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幽默的诗赋故事
27234200000005

第5章 旷达超逸篇

司马光岭头吟诗

相传,司马光闲居东都洛阳的时候,一日外出游山,登上岭头时,即兴吟诗曰:

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行到岭头上。

身旁的游者听了直摇头,说:“你这是吟诗吗?”

司马光未作回答,只是接着吟道:

乾坤只在掌中拿,四海五湖归一望。

续句一出,同游者无不点头称赞:“妙!妙!”

前两句说登山,语言枯燥无味,根本不像是诗;后两句一出,则气势非凡,文采飞扬,柳暗花明又一村。

评风景诗

1962年秋,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游览福建着名风景圣地武夷山时,曾撰书七律一首,题目《泛舟九曲》。吟罢,尚觉未尽兴致,又随口叹道:

桂林山水甲天下,

不如武夷一小溪。

从此,武夷山人便将这两句话作为武夷山与桂林山水一比高低的依据,充满着自豪感。桂林人并不服气,但碍于郭老的盛名,也不好说什么。

1982年,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来到武夷山,当地负责人汇报后,特意请他题词留念,谷牧斟酌一时,挥毫写道:

桂林山水甲天下,武夷山水亦神奇。

同是祖国山河美,何须彼此论高低。

众人一见,拍手称好,一场历时二十载的“风景官司”至此平息。

郭沫若用了一个具有取舍性质的比较句对武夷山作出评价,未免有失偏颇;谷牧对武夷山的评价较为客观,切合实际,其后两句更是表现出开阔的胸襟。

燕子矶诗

朱元璋为明代的开国皇帝,据说有一次改穿平民的服装外出巡视,在金陵(今南京市)郊外,遇到参加进土考试的众举子正在候船。

有一个举子遥望着燕子矶诗兴即发,便随口吟道:

燕子矶兮一秤砣。

众举子都加以称赞,但好久没人能续上,一阵沉默。朱元璋见状,不觉暗笑,略加思索对众人说:“待我试续几句。”当即接吟道: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此诗首句比喻词含而不露,第二三句比喻词为“作、是”,皆为暗喻。朱元璋视江山为己物,显露出帝王的霸气。

心安茅屋稳

一老者心境恬淡,年过八十,仍康健如中年人,人或问其长寿之道,老者笑答道: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

客座诗

清代学官陈支轩,号良栋,年老体健,热情好客,于客座题诗云:

客至便留饭,鱼肉豆腐蛋。

休嫌苜蓿寒,君子之交淡。

一钱买酒

金陵人陈文藻,号苍崖,家贫嗜酒。一日,袋中仅剩一钱,用以买酒饮之,做诗自嘲云:

苍崖先生屡绝粮,一钱犹自买琼浆。

家人笑我多颠倒,不疗饥肠疗渴肠。

题画

唐伯虎被诟削籍,放浪丹青山水间,以此自娱,亦以此自许。尝题所画小景云: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和耕田。

兴来只写青山卖,免受人间作业钱。

辞职自遣

相传明代刘伯温有辞职自遣诗云:

买个黄牛学种田,结间茅屋傍林泉。

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

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

世间百事都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

睡觉歌

五代时有个陈抟,考进士没考上,上武当山做了隐士,后来又避居华山,不想出山作官了。他每天闭门不出,一睡就是几十天。

周世宗派人把他召到宫里,他又是关上门不起。睡了一个多月,才开门,周世宗进去一看,他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地对皇上唱道:

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片石枕头,蓑衣铺地。震雷掣电鬼神惊,臣当其时正酣睡。闲思张良,闷想范蠡,说甚孟德,休言刘备。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怎如臣:向青山顶上,白云堆里,展开眉头,解放肚皮,且一觉睡,管甚玉兔东升,红轮西坠。

周世宗本要封他为谏议大夫,看他无意仕途,就又放他回华山了。

煮粥诗

由于水旱灾害和人祸,老百姓民不聊生,能以粥充饥度荒年,就已经很不错了。古人作《煮粥诗》以自嘲:

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同商量。

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

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

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

荒年诗

明朝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全国水旱成灾,是个大荒年,百姓的日子过得极其艰难。

杭州人金珊,在除夕晚上戏作了两首荒年诗,表现了乐观的人生态度。一首是:

年去年来来去忙,

不饮千觞与百觞。

今年若还要酒吃,

除去酒边酉字旁。

除去,是去掉的意思;酒字去了酉,指只有饮水了。另一首是:

年去年来来去忙,

不杀鹅时也杀羊。

今年若要杀鹅吃,

除却鹅边鸟字旁。

意思是,要想吃肉,则只有杀“我”了。

咏雪僧

解缙见众人将雪团成一个和尚,请他做诗,当即咏道:

此僧从未入娘胎,昨夜天宫降下来。

暂借此间投一宿,明朝日出返天台。

吟诗送贼

一个细雨蒙蒙的寒夜,有一个小偷摸进了郑板桥的家门,把郑板桥惊醒了。他坐在床上轻轻吟了一首打油诗:

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

小偷听后,便转身向外走。这时,郑板桥又继续念道:

出门休惊黄尾犬,越墙莫损兰花盆。

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亮赶豪门。

郑板桥就这样客客气气地把小偷打发走了。

桐城六尺巷

清代康熙时,桐城人张英中进士后,历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朝为官,其家人在桐城也就神气万分。有一年打算扩修府第。不巧张府邻居是叶府,叶府主人也是在京为官的侍郎。

张府扩修府第,就打算让叶府让出三尺宽地面好修院墙,叶府家人却寸土不让。张府人以为张英比叶侍郎官大,就想让张英和叶侍郎打个招呼,解决此事。于是就修书一封,派人上了京城。

张英接到家信,知道家人倚官仗势,欺凌乡里,十分不满。他手捧家书十分忧虑,最后挥笔给家人写了一信说:

千里投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信的意思是要家人不要侵占叶府地面,自己往里缩三尺筑院墙。家人见了张英的回信,就不好再与叶府去争了。

叶府人听说张府人上京去搬张英,以为张英非得要强占三尺地面,也没办法,正愁得无计可施。只见张家动工修墙,却退后了三尺。一打听才知是张英有诗回示张家。叶府人就把这情况也上京报告了侍郎。

侍郎闻听后,也指示家人把自家院墙向后移三尺。于是在桐城县便出现了一条六尺宽、百米长的小巷——一六尺巷。张、叶两家还成为了通家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