗其颊部、下颔及颈部,用护肤油脂局部涂抹,防止局部红肿、糜烂。

因患某种疾病引起流口水外,除采取上述措施护理外,应由医生给予相应治疗。常见的营养性疾病

1.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是由蛋白质和(或)热能摄入不足,或疾病导致的营养缺乏病。婴幼儿多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重度营养不良已较少见,但轻、中度营养不良仍较常见:其原因为:

(1)摄入不足:小儿处于不断地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热能及蛋白质等营养素的需要量相对较高。如母乳不足又未及时添加代乳品或添加量不足,或仅添加淀粉类低蛋白、低热能食品,1岁以后幼儿仅哺母乳或骤然断奶亦可造成营养不良。年长儿多因厌食、偏食、零食过多早餐进食过少等而致病。

(2)疾病: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影响能量及营养素摄入、吸收),均可引起营养不良。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

[1]体重低下:儿童体重低于同龄儿童。

[2]生长迟缓:儿童的身高低于同龄儿童。

[3]消瘦:儿童身高体重低于同龄儿童。

临床上将其分为三类:

I度(轻度)营养不良仅表现为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Ⅱ度营养不良则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慢性营养不良亦可表现生长迟缓,身高低于正常。皮下脂肪逐渐减少或消失。伴有疲乏无力、嗜睡、面色苍白、烦躁、食欲减退、头发干枯。Ⅲ度营养不良可分为以下三型:

[1]消瘦型:体重明显降低,皮下脂肪消失,骨瘦如柴,面部皮下脂肪消失似“老人貌”;表情淡漠,易激惹,体温低,心率缓慢,心音低钝,呼吸浅表,肌张力低下。

[2]水肿型:主要因蛋白质摄入不足致低蛋白血症,临床表现为水肿,开始为下肢水肿,随病情加重出现外生殖器、腹部、上肢及颜面水肿,水肿为凹陷性。偶可伴胸水、腹水。水肿患儿不能根据体重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

[3]混合型:其临床表现介于上述两种类型之间。

可按下列方法进行治疗:

(1)去除病因:应积极矫治原发病。

(2)调整饮食:首先纠正不合理的喂养方法。婴儿,尤其6个月以前应以乳制品为主。提倡母乳喂养。6个月后应及时添加辅助食品。

(3)促进食欲,提高消化吸收功能:可同时给予助消化药物,如胃蛋白酶、胰酶、开牌健胃的中药。适量应用促蛋白合成类药物如苯丙酸诺龙。治疗过程中可适量补给锌剂,对改善食欲及促进生长均有一定效果。

(4)病情严重者可少量、多次输血浆或全血。适于血浆蛋白过低或伴严重贫血者。一般每次10毫升/公斤。

2.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佝偻病)常见于婴幼儿,是因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调,钙盐不能正常沉积于骨的生长部分,致生长骨骼发生病变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

常见的原因为:

(1)维生素摄入不足。

(2)日光紫外线照射不足。

(3)其它因素

[1]生长速度快,需维生素D也多,如不及时供给,容易发生佝偻病。双胎及早产儿体内钙、磷储存不足,生后又生长较快,如维生素D供应不足,极易发生佝偻病。

[2]食物中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适宜,均易患病。

[3]过多的谷类食物含有大量植物酸,可与小肠中的钙、磷结合成为不溶性植物素,不易吸收。

[4]其它疾病或药物的作用:肝胆、胃肠道慢性病影响维生及钙磷的吸收。

主要临床表现为:

早期的神经精神症状和继而出现长骨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生长迟滞,免疫力低下等。临床上按活动程度分为四期。

(1)活动早期(初期):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多汗(与季节、室温无关),常湿透衣服、头发,夜惊,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

(2)活动期(激期):神经精神症状更为明显。此期出现骨的改变,生长速度最快的部位如颅骨、四肢骨、胸廓影响最大,出现囟门大闭合延迟,肋骨串珠、鸡胸、O形或X腿。

(3)恢复期:经适当治疗后临床症状逐渐减轻或接近消失,精神活泼,肌张力恢复。血清磷、钙回升,钙磷乘积逐渐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非活动.期):多见于3岁以后小儿,临床症状消失,血生化及骨x线检查正常,仅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如“O”或“X”形腿、方颅、鸡胸等。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化验,一般容易做出诊断。

坚持开展早期综合防治是控制佝偻病的关键。佝偻病防治必须从妊娠期开始,1岁以内婴儿为重点对象。

(1)综合防治措施

[1]卫生宣传:广泛宣传科学育儿和佝偻病防治知识,指导家长参与防治与自我保健。

[2]系统管理:通过妇幼保健网对孕妇、新生儿、婴幼儿开展保健管理,定期访视并按计划进行预防性投药和佝偻病防治监测。

[3]科学喂养:婴儿期应提倡母乳喂养,离乳期应及时合理添加辅食,哺乳期母亲及婴儿断奶后,宜多食用含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蛋黄、乳类、鱼、肉、肝等)。

[4]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开展户外活动和日光浴。

[5]加强护理:指导家长做好生活和卫生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预防上感、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

(2)药物防治方法

[1]预防

a.胎儿期:孕妇应经常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食用营养丰富的物品。

b.婴儿期:小儿生后两周即应用维生素D。每日法:每日口服维生素D 400~800U,至周岁。每月法:每月1次或分次口服维生素D5万~10万U,至周岁。每季法:每季1次口服维生素D20万~30万U,至周岁。

c.幼儿期:1岁以后小儿可采用“夏秋晒太阳,冬春服维生素D”的预防法。一般冬季投给维生素D 20万~30万U1次。其它时间多晒太阳,增加营养。

d.儿童期:5岁后至青春期儿童可出现晚发性佝偻病。对于经常易疲乏,两腿酸软,腿痛,关节痛而无其它原因可解释者,应进一步检查并给予防治,其方法同幼儿期。

应用维生素D预防时,母乳喂养小儿一般不另给钙剂,对6个月后离乳小儿,人工喂养,食欲低下,生长过快,青春期儿童或有急慢性疾病者可补充适量钙剂。

[2]治疗:活动期佝偻病应依据临床表现给予及时治疗,控制病情活动,防止畸形。

a.活动期轻度:维生素D 20万~30万U,1次口服或肌注,间隔1个月,可再给1~2次。同时给钙剂每次0.5~1.0克,每日2~3次,连用1~2个月。

b.活动期中、重度:维生素D 20万~30万U,1次口服或肌注,间隔1个月,可再给2~3次。同时给钙剂每次0.5~1.0克,每日2~3次,连服2~3个月。

c.恢复期:一般不用维生素D,多晒太阳,改善营养即可。在冬春季为防止复发可给维生素D 20万~30万U,1次口服或肌注。

3.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或佝偻病性低钙惊厥。本病是因为维生素D缺乏而甲状旁腺又不能代偿,使血清钙降低,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全身惊厥、手足搐搦、喉痉挛等表现,多见于3~4个月的婴幼儿。

因血中钙离子降低,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钙下降主要原因:

(1)维生素D缺乏早期钙吸收差,血钙下降,而此时甲状腺功能尚不能充分代偿,致使血钙继续下降。

(2)春夏季阳光充足或在维生素D治疗初期。血钙大量沉积于骨,旧骨脱钙减少,肠吸收钙相对不足,血钙降低而发病。

(3)感染、发热、饥饿时组织分解,使血磷增加。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

症状和体征

[1]症状:除有佝偻病症状以外尚可突然发生下列典型症状之一。

a.惊厥:多见干婴儿,突然发热惊厥,轻者两眼上翻,面肌抽动,神智尚清;重者四肢抽动,口吐白沫,意识丧失。惊厥持续数秒或数分钟,时间久者可见面色发钳。发作停止后,意识恢复,精神萎靡而入睡,醒后活泼如常。

b.手足搐搦:突发手足痉挛,两手腕屈曲,手指伸直,大拇指紧靠掌心。足痉挛时两下肢伸直内收,足趾向下弯曲呈弓状。多发生于婴幼儿。

c.喉痉挛:主要发生于小婴儿。喉部肌肉及声门突发痉挛,吸气困难,吸气时发出喉鸣,严重时可突然窒息而死亡。

[2]体征:除佝偻病外,在抽搐不发作时可出现以下神经肌肉兴奋体征。

a.面神经征:用手指尖或叩诊锤轻叩颧弓与口角间的面颊部,引起口角及眼睑抽动即为阳性。此征在各种症状消失后尚可保留一段时间。正常新生儿神经兴奋高,可出现假阳性(无病理意义)。

b.腓骨反射:用叩诊锤叩击膝下外侧腓骨小头的腓神经处,引起足向内收缩,即为阳性。

c.陶瑟征:以血压计袖带绑在上臂并充气,使血压维持在收缩与舒张压之间,5分钟之内若该手出现痉挛症状则为阳性。

本病多为小婴儿或婴幼儿期发病,多见于人工喂养或母孕期有缺钙者,春季多发。根据反复发作的无热惊厥、手足搐搦或喉痉挛,佝偻病表现,神经兴奋性增高而无其它神经系统体征,血清钙于1.9mmol/L即可确诊。用钙剂与维生素D治疗后抽搐停止,有助于诊断。

治疗可用下列方法:

(1)急救处理:应首先控制惊厥或喉痉挛,可采用镇静剂如苯巴比妥,每次5~7毫克/公斤,肌注,或10%水含氯醛每次40~50毫克/公斤,保留灌肠;对喉痉挛者须立即将舌头拉出口外,进行人工呼吸或低压给氧,必要时作气管插管术以保证呼吸道通畅。

(2)钙剂治疗:对惊厥或喉痉挛发作者应尽快给予钙剂。用10%葡萄糖酸钙5~10毫升加入10%~25%葡萄糖10~20毫升缓慢静脉注射或静脉点滴。惊厥发作可每日注射2~3次,直至惊厥停止后改口服钙剂。

(3)维生素D治疗:开始应用钙剂时即可同时口服维生素D,每日50~125微克(2000~5000U),最初几日不宜给大剂量,以防血钙下降。重症口服疗效差者,可采用肌注维生素D2或D3,用法同佝偻病治疗。

4.其它维生素缺乏症

维生素A缺乏症

脂溶性维生素A缺乏时可引起上皮组织角化等为特点的全身性疾病,婴幼儿多见,6岁以上者较少见。

维生素A主要以视黄醇(维生素A1)和胡萝卜素(维生素A)两种形式存在于食物中。视黄醇常与脂肪酸形成维生素A脂存在于动物脂肪中。乳类、蛋类、肝脏含量最丰富。胡萝卜素则主要存在于黄、绿色植物中,人体肝脏是储存维生素A的主要器官。血浆中视黄醇主要与视黄醇结合蛋白结合而被转运。

其病因为:

(1)摄入不足:长期以来米糕、面糊、稀饭、炼乳等碳水化物类食品为主喂养婴儿,或富含维生素A的辅食添加过晚,过少,均易发病。

(2)吸收障碍:慢性腹泻、痢疾、肠结核、胰腺及肝胆疾患,均可影响维生素A吸收,导致缺乏症。

(3)消耗增加:慢性感染、迁延性肺炎、麻疹等均可增加维生素A消耗。

(4)利用障碍:血液中维生素A需与结合蛋白、前白蛋白结合成复合物才能在血中存留及转运,当蛋白质、锌缺乏时,维生素A转运、代谢障碍亦可出现缺乏症。

其临床表现为:

(1)眼部:维生素A缺乏最早表现为暗适应能力降低(夜盲);数周至数月后,出现结膜干燥、角膜失去光泽,婴儿眨眼或揉搓眼睛。角膜两旁球结膜出现皱褶或太小不等、泡沫状白斑,严重者出现角膜混浊、软化,甚至角膜溃疡、穿孔,虹膜外脱,最终失明。一般双眼同时患病。眼部表现在婴幼儿典型,年长则表现轻微。

(2)皮肤:典型改变为皮肤毛囊角化,呈粗糙、鸡皮样角化疹,四肢伸侧及肩部多见;指甲多纹,无光泽,易折裂;毛发干脆,易脱落。

(3)其它:免疫力低下,易患反复呼吸道、泌尿道感染。体格生长迟缓,食欲减退,常伴发营养不良及其它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

根据典型的眼部、皮肤改变,结合病史易确诊。辅助检查:

[1]血清维生素A水平测定;

[2]眼结膜角化上皮细胞计数;

[3]中段尿检测。

治疗方法主要是:

(1)消除病因:科学喂养婴儿,按时添加辅食;年长儿应矫正偏食习惯,平衡饮食。积极治疗原发病。

(2)药物治疗:早期轻症可口服维生素A制剂。亦可深部肌肉注射。夜盲一般于数小时后恢复,干眼病及角膜病2~3天后改善,皮肤角化常干数月后恢复。

(3)眼部处理:干眼病及角膜软化、溃疡时,可用消毒的鱼肝油及抗生素眼药水(膏)交替滴眼,1~1.5小时交替1次;并用1%阿托品扩瞳,防虹膜粘连。

预防应从孕母开始。孕期多食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以防先天储备不足。提倡母乳喂养,尤应喂哺初乳。人工喂养应以牛乳、羊乳等全脂乳为主。按时添加辅食。早产儿生后应额外补充维生素A制剂。慢性消耗性疾病患儿,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补充维生素A制剂。

5.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

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是指虽无典型维生素A缺乏的临床表现,但体内维生素A总体水平已经低下,肝脏维生素A储备已基本耗竭缺乏状态。

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时,患儿抗感染能力下降,生长发育迟缓。

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的诊断主要依据:

(1)膳食维生素A摄入不足。

(2)肝脏中维生素A储备不足。

(3)血清维生素A水平低。

(4)无典型维生素A缺乏的临床表现。

以上需综合判定。

6.维生素B1缺乏症

维生素B1缺乏症又称脚气病。维生素B1是体内多种代谢酶的辅酶,缺乏时可引起消化、神经、心血管系统病变。

其病因主要为:

(1)摄入不足:长期以加工过细的米、面等为主食或米淘洗过度,习惯吃捞饭而弃米汤,蔬菜切碎后浸泡过久,食物烹调加碱等不正确的饮食习惯,均可导致维生素B1缺乏症。小儿长期挑食偏食亦发生此缺乏症。婴儿辅食添加过晚,乳母维生素B1缺乏均可致病。

(2)需要量增加:小儿生长发育过快、发热或甲状腺功能亢进致代谢增加,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均可使维生素B1需要量增加,如摄入不足易出现缺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