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语文大观园
27222600000036

第36章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农民上山砍柴时,发现一条冻僵的小蛇,农民觉得它很可怜,就将它揣在怀里,带回家喂养起来。后来,小蛇慢慢地长成了大蛇,农民家里对它来说已经太小了。农民见它已能自己生活了,便挑了一个好日子,将它放到了一个有清泉的四季花开的山洞里。大蛇因此对农民十分感激。

过了些日子,大蛇居住的石洞口长出了一颗小小的灵芝,它精心守护、培育,灵芝越长越大,越长越神奇。见到的人们都想得到它,但是有大蛇守护,谁也不敢靠近。皇帝听说后,也想得到这颗神奇的灵芝,于是就张榜说:“谁能采到这颗灵芝献给皇帝,就能得到丰厚的奖赏。”这个农民想得到奖赏,就去央求大蛇把灵芝送给他。大蛇答应了他的要求。农民就把灵芝献给皇帝,得到一大批金银珠宝,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又过了些时候,皇后的眼睛瞎了,御医说只有龙蛇的眼珠才能治好。皇上又想起了这个献灵芝的农民,就命他去挖那大蛇的眼睛,许诺他事成之后,便封他为宰相。这个农民发了财又想当官,于是就又到那个山洞口来央求大蛇给他一只眼珠。大蛇为了报恩,只好忍痛让他挖去一只眼珠。皇后的眼睛复明了,于是让农民当上了宰相。

农民当上宰相后,养尊处优,享尽了荣华富贵。这样过了很多年,他变得越来越苍老,他开始害怕哪一天突然死去了,再也享受不到这般的荣华富贵了,于是,他便想长生不老。听人说吃了龙蛇心能够长生不老,他就又到山中去找大蛇,叫大蛇再给他一颗心,成全他长生不老。大蛇见他如此贪心不足,就张嘴叫他去挖,这个贪婪的宰相一近前,就被大蛇吞下肚里。再也没有出来。

于是,“人心不足蛇吞相”一词就传了开来,到后来又演变成了“人心不足蛇吞象”。

丁是丁,卯是卯

人们常用“丁是丁,卯是卯”来形容做事情不马虎,精益求精的态度。那么,这一俗语是怎么来的呢?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它源于我国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可得到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花甲。天干、地支的组合当然是“丁是丁,卯是卯”,不能出差错,不然纪年就会混乱。

另一种说法认为,“丁”是“钉”的谐音,“卯”是“铆”的谐音。在木工活计里,把两个部件连接起来要用卯榫。因此,“丁是丁,卯是卯”也可以写成“钉是钉,铆是铆”。二者是一个意思。

葫芦里装的什么药

人们常用“你葫芦里装的什么药?”一语来表示不明白别人的意思,这个说法源自《清稗类钞》中所记载的一个故事:

有个人收藏了一幅画,画的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后来,这个人邀请了一位文人来为这幅画题诗,文人在画上写道:

葫芦里是什么药?

背来背去劳肩膊。

个中如果有仙丹,

何不先医自己脚?

传说中铁拐李云游四海,总忘不了带着那只装着仙药的葫芦,为人解病排忧。然而让人不解的是,他自己的瘸腿,他却不会医。

“葫芦里是什么药”这句打油诗,经过不断演变,就成了如今的“葫芦里装的什么药”。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有句俗语叫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人们以此来比喻事物摸不到头绪,令人费解。这条俗语的来源也是非常有趣的。

苏州古庙西园寺,静谧异常,风景优美。这里,有座迷宫式的“八卦”罗汉堂。这座罗汉堂结构严谨,建筑奇特,总是引来游人驻足赞叹。据说,这座罗汉堂是当时一个身材高大的和尚设计建造的,人们都不知道他的法号,便根据他的身材特点叫他“丈二和尚”。

一年,西园寺建一座罗汉堂,设计和指挥施工者就是这位丈二和尚。他没有把图样画在笔头纸上,而且,连有什么打算(即施工计划)都没有告诉大家。“丈二和尚”只是胸有成竹地像个工头一样领着工人们干活。他边干边指挥,干到哪里就要别人跟到哪里。一个“八卦”式的建筑,左拐,右扭,东弯,西曲,工匠们被调动得晕头转向叫苦连天,都说这“丈二和尚真是让人摸不到头脑”。也就是说,弄不清他是怎么想的。

就这样,人们晕头转向地跟在“丈二和尚”后面干,干了许多个日子,临到竣工的时候,大家仔细一看,这才清楚这些日子都干了些什么:或站或坐或蹲或舞或喊或笑或静或动的五百罗汉,使殿堂构成奇妙的八卦图形。人们这才啧啧称赞,没有一个不佩服“丈二和尚”本领高强。“丈二和尚”则站在一旁乐呵呵地笑。从此,“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句话就慢慢传开了。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人们喜闻乐道的一句俗语。它常用来比喻高高在上的官员或有权势的人自身飞扬跋扈、胡作非为,却遏制规限百姓的正常行动。这句俗语来自民间,但却真有其事。

宋朝时有个叫田登的人,此人凶残成性,为人歹毒而贪婪。但这样的人却官运亨通,居然当上了郡守。这个田登虽然恶毒成性,却不知从哪里学了那么多读书人的忌讳,因为他名字里有个“登”字,他就不许全州百姓再用此字,连声音相同之字也列为避讳。谁有触犯,毒打勿论。

于是,举州军民只好把与“登”同音的字,都换个说法,比如“蹬”字,只能说“跳”,“登高”只能说“上高”。这还不算,老百姓用得最多的一个“灯”字,也被换成“火”字。

有一年元宵节来临,城里照例要放彩灯,田登为表示与民同乐,假惺惺地允许老百姓进城观灯,便传下命令,可以放花灯三天。可是他手下的人怎么敢写“放灯”呢?想去想来,只好写出了这样的公告牌:“郡守传下令来,按传统习惯,州里放火三天。”

百姓见了一片哗然,都气愤地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个什么世道!”

后来,这件事就传了开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话也随之传扬开来,成了一句家喻户晓的谚语。

见周公

我们常将睡觉说成是“梦周公”或“见周公”,这是为什么呢?

追本溯源,“梦周公”的典故出于《论语·述而》。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我衰老得真是厉害啊!好长时间我都没有梦见周公了!”

周公在历史上是周文王之子,姓姬名旦,因食采邑于周(今陕西宝鸡东北),故被称之为周公。他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周武王死后,成王继位。当时成王还很年幼,根本不懂治国之事。在周朝初建、百废待兴之时,周公旦代成王执政,处理国家大事,营建东都雒邑,讨平三监及东夷之乱,制礼作乐,为周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卓绝的功勋。在政治稳定、管理国家的体制基本完备后,周公于摄政第十年还政于成王。

孔子非常尊崇西周的政治制度,也很佩服周公,因此他以“梦周公”来表达对西周社会的向往。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缅怀先贤。如唐代元稹的《闻韶赋》:“梦周公而不见,想圣德而思齐。”

再后来,周公成了“梦”的代名词,睡觉就被称作“见周公”了。

下马威

“下马威”的本意是指官吏初到任时,借故严厉处分下属,以显示威风。

这一词语最早出自《汉书·叙传》,班固在为祖先作传记时,记叙伯祖父班伯时,由于定襄时局混乱,因此自请担任定襄太守,定襄豪门大户“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意思是说他们担心班伯初到任时要对下属显示威风,所以有所收敛。这里的下车,并非指从车上下来的动作,而是指官员初到任。

古人有用下马、下车表示官员到任的习惯,所以后来“下车作威”便被“下马威”代替。加上下马威读来顺口,意思简约明白,便广为流传。

随着词语意思的转变,下马威从初到任时要对下属显示威风,到泛指一开始就向对方示威。例如清代李渔《蜃中楼·抗姻》就说:“取家法过来,待我赏他个下马威。”

桃花运

“桃花运”常用来指某人很受女孩子欢迎,为什么要说是“桃花”而不是别的花呢?

桃花自古就和女子颇有渊源。《诗经·桃夭》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诗句,描写的是女子出嫁的情景,并对新娘的美貌和品德给以赞美。唐代诗人崔护也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诗句流传于世。

但“桃花运”一词却是源于紫薇斗数。紫薇斗数是中国传统命理学的重要支派,它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确定十二宫的位置,构成命盘,有兄弟宫、夫妻宫、子女宫、财帛宫、迁移宫、奴仆宫、官禄宫、田宅宫、福德宫、父母宫等十二宫,将结合各宫的星群与《周易》卦爻相结合,就可以预测人的命运。

命理中的“桃花运”是根据“生辰八字”中五行所处“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的位置所言,如果大运和流年行运到“沐浴”的阶段就叫“行桃花运”。

古人认为,遇到“子午卯酉”是桃花运的征兆,如果在八字里就出现子午卯酉,那就叫“桃花人命”。桃花运还有“好桃花”和“烂桃花”之分,因此交桃花运的人也要理智和冷静。

老夫子

“夫子”一词很早就出现了,当时的夫子是对男子的敬称。如《尚书》中“夫子勖哉”就是这种意思。所以,在《论语》中,孔门的弟子都用“夫子”、“夫子”一词来尊称孔子。后来,夫子又演变成了对孔子的特指。又因为孔子着书教徒,堪称教育的楷模,被后世誉为帝王之师,所以后世就沿用“夫子”作为对老师的尊称。

但在“夫子”前加一“老”字,却让词语的意思变了味,“老夫子”成了对读书人的戏称。其实,“老夫子”以前也是对老师的尊称。

老者在封建社会是非常受尊重的,称老师为“老夫子”,有表示尊敬甚至有些奉承的意思,所以,这个词在后世就转为谀称或者戏称。人们开始用“老夫子”这个词称呼那些读死书而且思想陈旧的人,含有讥讽之意。近代,“老夫子”一词的讽刺意味更强了。

说曹操,曹操到

“说曹操,曹操到”是人们常说的一句口头语,表示人或事来得非常及时。这个典故和历史上的曹操还真有关系。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东汉王朝已经摇摇欲坠,无法维持对国内的统治。董卓带兵入洛阳,废少帝,立汉献帝,控制朝政。后董卓被王允用计杀死,其部将李傕、郭汜率军入长安,杀王允及朝官多人,软禁献帝。

后李傕与郭汜不合,双方发生火拼,献帝曾一度脱离险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后,继续追拿献帝。正在献帝走投无路之时,有人向献帝推荐曹操,说他剿平青州黄巾军有功,可以救驾。

献帝正要派出信使,李郭的联军却掩杀而来,在此危急时刻,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惇奉曹操之命率军“保驾”,将李郭联军击溃。曹操也因此被加封官爵,迎汉献帝到许都,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最终成就一番霸业。

不到黄河心不死

人们常用“不到黄河心不死”这句话来比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也比喻不到绝路不肯死心。

这个俗语的来源与古诗《公无渡河》有关。相传,古时有个白发狂夫不顾妻子的劝阻,执意要过河,最终溺水而亡。于是有人感叹此事,作诗曰: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古代常将黄河简称为河,古人便认为这里的河也是指黄河,于是便隐括这首古诗的意旨,提炼出“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俗语,流传至今。

张公吃酒李公醉

俗语“张公吃酒李公醉”常用来比喻一方得到实惠,而另一方担了责任,徒有虚名。这句俗语现在使用得较少,可是在古代却是家喻户晓,时时出现于文学作品之中。

据唐代张鸶《耳目记》记载:唐代武则天时期,极度宠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以致两张权势炽盛,而李氏皇室却倍受冷落。老百姓看着这幕闹剧,虽有怨言却不敢高声泄怨,于是只好婉转含蓄地谣传“张公吃酒李公醉”,借此表示张易之兄弟当权,李唐王室大权旁落的事实。宋代程大昌《演繁露续集》中就如实记录此语:“张公,易之兄弟也;李氏,言李氏不盛也。”

后来,“张公吃酒李公醉”这句话广为流传,还衍生出了代人受过的意思。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的“河”指的是黄河。黄河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有着“母亲河”、“四渎之宗”的美称。

黄河沿途的地理环境复杂,河水从上游挟带大量泥沙进入平原地区后,泥沙沉淀,形成了“地上河”,致使黄河经常改道。见于记载的最早一次黄河改道在《汉书·沟洫志》中:“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后历经新莽魏郡改道、北宋澶州横陇改道、明洪武至嘉靖间的河道变迁、清咸丰铜瓦厢改道等大的改道。

由于黄河改道频繁,因此造成有的村子原来在黄河东面,但改道后,却变为在黄河西面了。于是人们就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比喻人事的盛衰兴替,变化无常,难以预料。

“三”字诗

金人王正之作过一首《喜迁莺》词,全文如下:

古今三绝。为郑国三良,汉家三杰。三俊才名,三儒文学,更有三君清节。争似一门三秀,三子三孙奇特。人总道,赛蜀郡三苏,河东三薛。欢惬。况正是三月风光,杯好倾三百。子并三贤,孙齐三少,俱笃三余事业。文既三冬足用,名即三元高揭。亲朋友,看宠加三命,礼膺三接。

这首词十分巧妙,每句都有一个“三”字。

典史十字令

元明清三朝,县里设典史,其职责范围主要是听县官的命令,负责一些缉捕及监狱的事,属于“未入流”的小官。然而有些典史,却仗着这一点点权势欺凌他人,作威作福。于是,有人为嘲讽这类典史作了“十字令”:

一命之荣称得,二片竹板拖得,

三十俸银领得,四乡地保传得,

五下嘴巴打得,六角文书发得。

七品堂官靠得,八字衙门开得,

九品补服借得,十分高兴不得。

忆别回文

明代诗人王龙起曾作了一首《忆别回文》:

鸡声半枕独孤衾,

苦别离情此夜深。

依影烛灰兰晕冷,

西风晓月暗惊心。

该诗可回读成:

心惊暗月晓风西,

冷晕兰灰烛影依。

深夜此情离别苦,

衾孤独枕半声鸡。

柴米油盐酱醋茶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最常见的七种日常生活用品,人们往往把“柴米油盐酱醋茶”称作“七件事”,作为日常生活的代名词。在我国的诗歌中,有很多首吟唱“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诗。

譬如,有一个读书人,原来生活舒适自在,充满闲情逸致,及至成家以后,却要为生活操劳奔波,含辛茹苦。他抚今追昔,便发出这样的感叹:

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七事都不变,柴米油盐酱醋茶。

可见,平凡、琐碎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曾使不少人为之苦恼。当然,也有人以乐观的微笑来对待生活中的烦恼的。明代文人唐伯虎在一首《除夕口占》诗中写道:

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

岁暮清闲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

“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没有,可以说是非常穷困的了,可是诗人全不在意,照样雅兴不减,到寺庙去赏梅看花,这不能不说他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

“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可以入词,元朝的周德清就以“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写了一首妙词:

倚蓬窗无语嗟呀,七件儿全无,做什么人家?柴似灵芝,油如甘露,米若丹砂,酱罐儿恰才梦撤,盐瓶儿又告消乏,茶也无多,醋也无多,七件事尚且艰难,怎生教我阆苑探花!

从前,有一个聪明的妇女。她的丈夫要纳妾,她又怨又恨,满腹牢骚无处发泄,就写了一首诗给她的丈夫看:

恭喜郎君又有她,侬今洗手不当家。

开门诸事都交付,柴米油盐酱与茶。

“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只交付了六件,还有一件“醋”没有交付,大概是留下自己受用了。所以,这诗名为“恭喜”,实为“吃醋”。

裴略自荐