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阅读课文是与作者、文本的一次对话。要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不同的,甚至相反的。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的集中体现,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出格”的,教师都应该抱着宽容、欣喜的心态去对待,不应简单地以教师的“一言堂”、“标准答案”去取代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教师若是仅从自己教的角度,只关注自己设计的训练,不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不珍视学生的奇思妙想,不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声音,就会熄灭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扼杀个性潜能的张扬,导致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品格的丧失,妨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在教学中,要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态度,要蹲下身子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流,没有师道尊严,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绝对权威。其次,教师要引入“容错”的评价理念,要能适度容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种种差错,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过程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践自己的设想;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对话。在学生独特体验被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学生会饱尝个性思想被肯定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他们个性化的创造潜能,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中教师体态语运用的方法论思考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并加强体态语的运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表情的感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目光的关注作用,加强与学生的信息交流;充分发挥姿态的感化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充分发挥空间距离的关切作用,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师,体态语,运用,方法
体态语(又称态势语)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眼神、表情、手势、姿态等非语言因素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一种有声语言的辅助形式。教师有意识地运用体态语进行教学,能够更好地与学生取得心灵的沟通,产生情感的共鸣;能够辅助言语行为传递信息,扩大信息发射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能够释疑解难,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在教学中,每一位教师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体态语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这样说,在正常情况下,没有体态语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是,许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体态语的重要作用,更没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加以有效运用。有鉴于此,笔者拟就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体态语的方法和策略作一粗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充分发挥表情的感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情,尤其是面部表情,在传递情感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的面部表情能够产生非常丰富的语言。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别恩也得出这样的结论:信息交流的结果=70%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表情。这个结果的研究意义对于教师这一社会职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模仿力极强的孩子。他们不但接受教师通过言语讲授所传播的思想、知识,而且时时在观察着教师的一举一动,获取各种信息和正负方面的影响。其中,教师的面部表情是他们注视的重点。马卡连柯认为:“做教师的不能没有表情,不善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教师面部表情是教师内心感情的流露,能被学生认知。面部肌肉放松,露出微笑的神色,使人乐于亲近,令人舒畅,让人欣慰。面部肌肉绷紧,使人望而生畏,避而远之。
微笑是一种常见的基本的面部表情。双目微眯,嘴角微翘,面露微笑,这种亲切和善的表情是与学生建立并保持心灵的接触的前提条件,是进入学生情感世界的“通行证”,也应该是教师在工作中的表情常态。通常来说,学生十分喜欢教师的微笑,不喜欢教师生气或严厉的样子,看到教师的微笑他们会消除紧张感,投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但由于传统教育和中国文化的历史特性等原因,一些语文教师潜意识中一直保持着“师道尊严”的观念,以得到学生“敬畏”作为满足,以至于学生见了老师能避开就避开。其实,教师的每一个微笑,每一次亲切的抚摸,每一次热情的注目都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无限热爱,都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亲赖之情。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学中就善用微笑,让学生从中感到亲切、温暖和她那诲人不倦的精神。她只要走进课堂,总是脸上带着亲切温和的微笑,目中饱含鼓励和期望。
二、充分发挥目光的关注作用,加强与学生的信息交流
目光是最常见的一种非语言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目光不时地发生碰撞,传递着极为丰富的教学信息,是教学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有研究表明:人在兴奋时,瞳孔会比平时放大四倍,人在生气时,瞳孔会比平时缩小。眼睛是人类情绪最集中、最敏感的外显部分,人们深信从眼睛的变化中能窥探到人的内心世界。透过这扇窗户,师生之间可以有效地交流大量的情感信息。过去,在教师独断专行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们的精神和思想受到压抑,导致情绪低落,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抹杀。新课改反对以往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倡导促进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性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心情得到放松,敢于发现问题和创造问题,为学习带来了强大动力。因此,教师要进行“眼神教学”,让学生从教师的“眼神”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到“老师在看我”,“老师在关心我”,“老师在期待我”。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眼神交流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一是注视学生身体部位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注视学生的脸部,但教师注视学生脸部的不同部位,实际上具有不同的含义和效果。如:教师注视学生两眼与额头中间所组成的三角区域,表示教师对学生的严厉;注视学生两眼与下颌所组成的三角区域,表示教师对学生的亲密。此外,当学生做小动作时,教师可以把目光移向学生的手,以示警告。二是眼神内容的变化。教师的目光既可以传递赞扬、鼓励、满意、喜悦等正向的情感,也可以传递失望、不满、反感、愤怒、厌恶、警告等负向的情感,但在教学中,教师正向的目光应多于负向的目光。三是注视对象的变化。在上课时,教师注视对象应该不断地变化,教师可以时而注视全班,时而注视部分学生,时而注视个体学生,目的是将教师的目光公平、均匀地分配给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沐浴”在教师温暖的目光中,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他们在被教师关注,让每位学生在整堂课始终保持较高的兴奋水平和警觉状态,让每位学生的思维始终在高速运转。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为了逃避与学生的目光接触,有的教师把目光长时间移向教室的后墙或窗外等;有的教师背对学生,大量板书;有的教师埋头看讲义,致使许多重要的教学信息无法交流;有的教师只关注某一部分或者某几个学生,忽视其他学生,使他们产生了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四是注视时间的变化。教师可以长时间地注视学生,也可以迅速扫视学生,或者给学生一瞥。有研究表明:如果你对对方的注视时间超过全部谈话时间的三分之二,表示你对对方的谈话感兴趣,你是自信的,值得信任的;如果不到三分之一,表示你对对方的谈话不感兴趣,或你是紧张的,羞怯的,难以被信任。新教师注视学生的目光往往飘忽不定,容易给人造成紧张、不够自信的印象。因此,教师目光应该坚定。
同时,教师还要运用学生的眼睛进行反馈,因为学生的眼睛常常能表现他对教学的反应。如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感兴趣时,眼神是闪光的、兴奋的;听不懂时,眼神是漫不经心的;疲劳时,眼神是呆滞的。教师如果不懂得运用学生的眼睛进行教学反馈,就可能发生一些尴尬的情况。
三、充分发挥姿态的感化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身势语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的四肢和躯干配合起来可以传递十分丰富的信息。教师以姿势辅助语言可以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看到生动的形象,便于理解和接受知识。这是因为有些时候,对感情的表述,如只用有声语言,难以达到预定的效果。若用体态语等非语言行为加以补充,则可完美地表达有声语言的余尽之意,使学生能准确、完整地领悟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可有效地提高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
一次,于漪老师在教学生用“饱满”一词造句时,学生纷纷造出了“稻谷(豆粒、菜子、玉米)长得多饱满。”这时,于老师走到教室门口,突然转过身来,胸脯略微一挺,头微微昂起,面带笑容,两眼炯炯有神,问道:“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么样?”这时,学生立即回答:“老师今天精神饱满。”接着老师顺势利导,说:“今天上课,我看到大家都挺着胸,昂着头,坐得端端正正,精神也很饱满!”这里,老师不仅恰当地运用了体态语,而且有机地渗透了德育因素。老师的体态语言精当得体,形神兼备,饱含激情,有一种寓于“磁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感染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讲解“踞”、“作揖”、“忸怩”、“趾高气扬”等词语,光用语言讲述,讲得再多,学生仍理解不透,而教师通过某一准确的动作神态描摹演示,即可让学生心领神会。据说著名语言学家张世禄先生讲《触龙说赵太后》中“徐趋”这个词,自己放低了身子,双脚快步移动,认真做了一个滑稽的老态龙钟的态势,然后又问:“为什么‘徐’?为什么‘趋’?”这里的体态模拟就很准确地解释了“徐趋”。
再者,在教学中,使用准确适度的手势语会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手势语应如乐队指挥棒一样,指挥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教师和学生中间架起一座联系情感的桥梁。教师无论使用何种手势语,都必须做到优美、文雅、自然、适度。如教师在提问学生时,用一个手指指向学生提问的效果远不如教师微笑着对学生招手说“你来回答”的效果好。当学生回答很精彩时,教师用手轻轻地拍拍学生说:“继续努力!”很简单的几个动作,会将教师的心与学生的心紧密联系在一起,无形中,师生的情感得到了增强。
四、充分发挥空间距离的关切作用,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结成的关系在性质上不属于亲密关系,也不属于社会关系,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亲近关系。因此,二者构成的空间距离属于亲近区。目前我国班级教学的课堂空间安排,对于教师充分利用空间距离是限制很大的。怎么改进呢?首先,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经常走下讲台,使讲台与前排座位之间也成为活动区;其次,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深入到学生座位之中去指导、帮助,这在练习课、操作课中更为必要。教师经常适当地走近后排学生,能使他们感到老师对自己的亲近感;再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半圆式座次排列,即把学生的座位排成半圆形,教师从圆心可以随意接近每个学生。有关的试验证明,这种组织方式教学效果非常好,是空间语的最好表现形式。
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
信息化教学是指基于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教与学活动的一种教学形态。信息化环境指多媒体演示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等,教与学活动包括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商与合作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教学环节。我校在《信息化教学与小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中,对信息化教学形成了较系统的具体认识。
一、多媒体教学的基本内容
常说的多媒体教学是把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的一种教学方式。
正如北师大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授师书恩指出的:“多媒体教学是将计算机作为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进行学习的方式。”由此,多媒体教学又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
(一)既是辅助教师教,又是辅助学生学
多媒体教学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教与计算机辅助学,英文缩写既为CAI和CAL。CAI即计算机辅助教,辅助指导。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统治时,教学被理解为“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或者说是“教”。用于教学的计算机软件,也只能理解为辅助“教”,从这个意义上看,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英文CAI的本意一致,使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CAI成为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代名词。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传统教育思想受到强烈冲击,“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化”,用于教学的计算机软件,既可以用来辅助教,又可以用来辅助学,且辅助学是今后发展的主流。欧美等英语国家也早就创造了又一个缩写CAL(即计算机辅助学),以区别CAI(即计算机辅助教)。
由于汉语“教学”含义的两重性,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理解为计算机辅助教与辅助学,但是使用英文缩写CAI就出毛病了。过去,不少的人理解CAI,认为包括了教与学,即CAI和CAL;有的说的是CAI,有的说是CAL。据网上信息反映,我国甚至有不少的专家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的论文和报告,自称为CAI课件,外国人直摇头,这是CAL,出了不少洋相。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究竟是CAI课件,还是CAL课件,应该区别开。近年来,我国有些官方文件不再用CAI这个缩写,而宁可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就是此原因。特别是有的课件既包含教的成分,又包含学的成分。
(二)辅教辅学不能混淆,又要相互融入
如前所述,多媒体教学在认识层面上辅教与辅学是不能混淆的。但从多媒体教学的实践层面上讲,辅教、辅学又应该有机溶入,相互交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