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语文大观园
27222600000008

第8章

后来,这种活人扮的“尸”才渐渐被牌位和神像替代。现在仍有成语“尸位素餐”,语意是占据着职位而不做事。它的成因就是由“尸位”坐在位子上无所事事而来;“素餐”则来自《诗经》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句,解作“白吃饭”。

“尸”既然是受祭的人,所以它又可引申作“主持”讲,《诗经》有“谁其尸之”句,意思是“谁主持那件事啊”。又因“尸”是祭祀时扮作死人的陈列品,所以古代还以其代表“陈尸示众”之意。《国语》中有“杀三却有尸诸朝”的记载,“尸”是“陈尸”之意。

由于“尸”在古代并不指死人,而是指活人,所以由“尸”这个偏旁组成的字,如展、尿、居、屋等,只能是与活人有关。

解剖“德”字

“德”字是个会意字,可以分成“彳”、“十四”和一个“心”三部分,那么,这三大部分是什么意思呢?

“彳”表示行走行动,“四”在古象形字中,是表示一只眼睛,“十”是指在上眼皮处划了条直线,指明眼睛直视;“心”当然指心脏,古人认为心是管思维的器官。不难看出,这样组合起来看,“德”字就是说行为要正、目光要正、心术要正了。

可以看出,古人认为,只有行为、眼光、心术端正,才会具有好的道德品行。缺乏道德修养的人,则会行为不端,心有邪念,面目猥琐。

东汉末年的文学家蔡邕有篇《女诫》透彻地论述道:“脸面不修饰,则灰尘泥污会弄脏它;心不想善事,则邪恶必乘虚而入。人们都知道修饰脸面却不修饰他的心,这是多大的困惑啊!脸面不修饰的话,愚蠢之人说丑;心不修整的话,有道德修养的人会说恶呢。愚蠢之人说丑尚可,有道德修养之人说恶,会令人无地自容啊!”

古人对“德”的重视,在蔡邕的话中可见一斑。

“癌”字的由来

古人将“癌”称为不治之症,类似于现在所指的肿瘤之类。虽然,癌这种疾病古已有之,但癌字到宋代才出现。

公元1264年,杨士瀛在《仁斋直指附遗方》对癌作了如下描述:“痛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颈或肩或臂,外症令人昏迷。”这与现代临床诊断相符。

由于古人对癌的病理、转移等还不大了解,只知癌像岩石状,坚硬凹凸,有毒根深植于体内,难以根治,如同岩石一样顽固。于是,就将岩字加上病字头,即成为“癌”字,且古时“癌”与“岩”通用。

至今,港台地区仍有将“癌”读为“yán”的习惯。

“厅”字源于“听”

几乎每个人家中都有个厅,有些讲究的居室还有大客厅、小客厅、餐厅之分,此外,我们在外面还经常见到歌舞厅、茶餐厅、议事厅、办公厅等“厅”。那么,“厅”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呢?

先看一下厅的繁体字“厅”,“广”字下面的“听”字正好是“听”的繁体字,由此可见,“厅”是从“听”来的,有的字典甚至明确注明:“听”,通“厅”字。这又表明,在原来没有“厅”这个字时,要表示“厅”的意思,就会用“听”这个字来代替。

“听”最早的意思是指耳朵的功能,后来渐渐扩大,古人先是把官府办公、听各种事的地方叫做“听事”,后来又将其简称为“听”,这里的“听”就已经有了“厅”的意思了。到魏晋南北朝时,当时的人为了区别动词和名词的“听”,就在表示名词的“听”字上加了个“广”字,变成了“厅”了。

“匹”与“匹夫”

“匹”字有多种意思,如用于几匹马、几匹布时,它是一个数量词,用于匹敌、匹配、难与为匹时,它是比、比得上的意思,用于匹夫、单枪匹马时,它又成了“单独”的意思。

“匹”在古代是一个长度单位,一匹,就是四丈的意思。古时一丈为丈,两丈为端,两端为匹。所以,一匹布就是四丈长的布,卷起来的一个数量单位。现在丈量布料、丝绸等时,仍喜用匹,只不过不一定限制在四丈之内了。

中国人还喜欢将男女的美满婚姻称作“匹配”,因此,男人叫做“匹夫”,女人称为“匹妇”。古籍《尚书》中就有“匹夫匹妇”的说法,用来表示普通男女。

后来,“匹夫”慢慢地演变成了并无任何爵位的普通百姓的称呼,而且,并不只是指男人了。“匹夫”可泛指男女平民,比如,在《韩非子·有度》篇中就有“赏善不遗匹夫”句,说的是普通黎民百姓。明末清初时,着名爱国文人顾炎武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慨。意思是国家的兴旺和衰亡,就连寻常百姓都是有责任的,后来人们常用这句话来激励国人。

“秦”字的由来传说

在秦始皇之前,秦字的写法和现在不同,被写作“琹”,上边两个“王”字,下边一个“木”字。而现在这个“秦”字,传说是秦始皇创造的。

秦始皇嬴政,他在灭掉六国统一全国后,很为定国号的事伤脑筋。如仍叫“琹”的话,又觉得这个字很别扭,字中有两个“王”,而一国是不能有二王的。于是他决定造个同音字。

有一天,他问臣下:“自开天辟地以来,谁的功绩最大?史书上可有记载?”有一臣子答道:“从开天辟地,功过是非都记载在《春秋》中。”嬴政一听,非常高兴地说:“寡人乃千古一帝,就占春秋各一半为国号吧。”众官莫名其妙,嬴政提笔写了一个“秦”字说:“寡人取‘春秋’二字各一半合为一个秦字,以代“琹”字为国号如何?”

众官这才齐声称赞嬴政才智过人,随即立国号为秦,嬴政自称秦始皇,“秦”字也就由此而来。

“囍”字的由来

在中文里,“囍”字是不存在的。但是人们办喜事,总爱在门窗上贴个大红的“囍”字,以渲染气氛。那么,这个“囍”字是怎么来的呢?据说这与宋代名臣王安石有关。

王安石二十岁那年,进京赶考,路上见到一户姓马的财主,贴出一副对联的上联,征求文人才子对下联。上联是: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这可不是一般的征联呢,马家言明,谁对出精彩的下联,就把女儿许配给谁。王安石看了之后,拍手道:“好对!”这话被人听到了,立即进去禀告员外,等员外闻讯出来,王安石已经奔赴考场了。

考试完毕,王安石回家又经过马家门外,发现还没有一个人能对出马家的征联。

王安石借着考科举的大好兴致,拿起毛笔一挥而就。写出: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马员外见对得好,当即决定王安石为马家女婿,筹备婚礼。

成婚那天,正当新郎新娘拜天地时,又接到喜报:王大人金榜题名,明日请赴琼林宴。马员外大喜,重开酒宴。王安石也是喜不自胜,不免有三分醉意,提起大笔,写了个“囍”字贴在门上,并吟道:“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

从此,表示双喜的“囍”字便流传开来,成为结婚喜庆时专门用字,直到今天还被人们广泛使用。

“福”字的传说

在我国,每逢农历除夕来临之际,各家各户的门或粮囤上面都会贴上一个“福”字,用来表示“迎春接福”、“福降家门”,充满对美好生活的热切祝愿。那么,这种传统习惯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有一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微服出行。他到了一个镇上,看见许多人聚在一起在看一幅漫画,朱元璋走近一看,见画面上绘的是一个赤脚女人抱着个大西瓜,经打听后知道这是取笑淮西妇人大脚的。

朱元璋看了,却认为镇上的人有意取笑他的马皇后,因为马皇后有“大脚皇后”之称,而且正是淮西人,朱元璋心中恼怒,回宫后,马上吩咐军士到镇上调查,看看哪些人曾去围观,这幅画是谁画的,统统记录下来。

对于没有参与嬉笑的住户,一律在他们的家门口贴上一个“福”字。过了两天,军士便以此为据,来到没有“福”字的百姓家里捉人。

这件事情传开以后,每逢农历除夕时,各地的住户们便都会在门上贴一个“福”字,用来表示自己是“安分守己”的百姓。只不过到后来,贴“福”避嫌的本来意愿已被人们淡忘,而变成了“祝福”的一种善良愿望了。

是“床第”还是“床笫”

有的人爱故弄风雅地说“床第之事”,那么,这个“床第”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将“床”和“第”组成一个词是错误的,正确的组合应是“床笫”。“第”和“笫”虽然在写法上只差一笔,但意思却完全不同。“笫”,读为zhǐ,意思是用竹篦子编的席子。显然,“床笫”就是指床和席,这两样东西均是古人睡觉时的必备物品。而如果将“床”和“第”组在一起,则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床笫之事”则有男女欢好的意思。理解了“床笫”的意思,“床笫之事”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和“笫”都是竹字头,但是,下面有所不同,因此,凡是与“第”下面相同的字,差不多读音都与“第”字同音或近音,如弟、娣、梯、悌、绨、剃、锑、鹈等;而凡是与“笫”字下面相同的字差不多读音与“子”相同,如笫、姊、秭等。

“虫二”是什么意思

在五岳之首泰山的一处高耸的石壁上,刻着两个巨大的字,有的人看后会脱口而出:“虫二!”真是读“虫二”吗?其实不然。如果仔细看一下的话,就可以发现那个“虫”字上还写了重重的一撇,这可不是“虫”。

无独有偶,这两个字不仅泰山上有,在洞庭湖岳阳楼的一块巨匾上也会发现相同的字,那么,它们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是古人的文字游戏,称赞风景实在太美,取意“风月无边”。“虫二”只不过是古字“风(风)月”两个字,将它们的外边际去掉了而已。

由此可见,中国字本身就是艺术品,这是由字母拼合的外文不可相比的。多一笔,少一笔,除了外框,换了中心,可弄出无数款式,生出妙不可言的艺术效果。

为何称客人住宿为“下榻”

“下榻”一词出自《后汉书·陈蕃列传》中的一个故事。

东汉时,南昌太守陈蕃性情耿直,行为端正,疾恶如仇,为官清廉。当时,有很多讲气节的文人学士都喜欢和他交往,即使不能当他的知己亲朋,也争着要做他的学生。

当时,南昌有个文士徐稚,此人虽然家中清贫,但品德好,学问深,在地方上极有名望。正因为此,地方上曾数次向官府举荐他,但他安于清苦的生活,每次官府召他任职,他总是再三推辞,一来二去,当地人便送了一个“南州高士“的称呼给他。

这徐稚还是一个不轻易与人打交道的人,前几任太守邀请他到府上一叙,都被他拒绝了。这一天,陈蕃慕“南州高士”之名,来请徐稚过府,没想到,这一回徐稚一口答应了。

为此,陈蕃特地准备了一张榻(低而狭长的床),专门用来接待他;他一离开,陈蕃就把榻挂起来,他什么时候来了,陈蕃就又把榻拿下来招待他。

于是,后人就把留客住宿叫做“下榻”。现在一般也把在外受招待住宿叫做“下榻”。这种说法多用于外交往来,只适于书面用,不适用于口语中。

“寸阴”一词是怎么来的

我们都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说法,比喻人们珍惜时间,不可浪费虚度,是很有哲理的一个成语。在这里,时间是用“寸”来计量的,为什么要说“寸阴”呢?

原来,这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计时仪器——日晷。史载,我国汉代以前就已经开始用日晷来计时了。日晷分为晷盘和晷针两部分,晷盘为圆形石板,四周刻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度,用来表示时辰。晷针为铜质,立于晷面正中垂直于晷面。

太阳从升起到落下,照在晷盘的晷针上,晷盘便显现出晷针的阴影,由长而短再由短而长,旋转着映在圆晷盘的刻度之上,用此表示时间。日晷上光的阴影即“光阴”,随太阳东升西落移动一寸当然很快,“寸阴”就是晷盘上晷针的影子移动一寸距离所耗费的时间。

汉唐以后,在一些诗文中开始出现“寸阴”、“寸晷”、“分阴”等词语。唐末诗人王贞白,早年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读书时,曾写下《白鹿洞诗二首》,其中一首中就有“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句子,这也是“一寸光阴”的最早出处。

有首《惜阴》古诗说:“大禹惜寸阴,陶侃惜分阴;吾辈方少年,更应惜秒阴。”这诗列举古代圣贤还要珍惜寸阴、分阴,激励我们须争分夺秒更加珍惜时间。

连续取胜为何叫“蝉联”

现在,我们通常把某人或某队连续取胜称为“蝉联”,“联”字易解,它有连续和连贯的意思。但是,为什么用个“蝉”字呢?

蝉,是一种善鸣的昆虫,俗称“知了”,雄蝉胸腹交界处,有个发声器,在夏日燥热天气时,蝉鸣叫声音最响。蝉在成长过程中,它的幼虫是整日栖息在土里的,它吃东西是依靠针状口器刺进树根里,吸取汁液来维持生命。当蝉的幼虫长大,要变为成虫时,便蜕掉蝉壳,身体在原来基础上得以延伸,故称为“蝉联”。

因此,人们将蝉的蜕变现象,比喻世间连续保持的事物,或是连贯取得的成果了。如果在某个体育项目上连续保持了冠军,就称为“蝉联冠军”。

“胡说”是怎么来的

“胡说”是指说话没有根据,瞎编乱造。这一词的形成与“胡人”有关。

古人将中国西部、北部少数民族称为“胡人”。西晋时候,胡人打进中原,赶走西晋统治者,主宰了中原,史称“五胡乱中华”。进入中原的胡人,因文化背景的差异,并不按汉人的礼仪说话办事,与汉人格格不入。所以当时汉人把乱说和没有根据的言语称为“胡说”。

“胡说”之类的词语自此兴起,于是,胡话、胡诌、胡扯、胡来、胡乱、胡搞、胡闹、胡言乱语、胡说八道、胡思乱想、胡搅蛮缠、胡作非为等词语应运而生。

“傻瓜”溯源

人们往往习惯把愚蠢的人叫“傻瓜”。“傻”是蠢、笨的意思,那么“瓜”又作何解呢?是“瓜果蔬菜”的“瓜”吗?如果是,那为什么又不叫“傻菜”、“傻果”、“傻豆”呢?

其实,这里的“瓜”指的是“瓜洲”。瓜洲是古代地名,位于现在的秦岭一带。相传那里居住着一族姓姜的人,族名为“瓜子族”。这一族人非常诚实、肯干,受雇于人时,耕种、推磨样样艰苦工作都干,而且干起活来不声不响。

这样,有些善于投机取巧的人便把瓜子族人这种埋头苦干、诚实忠厚的行为看作“愚蠢”,于是把愚蠢的人都叫做“瓜子(即瓜洲人)”。“傻瓜”就是从“瓜子”一词演化过来的。

办事失败为什么叫“砸锅”

平时,人们常将办事失败叫做“砸锅”,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实,这里的“锅”并不是指做饭烧菜的锅,而是来源于戏曲界的“两下锅”、“三下锅”、“钻锅”等术语。

清末民初,我国北方的京剧曾同山西梆子、直隶(河北)梆子同台演出,而剧目、表演等又仍各自保持原状不相混合。人们就将这种戏班俗称为“两下锅”班子。类似的情况在南方也有发生,流行于云贵一代的滇剧,其腔调包括襄阳、胡琴、丝弦三种,原本也是一个戏班只唱一种腔调,后因人事凋零等原因,逐渐变为三种腔调杂演,人们就将这种情况称为“三下锅”。

另外,京剧演员为了扮演自己所不会的角色而临时去钻研、排练,本行俗称为“钻锅”。在这里,“锅”已经成了“戏”的代名词。旧时,人们常用“砸饭碗”来喻指失业,而戏要是唱得不好演不下去,自然也就称为“砸锅”了。

“东西南北”溯源

“东西南北”这四字的来源与天文知识有关。

东的繁体写作“东”,即日在林中,意为旭日东升,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方。

西字古形是鸟在巢上,即太阳西沉鸟归巢栖息。于是就用鸟归巢来指代方位的“西”。

南字的外框是木字的变形,里边的部分是指向的意思。即草木承受南面的阳光,枝叶就长得繁茂。所以向阳处就是南方。

北的古字形是两人相背,宫室多坐北朝南,背面就是北面,背就成了北方的北。

为何称物品为“东西”

我们到商店或集贸市场往往会说“买东西”。能不能说“买南北”呢?不能。

据有关资料记载,宋代着名理学家朱熹好学多问,有次他在巷子里碰到精通五行的好友盛温和,问道:“你提着篮子去干什么?”

盛温和说:“去买东西。”当时还没有“东西”一说。

朱熹不解地问他:“买‘东西’?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不能说买南北吗?”

盛温和并未直接解答,笑着回敬道:“真不明白么?你这位大学问家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你把五行和五方对照一下就会豁然开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