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导引
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与教师的培养和呵护,孩子的青春期是“多事之秋”,老师和父母都要和他们一起面对应蕴而生的种种问题,也要与他们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那么,如何把握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从而能够正确引导他们,与他们和睦相处呢?在这里,8位优秀的家长和教师畅谈了他们的经验,供大家借鉴。
1.关承华——如何面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
看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父母发现他们身上的问题好像也在一天天地增加。这些问题让父母觉得今天的孩子和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更有一些着急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可救药了。而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在父母和老师的眼里简直就是一群危险分子,急需我们这些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师的成年人去拯救。于是家长们困惑:“这些孩子都怎么了?”老师们叹息:“孩子越来越难管,老师越来越难当了!”
教子忠告
面对青春期中的孩子,父母要调整好心态,耐心倾听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并和孩子一起解决这些问题;从了解孩子入手,以理解孩子作为前提,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成为孩子的朋友。
如何面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
针对这个问题,关承华老师有她的独道见解。
关承华,北京市海淀区育英中学(分校)高级教师,从教30年,担任班主任25年,海淀区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海淀区班主任学科带头人。2003年荣获“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等奖”。关承华老师多年致力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方面的实践与研究,形成了受学生欢迎、被家长认可的一系列有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一书透彻地分析了青春期孩子逆反心理形成的过程,指出了家长教育方式上的错位,一针见血地批评“唠叨”的后果是阻塞了孩子与家长交流的通道,封闭了孩子的心扉,堵住了孩子的嘴。
关承华老师认为:
首先,父母应了解青春期是人生之中的非常时期。青春期是孩子生理迅猛发育期、心理断乳期的统称,是实实在在的“非常时期”。孩子们戏称为“更年期”,是一种解嘲的说法,表达了他们对家长的不满与无奈。所以家长们往后退一步,不要跟青春期的孩子死较劲,也许会让你收到满意的效果。
其次,父母应意识到,青春期孩子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其实不都是孩子的错。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今天的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家长的预料和想象,而作为社会大环境的细胞——家庭,更直接点说,父母对孩子成长中的缺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个性品质,总能从家长身上找到根源,无论是勤奋、宽容、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还是懒散、自私、不负责任的不良品格,都不是孩子本身所固有的。
再次,父母要增强自身修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最近距离、最直接的榜样就是孩子的父母,孩子本无过,家长的影响和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助推力,至于向哪个方向推,就取决于家长的自身素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了。
最后,父母要理解孩子。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它包含了解、接纳、宽容及换位思考等诸多内容。而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了解”,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的苦衷,了解孩子的要求,了解孩子的……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孩子,理解便会油然而生。所以家长们应放下长辈的尊严,从了解孩子入手。真正了解了,才能达成相互的谅解。在沟通与交流中求大同存小异,也许会收到家长舒心、孩子满意的效果。
只要父母能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事,就会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如果走进了老师拿家长出气、家长跟孩子生气、孩子跟老师赌气的怪圈,只能是恶性循环,谁的气也顺不了。
2.陈文福——为孩子创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陈宇华,197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小学时期就读于湖南长沙市某研究所子弟小学,1984年随父母到福建厦门,就读于厦门一中。1990年以厦门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经济学。1992年以当年大陆唯一的未毕业的本科生被录取到美国斯坦福大学。1995年就职于美国科尔尼咨询香港分公司;1997年就读于美国哈佛商学院,同时,工作学习两不误;1998年就职美国高盛投资银行香港亚太区总部;1999年到默多克新闻集团北京分公司工作;2000年1月,创办了华有德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成立宇飞自主教育基金会,担任总裁。
教子忠告
乐观是不能继承的,但却是可以培养的。这种培养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一种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的营造。
陈宇华作为一名年轻的信息技术公司的,她的乐观、开朗的精神,她的双向沟通互动的能力和品质,正是源自父母从小精心营造的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其父亲陈文福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让父母和孩子都很快乐的事情。一切教育,应该有一个受教育的主体,而不只被动接受的客体,充分开发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让孩子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这应该是自主教育的基本原则。在对女儿的教育过程中,他正是贯彻了这一原则,让女儿经历了丰富的人生,并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陈文福的家庭,是一个欢声笑语始终伴随的快乐家庭。邻居们总是很奇怪:老陈家难道有那么多的喜事?怎么传出来的不是笑声,就是歌声?事实上,这种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正是陈文福夫妇精心营造出来的。
陈文福说:我是一个开朗、乐观的人。几十年来风风雨雨,摸爬滚打,正是这种乐观的性格才使我从未倒下,从不向困难和失败低头,我崇尚积极的人生态度。“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继承这种乐观、开朗的精神。”
家庭对于孩子来说,比如对孩子的性格、素质、未来的发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种影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但这恰恰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家长要想与孩子进行很好的沟通和交流,就要有宽松愉悦的气氛。陈文福发现,散步能很好地体现两者的结合。从童年时候开始,陈文福就喜欢带着宇华外出散步,一边散步,一边和孩子谈心,并不失时机地对其进行教育,讨论一些知识性强、同时又轻松的话题。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孩子学到了许多知识。
这种从小养成的自由交谈的方式,也使宇华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与人沟通总是很有人情味,同时切中主题。后来她到科尔尼应聘面试,依次与6个考官面谈,与这些严肃的考官交谈时,宇华一点儿也不紧张,每次都能像小时候和父母聊天一样,轻松自如,侃侃而谈,说出自己的见解,从而赢得了考官的赏识。
3.叶自爱——给予孩子恰如其分的鼓励
北大学生陶然的母亲叶自爱老师开朗、随和,多年大学教师的生涯,使她说起话来特别亲切实在,富有条理,在培养孩子上更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她认为作为父母就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孩子成为有主见的人,同时也要多给他们一点空间。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特别是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启发孩子。
陶然初中毕业时,曾想报考一所市重点学校,学校的意见是保送本校高中,并答应让陶然到师资力量好的班,这样就选择了上本校的高中。到了高中后,陶然发现即使在好班,每一个老师的水平也不一样,有的甚至相差较大。她回家说起这些事,父母虽然听着,但不顺着她说。他们说:“老师也是人,水平当然不会一样的,这些事知道就得了,要放到适当的位置上看,别怪老师差,主要得自己学,自己看书。”父母说这些话时很和缓,不指责任何人,只是表达他们对这件事的看法而已。让她感到父母的看法和她不一样,但并不责备她。任何人都需要别人的认同,尤其是孩子,当她发现父母的看法和她不一样时,就会慢慢冷静下来,对自己的看法重新审视,自己修正自己的观点。
还有一段时间陶然回家说,在这样的学校里学习恐怕赶不上那些在市重点的人学得好。她说得有道理,学校的设备、师资无论怎么说也不能跟市重点比,生源也无法跟人家比,人家起点就高,再加上师资强,这都是客观事实,但是分析她的话背后,是自信心不足,这是很严重的事,如果父母附和着她说,那就麻烦了。于是,叶自爱夫妇鼓励陶然说,客观环境当然重要,但人的主观努力更重要。
陶然从小不怕竞争,从二年级参加比赛获奖起,年年获奖,从小学五、六年级到现在,在班上一直是第一名。高考时考场也不在本校,父母怕她不适应,她说没事,考过多少次都不在本校,练出来了。果然她没受影响。这次她担心自己会比重点学校的学生差,说明她把眼光放到了本校以外,向更强的对手发起了挑战。她的担忧是挑战的前奏,并不是说她退缩、害怕了,只要把握住这一点,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就会激起她向新目标冲刺。如果不理解孩子的这种细微心理,乱加指责,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叶自爱告诉陶然说:我和你爸爸都是外地人,我们俩在北京没有亲戚,没有什么关系,全靠自己努力。这些话陶然都是似听非听的,也不表态,但“一切靠自己努力”的话肯定在她心中留下了印象。她凭自己的努力,考了北京市物理单科第一名,总分也在全市名列前茅。她报了北大计算机系,当初考虑专业时,她对物理感兴趣,但物理将来存在着就业问题,她也喜欢无线电,但从就业上讲,这个专业不如计算机适应面广,所以就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对陶然也谈自己的看法,但是最后主意还要陶然自己拿。不仅如此,以后读不读研究生,出不出国,完全由陶然自己拿主意,叶自爱夫妇只是提一些建议,谁也不能跟孩子一辈子。
4.陶宏开——网瘾只是孩子的错吗
“网瘾”也称为“互联网成瘾综合征”,主要表现是上网时间长且难以自控,形成非理性的依赖,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有时虽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仍在失控地继续。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上网的未成年人数量达到1680万左右。在上网的人群中“互联网成瘾综合征”的比例约为6%,在青少年中这个数字更是高达14%。面对孩子的网瘾,社会、学校、家庭都显得惶惶不安。
陶宏开,美籍华人。在2004年5月,因主动帮助网瘾少女戒除网瘾,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挽救上网成瘾者行动。”
陶宏开教授给想戒除网瘾的孩子们提出了自己的成功公式:“决心-恒心0.决心+恒心成功”。
他认为网瘾不是孩子的错,每个孩子都有向上的心,关键还是教育及成长环境的问题。父母应该帮助孩子们先学会做人,然后才能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之路。从许多案例来看,上网成瘾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够健康,亲子沟通缺失,亲子关系错位。其责任大多在于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一方面过度宠爱;另一方面又过度期望,只重成绩,忽略孩子的人格培养。当孩子出了问题或上网成瘾后,许多家长非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一味地责怪甚至打骂孩子,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家长应该分析孩子网瘾产生的根源,认真反省自己,改进自己,努力解开亲子矛盾的“结”,只有这样,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误区。
此外,学校应试教育往往排斥、歧视“问题”孩子,加上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心智还不成熟的青少年识别、自控能力都较差,一沾上不健康的网络文化就很容易成瘾。
父母要相信孩子是可以改变的!帮助上网成瘾孩子的关键是理性的心灵沟通。解决孩子上网成瘾的问题,首先重在预防,从小建立理性的亲子关系和健康的家庭氛围。如果家长希望孩子爱父母,家长必须学会以正确的爱教育孩子;如果父母要孩子成为星星,父母就要成为太阳。
教子忠告
家长在面对孩子上网成瘾的问题时,首先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平衡心理,耐心地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和孩子做朋友,带他一起走出网瘾。构建和谐家庭,孩子就能得以健康成长。
事实证明,最难教育的是家长而不是孩子。
很多家庭的情况都很雷同——孩子过去很优秀,后来上网打游戏,成绩掉下来了。父母整天没个笑脸,母亲不是训就是哭,父亲不是骂就是打,矛盾一步步激化。孩子跟父母不沟通,不愿回家,通宵泡吧。父母大街小巷地找,孩子越跑越远,亲子关系日益恶化。
其实训责式的说教和强制性的做法,常常适得其反。家长只能用真诚、耐心的心灵与孩子沟通,逐步化解孩子心中的“结”,让他们学会认识自我的人生价值,理解如何只有先苦后甜才是真正地爱自己、爱自己的将来,必须把电脑网络主要当工具来使用,不然就是自毁前程,让孩子通过理性的认知,然后自己一步一步走出网瘾。而且在与孩子进行交谈时,态度一定要像朋友式的坦诚,不是指责、训斥,而是理性的双向交流,让孩子真实地感觉到你和他是平等的,这样孩子才会向你打开心扉。
5.陈立思——孩子早恋父母怎么办
提起“早恋”,不少做父母的都有“如临大敌”、“谈虎色变”的反应。其实,什么是“早恋”,很多人是说不清楚的,反正看到自己那还在读中学甚至小学的孩子,和异性关系比较亲密,就怀疑或者直接就认定自己的孩子是“早恋”了。而孩子们呢,大多数是矢口否认,认为大人冤枉了他们;有的为此会和父母闹别扭,甚至闹僵。因此,弄清楚什么是“早恋”,父母应该怎么对待孩子的“早恋”,是每个有青春期子女的家庭的一件大事。
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父母也是从年轻走过来的。青春期的孩子也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做父母的如何面对“早恋”的孩子,怎样帮助孩子安全度过这个非常时期?
陈立思女士,曾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
认为,“早恋”,拆开说,一是“恋”,二是“早”。“恋”是指依恋、爱慕的情感,“恋爱”则是一种包括了心理、情感、行为等多种要素的状态。“早”是指还不到“应该”的时候就提前来了,所以是不应该的、不合适的。很多孩子尚未成年,还在读书就谈恋爱,既影响身体,又影响学习,的确是“早”了。父母为孩子着想,对此进行规劝、约束,也是应该的。但是,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在谈那种名副其实的“恋爱”呢?还是仅仅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双方之间有朦胧的吸引?或者,不过是男女同学之间的普通友情?这是需要仔细辨别的。把这几种情况与“恋爱”混为一谈,不分青红皂白一概称之为“早恋”而加以反对,弄得草木皆兵,往往会导致父母与孩子的矛盾乃至冲突。应该说,所谓“早恋”,其实大多数只是少男少女异性之间的吸引。
那么,面对孩子“早恋”,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为孩子高兴,同时也要高度重视。
当父母观察到孩子有“早恋”的“动向”时,首先要做到“接纳”。也就是说,要认为它是正常的、合乎规律的现象,而不是不正常的、不好的现象。春天来了,小草就要发芽,花儿就会开放。人也一样,生理发育成熟了,心理就会有相应的需求。现在青少年的性生理、心理的成熟期大大提前,这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现在女孩的初潮、男孩的首次遗精年龄大多数在十二三岁,早的只有10岁。随之而来的是春情萌动,即自我性意识的觉醒(比较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男的或者女的)和对异性的兴趣和向往。这就是“早恋”的生理、心理基础。可见,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但是在这个阶段对孩子的变化漠不关心、完全放任自流也是不行的。因为这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风险性的时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所以,父母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要更加关心体谅孩子。
第二,要以正面疏导为主,同时也要注意加强约束。
“早恋”与现在的孩子生理、心理发育早有关。而当代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早,又是有各种原因的:一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二是各种社会信息包括与“性”有关的信息刺激比以前多了、强了。性生理与性心理的发展有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循环强化的关系。所以,在现代传媒发达、环境复杂的条件下,家长要主动与学校配合,搞好青春期教育。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解有关的知识。但是,比讲解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形成对待两性关系的正确态度。要了解在现代社会里每个人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学会尊重异性和怎样与异性交往,学习社会有关“性”的制度和法律以及相应的道德观、价值观。要让孩子了解,爱情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之一,但是在青春期除了爱情以外,还有许多重要的人生任务和目标。所以,最好在未成年以前不要恋爱。而且,父母要有意识地为孩子旺盛的青春激情和精力寻找宣泄和释放的渠道。同时,也要教会孩子怎样进行安全防护,和防范来自成年人或者同龄人的性侵害。
第三,加强自身的修养,身教与言教并重。
家里有了一个“早恋”的孩子,其实也是给做父母的提高自身修养增加了压力和动力。虽然父母都曾年轻过,但是由于当年的社会环境所限,父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性教育,所以现在应该补课。教育者应该先受教育,正人先要正己。父母应该比孩子先一步学习、掌握有关两性关系的知识,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态度,才能给孩子以正确的指导。
家里有了一个大孩子,父母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要更加注意讲文明。在孩子面前夫妻之间的亲热要适度,避免不良刺激。
6.甘露——积极引导孩子绿色上网
甘露,广东省中山市人,她不仅是一位事业上的女强人,更是一位有着强烈责任感的母亲,在女儿过去18年的成长过程中,她运用自己的一套不同于传统的教子方法,成功地让孩子在快乐中释放了潜能,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计算机网络是20世纪发展最快的应用学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及时了解世界各方面的信息。
甘露觉得不仅家长要学会应用先进的工具,更应教会孩子利用现代工具掌握自己的未来。
甘露经常对女儿说:“英语和计算机网络是你们这一代人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工具,不管将来选择什么学科都需要这些工具。”女儿也认同这个观点。
甘露首先鼓励女儿在计算机上学习英语。当知道深圳出了一套与深圳小学英语课本配套的鹏博士英语《开口就说》后,甘露四处打听哪里能购买。最后甘露的丈夫跑到了该公司,购买了整套小学版和初中版。甘露与女儿一起学习,互动式的学习方法吸引了女儿,她很快完成了学习并参加了互动式的考试。
甘露知道有不少家长都限制孩子上网,甘露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不过甘露认为: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孩子上网的确有不利的一面,如迷恋游戏和上黄色网站;但限制孩子上网,也就限制了孩子在网上获取信息的机会。利弊相比还是不要限制为好,但仅仅是有开放的态度是不够的,同时必须有正确的引导。
甘露指出:关键还是教育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做到绿色上网,让孩子知道只要自己能控制好。甘露鼓励女儿利用游戏来调节学习,也及时地提醒她控制好时间。为了控制上网时间,她会在电脑旁放一个小闹钟,及时提醒自己不能太长时间面对电脑。
有一次,看见女儿晓琳坐在电脑前时间比较长,甘露提醒她说:“你的眼睛是不是该休息一下啊?”她说:“是的,等我把这件事做完就好了。”结果,10分钟后女儿就离开了电脑。
女儿有时也会在电脑上玩玩游戏,甘露并不反对,有些好的游戏软件还是甘露陪女儿一起去商场采购的。
小小的计算机,是女儿晓琳生活与学习的工具,给晓琳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网络使晓琳感觉世界变小,使她知识面更宽阔。网络也让她结识了一批本地、异地和异国朋友。晓琳出国后通过网络仍能够与家人和朋友继续保持联系。
晓琳出国后的写作投稿全部是靠网络进行,网络已成为她生活中对外联系,吸收信息和知识不可缺少的工具,成为她未来生活形影不离的伙伴。
7.王开敏——掌握惩罚孩子的艺术
王开敏,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她用她的“平民家庭教育观”成功地培养了自己的儿子艾天。
王开敏认为对孩子,应以教育、表扬、鼓励为主,但也并不排斥必要的惩罚。因为对某些孩子来说,惩罚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辅助手段,它对遏制孩子不良思想行为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是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惩罚不是体罚,不等于棍棒教育,也不可辱骂或侮辱孩子的人格。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错必改。
对孩子实施惩罚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比如:孩子这次没有做好某事,罚他重新做,而且要做好;采取感情上的冷淡处理,让孩子在孤独中反思悔过,再进行说服教育;暂时“剥夺”孩子最心爱的东西和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限制其某种自由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有一次,艾天和同学踢足球,一不小心踢破了学校的玻璃,同学们一哄而散,艾天也跟着同学们跑了。当天晚上艾天郁郁不乐,没有吃晚饭就睡了。王开敏认为儿子病了,却没有想到儿子有心事。第二天中午,学校老师找到王开敏说艾天打破了玻璃,王开敏一听火气就上来了,准备好好“教训”一下儿子。等晚上儿子回来,王开敏一看闷闷不乐的儿子心又软了,问:“你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我?”艾天一看妈妈泪水一下子涌出来,扑到妈妈怀里,一边哭一边喊:“妈妈,我把学校玻璃打坏了!我不敢跟你说,我憋了两天了,我好难受!”王开敏只好安慰儿子。虽然艾天主动认错了,但王开敏为了让他牢记教训,还是让他写了一份检讨书,并把赔玻璃的钱,让艾天交给了老师。
王开敏也告诫父母们,必要的惩罚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掌握好度,因此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惩罚必须要有理有据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教训得心服口服,而不能一味的用暴力“征服”。教训孩子只是为了在他犯了较大过错的时候,进行严肃批评的一种方式,是为了彻底杜绝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但是,一般情况下,父母还是不要轻易行使这种“权利”,应以说教为主,但非这样做不可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他错在了哪里。
(2)惩罚的时间把握
惩罚的时间最好在孩子出现过失后立即进行。拖延了,会失去惩罚的时机,孩子也可能把过失忘记了,孩子往往会“赖账”,这时的惩罚便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子忠告
惩罚孩子是一门艺术,每个父母只有掌握了这门艺术的实质,才有可能利用这种工具促进孩子的成长,从而避免其对孩子造成伤害。
(3)不可当众惩罚孩子
特别是当邻居来告状时,不要指着孩子,当面教训给别人看。因为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激起其不满或反抗情绪。
(4)惩罚的语气
不要用恫吓的语气对孩子讲话,比如对孩子说“你再拿人家的东西,我就打死你”,“你再考不好,我就不让你上学了”这类语言,这会使他们产生恐惧。
(5)惩罚要有原则
最后切记一点,父母惩罚孩子要有一套规矩,不要以自己当时的情绪为转移。如父母在星期一心情不好,这时孩子犯了点儿错,就痛打一顿。而在星期五,父母心情愉快,孩子犯了同样的错误,却没有给予惩罚。这样做是教育不好孩子的。
8.李培仁——如何陪伴孩子走出黄色陷阱
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对性的好奇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然而长期以来,“性”在我国被人为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成了难以启齿的字眼和最忌讳的话题。孩子获得健康的性知识的渠道通常是“地下”的,对性知识的了解也是一知半解,这就难免会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走上斜路。事实上,在性的问题上,家长对孩子越是围追堵截就越容易出问题。坦然面对、正确疏导才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选择。
李英杰打小起,就让父母很放心,不仅听话、懂事,而且成绩非常优秀,一直稳居班上前三名,很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
但让父亲李培仁感到非常奇怪的是,初二下学期,原本优秀的儿子行为举止忽然变得异样起来。
以前,肖小杰房间的门一直敞开着,可现在,父亲回到家,却经常发现这门是紧闭着的。刚开始,父亲也没太在意,直到肖小杰在门上贴了一张A4纸,纸上写着“无事勿扰”四个大字时,父亲才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但父亲想:算了,孩子也就这么点“业余爱好”,就随他去吧!我可不想做专制的父母,剥夺原本属于孩子的快乐。
期中考试过后,肖小杰将成绩单递到父亲的手里,父亲一看分数和排名,非常不满意。
“怎么一下子下降这么多?”父亲皱着眉头问肖小杰。
“对不起,这次我没发挥好!”肖小杰几乎要哭了。
看儿子那诚惶诚恐的样子,父亲便知道儿子已经认识到了“错误”,于是不忍心再批评他,就对他说:“这次发挥不好没关系,努力点,下次争取发挥出最佳水平,爸爸相信你!”肖小杰为父亲的宽容所打动,一个劲儿点头。
终于有一天,因为需要上“阿里巴巴”网站查几个企业的相关信息,父亲打开电脑准备上会儿网。打开电脑的时候,父亲忍不住皱起了眉头,这电脑被儿子弄成啥样儿了,开机速度这么慢?打开一看,发现电脑屏幕上那么多游戏图标,不慢才怪呢!唉,儿子装的游戏实在是太多了。
打开网页之后,父亲吓了一大跳。还没有输入网址,就跳出来一个页面,叫什么什么影城。乖乖,还有女人的呻吟声,和一些飘来飘去的裸体女人在变换各种姿势,电影的名字都很诱惑。无疑,这是一个黄色电影网站。
肖小杰陷入了黄色陷阱,父亲陷入了苦思:我们做家长的该怎么办?是摆出“铁证”痛骂儿子一顿,还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儿子,抑或干脆视而不见?
那几天,父亲连吃饭睡觉都在琢磨此事,有时,看着儿子那不争气的样子,真想上前扇他两巴掌。但父亲明白,这样的事情是千万不能做的,那样只能伤害孩子的自尊,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但父亲应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他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做一个优秀而成功的父亲,将孩子拉出黄色陷阱。
那天,晚饭后父亲左手拿着一本《辞海》,右手拿着自己的生理课本,像一个老学究似的。
肖小杰见这阵势,显得一脸迷惑,不知道父亲要干什么。
随后,父亲翻开《辞海》给肖小杰看什么叫“睾丸”,什么是“遗精”。虽然这些知识孩子可能已经知道了,譬如遗精也亲身经历过,但父亲觉得还是有必要为他系统地补上这一课,与其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并有可能接触到某些不健康的内容,还不如自己直接告诉儿子这些早该知道的东西。
肖小杰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却听得很认真。父亲认识到这是一次科学、健康的家庭教育,是做父母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没有什么叫忌讳的。父亲指着男女生理图告诉儿子异性之间的差异,并对儿子说:“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健康快乐的生活,你说呢?”
肖小杰脸红了,一个劲儿地点着头。
“肖小杰,爸爸对你讲这些,也是希望你能科学系统地掌握这些知识,不仅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拥有一颗健康的灵魂!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父亲正色道。
肖小杰明显已经意识到了一些什么。
此后,父亲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偷偷观察儿子,发现儿子的行为举止又变得正常起来了。
首先,他不再关着门把父母挡在外面了。父母得以自由出入肖小杰的房间,那张贴在门上写着“无事勿扰”的纸也被肖小杰悄悄地揭走了。看着肖小杰又乖乖地坐在书桌旁写作业,父亲会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