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东晋时“王马共天下”,所以王氏家族的地位相当高。在东晋时,王氏出现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就是王羲(音xī)之。
王羲之很小的时候就对书法情有独钟,他七岁的时候就开始练习书法了。他喜爱书法到了痴迷的程度,即使在走路、休息之时,也要用手在衣服上练字,琢磨汉字的结构和用笔方法。结果,竟然把衣服都给划破了。他写完字后,会去门口的池塘洗毛笔和砚台,结果池塘里的水都被染成了黑色。
王羲之幼年的时候,向著名书法家卫夫人学习。成年以后,他到处游览,观赏前辈书法家李斯、曹喜、钟繇(音yóu)等人的墨迹,到洛阳揣摩蔡邕(音yōng)《石经》中的笔意。
王羲之认为,如果只学卫夫人一家的字体,显然缺乏独创性。于是,他以自己的学书经验为基础,融汇各家特点,创造出一种新的书法风格。
王羲之很有才干,曾在征西将军庾亮手下当过参军、长史,庾亮非常欣赏他。庾亮在临终前,向朝廷推荐王羲之,认为他堪当大任。此时,王羲之赋闲在家,整日研习书法技艺。东晋政府以侍中、吏部尚书等要职征召他,王羲之都婉言拒绝。
后来,在扬州刺史殷浩的说服下,他才接受了刺史的官职。没过多久,他听说宣城(今安徽宣城)风景优美,能刺激人作文写字的灵感。他喜欢幽雅的田园生活,就请求到宣城去做太守。朝廷不允,改封他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世人都称王羲之为“王右军”。
东晋政府祭祀天地时,总是要请人写祈福的“祝版”。因为王羲之的字远近闻名,所以书写“祝版”的差事往往落在他的头上。到了晋成帝时,人们要更换“祝版”上的内容,就命木工将原先的字去掉。
别人写的字很容易去除,王羲之的字却由于刚劲有力,透入木板的深度达到三分,需要木工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清除。成语“入木三分”就由此而来。
人们如果得到王羲之的一幅书法作品,与获得珍宝没有区别。那时候,浙江山阴有个道士,想请王羲之为自己抄一本《道德经》,又怕他不同意。他听说王羲之对白鹅非常喜爱,就买了一群品种好的白鹅,养得非常肥壮。
王羲之听说有个道士善养白鹅,就四处打听,了解他住在哪座道观,然后前去观赏。他见了养鹅的道士,提出观看白鹅的请求。道士立刻带他去养鹅之所。王羲之发现道士所养的鹅羽毛洁白,异常美丽,心里格外喜欢。于是,他对道士说:“这些鹅是你养的吗?我对它们非常喜爱,想买下来回府喂养。”
道士笑了起来,说道:“我养鹅不是为了贩卖,而是另有原因。一般人要买,我难以割舍。如果王将军想要,就麻烦您抄一部老子的《道德经》,我就会将白鹅送给您。”王羲之见这群白鹅煞是可爱,心里割舍不下,就一口应承下来。
过了几日,王羲之抄了一部《道德经》给道士送去。道士大喜,将所养白鹅尽数相赠。王羲之高兴地把那群白鹅带回府去。这就是书法史上“书成换白鹅”的故事。
公元353年3月3日,正是禊节良辰。王羲之与朋友们一起去山阴兰亭祈福、游玩。大家饮酒赋诗,编成《兰亭集》。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序言,就是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王羲之即兴而为的《兰亭集序》,不但文章优美,字也写得漂亮,被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虽然《兰亭集序》的真迹已经失传,但唐代有很多临摹本,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直到现在,人们学习行书时,总要拿来《兰亭集序》的临摹本,仔细研习。
扪虱谈天下
公元324年2月,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带领军队,进行北伐。北伐军向氐(音dī)族建立的前秦政权杀来,连连得胜,一直打到灞上(今陕西西安东)。
这时,有人向他报告:“有个汉族隐士王猛想见您。他身穿破衣烂衫,披头散发,实在令人奇怪。”桓温立即接见王猛。王猛进营后只施平常礼节,桓温还没让座,他就找了个座位坐下。
桓温与王猛谈论天下大势,王猛一面侃侃而谈,一面将手伸进衣襟里抓虱子。营中的士兵见王猛这样随意,都笑了起来。可是王猛不管别人的看法,依然保持老样子。
桓温问道:“我奉了皇帝的命令,统率十万大军攻打关中,打败异族。可是关中豪杰却不来见我,这是为什么呢?”王猛笑道:“现在长安城离您的军营很近,您却不发兵攻打。豪杰们不了解您的心意,所以还在等待。”桓温很欣赏王猛,叹道:“江东无人能与你相比!”于是封他为军咨祭酒。
由于桓温坐失良机,导致北伐陷入困境,他不得不退兵。桓温临走前拜王猛为督护,想和他一同回江东。王猛知道东晋容不下他这样的寒微之士,就离开了晋朝大营。
公元355年,前秦皇帝苻健病死,其子苻生继位。苻生继位以后,残暴专横,随意杀人。他的堂弟苻坚非常不满,就与尚书吕婆楼一起商议大事,准备造反。吕婆楼说道:“我是挂在刀柄环上的人,恐怕不能长时间地辅佐您。华阴山的隐士王猛才能出众,才是您真正的辅弼之臣。”
苻坚让吕婆楼请王猛来相见。苻、王二人谈起话来感到非常投机,都很高兴。苻坚说:“我遇到王猛,好像刘备遇到诸葛亮一样。”
公元357年,苻坚杀了苻生,自称大秦天王。王猛被派到始平(今陕西咸阳西北)担任县令,王猛上任以后,以执法严明著称。仅仅过了两年,王猛就被调入京城,连升五次,官拜中书令、京兆尹。
一天,姑臧侯樊世对王猛说:“我们当年跟随先帝创业,立下汗马功劳,却不能执掌朝政。你没有什么资历,竟然执掌朝阁,权倾天下。这不是我们种庄稼你吃饭吗?”王猛不甘示弱,对他说:“你不但要种庄稼,还得给我做饭!”
樊世大怒,说道:“总有一天,我会取下你项上之头,挂在长安城门上。看你还怎么猖狂!”王猛将樊世的话对苻坚说了。苻坚很生气,说道:“我只有杀掉樊世,才能使文武大臣守规矩。”
后来,王猛、樊世进宫议事。苻坚对王猛说:“听说杨壁这个人挺好,我想把女儿嫁他为妻。”樊世很气愤,提醒苻坚:“杨壁已经和我的女儿订了婚,陛下不能把公主许配给他。”王猛借机批评樊世:“你身为朝廷大臣,竟敢跟天子抢女婿,真是太不像话了。难道我国中会有两个天子吗?”
樊世挥拳责打王猛,宫中的侍卫将他紧紧拉住。樊世怒气不息,大骂王猛。苻坚很生气,命人将樊世拉出去斩首。
氐族贵族们见樊世死了,都上殿说王猛的不是。苻坚大怒,用皮鞭责打领头闹事的大臣,还将尚书仇腾、丞相长史席宝罢了官。通过这件事情,众人开始对王猛产生惧怕心理。
后来,强太后的弟弟强德在京城胡作非为,无所忌惮。王猛严格执法,将强德抓了起来,并上奏章控告他。在强太后的一再请求下,苻坚下了一道赦免强德的诏书。可是,王猛抢在诏书下达之前,就把强德杀了,并且陈尸示众。
王猛杀死强德后,用了几十天的时间,处死了二十多名触犯国法的贵族。由于王猛治国有方,前秦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终于灭掉了前燕、代国和前凉,统一了整个黄河流域。
公元375年,王猛在长安去世。他临死前对苻坚说:“东晋君臣团结,您千万不要带兵攻打他们。鲜卑人和羌人是我们的仇敌,您一定要将他们除掉。”苻坚为王猛的辞世而悲痛,对太子苻宏说:“难道上天不想让我统一天下吗?为什么那么快就夺走了我的王猛呢?”
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苻坚不顾众臣反对,决定消灭东晋,统一天下。8月,他命令阳平公苻融率领25万军队作为先锋部队,自己则统领主力军队在后面进军。此次南征,苻坚共调动了80万军队。
东晋大臣们得知这个消息,议论纷纷。有人主张迁都,有人认为非降即亡。宰相谢安认为奋力抵抗仍有胜算。他封弟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侄儿谢玄为前部都督,命他们与将军谢琰、桓伊等人率八万军队,抗击敌人。
谢玄临走之前,向谢安问计。谢安道:“你且到前线作战,我会另外下达命令。”谢玄的信心不足,又派部将张玄找谢安,请求谢安发布命令。谢安不但不传达命令,反而带着谢玄及亲朋好友到郊外游玩。
谢安知道谢玄心绪不宁,就与他下棋。谢安的棋艺不如谢玄,平常与他下棋总是输棋。可是这一次,两人竟下成平局。谢安见谢玄的压力很大,又陪他到山水之间闲逛,直到深夜才返回京城。
苻融的人马顺利南下,在寿阳(今安徽省寿县)与晋军打了一仗,占领了城池。苻融分出五万军队,由卫将军梁成率领,命他前进到洛涧(今安徽淮南市东的洛河)驻守。此时,谢石、谢玄的部队也赶到洛涧东面,就地扎下大营。
苻坚听说先锋部队打了胜仗,就统率八千骑兵赶到寿阳,并派尚书朱序劝晋军放弃抵抗。朱序本是东晋的将领,与前秦军队交战时被俘投降。他虽然在前秦为官,但仍怀念东晋。
朱序到晋军大营后,不但没有逞口舌之利劝降,反而为谢石破敌献计献策。他说:“不错,秦军确有80万之众,将军很难抵挡。可是,他们的主力部队并未到达寿阳。您可以先攻击秦国的先锋部队,一旦取胜,秦军必定人心涣散,丧失斗志。”
11月,谢石、谢玄传下命令,让刘牢之率领五千北府兵,乘夜袭击洛涧敌军。刘牢之奋勇作战,打败前秦驻军,诛杀敌将梁成及将士一万五千人。晋国打了一个大胜仗,全军士气昂扬。
谢石率领晋军主力通过洛涧,驻军于寿阳城外四里的八公山下,与前秦军队只隔着一条淝水。苻坚、苻融听说梁成已死,都出乎意料。
苻坚登上寿阳城楼观看谢石军队,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成军队。他对苻融说:“你说东晋军队甚少,为何现在却如此之多?看来晋军真是我们的强敌!”苻坚说话时,脸上露出害怕的神色。(这就是成语“草木皆兵”的由来。)
没过多久,苻坚接到谢石一封书信,只见上面写着:“您既想吞并江东,为什么如此怯懦,迟迟不与我军决战?既然你们不敢渡过淝水,就请你们将阵地后移,让出一块战场,我军立即渡河,与你们争夺寿阳。”
秦军将领们都不同意出战,而苻坚、苻融却说:“咱们可以答应晋军的条件,等他们渡河渡到一半时,就去攻击他们,一定能取得胜利。”
谢石、谢玄听说敌军后退,带领军队迅速渡河。晋军顺利渡过淝水,向秦军阵地冲杀过来。此时朱序在秦军阵地之后,他喊了起来:“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秦军正在向后撤退,听到朱序的声音,军心大乱,四散奔逃。
苻融飞快赶到军队后面,不让队伍后退,却被自己的队伍挤倒在地。这时,晋军部队赶到,将苻融砍死。苻坚惊慌失措,催马北逃。秦军兵败如山倒,他们听到尖厉的风声和鹤的叫声,都以为是晋军到了。(成语“风声鹤唳”就是由此而来。)
谢石胜利后,立即派人去见谢安,向他报告前线的消息。那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捷报递上来后,谢安看了一眼就放下,仍不动声色地下棋。客人问他:“前线到底怎么样了?”谢安慢慢说道:“孩子们已将敌人打败了。”
客人兴高采烈地离去时,谢安回到内室。他的心情太激动了,脚上木屐的木齿被门槛碰碎,他都没有发现。
苻坚逃到洛阳后,军队只剩下几万人。后来,鲜卑人和羌人乘机造反,北方又陷入战乱之中。公元385年,苻坚被羌人姚苌所杀,他辛苦建立的前秦终于覆灭。
陶渊明与《桃花源记》
淝水之战以后,谢安派谢玄收复了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东晋形势一片大好。可就在这时,晋孝武帝却重用他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竭力排挤谢安,使谢安不能施展他的才能。谢安一死,东晋政权落在昏庸的司马道子手里,东晋的朝政就越来越腐败了。
公元402年,桓玄占领长江上游叛晋,带兵攻进建康,废了晋安帝,自立为帝。过了三四个月,桓玄被北府兵打败,晋安帝复位。尽管这样,东晋王朝也已元气大伤,变得名存实亡。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在柴桑这个地方,有一个出名的诗人,名叫陶潜,又叫陶渊明。
陶渊明是个喜欢读书的人,读书的办法是“好读书,不求甚解”,也就是读书而不过分地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去臆测书籍的内容,而每当自己有些体会的时候,他会高兴得手舞足蹈,连饭也忘记吃了。陶渊明不想求官,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但他还是照样读书作诗,自得其乐。他的家门前有五株柳树,他给自己起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到后来,陶渊明越来越穷,靠自己耕种田地也养不活一家老少。亲戚朋友劝他出去谋个一官半职,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
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很有才能,就推荐他到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但没过多久,他就看出当时的官员互相倾轧,心里很厌烦,便要求出去做个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在今江西省)当县令。
东晋朝的一个县令,俸禄非常低微,陶渊明一不会搜刮,二不懂贪污,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是比起他在柴桑家里过的穷日子,当然要好一些。再说,他觉得留在一个小县城里,没有什么官场应酬,也还比较自在。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告,让他穿好官服,准备礼物去见督邮。
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好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作揖!”
说完,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
陶渊明回到柴桑老家,觉得这个乱糟糟的局面跟自己的志趣、理想距离得太远了。从那以后,他下决心隐居,空下来就写了许多诗歌文章,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陶渊明最有名的一篇作品,叫做《桃花源记》,是一篇用故事体裁写的散文。大意是说,晋朝孝武帝的时候,武陵地方有个渔夫在江上打鱼,顺着江水往上走,来到了一座繁花似锦、芳草鲜美的桃树林。
渔人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划着船再往前走,到了树林尽头,发现了一个小洞。他就上岸步行,进了洞口,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开阔的田野。风景秀丽,土地肥沃,环境安静。男女老幼,来来往往,勤恳劳动,过着无忧无虑的和平生活。
村里的人还十分好客,看到这位新来的渔夫,家家户户都杀鸡备酒,把他当做尊贵的客人来招待。渔夫一打听,才知道原来那里的人是秦朝人的后代。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始皇的暴政和当时的战乱,才搬到这世外桃源来。他们根本不知道秦以后还有汉朝,更不用说有什么魏、晋了。
渔人在那里住了好些日子,告别回家。他在回家的路上作了好多标记,准备下一次再去访问。回到武陵,他报告了太守。太守也很感兴趣,派人跟着渔人去找桃花林,但是怎么也找不到那个洞口了。
后来,又有人花了很大的工夫去找,也还是没有找到这个地方。从此,这世外桃源就变成留在人们心目中的一种美好境界了。
刘裕智摆却月阵
刘裕,祖籍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后来由于战乱,他的曾祖父刘琨将全家搬到了京口。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刘翘就死了。刘裕不得已和继母萧氏一起生活。他每天上山打柴,和朋友们一起练武。日久天长,刘裕也练了一身好功夫。
有一天,刘裕听说北府兵在招兵,就跑去报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