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俗语智慧
27237600000116

第116章 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

家里哪怕只有二斗存粮糊口,也不去当像个孩子王似的教书先生。

过去,封建社会有钱人家的子弟自幼读书,目的就是“学而优则仕”,意思是指学习成绩优秀就可以做官。宋代著名古文家、曾做过右丞相的欧阳修,曾写过一篇《相州昼锦堂记》,文章的开头,直言不讳地阐明自古以来读书人的志向:“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就是说:登朝做官能够当大将、宰相,家富身贵而能归返故乡:这是大家都认为非常光荣的事,而又是从古至今都一致公认的。可见旧时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如果满肚子的学问不能“卖与帝王家”,那也就等于白学了。

那时候的读书人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旦科考落榜,有点本事,口齿伶俐的可以去做当官的幕友或门客。如果投靠无门,最后的出路就只能寻一个村或乡镇间的私塾,教授几个孩子念书识字,做启蒙先生,以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所以这种营生地位低下、受人轻视极不得时,于是就有了这句“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的俗语。

旧社会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社会地位有高低贵贱之别,“孩子王”就被视为卑下的工作。这种思想也一直延续下来,给教师这种神圣的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但现在这种极为陈腐的观念,已经像阳光照耀下的冰雪一样,逐渐消融净尽,受到彻底地否定。

今天,无数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立国之本是教育,培养人才更是百年大计,因此教书育人的工作受人尊敬和重视。在社会发展繁荣的进程中,教育是一项光辉的事业。总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必然是两个不同的天地,今天的新型知识分子与过去的读书人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