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科普知识百科全书——《交通知识篇》(下)
27258700000009

第9章 交通命脉(2)

生态公路是德国、新加坡等国修建的公路。公路的路面也是用混凝土铺成,但在路面上有许许多多分布均匀、疏密适中的小圆洞,这些小圆洞直通路面下的土层,在小圆洞中播种草籽,很快就从小圆洞中长出绿草,使公路一片翠绿,并成为草坪公路。草长出来以后并不需要人修剪,因为草长得比路面高时,高出的部分便会被车轮辗折,但草不会被辗死。这种公路70%的路面长有绿草,一方面减少了太阳光的反射,减少了司机疲劳,保证了交通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汽车废气对空气的污染。

由日本提出建造的“环保路”,是在各个车道之间以及公路两侧均种植2米宽、3米高的树墙,用来防止废气扩散。

无噪声公路:前捷克科学家设计出的一种公路。在沥青路面上再铺上一层消振层,可以消除汽车行驶中产生的强烈振动和噪声。

地毯公路:前捷克斯洛伐克成功地利用聚丙烯材料混合制成一条1厘米厚的带状“地毯”,将“地毯”覆盖在平坦的路面上,形成一条地毯公路。这种公路寿命长、造价低、耐腐蚀,还可以减轻车轮的磨损。

橡胶公路:加拿大有一种公路,用旧轮胎和橡胶废料加工出来的橡胶颗粒,拌上沥青铺在路面上,路面有弹性、耐压,夏天不会被烈日晒软,冬天不会结冰。

防水公路:欧一号公路采用了一种新型的沥青路面,其中掺入了碾碎的旧车轮橡校,在路表面和路层中都留有许多彼此相通的小洞。在下雨的天气里,这种公路中的小洞可以迅速排除雨水,因而成为一条名符其实的吸水、防水公路。

彩色公路:法国巴黎东北有一段20千米的彩色公路,提醒司机,这段道路危险,应谨慎驾驶。

五彩公路:挪威采用聚苯乙烯制成塑料砖,铺成了新型的塑料公路,五彩缤纷的图案非常好看。它的寿命可达20年,而且还富有弹性,不会出现路面断裂、塌陷的现象。

夜光公路:芬兰铺设的一种用发光水泥建造的公路。

这种水泥利用白天的阳光及夜间灯光存储一定能量,夜晚发出光来,显示出道路的各种标志,划分车道和区分路段,便于夜间行车,减少夜间的行车事故。

移动公路:它是英国的一种公路,用金属连接而成,装在专用的平板卡车上,能伸缩。哪里路面坏了,卡车就赶到哪里,作为应急之用。可通过50吨的载重汽车。

世界性高速公路:正在筹划修建的跨世纪公路。这一干线工程全长18万千米,从巴黎到纽约,中途经过汉堡、明斯克、莫斯科、叶卡捷琳堡、伊尔库茨克到楚科奇半岛,有隧道或桥梁通过白令海峡进入阿拉斯加。这条横贯欧洲、亚洲、美洲的洲际公路,还有两条支线:一条是从叶卡捷琳堡至哈萨克斯坦、印度、中国再到朝鲜;另一条由伊尔库茨克至海参威、东亚各国,全线穿越四十多个国家,能为25亿人提供方便,预计耗资3500亿美元。

多姿多彩的人行天桥

空中走道也叫人行天桥。人们习惯上把短的叫“桥”,把长的叫“道”。由于交通量增长很快,一些主要街道车辆往来不绝,行人过马路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像北京的西单、东单、王府井和天安门等繁华街道和路口,每条人行横道高峰小时通过行人近1万人次,经常出现“人墙”。上海南京路西藏路口是交通最拥挤、人流最集中的路口,高峰小时横穿路口的人流量为64万多人次,车流量为1300多辆。几万行人过马路,还要与1000多辆机动车和几千辆自行车,在人行横道处交叉争抢,不仅严重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而且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因此,人行天桥就成为城市道路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城市中的人行天桥,是从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开初,建造天桥单纯为了解决交叉路口的交通问题。后来,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步扩大了人行天桥的功能,朝着丰富城市人民生活的方向发展,天桥的长度也不断增加。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一些城市,由于天气寒冷,不便在户外步行,那里建造的许多空中走道,贯穿在许多公共建筑内部,形成迷宫幻境般的空中步行路。在适当的场所,运用宽大的阶梯,把地面上的人流吸引到上层的空中步行道去,把空中的游客流到下面的室外公共广场。空中走道把原来被汽车交通分割了的城市关系重新联系起来,把城市闹市中心的拥挤人群散到第二层平面,使市中心的作用扩大和加深。德国1972年在杜塞尔多夫市“新展览中心”,建造了椭圆形截面的封闭式空中走道,出入口设置有自动扶梯,空中走道的总长度为550米,与8个大厅的二楼连通,纵横交错,四面伸展,十分壮观。

以往,在城市建设中,大都是先造建筑物,而后修建人行天桥;现在,则在制定高层建筑规划时,将人行天桥一起考虑,统一设计,同步建设。上海市共和新路中华新路天桥,与新新百货公司大楼同时规划与设计,就比上海西藏路南京路天桥事后破墙进店设梯经济得多。香港太古城,在建造50多幢大楼的同时,于大楼之间的二层用天桥连接起来,形成连绵不断、星罗棋布的空中步行街。不管刮风下雨,大楼建筑群的居民,不用走出楼,就可以走遍这些设在大楼铺面和二楼的所有商场。还有一个小舞台,位于中心商场,供居民讲演或表演,生活所需的日用品应有尽有,可称为自给型城市的雏型。这项人行天桥与建筑同步建设的工程,为城市建设作了一个好的开端。

现在,各地修建人行天桥时,更加重视景观设计,向美化城市的方向发展。我国城市近几年修建的人行天桥,都十分注意桥梁的造型与美化。如上海武宁路的“Y”形人行立交桥,南京西路石门路的“S”形人行天桥,以及国内最长的高脚酒杯形的延安东路西藏路人行天桥等等,构思新颖。重庆南坪人行天桥,是国内第一座玻璃钢斜拉天桥,造型美观,不少人把上桥行走作为一种享受,即使从桥下经过的人,也要驻足观望,留连忘返。香港九龙尖沙嘴东区的空中走道,穿过了海边梳土巴利的正义道两旁的好时中心购物商场、帝苑酒店和香格里拉等十几幢高层建筑,其中主要的两座天桥,向海边伸展,其上下坡道均与海边平行,供人们隔海凭栏观望香港的城市建筑群风光。

风驰电掣的高速铁路

在现代生活中,铁路是最常见的交通运输工具之一。差不多每个人都有过坐火车旅行的经历,它舒适、便捷又安全,运价又相对便宜,深受人们的喜爱。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航空运输的发展和高速公路的大量涌现,人们对于行车速度越来越重视了。作为传统的交通工具铁路,如何提高行车速度已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

目前在我国,一般列车的行车速度只有每小时50~60千米,与民航运输简直无法相比,就是与高速公路的行车速度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

铁路提高速度有没有办法呢?有,那就是修建高速铁路。

什么是高速铁路?顾名思义,是指列车速度大大超过一般铁路的铁路。目前世界上对高速铁路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每小时超过160千米,另一种是每小时200千米。

从一般铁路到高速铁路,不是一般提速就能达到的,而是技术要全面提升才行。例如,要加大列车总功率,减轻车辆自重,改进车辆设计,采用先进的制动装置和通信信号设备,改造旧线路,实行新的运营方式等。

高速铁路的发展,可以说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德国人在那时就用电动列车达到了每小时210千米的高速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工业发达国家进行高速铁路的研究。世界上第一条投入营运的高速铁路却不在欧洲,而是在日本——东京至大阪间的新干线。这条耗时7年,花了3800亿日元建成的高速铁路于1964年10月1日通车,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也轰动了世界,带动了其他国家高速铁路的发展。

由于日本在高速铁路方面捷足先登,其后又建造了山阳新干线、东北新干线、上越新干线,使日本高速铁路的总长度达到了1830千米,居世界第一位。

法国在高速铁路运行速度上坐了世界第一把交椅。

该国于1983年建成全程426千米的巴黎至里昂的高速铁路,最高时速达到270千米。该线投入营运后,给航空公司造成极大威胁。据说原来乘飞机的旅客中一半都改乘高速铁路列车了。1990年,法国又建成第二条全长308千米的巴黎至勒芒、图尔的高速铁路。

德国既然是最早制造出高速列车的国家,它在发展高速铁路方面应该说颇具优势。70年代,法兰克福至巴塞尔、汉堡至汉诺威之间的铁路都已实现了高速运行,最高时速达到200千米。目前德国高速铁路的长度已达1000千米。

英国分别于1974、1976、1979年建成3条高速铁路线,最高时速为160千米以上。

工业最发达的美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却相对较慢,这可能是因为该国幅员辽阔,航空、公路、铁路则十分发达的缘故。但是,由于日本和欧洲高速铁路的成功,也刺激了美国。据报道,该国东北走廊铁路已进行改造,另有10多个州提出了修建高速铁路的计划。

随着21世纪的到来,高速铁路的发展方兴未艾,呈较快增长的态势。雄心勃勃的日本准备再建造5条新干线,届时将形成以东京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高速铁路网络,高速铁路总长度将达到7000千米。欧洲共同体也制定了宏伟的发展计划,他们在1990年已达成协议,准备在今后20年内形成密集的高速铁路网,不仅欧洲大陆四通八达,而且借助于英吉利海峡的海底隧道,与英国连成一片。

在亚洲,除日本外,韩国、印度及我国台湾省都在计划修建高速铁路。我国的高速铁路也在规划之中。可以预见,进入21世纪,铁路高速化将比现在更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