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巧于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27234400000010

第10章 注意你说话的语气与语调——讲究与孩子说话的语言技巧

案例导引

当孩子回家很晚时,父子间的对话交流:

父亲:是这样子的,小强,你先坐下,说实在的,我在和你一个年纪时,也时常和我的死党们一起去夜游,不到三更半夜,是不会想要回家的……

儿子:啊!原来爸爸也是……

父亲:你那已过世的奶奶,常常为了我的晚归而伤透了心,况且,我那时又爱跟她顶嘴,每次她跟我说什么,我总爱跟她唱反调……直到有一天,我自己当了父亲……而我的母亲也离开这个世界时,我才了解,我对自己最亲爱的母亲,做了那么多可怕的事……

儿子……

父亲:你知道,我跟你说这些事,并不是要责备你,或者说要强迫你一夕之间就改变你所有的行为。因为我知道什么是年轻的感觉……每天晚上,你回家后,洗个澡就上床呼呼大睡了。可是你妈妈在担心了一个晚上后,神经紧张到睡不着觉。常常到天亮的时候,还红着眼睛,伤心地哭着。

儿子……

父亲:我并不责怪你,因为你并不知道你的行为造成了这样的后果。就像我年轻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你奶奶那么大的痛苦。我当时犯下最大的错误,便是认为自己追求自由与自我是理所当然的,但忽略了自己的自由却是建立在最亲爱的人的痛苦上面。只是人是有智能和理性的生物,虽然人世间有许多看似无法避免的悲剧命运……可是人可以借着不断的反省与再认知,以最大的勇气与爱心去阻止悲剧的轮回。这就是我需要跟你“商量”的事。

儿子:我知道你的意思了,爸爸。你希望我能早一点回家,并且不要常和妈顶嘴。可是,我觉得我并不算回来得太晚呀!我的朋友同学们,都是一两点才回家的,而且他们的家人没有反对。

父亲:我知道,每个时代、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价值标准。这样好了,我们互相妥协一下,我原本希望你能在晚上10点前回来,而你想要12点才回来……这两个时间的折中点刚好是11点。如果你觉得可以,尽量在10点左右回来,并且事先让我跟你妈妈知道你去了哪些地方的话,那么我想她就不会那么担心了。

儿子:好吧!我尽量试试看。

父亲:我知道,我这样要求你,你一定会被同伴认为不上道。关于这一点,我实在很抱歉,但人总是要有所妥协,有所坚持的。不过,我会尽量帮你,让你能改善和妈妈的沟通模式。我会拜托她,不要每次都用指责与辱骂的语气跟你说话,给你多一点的尊重与人格。好吗?

儿子:好的,爸爸。谢谢你今天晚上跟我说了这些,我会尽量看看能不能配合。

父亲:谢谢你,小强!谢谢你有耐心地听完我的话。去洗个舒服的热水澡,好好地睡一觉吧!记得跟朋友在外面的时候,如果遇到了什么难题,我很乐意帮你的忙。有什么不如意的事,也要跟我说,让我可以跟你一起分担。现在,去洗澡吧!

儿子:好的,爸爸,谢谢你!

1.温和的态度是亲子沟通的关键

要达到良好的亲子沟通,父母温和的态度是很关键的。

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总是以一副威严的面孔面对孩子,以严厉的语气对孩子讲话,无形中会使孩子产生畏惧的心理,从而不敢和父母交流,有的孩子甚至还会产生反抗的心理。这样不但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且还会阻断亲子间的沟通。因此,要达到真正良好的亲子沟通,温和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上小学三年级的李明是个非常调皮的男孩。放学后,李明总是不做作业,放下书包就跑出去玩。为此,父母总是训斥他,有时还打骂他,可他却总也不改这毛病。有时在父母的训斥下李明被押回家,勉强坐下来做作业,可是很长时间作业也做不完,而且做得马马虎虎,错误很多,父母拿他也没办法。

有一天,李明的小姨到他家来,正好看到李明妈妈因为做作业的事在训斥李明,可李明很倔犟,不管妈妈怎么说,他就是不开口,也不去做作业,气得妈妈要打他。小姨见此情景,对李明妈妈说:“姐姐,把孩子交给我吧,我来和他谈谈。”

李明的小姨是位老师,她把李明带到他的房间里,摸着他的头问:“明明,在外面玩得开心吗?”李明说:“也不是特别开心。”“那妈妈让你做作业,你为什么不做?”“妈妈对我太凶了,总是骂我,有时还打我,我就是不做,故意气她。”“那你觉得完成作业再去玩好,还是玩过再做作业好呢?”

李明不说话,小姨又说:“你是不是也觉得做完作业再去玩,心里没有压力,也不用听父母的责备,会玩得更开心?”李明点点头。“小姨知道,明明是个懂事的孩子,聪明也爱学习,就是妈妈不催,你也会主动完成作业的,是不是?”李明没说话,而是走到书桌前,打开书包,开始做作业,而且特别认真。

李明妈妈由此认识到了自己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由于对李明粗暴的态度让孩子反感自己,越来越不听自己的话。从此以后,李明的父母改变了态度,不再严厉地责备他,而是以温和的态度对待他,李明反而更听话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由此可见,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孩子说话的语气,多用协商的口吻真诚地与孩子交流沟通,而不是板着面孔、用命令的口气粗暴地对孩子说话。父母只有掌握一些与孩子沟通的语言技巧,才会达到良好的沟通目的。

2.营造和谐的家庭语言风格

言语交际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技能,言语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谓“一句话,百样说”,任何一句话都可以有多种说法。说法不同,效果便截然不同,在家庭亲子沟通过程中,父母也应该营造一种和谐的家庭语言风格。一般说来,和谐的家庭语言风格有幽默型、民主型和书信型三种。

(1)幽默型家庭语言风格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快乐,每个家庭都希望充满笑声。父母如果懂得在家庭营造一种幽默的语言风格,那么,亲子沟通,乃至于整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都会轻松、欢快和有效!众所周知,幽默所表现出来的滑稽、诙谐、打诨、风趣和含蓄等精神现象使人发笑、回味无穷,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沟通氛围。

一次,一位妈妈带着自己的小孩到一片树林里玩,小女孩被一只蜜蜂蜇了一口,顿时脸上起了一个小包包,小女孩哭泣不止,任凭其妈妈怎么劝都无济于事。正在妈妈束手无策时,一位路人赶过来,一边搂着女儿,一边大声说道:“宝贝,别哭了。谁叫你长得像花儿一样漂亮啊!你看,你把蜜蜂都弄糊涂了!”小女孩听了后,扑哧笑了……

虽然幽默是需要一点天分的,但是我们并不必叹息自己缺乏幽默的天赋,我们可能不是幽默大师,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发现一些好玩的、快乐的事,这是人人都可以办到的——只要你愿意。

幽默来源于对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洞察力,亲子之间营造幽默型语言风格应该注意三大秘方:第一,用轻松宽容的心情对待有关孩子的各种问题;第二,建立富有家庭个性特色的“快乐制度”;第三,尝试改变生活和体验生活。

(2)民主型家庭语言风格

民主型家庭语言风格使整个家庭的沟通民主开朗、宽容活泼。在这种家庭语言氛围中,孩子会觉得他和父母之间就是一种亲密的朋友关系,而不是一种上下等级分明的关系。父母不是将孩子当作只会接受信息的录音机,而要给孩子参与讨论、表达思想的空隙。建立在这种平等和尊重基础上的沟通是十分有效的,成长在这种民主氛围家庭的孩子是十分幸运的。

“摆在桌面上谈”,是民主型家庭的处事良方。父母不因为是父母就压制孩子说话的权利,相反,他们会想办法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发问或简短讲述,激起孩子对话的兴趣。

在民主型家庭里,孩子通常喜欢发问,因为他的问题不会得到粗暴的呵斥,也不会得到漠视和疏忽。民主的父母会认真看待孩子的每一个提问,将之视为了解孩子心灵、启发孩子思维、帮助孩子成长的有效方式。亲子之间营造民主型的家庭语言风格应该注意三大秘方:第一,能够直接而平等地讨论各种问题;第二,给予孩子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第三,重视孩子在亲子沟通中的每一个提问。

(3)书信型家庭语言风格

教子忠告

在口头语言的沟通中,有时孩子容易将父母的话当成耳边风,但如果写成文字,孩子就不会不注意了。这样不但容易触动孩子的思想更容易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

书信,自古以来就是人与人沟通的好方法,是人们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但大多数人往往把它用在具有一定空间距离的交往中。尤其是现在,通信工具越来越发达,人们写信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打电话、发短信几乎代替了写信。当父母和孩子同处一室的时候,就更觉得用不着写信了。

其实,书信型家庭语言风格对于家庭营造和谐的亲子沟通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有一肚子话要对孩子讲,又不知道应该从哪里说起,尤其是遇到比较敏感的问题,更不知道该如何对孩子说,这时,你不妨用书信来告诉孩子。即使你和孩子近在咫尺,给孩子写信,通过书信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也不失为一种与孩子沟通的好方法。这是因为在书信交流过程中,父母在写信的时候大多平心静气,思路清晰,条理完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

当孩子给你回信的时候,他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并且在写信的时候锻炼文字表达能力。

亲子之间营造书信型家庭语言风格应该注意三大秘方:第一,父母在书信语言中应该要有真情,少教化,少讲大道理;第二,如果孩子没有回复,不要询问“看信了吗”,因为这也许是孩子对你的默默接受;第三,语言表达体现父母的真心,跟孩子交交心,说些自己的心里话。

3.注意和孩子说话的语气

在和孩子沟通时,父母说话的语气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话,以不同的语气说出来,收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命令、训斥的语气,会让孩子反感,不被接受;而亲切的声调和温和的语气,孩子则乐于接受和倾听。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条信息的表达,语言占7%,声音占38%,表情占55%。教育孩子的内容再好,一“吼”也就吹了,因此,父母不妨坐下来,以促膝谈心的方式,用低缓的声调,心平气和地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1)用低缓的声调教育,能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

孩子是怕批评的,这是他们潜在的心理负担。一旦受到训斥,这种心理负担就会转化为心理压力。孩子就会怕惩罚,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加上自我保护的本能激起心理防御,以至于不敢亦不愿说出真心话。这时,倘若父母用和蔼的态度、低缓的声调开导、说服,孩子的心理上将得到安慰,紧张得以松弛,情绪趋向平稳,父母的说教便容易被接受。

(2)用低缓的声调教育,能减弱乃至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调皮捣蛋,屡屡闯祸,必然常遭严责,他们可以说是在呵斥声中长大的。在这种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不可亲近的人,故而产生情绪对立,对父母的要求,往往一概拒绝。即使被迫接受,也是阳奉阴违,有时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挑起事端,闹恶作剧,借以报复、泄恨。如果父母降低批评的声调,心平气和地就事论事,不计前嫌,真情实意地帮助孩子纠正错误,孩子的戒备心理就会解除,进而接受教育。

(3)用低缓的声调对话,可以缩短亲子的“心理距离”

对话是亲人之间交换思想、增进了解最常用的方式。低缓声调的交谈,像讲“悄悄话”一样,容易引起孩子跟父母说话的兴趣,使孩子觉得父母尊重自己,所讲在理。这样,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才真正成为亲人。

(4)用低缓的声调说理是文明行为标志之一

父母在孩子闯祸的情况下,仍以低缓的声调心平气和地同孩子说话,进行说理教育,这不仅体现能耐,还体现着涵养。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一个好榜样,其力量足以震撼孩子起而敬之,立志修养自己也成为“有教养的人”。

4.善用提问,让亲子沟通更有效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诱导永远都比强制更有效。通过多方式和多方位提问,父母不但能够了解孩子更多的信息,还可以使提问的过程同时成为一个教导的过程,在与孩子的一问一答中,举重若轻、自然而然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下面是教育专家推荐的10种提问方式,希望对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有用:

(1)开放式提问

也就是敲门砖问话方式:“你的观点是……”然后停下来等孩子说。其特点是,父母问孩子一句话,就够孩子说好长时间的,父母需要的信息也就反馈回来了。

像这样的提问还有“那你觉得……”“你感觉……”“你以为……”“你认为……”“后来呢?”“到底是怎么回事?”“你是怎么想的?”“你还有什么意见?”等等,这些都属于开放式。

(2)关怀式提问

比如孩子说他很烦,并说了一大堆对学习和学校不满意的话。那你可以这样问他:“你现在为什么烦恼?”“你学习有什么困难?”“你希望妈妈怎么帮助你?”“你还有什么要求?”

(3)接纳式提问

“你感到很伤心?”“你是说你非常难过吗?”“你现在想起来还是感到很气愤?”

(4)差异式提问

“什么情况下你有快乐的感觉?什么情况下你不快乐?”“什么时候你感觉学习没有劲头?”

(5)疑点式提问

“你说根本没有希望了是什么意思?”“你指的是哪方面?”“你是什么时候发现这种情况的?”

(6)回忆式提问

“以前的情况如何?你上学期有这种感觉吗?”引发孩子对过去事情的反省或者是联系,便于引导到父母想要的结果上去。

教子忠告

一味地向孩子说数,并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孩子只有从心里赞同才能改进提高,而父母有技巧的提问就能产生这样的效果。

(7)确认式提问

当孩子对父母说了许多事和他的想法之后,父母可以说:“你看我理解得对不对?你觉得是不是这么回事?”主要是为了确认,同时传递理解和关怀,理清谈话的内容。

(8)选择式提问

“这件事情你是愿意和妈妈谈呢,还是和爸爸谈?”“你看是自己复习呢,还是请一位家教帮助你复习?”“这件事情你是自己向老师讲呢,还是妈妈去和老师说?”“你是因为他不帮助你而生气,还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自责?”这样问话的好处是,父母已经把孩子回答的答案圈定了,孩子大多会从中选择一个,不会提出否定的回答。

(9)封闭式提问

如果父母想快速达到目标,就要学会问封闭性的问题。比如问:“这样做对不对?”孩子就会对父母提出的建议和看法表示明确的赞成或反对。诸如“好不好?”、“是不是?”、“行不行?”、“你决定去不去?”这类的问话都属于封闭性的。封闭性问题在有足够说服把握的时候非常有用。谈到一定程度,父母觉得孩子会说“是”、“好”、“可以”时,及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他会很自然地答应按照父母的意愿做。这个时候要注意,如果孩子不是口服心服,结果就不会理想,还会有隐患存在。

(10)抓关键词

“什么事情使你感到‘要气死了’?”“你怎么‘没办法’?”“你怎么认为‘管得严’的?”“为什么会‘特别特别’着急?”

父母不管采用哪种问话方式,目的都是要从孩子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也就是说每一种问话方式都有它的潜台词。但是不同的信息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获得,要想实现询问的目的,就要根据情况灵活采用不同的问话方式和问话内容。

5.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讲话

不少父母总是持有这样的想法:我是孩子的父母,孩子就该听我的,我说了算。在与孩子讲话时,总是以命令的口气,让孩子做这做那。

实际上,父母的权威并不是靠命令和强制的力量形成的。命令和强制的结果只能够让孩子在表面上服从你,而在其内心深处是不服气的,甚至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下面来比较一下几组父母曾使用过的语言,也许会对你有所启示。

叫孩子起床时说:“这么大了,每天睡得像死猪一样,难道你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快起床!你迟到了我可不管!”如果改成:“儿子,7点钟了,你是不是该起床了?妈妈也到点了,一会儿我可没有工夫叫你了。”顺便亲儿子一口。你感觉如何?

孩子看电视时间太长时轻轻地对他说:“你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太多了,是不是调节一下?”而不是说:“你如果读书像看电视一样就好了。”

孩子坚持要买某件物品时你可以说:“父母亲又不是开银行的,哪有那么多钱!”换个说法:“我知道你很喜欢,但我们家目前经济状况还不容许,日后再想想办法好吗?”

孩子私自外出时你可以说:“你没告诉我你去哪里,又没有按时回来,我很担心,弄得我饭都没有吃好。以后你去哪里,什么时间回家告诉我们好吗?免得我们惦记你。”不能说:“别把家里当旅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没有一点规矩。”

孩子反驳你的时候,你可以说:“你的意见和我们的不一样,我们可以再讨论。”而不是说:“你的翅膀硬了,居然和父母顶嘴了,目无尊长,到底谁是老子?”

教子忠告

其实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一棵向上的小苗。孩子都希望自己进步,希望自己得到大人的肯定和表扬,如果因为做得不够好,老是得不到肯定,有些孩子会因此失去信心。

孩子不愿做家务时父母一着急就脱口而出:“你怎么这样懒,专要人侍候,太不像话了!”换个说法:“我最近工作很忙,身体有些吃不消,我知道你很心疼我,我想你愿意帮助妈妈做些事情,对吗?”

孩子不想做功课时说:“你不想做功课?为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不是不会做?要不要我帮助你?”不应说:“快去做作业,整天想着玩,将来能有什么出息?”

三句好话心头暖,三句恶语透心寒。同是一件事,父母的言语不同,得到的沟通效果就大不一样。语言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最普遍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沟通手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习惯用语、语气和态度,均能影响到与孩子的沟通。

从某种意义上讲,沟通失败,家庭教育也就失败了。当父母完全不能理解孩子时,他们自己的观点和做法也不会被孩子理解和接受。这样,无论父母出于多么良好的动机,制订了多么远大的目标,最后也是无法实现的。所以,父母们要注意,切忌用命令、讽刺、挖苦之类的语言去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6.和孩子说话时,请别板着脸

教子忠告

与孩子交谈时,父母如果老是板着脸、没有亲切感,这样就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因为面对严肃的父母,孩子是不可能把心里话吐露出来的。

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导师。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正确的做法是用友好的态度去引导他们,而不是无情地摧残打击他们。

许多父母都认为,在孩子面前应该保持父母的威严,让孩子怕自己,这样孩子才会听话。因此,在和孩子沟通时,父母,尤其是家庭中的父亲,都尽量板着面孔和孩子说话。

有的父母也同意应该尊重孩子,和孩子交流,而不是训导。可是,事实上,板着面孔与孩子说话已成了父母的习惯,而父母是不可能用同样的表情来和朋友交谈的。因此,既然认识到用这种表情与孩子谈话达不到沟通交流的目的,父母就应该开始改变自己。

父母只有以平等的、像和朋友谈话的口气来和孩子交谈,而不是板着面孔对孩子训话,才能够顺利地和自己的孩子交流思想。

除了板着面孔训导孩子的习惯外,有些父母还喜爱利用任何机会向孩子讲述道理,有时候态度是友好的,可是因为是灌输的方式,孩子并不能听进去。其实,教育光靠说教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的。凡是希望孩子事事听自己的,要求“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都不可能收到理想的结果。

如果在孩子还非常小的时候,父母就有意识地培养和孩子之间的一种和谐的交流关系,交流的大门就会敞开。

真正的交流取决于父母是不是尊重自己的孩子,即使在父母与孩子的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孩子总是无意识地观察,看父母说话时的表情,并把获得的结果输入到一个体系里,然后按照他们自己的结论去作出相应的反应。请注意孩子是有自己的思想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创造性,每个孩子都会对自己遇到的事情作出反应,每个孩子也都在努力地塑造自己。父母的责任是引导孩子,而不是板着脸教训孩子。

7.切忌粗暴专制地对孩子说话

有些家庭里,父母和孩子之间大叫大吵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一旦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在批评中便出现了不恰当的用语,孩子的回答也难听。接着,父母便提高嗓门尖叫着威胁,或是采用高压的办法对孩子施加惩罚,于是情况往往就更糟了。

安宁和几个好朋友约好了周六晚上都去赵凡家下围棋,同时也商量一下升学考试的事情。吃过晚饭,他向爸爸请示时,爸爸却大声呵斥:“晚上到哪儿去?不许去,给我在家里待着!”“他去和同学商量考试的事。”一旁的妈妈替安宁解释,可是爸爸仍然声色俱厉:“升学的事还要和同学商量?用不着!开家长会的时候,我跟班主任已研究定了,你只要好好念书,考高分就成了!”爸爸教训完安宁,又转过脸来冲着妈妈喊:“就是你纵容他,惯得简直不像话!听着,这个家我做主,我说了算数!”

安宁的心里难过极了,他不仅仅由于爸爸的阻拦使他在同学面前失了约而难过,也为爸爸如此的专横武断而难过。其实,他知道爸爸也是疼他的,爸爸每次出差也不忘给他带礼物回来。可是,安宁就是受不了爸爸对他自己的事情的粗暴干涉。所以好多时候,他心里有事,宁愿憋着,也不跟爸爸讲,免得又招爸爸的责骂。

教子忠告

教子主要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启迪和教育孩子的上进心,让孩子自然、健康、快乐地发展,而不是粗暴地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

粗暴专制是人格修养不成熟、不完善的表现,也是不文明的表现。谁都不会喜欢专制的领导或同伴。子女对专制的父母同样也是反感的,尽管表面上可能表现得“唯命是从”。

用粗暴专制这种方式去解决问题往往把好事弄成坏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事后不少父母也后悔莫及,但由于未下大决心克服这种毛病,后悔归后悔,再遇事依然故我,旧病复发,弄得孩子见父母如同老鼠见猫,把最有前途的性格都吓没了,何谈沟通交流?更何谈父母子女之爱?

有的父母粗暴不仅表现在训骂上,还动不动就施之以棍棒。脾气倔犟的孩子,会宁肯叫粗暴的父母打死,也一声不吭,不愿屈服于父母的不合情理的要求。而这种性格很可能进一步激化素质低劣、性格暴躁的父母的火气,随之而来的是更狠的毒打。

有知识、有修养的父母应该明白,粗暴的态度、压制的办法比孩子的错误性质要严重得多,也令人痛心得多。

8.千万不要严厉地责备孩子

大多数父母总是爱责备孩子,却不善于表扬。

有许多父母为纠正孩子的缺点,总是情绪激昂没完没了地责备孩子。有的父母最初“因不责备就不改”而责备,后来因“即使责备也不改”而苦恼,最后又认为“不可救药”而放弃不管了。

通过责备让孩子做与通过表扬让孩子做,对孩子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要用冷静的态度和温暖的心去对待孩子,注意和发扬孩子的优点。一味地责备,不用说孩子,就连大人也会失去信心的。这样下去,就会把孩子逐渐培养成为因设法保护自己而产生反抗心理的孩子。

父母责备孩子时,多多少少会感情冲动,气血上升,这样就会缺乏冷静的头脑和客观的判断力。对于父母而言,首要的是要以宽大的胸怀和极大的热忱去培养孩子的能力。如果父母总责备孩子,任何孩子都会产生反抗的心理。正如能力法则所确定的那样,若给孩子以反复的刺激,就会使孩子逐渐形成“反抗”的能力。例如,常用烈性药物,细菌就会迅速产生抗药性,不久这种药就会对细菌完全不起作用。同样,对孩子越是一味地责备,其反抗心理就越强,最终父母还是以屈服于孩子而告终。

当然很多父母责备孩子也是从爱孩子的角度出发的,为了责备往往采用令人可怕的脸色、声音或表情动作。这样做只会使孩子产生恐惧的心理。

如果孩子感到恐惧可怕,任凭怎样责备和说教也都听不进去了。尽管有时孩子停止做坏事,那也是因为他讨厌再次经受以前那种可怕的体验,而并不是他懂得了“这件事不能做”的道理。

教子忠告

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天,父母指责的话对他们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不应加以种种责备,而应该指引他们向更高能力的可能的道路发展。

孩子有许多幻想,其中隐藏着实现的可能性。为实现孩子发展的可能性,父母对孩子决不能指责。指责会打消孩子向往的欲望,会剥夺孩子发展的可能性。

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的错误非责备不可,应该遵循下面的原则:

(1)不要让孩子的人格受到伤害

父母必须采取适当的斥责方式以防伤害孩子的人格。或许有些父母会认为,孩子的性格尚未成熟,但实际上,孩子有他自己的感觉与立场。父母如果不能认清这一点的话,自然无法使孩子心服口服。

(2)告诉孩子受责备的原因

父母必须让孩子了解为什么会遭到责骂,而如果充分说明之后,孩子即可反省改过的话,父母就不要严加追究。因为父母一意孤行,往往会伤及孩子,造成反效果。

(3)告诉孩子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责备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一味地责备,并没有真正的收益,所以父母应将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告诉孩子,而且不加勉强地让孩子自行判断及决定取舍。

总之,对孩子不指责是促进孩子发展的可能性的最起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