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语文大观园
27222600000004

第4章

据《庄子·外物篇》载:“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远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把小说修饰一番用来求得高名和美誉。小说的名字,最早是从这句话来的,距今已有两千年了。可是那时“小说”一词的含义与现在的所谓小说截然不同。

那时,小说是指争辩中用的词语,是与“大达”相对称的。大达,是指学说或博大精深的道理;小说,是指微细琐屑的言语,与大达不能相提并论,属于贬义词。

到了汉代,班固在他修的《汉书·艺文志》里,把小说列为独立的一家,并说:“小说家者流,街头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一。”同时列出许多他认为是小说的作品,这才与现在所说的小说相近了。汉代的小说作品,正如东汉人桓谭在《新论》中指出的那样,大都是“残丛小语”。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作品摆脱了“残丛小语”的形式,有了初步的性格刻画和情节,结构趋于完整。南朝梁人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首次把“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进行了论述。

小说到唐代叫做“传奇”,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此时的小说与六朝的“笔记小说”相比,篇幅加长,故事完整,情节委婉曲折,刻画人物性格细致鲜明。

宋代评话的出现,人们才真正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随着历史的发展,到现在小说已成了拥有最广大读者的一种文学样式了。

什么叫传奇

“传奇”是小说体裁之一。在中国小说里,传奇一般是指那些唐代、宋代文人写的短篇小说而言。唐代以前,我国的短篇小说大多写鬼怪故事。到了唐代,小说创作跨入了一个新阶段,作家们写的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和刻画个性,故事曲折动人,叙述宛转,文辞华艳。它们虽以现实人生为描写对象,但富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因为这些唐代宋代的传奇小说大多成为宋元时代的戏文、诸宫调、元人杂剧、明清戏剧改编的题材,所以这些说唱本子和戏剧也被称为“传奇”。

所谓的“传奇性”也是指此而言的。是指文学作品具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等。

诗歌的来历

诗歌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发展史中,是产生最早的一种文学样式。在我国,几千年来,诗歌更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那么诗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字未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这就是诗的形式最初形成的原因。当时诗起着记事的作用。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也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字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样的,歌是与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字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是用感叹字表示情绪,如啊、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把在劳动中发出的“啊”的感叹声叫做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

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后,人类的头脑发达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前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

这里,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彼此相辅相成互相为用。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歌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称,呼之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了诗的代名词了。

什么叫外一首

在阅读报纸、杂志的时候,经常会在诗歌的标题上见到“外一首”(或“外二首”、“外三首”)的字样。这里的“外”是“另外”的意思。“外一首”就是说作者共发表了两首诗,除去作为标题的这首外,另外还有一首。

另外的这一首诗,内容上可以与第一首有关,也可以无关。即使有关,也不会用相同的标题。如两首诗写相同题目,一般就不注“外一首”,而是用“二首”,如“家乡二首”,下边分别标以“其一、其二”;或者在“家乡二首”的总标题下另拟两个小标题。

在标题后边附注“外一首”,一般不会出现在诗集中,只限于报纸、杂志、传单以及壁报、黑板报发表诗歌时用。它的好处是:

第一、突出重点。

诗人发表两首以上的诗,认为哪一首重要,就用它作为标题,加注“外×首”,提醒读者另外还有几首。

第二、节省版面。

如果发表同一位诗人的两首以上的诗,不用“外×首”的字样,就要分别刊出两个以上的署名,上大小相同的标题。采用“外×首”的办法,就只用一个署名,而且另外几首诗的题目、字号也可相应小一些,这样版面就会显得更紧凑些。

打油诗的由来

“打油诗”是一种内容直白有趣,词语通俗诙谐,不拘平仄韵律,甚至不定字数格式的浅白旧体诗。它的艺术性很高,内容浅显易懂。它的感染效果,很像北京的相声,有铺垫、有渲染夸张,有出人意料的“抖包袱”。因此,“打油诗”并非是任何人均可信手拈来的易为之作。

唐代南阳地方有个读书人名叫张打油,首先创作了此类诗歌,人们觉得其诗与众不同,不入格律却极为幽默风趣。

据说有一年冬天,下了场大雪,村民们请他写首咏雪诗。张打油吟出四句: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第二年冬,又是一个大雪天,他出门散心。路过参政私宅,他竟进了参政的书房。望着窗外的大雪,不由诗兴勃发,在白粉墙上题了一首咏雪诗:

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题写完了,见雪稍小,就拉开房门,扬长而去。

不久,参政回到书房,发现了墙上的题诗,很生气,得知是张打油干的事,派人把他抓来责问。张打油不慌不忙地说:“我虽然没有什么才气,但还懂得写诗作文,哪能会这样胡说八道,大人不信,可以马上出题面试!”

当时安禄山发动叛乱,攻打南阳,朝廷迟迟不发救兵,南阳城形势危急。参政就以此为题,叫张打油写诗一首,张打油吟道:

天兵百万下南阳,也无救兵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参政一听,诗的腔调同墙上的诗一模一样,禁不住大笑起来,挥手放了张打油。从此,人们把通俗易懂、不拘平仄韵律的诗叫做“打油诗”。

什么是乐府诗

在古代,乐府是指音乐官署。“乐府”这个名字是在西汉时出现的,汉惠帝时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开始建立乐府。乐府的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民歌和训练音乐人才。乐府的机构很大,有八百人。

皇帝为了听到各地民间的好音乐,常派乐府官员去各地搜集民歌。搜集的时候连歌词也搜集来,称为“乐府歌辞”或“乐府诗”。随着时间的变迁,当时搜集的乐谱已经失传,而乐府诗却凭文字记载保存了下来。这些诗是从各地搜集来的,有些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的,有的诗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有的反映了对爱情的追求,对当时及后代诗人的创作起了很大的影响。

何谓骈文

骈文这种文体起源于秦、汉,形成在魏、晋,在南北朝时期极盛一时。六朝时,骈文被叫做“今体”、“俪辞”。而“骈文”一词的出现,则始于中唐文人柳宗元,他在《乞巧文》中称这种文体为“骈四俪六”,简称为骈文。骈的意思是指两马并驾一车。

骈文全篇主要是双句(即俪句、偶句),讲究对仗和声律,崇尚夸饰和用典。因为它能根据汉语文字的特点组成整齐美观的对偶句式,辞藻华美,色彩鲜丽,又注重声韵的和谐,再加上多用典故,使文章不那么直露,因此这种文体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南北朝时期的骈文,比之前朝,在形式技巧上显得更加紧密。不但要求把对偶句分类归纳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类型;而且随着“四声八病”说的提出,在声律上要求平仄配合,并且在文句的字数上也渐渐趋向于“骈四俪六”。

起初,这种文体大都是由四四相对和六六相对的形式组成,如“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丘迟:《与陈伯之书》),继而发展到四字六字相间的形成,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世称之为四六文。四六文盛行于唐宋,后人作骈文大都采用这种方式,因此人们习惯上也将骈文称为四六文。

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有的文人往往为了声韵的和谐,而走入了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的死胡同,造成了文风的萎靡和形式的僵化。因此,自唐宋以后,骈文在文学发展史上逐渐归于平淡。

什么叫小品文

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的样式。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言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小品文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事实和艺术形象来表现思想内容,议论较少,叙述、描写或抒情成分较多,以幽默的方式和喜剧性的情节,活泼、轻松的语言,给人一种揭露性的笑,并使人在笑过之后,看到问题的实质,发人深省。

现在的小品文因内容的不同,一般有时事小品、历史小品、讽刺小品、科学小品等。

小品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小品文中的讽刺小品,就是用幽默讽刺的笔调,批判错误思想,抨击腐朽事物的杂文。

杂文解说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的文艺性论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着述中就多有这类文章。现在的杂文,已成为新型的文艺性政论,它主要针对有害的事物迅即给予讽刺或抨击,对新生的进步事物给予热情支持和讴歌。

杂文的基本特征,首先来说它是一种战斗性文体。对于敌人和有害于人类进步和社会文明的一切腐朽落后的东西,杂文是锐利的武器,它能立刻给予指斥和鞭挞。而对于人们的缺点错误,对于新社会因袭的旧社会痼疾,杂文又是疗救的苦口良药。对旧事物的针砭批判和对新事物的讴歌褒扬,同是杂文战斗性的标志。

其次,杂文还是文艺性的政论。就其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来说,也可以说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它是文艺性和议论性文体的杂交品。这是杂文的本质性特征,也是杂文之所以称其为杂文的根本之所在。

也就是说,杂文既具备文艺的要素,具有运用文学语言状物言事的文艺性,又是议论性文体,具有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揭露事物本质的说理性;它既有形象性的要求,又有严密的逻辑力量;既要以情感人,又要以理服人,是寓形、情、理于一炉,融政论和文艺为一体,而又区别于一般政论和文艺创作的独立文体。

其三,短小精悍,是杂文的又一特征。因为唯其短小,才能快捷,才能机敏地顺应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适时问世而立见成效。

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是一种带有劝喻和讽刺性的文学体裁。它结构简单,篇幅短小,情节单纯有趣,总是通过夸张、比喻的方式,使简单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给人们以智慧、启发和训诫。寓言作品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植物或是其他无生命的东西。寓言的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最初的寓言是在民间产生和流传的。后来,一些文人学者在着书立说时,不但引用人们已经创作出来的寓言,而且不断创作新的寓言,作为论证或辩论的手段。这就使得大量的寓言得以保存下来,成为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我国的寓言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许多着作中,就有大量的寓言,至今还广为流传,产生了很好的作用。如《庄子》中的井底之蛙,《韩非子》中的滥竽充数,《淮南子》里掩耳盗铃的故事。这些优秀的寓言,不仅故事生动有趣,语言犀利,而且寓意深刻,影响深远。

童话浅谈

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文学形式。

童话最早产生于民间。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作了许多丰富、优美的民间童话,这些童话又多以反映旧时的人们迫切要求摆脱压迫剥削、追求自由幸福的愿望为主,如《神笔马良》等。

作家们创作的童话,则是在民间童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的还是以民间童话作为创作素材的。童话的主要特征是充满幻想,但它的幻想又不是空想,而是在现实的基础上产生的,再从幻想的情景中反映现实。

童话的形象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较,更为广泛,更为自由。从风霜雨雪和星辰日月,从花木草石到鱼鸟虫兽,从有生命的到无生命的,从有形的到无形的,从抽象的概念到具体的物质,都可以加以人格化,作为有思想、有言行、有性格的人物出现在童话中,这是童话的又一特征。

童话和寓言都采用夸张、拟人的手法,都具有箴劝、讽刺的作用。但童话的故事情节更富有幻想,人物活动比较离奇、曲折,篇幅也较长,而寓言恰恰与此相反。

童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用散文形式写的童话外,还有童话诗和童话剧。如果从创作特点上来看,童话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拟人化的童话、人物童话、超人化的童话和知识童话。

书信的由来

书信,也通称为“信件”,是人们联络思想,互通信息的重要方式。我国的书信文化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有“书信”来往,是采取结绳、刻符等方式。据考古发现,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器上已有刻划符号。

我国的苗人也用过刻符。方亨咸《苗俗纪闻》说:“俗无文契,凡称贷交易,刻木为信,未尝有渝者。木即常木,或一刻,或数刻,以多寡远近不同,刻而为二,各执一,如约时合之,若符节也。”

到先秦及秦汉,出现了手书、家书、尺牍(书信在一尺长的木牍上书写,故曰“尺牍”)、手札、信函。但是这种手书、家书,一开始多半是用生绢书写,故称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即指此。后随着纸的发明,写信逐渐用纸代替生绢了。

在古代,“书”与“信”是有区别的。“书”,指信件,“信”,指信使,即传达信件的人。唐杜甫《春望》中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其中“家书”就是家信。直到明清时代,“书”才正式叫“信”了。清代蒋士铨《岁暮到家》中写道:“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书信的别称

古人的书信,由于书写材料的不同,产生了许多别致的称呼。

在没有发明纸以前,人们常用竹木简和札牍来作为书写材料。用竹木削成的条称为简,竹的为竹简,木的为木简。札和牍都是用木头削成的片,不过比简要宽,其中牍比札更宽。

简、札、牍的长度均约一尺左右,简的宽度不足一寸,札的宽度超过一寸,牍近似于方形。因为札、牍较宽大,能容下较多的字,故而百字以内的信都写于札和牍上,字数再多的,一片札或牍容不下的,就写于简上,然后再用皮绳子将一片片的简编串起来,这种串编起来的简称为“册”,亦称“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