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化解逆反:做孩子的知心父母
27256500000008

第8章 不要强迫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有时妥协也是一种化解逆反的好方法

案例导引

小强是高三的学生。他学的是理科,虽然数理化成绩还不错,但是他更偏爱文科的课程。在他的眼里,数理化的公式,远远没有写作更吸引他。高考完后,学校组织大家填报志愿。

老师先是讲解了如何填报的要求后,郑重其事地告诉大家,这次填报志愿相当关键,因为填报了什么专业,也将意味着将来要从事什么行业,可以说这次填报志愿,也就是自己在给自己的将来选择一条路。

老师的话引起了小强的思考:我该给自己选择什么样的路呢?

他决定听听父亲的想法。

“爸爸,您说我应该报什么专业呢?”

“你的理科成绩不错,就报最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吧,将来找工作很容易。”爸爸有自己的看法。

“爸爸,虽然我的理科成绩还不错,但是我更喜欢文学。我希望将来可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孩子你可要想好啊。”爸爸很担心地说。

“爸爸,我觉得让我一辈子从事不喜欢的工作,我会很痛苦。如果今年我考不上,我想来年再考。”

“孩子,你要慎重考虑啊。”爸爸的目光凝重起来。

“爸爸,我想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您能支持我的选择吗?”

过来很久,爸爸终于下了决心:“儿子,我不干涉你的决定。如果你真的喜欢写作,那么就好好准备吧。”

在父亲的支持下,小强坚持报考了自己喜欢的中文专业。更令人惊喜的是,功夫不负苦心人,他也考上了吉林大学的中文系。

小强真是幸运的孩子,他能有权利把握自己的命运,因为他有一个开明的父亲。在他的人生转折的时候,父亲没有强迫儿子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做。对于一个高三学生的父母来说,这份理解和支持,是需要胸怀的。

1.父母有时要“少一只手”

父母的“过度保护”恰恰忽视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也扼杀了孩子创造的灵性,降低了孩子自主发展的能力。父母有时要适当示弱,甚至“少一只手”。因为父母“少一只手”,孩子的手才会动起来。

有一位明智的父母在谈到如何帮孩子改掉“懒”习惯的经验时,这样说道:那时恰逢“非典”,女儿困在家里自学。我将女儿的几件小脏衣服装到盆里,郑重地对女儿说:“曦儿,你已经长成大姑娘了。从今往后,你自己的内衣袜子,还有夏天的薄衣服一律自己洗。我只帮你洗一些大的厚的衣服。听到了吗?”女儿面露难色,正待张口,我抢先夸起了她:“我知道你其实很能干的,这么点小事算什么呀,更何况女儿长大了还让别人洗衣服,多不好意思呀!这个脸面你肯定是要争的。对吧?”

这话果然堵住了女儿的嘴。她略带无奈地说:“行啊,你以为我不会洗啊,我早就会了。”

可女儿哪里想得起洗衣服的事来哟!怎么办?老催她也不是办法,还是两个字:不管。就这样,到了第三天晚上,女儿洗完澡,该换那件她最喜欢的睡衣了。她找了半天没找着,急了,问我帮她放哪儿啦,我说:“不还在盆里放着没洗吗?”她一愣:“哦?还有这事?我忘了。”“赶快洗吧!再不洗连内裤也没得换了。”女儿往盆里接了些水,放上洗衣粉。为免寂寞,她将小盆端到客厅里,边看电视边洗起了衣服。那手法哪像洗衣服,简直像绣花。可女儿自称“我会”,拒绝让我教她。也好,先让她自己洗着吧,总比不动手强。终于洗完了,我还欣喜地夸了她几句。

因为打定主意,她的小事我要尽量少管,所以,女儿从学校带回来的东西我也没帮她清理。到底还是不放心,那天女儿有事出去了,我走进她的房间,打开那几个塑料袋一看,天哪,一包脏衣服竟然就这么放了快一个月了吧?

我只好帮她把这些衣服洗了,又放消毒药水浸泡。等她回来,我故意吓唬她:“你的一包脏衣服又不及时拿出来洗,今天我打开一看,哎呀,都长小虫子了。”

“什么?长虫子了,什么样的虫子呀?”她最怕虫了,吓得大惊失色地问。

“就是那种爬呀爬的虫子。你想,脏衣服放这么长时间,当然要长虫子了,以后可千万要注意。”

她一拍脑门:“哎呀,我都忘了这些衣服了,赶快丢掉!”“我已经帮你洗过了,还消毒了。”女儿愣怔了半晌,自言自语地说:“看来以后得及时洗,太可怕了。”

从此,女儿总是当天就把自己的小衣服洗掉,再也不放了。到快开学的时候,她甚至有些得意地对我说:“以后我的衣服都不用带回来了,我可以在学校自己洗。”我说:“那对你来说是个大进步。不过,大衣服还是带回来洗吧。”

其实,我之所以要做个懒妈妈,不仅仅是想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关键是想借此培养她的责任心,让她明白照顾好自己管理好自己是她的责任。只有先培养起孩子对自己负责的意识,他将来才可能成为对家庭、家人和社会有责任心的人。

在家庭当中,父母常常为孩子做得过多,尤其是母亲,很多事情都帮孩子去做。这样的结果有可能会让孩子变得能力低下。

在家教中,很多做母亲的实在太“勇敢”太“能干”,经常犯“爱心”的错误。现代心理、教育、社会科学的研究以及大量的调查表明:父母的“过度保护”恰恰忽视了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养,也扼杀了孩子创造的灵性,窒息了孩子自主发展的精神。父母有时要适当示弱,这样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有个家庭经常会进行郊游、爬山等活动。有次父母带儿子爬山的时候,碰到一个陡坡,儿子站在前面有点儿犹豫。这时妈妈对儿子说:“儿子,妈妈有点不敢过去,你敢吗?”儿子闻言回过头看看妈妈,然后伸出他的手,小心翼翼地拉着妈妈走过了那个坡。实际上,妈妈知道他不会有什么危险,但是这种换位的感觉绝对不一样。走过去后,妈妈长叹一口气说:“儿子,今天要不是你,我真的不敢过呢。”儿子马上得意地说:“没有我在你就不敢吧。”而且隔几分钟说一次,可见他多么得意。这样对他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让他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独立做事了,有时大人反倒需要他的帮助了,他也有责任为父母效力了。

确实,有时候母亲适度地表现自己弱的一面,孩子反而能更快地成长,这是一种智慧的母爱。

有时妈妈太勤快了,孩子就懒了。要是妈妈懒点呢?

2.不要总是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

许多家长在与孩子交谈时,总是用训导的口气,而要求孩子做事情时,更是喜爱采用命令的方式。这种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他们对待孩子,往往只考虑自己的权威,很少考虑孩子的想法。他们专制的目的,是希望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并且孩子的一切都要按自己的要求做。这种亲子关系,是绝对谈不上沟通与交流的。这种家庭的孩子,心理发展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父亲这样对孩子说:“爸爸叫你怎样你就怎样!”这种话无非是告诉孩子,“家里我说了算,一切以我的喜好为准则。”

自然父母不允许孩子做的事,大都是有道理有理由的,可是没有多少道理或者干脆不讲道理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对孩子,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用粗暴、将帅式的语言、态度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若能在童年保护、培养孩子的自尊心,那将使孩子的一生受益无穷。因为一个有自尊心的人会尊重别人,也会爱护自己,充实自己;一个自尊自爱的人才会对社会有贡献,对别人有爱心。

教子忠告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谈话应自由自在,让孩子能够任意发挥,这样能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与精神压力,诉说自己的“忧虑”与“苦恼”,减轻逆反心理。

“孩子有什么自尊?他们什么也不懂!”有些家长会这么以为,觉得孩子不懂,怎么讲道理也是白搭,不如命令式明确、干脆。而事实上,只有3岁以前的小孩由于心智发展程度所限,一般难于明白道理,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对”、“应该这么做”,同时伴以适度的相应的表情、手势、语气词调,使孩子从爸爸的表情中察觉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3岁以后的孩子,心智的发展已可明白是非,这时,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讲清道理,即使是批评,也要用温和的态度指出其错误之处,并指示他正确的做法。

有些父母看见小孩在与小朋友交往时,不论一时打得多么不可开交,过一会又亲密无间,便产生误解,以为孩子心思简单,事情一过就忘,因此觉得训斥孩子无甚大碍,反正他也不会往心里去。

其实,孩子心思既很敏感又很脆弱,且极易受到伤害。他很清楚内外之别,孩子一般不会计较小朋友之间的言行,对父母的言行举动却很在意很重视。假若做父母的一味不尊重孩子,动辄训斥孩子,而不说明道理,或者明知自己无理,孩子有理,也绝不向孩子道歉,反而执意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重压之下的孩子口服心不服,长此以往,孩子或者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父母说什么他都不爱听,不愿做,脾气倔犟;或者被吓得畏畏缩缩,服服帖帖,凡事不敢有主张,只是唯父母的马首是瞻。逆反的孩子必然我行我素,错误加身,而畏畏缩缩的孩子永远只会是孩子,没有自己的个性,这些孩子都无从谈起个人事业的发展。只有自尊自信的人才会尽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才无须去奉承迎合他人,他可以面对成就而不骄傲,也可面对失败、挫折或者别人的讥讽、嘲弄而不失去自信,逐步迎来人生的坦途。

3.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也会懂得尊重别人,这包括尊重自己的孩子在内。

一个家庭如果没有意见冲突,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当父母和孩子意见相左的时候,父母越想说服孩子,可能会令孩子越加反抗。如果父母无法令孩子屈服,而采用强迫性的方式令孩子顺从的话,就只会破坏相互的感情,从而阻隔了亲子沟通的通道。有时孩子会表面顺从,但极可能阳奉阴违,因为孩子心中根本不服。

教子忠告

父母强迫孩子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带来孩子更为强烈的对抗。真正的解决之道是通过与孩子沟通,从思想上引导孩子自觉主动地去做想让他做的事情。

孩子是一个热切的探险者,有太多事情尚待学习,在许多事情上,父母和他或许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不过,经验会使父母发现如何去处理与孩子的那些争论、激愤、失望和快乐,而父母将会觉得,这一切都是有代价的。

父母要培养孩子在家里可以自由发表意见的习惯,在民主自由气氛浓厚的家庭,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可以随时抒发他对家庭或家人的感受,包括说出不喜欢父母的话。例如:

“我讨厌爸爸,他上星期日就不肯起床和我们一起到公园去玩。”

“我不喜欢和你们上街,每次我要到麦当劳叔叔那里吃薯条,妈妈总是禁止我。”

让孩子说出心中的感受,透过或大或小的冲突与对立,使其学会如何面对未来的种种困难与挑战。虽然,有时孩子可能会带给父母或多或少的麻烦,但父母仍应作出最大的忍耐与宽容,听听孩子的解释或理由,如果是无法做到的,可以向孩子说出原因和困难的所在。假若可以办得到,在可能范围内,也需要尊重孩子的意见,接受他的要求。

现今不少父母喜欢在孩子课余时间里,送他们去学习钢琴、绘画、书法、柔道等课程。许多时候,父母只是按照自己的兴趣行事,或有一种自己过去没有机会学到,如今希望在孩子身上获得补偿的心理,作为选取孩子课余教育的准则。

其实,这些课余教育只是父母的意愿,未必是孩子愿意学习的技艺,父母在决定之前,不妨先听听孩子的意见,千万别强迫他们去学习自己没有兴趣的技艺,否则会破坏他们以后学习的信心。

父母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孩子学习哪一种技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是不是健康、快乐,因为这是日后他们能否发挥才能的关键。

4.父母有错时,也要勇于向孩子道歉

为人父母者应该懂得:道歉不仅是公共场所使用的外交辞令,而且在自己家庭里也是必不可少的言语习惯。当父母因误解孩子的言行而指责孩子,后来明白不是原来那么回事的时候;当父母不小心使孩子受到伤害时等,都应该向孩子道歉。父母向孩子道歉,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受到了父母的尊重,而且自己同样要尊重父母、信任父母。所以,学会向孩子道歉也是亲子间实现有效沟通不可缺少的途径。

一个周末的傍晚,胡亮的妈妈刚收拾完家务就听到胡亮“我回来了”的叫声,妈妈抬头望了一下钟,不对呀,才七点钟。“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不是说要练到九点钟吗?”“我忘了带台词本。”胡亮一边说,一边走进自己的房间。妈妈紧追不舍地问:“其他同学呢?”胡亮不紧不慢地说:“都还留在学校练呀!”听到胡亮毫不在意的语气,妈妈的火气就来了,说:“开始也是你自己愿意参加班里组织的国庆节文艺演出的,现在又不好好练,我觉得你应该现在带上台词赶到学校,起码还可以练个把小时。”胡亮本想再说点什么,看到妈妈生气的样子,便带上台词本转身就走。这时天色突然阴暗下来,妈妈提醒说:“带雨衣去吧,好像要下雨了。”胡亮奔回自己的房间又跑出来说:“找不着雨衣,不带了。”说完就去推自行车准备走。妈妈又说:“那也要带一把伞,算了吧,你今天就不要去了。”妈妈听见没人回答,到户外看时,雨开始下了,胡亮头也不回地走了。妈妈不得不拿着雨伞去追。雨越下越大,妈妈身上全部被雨淋透了,追了一阵,看见胡亮在桥下避雨,早已成了落汤鸡。妈妈看到胡亮这副模样又心疼又气愤地大声说:“你就这样和我赌气是吧?赶快跟我回去!”

回到家,母子俩都擦着头发各自换衣服去了。妈妈一边换衣服一边想:孩子只是排练提前回了家,真有那么可恶吗?为什么要这么对他发火呢!孩子要不是生气,也不会跟我赌气,冒雨去学校。衣服换完后妈妈的心情也平静下来了。妈妈出来看见胡亮不在自己的房间,又去推开浴室,看见胡亮坐在地上低声抽泣。妈妈走进去,蹲下来搂搂儿子,轻轻对他说:“刚才是妈妈不对,不该发火,妈妈向你道歉。”听妈妈这么一说,胡亮的泪水像决了堤的洪水似的,一串串流了下来,妈妈静静地等他哭够了说:“你先洗澡,洗完了再告诉妈妈是怎么回事。”

不久,胡亮从浴室出来说:“妈妈,我洗好了!”妈妈听他的声音,再看他的表情,知道孩子得到了宣泄,心情已放松了。妈妈说:“过来,跟妈妈说说为什么跟我赌气,是我哪里做得不对吗?”胡亮说:“我的那个搭档因生病没有来,我演的那段节目是两个人合演的,少了一个就没有排练的意义,所以老师说,我也可以看看台词,也可以提前回家,我正好忘了带台词本,就先回来了。”妈妈听完后对胡亮说:“胡亮,妈妈真对不起你,没了解情况就乱发火,你能原谅妈妈吧?”胡亮说:“我也不对,没有一开始就对你说清楚,也许说清楚了你就不会发火,我也不该跟你赌气,冒雨跑出去,害你衣服全部淋湿了,我也应该向妈妈道歉。”

教子忠告

学会向孩子道歉并非是什么没有面子的事,恰恰相反,孩子在父母的道歉中能汲取很多有用的东西,这些东西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

当孩子的言行“闯祸”后,一些父母一时感情冲动,往往会对孩子进行不当的、过重的批评或惩罚。事后父母发现自己确实有错时往往感到后悔,这时父母应该勇于而真诚地向孩子道歉。用自己的行动补救过失,取得孩子的谅解和信任,这对引导孩子更好地走自己的路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现在许多家长认为在家里不需要道歉,如果这样与孩子间反而会生疏了。殊不知,父母没有道歉观念,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亲子关系真正意义上的生疏。

一天,周勇的妈妈刚下班回到家,打开防盗门,就听到“砰”的一声,她急忙放下手中的东西跑到客厅一看,5岁的儿子正在捡地上的碎瓦片。家里那套紫砂茶具中的一只杯子摔碎在地上。妈妈十分生气:“你在家干什么,忙个不停?”她对着儿子大吼大叫。儿子的眼里满是泪水。“哭什么哭,就知道哭!”妈妈烦躁地说。“妈妈,我知道天气很热,你回来要喝水,我想倒杯水凉着等你回来喝。”周勇抽泣着说。妈妈的火气一下消了,她把碎瓦片收拾干净,和儿子一起坐在沙发上。儿子说:“我太矮了,才摔坏了杯子。”妈妈听了非常感动,亲了亲儿子说:“好了好了,看妈妈买了什么给你。”

周勇的妈妈对孩子的行为没有明确表态,儿子是对是错都没有说,只是说“看妈妈买了些什么给你”,这是不妥当的。这位母亲应该对孩子说“对不起,是妈妈错怪了你”等类似的话,可她偏偏没有说,可见这位母亲的脑海里根本就没有道歉意识。

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如果从不向孩子承认自己的缺点、过失,孩子就会产生“父母不是永远正确而实际上总是出错”的观念。久而久之,对父母正确的教诲,孩子也会置之脑后。如果对孩子做错事后,父母能郑重向孩子认错、道歉,孩子就会懂得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还会提高分辨是非能力,尝到原谅别人的滋味。故此,为了化解孩子青春期的逆反心理,父母不妨做到以下两点:

(1)勇于向孩子道歉

有的父母认为向孩子认错、道歉,会失面子,失去自己的权威。其实不然,父母学会向孩子“道歉”,对教育子女大有裨益。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出现过失、错误时,理当采取明智之举,勇于向孩子道歉。

(2)要为孩子做榜样

如果父母有了错误,能主动向孩子道歉,那么当孩子有错误时,他也会以父母为榜样,主动承认错误,主动道歉。

5.“惨败”还真不如“巧败”

在与孩子产生矛盾时,家长是利用自己的家长身份压服子女呢,还是暂时退让,待双方冷静下来再解决矛盾呢?正确的答案理应是后者。一位不知名的家长说,前者虽胜实败,可称为“惨胜”;后者虽败犹胜,可称为“巧败”。

家庭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家长与子女为争执一点事儿,闹得不可开交。当家长的认为自己见识多,身份高,极力想维护自己的权威地位,不能让步,而子女又根据自己的观察判断,认定自己的看法没错。这样互不相让,结果导致亲子关系闹得很僵。虽然最终家长往往只能是压服子女,但却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伤了两代人之间的感情。

家长似乎胜利了,但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却比原来黯淡得多了。这样的胜利代价太大了,是“惨胜”,这样的“惨胜”还真不如“巧败”。

何谓“巧败”呢?《三十六计》中,最后一计是“走”,即撤退,还把它称为“上计”。在形势于己不利,或即使仍有利(比如家长还能压服孩子),但相持下去的结果将会违背自己的初衷时,及时撤出是为上策。这就叫“巧败”。

“惨胜”不如“巧败”,许多家长大概也是在多少次“惨胜”之后才悟出的道理吧?但无论如何,早一天悟出这个道理,对家长和子女双方,都是好事。

事实上,一些成功的家长,也就是较早悟出这个道理的人。例如全国优秀家长罗柳薇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她谈到自己教育女儿成才的经历时说:

我希望女儿长大了当医生,从孩子7岁起就按自己的意愿有计划地塑造女儿。让女儿学书法,培养她耐心细致的习惯;让女儿学绘画,通过素描熟悉人体解剖;让女儿学英语,因为英语是考医科的主课。女儿的课余时间被挤得满满的,一切为将来当医生打基础。

女儿似乎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几年间获得大大小小许多奖状。我很欣然,为女儿不断“加码”。孩子的父亲却极力反对,他说,女儿只是为了母亲“望女成才”的意愿去拼命地适应母亲,这样决不可能引起她真正的学习兴趣。如果再对她提出有增无减的要求,她的“潜在反抗”会爆发出来的。

不久,事情果然发生了。一天朋友来访,看见女儿在写毛笔字,都在称赞。我说:“唉,她学什么都进步慢。今年参加全市少年儿童书法比赛,才得了三等奖;期末考试数学她在全班排到第31名。太令我失望了。”

女儿忽然忍不住大声说:“妈妈,你怎么不说我这第31名的分数是99分?我根本不喜欢书法,你却要我不停地写。我喜欢跳舞,考上舞蹈班,你却不准我去。以后我什么都不学了,免得你说我进步慢。”

也许女儿气头上的话说过了,仍会按照我的意愿和要求去苦练苦学的。但是,这难道是我的真正意愿吗?我虽然很痛心,但在客人走后,还是深情地向女儿解释自己对她严格要求的目的。女儿说:“妈妈,我并不想当医生,因为我将来当不成医生。”她告诉我说:“医生要胆大心细,可我胆子大不起来,何况医生总是要人打针吃药,从小给我的印象就不好,我对当医生根本不感兴趣。我想当的是教师,教师从小就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

女儿的话使我感慨万分:使孩子对医生这一职业倒了胃口的,何尝不包括自己多年来的“强行”灌输呢!我意识到,女儿长大以后从事什么职业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从此,我没有再强迫女儿按自己的意愿学这学那,女儿的学习与兴趣结合起来了,进步也更大了。

在这场与女儿的“矛盾冲突”中,似乎是家长做了让步,“败”了,但这恰恰是教育上的胜利,这不仅有利于对女儿的教育,也无损于母亲在女儿心目中的形象。应该说,是一场“巧败”。而正是“巧败”,才迎来了真正的胜利。

当家长与儿女产生矛盾、发生冲突时,的确很难用“胜”、“败”这样的字眼来讨论结果。因为或许家长表面上是“胜”了,但实质上是“败”了;暂时看是“胜”了,长远看是“败”了;孤立讲是“胜”了,全面讲是“败”了。

因此,父母要跳出简单的“胜”、“败”的概念,全面地、发展地来看待家长与儿女之间的“胜”与“败”,的确是可以给予自己有益的启迪。

具体地说,父母应如何取得“巧败”呢?

(1)要保持冷静

当孩子与家长高声争论,家长突然沉默,孩子常常也会安静下来;相反,若孩子高声家长也高声,这样很容易导致无谓的争吵,孩子在气头上也不愿意听任何的劝告。

(2)巧用反面激将

当家长与孩子相持不下时,有时可故意使用反面语,使孩子改变初衷。比如,想让孩子做完功课再玩,孩子却坚持玩完再做功课,这时赌气地说一句:“你去玩吧,我不管你了。”家长的“让步”会使孩子感到不安,使他放弃原来的计划。

(3)和孩子协商解决

任何事情都可能有多种解决办法,如果认为孩子的做法不妥,而孩子又不愿接受家长的方法时,可要求孩子一起来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法。矛盾的双方都可以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然后一起评价这方法,选择其中最佳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